首页 >> 古诗文 >> 观书有感原文 诗词名句

观书有感

作者:朱熹 朝代:宋代

观书有感原文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诗词问答

问:观书有感的作者是谁?答:朱熹
问:观书有感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朱熹的名句有哪些?答:朱熹名句大全

译文和注释

译文

其一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

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

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其二

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

那艘庞大的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

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注释

其一

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其二

“艨艟”:也作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中流:河流的中心。

诗文赏析

从题目看,这两首诗是谈观书体会的,意在讲道理,发议论。弄不好,很可能写成“语录讲义之押韵者”。但作者写的却是诗,因为是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了形象,让形象本身来说话。

第一首诗

是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一鉴”的“鉴”,就是“镜”,照人的镜子,“镜”和“鉴”是一个意思。“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闪耀浮动,情态毕见。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也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这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很明显的一点是,“半亩方塘”里边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浅、很污浊,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准确地反映。

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的挖掘,写出了颇有哲理的三、四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当于“它”的意思,这里是指方塘。“问渠”就是“问它”。在这个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就已经包含了“深”。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这个“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清”得不仅能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这么一种细致的情态。这就是这一首小诗所展现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义。

第二首诗

也是借助形象喻理的诗。这首诗用水上行舟作对比,说明读书有个循序渐进的过过程,要在渐进中穷尽事理,初学时需要“推移”之力,到后来探得规规律,懂得事理之时,就能“自在”而行了。朱熹在这首诗中是讲读书的方法,但一样无怎样读书的影子。用一种比喻的方法,很通俗告诉了人们怎样读书。是的,现代社会日新月异,人们要学的知识太多了,各种各样的书让人们目不暇接。如果人们急于求成,不花功夫去一点点的积累知识,就不能取得好的学习方法。要读大量的书,没有好的学习方法不成,人们只有在学习中摸索一套对自已有意的方法,才能扩大知识面,让那些知识象个图书馆一样存贮在人们的脑中,这样人们就学倒了大量的知识,并学有所用。

后世影响

《观书有感二首》所蕴含的道理属于美学原理范畴,其一首的说理角度是欣赏美,其二首的说理角度是创作美,这种美学原理是带有一定普适性的。例如:如果读者抛开诗歌本身的描述对象,完全可以把这种道理引申开来。比如,如果将“书”理解为“书本”,而且书本的内容不是泛泛的包括诸如医书、哲学书、史书、科技书等等,而是仅仅就文学内容诸如诗词曲赋散文等等体现文学艺术美的方面,那么,也可以认为“源头活水”表达了“不竭的文思”,而“一夜春潮”则表达了“文思勃发”等等。

0
纠错

精彩推荐:

  • 作者:司马光,朝代:宋代
    梦想水乡游,阶庭植笼古。宛如江外行,高帆落寒浦。烟枝静疏秀,风穗间低举。於今看未好,漠漠宜秋雨。
  • 作者:王安石,朝代:宋代
    鱼跳桑柳阴,鸟落蒲苇侧。已无溪姑祠,何有江令宅。故人耽田里,老脱尚方舄。开亭捐百金,於此扫尘迹。地偏人罕至,心远境常寂。我行西州旋,税驾候颜色。相随望南山,水际因一息。公时指岸木,谓此可寻尺。伐之营中沚,持用自怡怿。欢言俟其成,邀我堂上食。百忧每多违,一诺还自惕。春风檐楹新,坐久膝前席。翛然忘故约,北郭疑有适。长淫舒永怀,伫想对以臆。摛辞甚有理,窃比书石鷁。知公不欺我,把玩果心恻。嘉肴既夙设,丽藻仍虚掷。左车公自迎,右券吾敢责。闻说芼羹臛,芬香出邻壁。妇休机杼事,儿失刀椠职。何胶胶扰扰,而纷纷籍籍。携持欲一往,继此方如织。元龙但高眠,司马勿亲涤。几能孩童旧,握手皆鬓白。有兴即联络,东阡与南陌。
  • 作者:祝允明,朝代:明代
    溪毛圃芽鲜芳殊。吴侬恒食饶嘉蔬。今年大馑百年无。百年无,柰空肠。龁野草,同牛羊。
  • 作者:刘克庄,朝代:宋代
    莫耗官仓粟,休贪御手羹。新年采薇食,诗比旧年清。
  • 作者:陈师道,朝代:宋代
    人老时情薄,春深花意微。暄寒南北异,风俗古今违。即事无同异,旁观有是非。食蔬如许瘦,饱肉未须肥。
  • 作者:刘师道,朝代:宋代
    野马飞窗日,醯鸡舞瓮天。
  • 作者:乾隆,朝代:清代

    禅关本是忘忧所,我为忧多懒叩关。

    却忆去年题句处,罨窗千顷绿云閒。

  • 作者:许景衡,朝代:宋代

    金闺早通籍,银兔屡分符。

    文采倾簪笏,讴谣足裤襦。

    联荣看子舍,从养亦神都。

    八十终天禄,朋侪更有无。

  • 作者:佚名,朝代:元代
    第一折(冲末扮钟离上,诗云)生我之门死我户,几个惺惺几个悟。夜来铁汉自寻思,长生不死由人做。贫遭覆姓钟离,名权,字云房,道号正阳子。因赴天斋已回,观见下方一道青气,冲于九霄。贫道观看多时,见洛阳梁园棚内,一伶人,姓许名坚,乐名蓝采和,此人有半仙之分。贫道直至下方梁园棚内,引度此人,走一遭去。我着他阎王簿上除生死,紫府宫中立姓名。指开海角天涯路,引得迷人大道行。(下)(旦同外旦引俫儿二净扮王李上,净云)俺两个一个是王把色,一个是李薄头,俺哥哥是蓝采和。俺在这梁园棚内勾栏里做场。这个是俺嫂嫂。俺先去勾栏里收拾去,开了这勾栏棚门,看有甚么人来。(钟离上,云)贫道按落云头,直至下方梁园棚内勾栏里走一遭
  • 作者:张栻,朝代:宋代
    嗟尔父老,其训其诫。俾务於本,惟土物爱。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app
下载词典网APP
用手机扫一扫
手机版 古诗文 在线查询
词典网 www.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