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伯氏德清道中原文
解组归寻梵释宫,帆风舟转疾飞蓬。棠阴留付长江外,山色收来数笑中。
闻说笑谈供燕席,有时鱼乌杂签筒。
岂唯政誉歌襦袴,文字由来继古风。
诗词问答
问:和伯氏德清道中的作者是谁?答:王洋
问:和伯氏德清道中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王洋的名句有哪些?答:王洋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解组
犹解绶。《梁书·谢朏传》:“虽解组昌运,实避昏时。” 宋 梅尧臣 《和酬裴君见过》:“我昨谢铜章,解组犹脱屣。” 元 张可久 《庆东原·次马致远先辈韵》曲:“解组 汉 朝,寻诗 灞桥 ,策杖 临皋 。” 清 周亮工 《祭建宁司李君硕孙公文》:“午未之间,余以内召北行,中谗解组,载入 闽中 ,困于钳网。”
梵释
指 * 诸天王及欲界帝释天王。《法苑珠林》卷十六:“梵释及四天王等,亦召十方诸佛来集 香山 。”《法苑珠林》卷十七:“时诸梵释、龙王等竞来争取我髮。”
帆风
疾风,暴风。
飞蓬
(1).指枯后根断遇风飞旋的蓬草。《诗·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商君书·禁使》:“飞蓬遇飘风而行千里,乘风之势也。”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总论》:“或骨横朔野,或魂逐飞蓬。” 明 刘基 《旅兴》诗之三五:“游子如飞蓬,佳人旷千里。”
(2).比喻轻微的事物。《管子·形势》:“飞蓬之问,不在所宾。” 许维遹 案:“飞蓬,言其轻微也。‘问’应作‘间’,‘间’与‘諫’通。諫而不听者谓之轻微之諫。”
(3).比喻蓬乱的头发。 晋 左思 《白发赋》:“髮乃辞尽,誓以固穷。昔临玉颜,今从飞蓬。” 明 陆采 《明珠记·会内》:“孤身何幸脱樊笼,两鬢飞蓬,半世漂蓬。” 清 唐孙华 《夏重谈金陵旧事》诗:“復有故宫妃,飞蓬乱双髲。”
(4).比喻行踪飘泊不定。《北齐书·文苑传·颜之推》:“嗟飞蓬之日永,恨流梗之无还。” 唐 李白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诗:“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棠阴
(1).棠树树荫。 唐 戴叔伦 《抚州对事后送外生宋垓归饶州觐侍呈上姊夫》诗:“石壁转棠阴, 鄱阳 寄茅室。”
(2).喻惠政或良吏的惠行。 南朝 梁简文帝 《罢丹阳郡往与吏民别》诗:“柳栽今尚在,棠阴君詎怜。” 唐 刘长卿 《馀干夜宴奉饯前苏州韦使君新除婺州作》诗:“幸容栖託分,犹恋旧棠阴。” 宋 王禹偁 《暴富送孙何入史馆》诗:“二年佐棠阴,眼黑怕文簿。跃身入三舘,烂目閲四库。” 清 钱谦益 《南京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谭性教授承德郎》:“棠阴遍 陈 汝 之间,尸祝在 黄 韩 之后。”参见“ 棠树 ”。
(3).《淮南子·览冥训》:“日入 落棠 。” 高诱 注:“ 落棠 ,山名,日所入也。”后因以“棠阴”指光阴。《文选·沉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凡我僚旧,均哀共戚。怨天德之无厚,痛棠阴之不留。” 吕向 注:“言其光阴不復留也。”
江外
江 南。从中原人看来,地在 长江 之外,故称。《三国志·魏志·王基传》:“率合蛮夷以攻其内,精卒劲兵以讨其外,则 夏口 以上必拔,而 江 外之郡不守。”《魏书·董峦传》:“ 峦 ,字 仲舒 , 营阳 人。 真君 末,随父南叛。虽长自 江 外,言语风气犹同华夏。”《南史·陈纪下·后主》:“﹝ 隋文帝 ﹞乃送璽书,暴 后主 二十恶。又散写詔书,书三十万纸,徧喻 江 外。” 清 顾炎武 《真州》诗:“击楫来 江 外,扬帆上旧京。”
山色
山的景色。 唐 岑参 《宿岐州北郭严给事别业》诗:“郭外山色溟,主人林馆秋。” 宋 欧阳修 《朝中措·平山堂》词:“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叶圣陶 《从西安到兰州》:“一会儿出了隧道,又看见窗外的天光山色。”
闻说
犹听说。 唐 孟浩然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诗:“闻説梅花早,何如北地春?”《水浒传》第二三回:“江湖上多闻説 武二郎 名字,不期今日却在这里相会。” 清 吴伟业 《闻台州警》诗之一:“闻説 天台 踰万丈,可容长啸碧峯头?”
笑谈
笑话;笑料
传为笑谈
燕席
宴席,酒席。 唐 韩愈 《感春》诗之三:“心怀平生友,莫一在燕席。” 宋 苏舜钦 《和彦猷晚宴明月楼》之二:“落晚天边燕席开,溪山相照絶纤埃。”
有时
(1).有时候。表示间或不定。《周礼·考工记·序》:“天有时以生,有时以杀;草木有时以生,有时以死。” 唐 张乔 《滕王阁》诗:“叠浪有时有,閒云无日无。”《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 满生 心里反悔 凤翔 多了 焦 家这件事,却也有时念及,心上有些遣不开。”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二三:“ 夏世富 把他从一个游乐场带到另一个游乐场,有时坐下来看一阵,有时站在那里停一会。”
(2).谓有如愿之时。 唐 李白 《行路难》诗之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掛云帆济沧海。” 唐 刘云 《婕妤怨》诗:“秋扇尚有时,妾身永微贱!”
乌杂
(1).乌合。 唐 张九龄 《贺克捷状》:“本是乌杂之徒,足徵破亡之渐。”《前汉书平话》卷中:“时 秦 朝陆沉, 山 东大扰,异姓并起,英雄乌杂。”
(2).引申指杂乱无纪律。 唐 白居易 《请罢兵第二状》:“况神策官健,又最乌杂:以城市之人,例皆不惯。如此,忽思生路,或有奔逃。”
签筒
装占卜或 * 用的签子的筒子
岂唯
亦作“ 岂惟 ”。亦作“ 岂维 ”。难道只是;何止。《左传·襄公二年》:“吾子之请,诸侯之福也,岂唯寡君赖之。”《庄子·逍遥游》:“岂惟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也有之。”《楚辞·离骚》:“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后汉书·张衡传》:“夫情胜其性,流遯忘反,岂唯不肖,中才皆然。”《新唐书·突厥传上》:“诚能復两渠之饶,诱农夫趣耕,择险要,缮城垒,屯田蓄力, 河 陇 可復,岂唯自守而已。” 宋 苏轼 《和东方有一士》:“岂惟舞独鹤,便可躡飞鸞。还将岭茅瘴,一洗月闕寒。” 明 王守仁 《大学问》:“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岂惟大人,虽小人之心亦莫不然。”
襦袴
(1).短衣与裤。亦泛指衣服。《礼记·内则》:“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学书记,衣不帛襦袴。”《吕氏春秋·离谓》:“ 子产 治 郑 , 邓析 务难之,与民之有狱者约,大狱一衣,小狱襦袴。”《南史·儒林传·贺德基》:“ 德基 少游学都下,积年不归,衣资罄乏,又耻服故弊,盛冬止衣裌襦袴。” 清 唐孙华 《大雨叹》诗之二:“篋中无襦袴,堂上鸣笙竽。”
(2).见“ 襦袴歌 ”。
文字
(1) 记录语言的符号,如汉字、拉丁字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琅琊山刻石”中才第一次把文字叫做字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说文解字叙》
(2) 文章;作文
文字通顺
(3) 语言的书面形式,如汉文、俄文
(4) 文书;公文
行文字
(5) 密信
得此文字
由来
(1)
(2) 事情发生的原因
(3) 历来;自始以来;从发生到目前
由来已久
古风
(1) 古人之风。指质朴淳古的习尚、气度和文风,也指质朴的生活作风
这个山村的人衣冠简朴,古风犹存
(2) 诗体名。即古诗、古体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