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草原文
边上秋风生,众芳感萧瑟。何由九地底,一气回暖脉。
官居类僧坊,忽有芝草坼。
骈跗间红紫,合盖晕黄白。
秋菌苦争气,渠自凡眼窄。
此理岂人为,信我匪天厄。
年余窍边廪,菜饱固不择。
谬政鬼所笑,敢望神意格。
山中合欢桃,陇上六歧麦。
一年获三瑞,助我动行色,归来及受厘,藉口缓诛责。
从今归商山,举手谢樵客。
诗词问答
问:芝草的作者是谁?答:李石
问:芝草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李石的名句有哪些?答:李石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边上
(1).边境;边疆。 唐 耿湋 《送河中张胄曹往太原计会回》诗:“遥听边上信,远计朔南程。”《初刻拍案惊奇》卷四:“ 郑子 佻达无度,喜狎游,妾屡屡諫他,遂至反目,因弃了妾同他一伙无籍人到边上立功去。” 清 李渔 《奈何天·筹饷》:“这等,请问边上的米价贵贱何如。”
(2).指物体的边沿部分。《西游记》第二四回:“二人到於房中,一家一个,坐在床边上,只情吃起。” 丰子恺 《缘缘堂随笔集·谈自己的画》:“我当时曾把这首诗托人用细字刻在香烟嘴的边上。”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二:“ 李月辉 坐在床边上。”
(3).旁边。 孙犁 《白洋淀纪事·秋千》:“一听是她们过来了,人们就得往边上闪闪。” 沙叶新 《无标题对话》:“再轻点,你边上那人睡着了。”
秋风
秋天的风
众芳
(1).草木的香气。《文选·宋玉<风赋>》:“迴穴衝陵,萧条众芳。” 刘良 注:“萧条然散众芳之气也。” 汉 枚乘 《七发》:“众芳芬鬱,乱於五风。” 南朝 梁武帝 《孝思赋》:“木散百华,草列众芳。”
(2).百花。 唐 杜甫 《叹庭前甘菊花》诗:“篱边野外多众芳,采擷细琐升中堂。” 宋 林逋 《山园小梅》诗:“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清 钱澄之 《梅花》诗:“众芳久寂寞,赖汝照乾坤。”
(3).比喻各种贤能的人。《楚辞·离骚》:“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王逸 注:“众芳,喻羣贤。”《楚辞·离骚》:“虽萎絶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4).比喻一般的人。《文选·宋玉<九辩>》:“以为君独服此蕙兮,羌无以异於众芳。” 吕向 注:“乃无异於众人之心。”
萧瑟
(1) 草木被秋风吹袭的声音
秋风萧瑟。——《乐府诗集·曹操·步出夏门行》
(2) 寂寞凄凉
何由
亦作“ 何繇 ”。1.从何处,从什么途径。《楚辞·天问》:“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汉 王褒 《四子讲德论》:“僕虽嚚顽,愿从足下。虽然,何由而自达哉!” 唐 王昌龄 《送韦十二兵曹》诗:“出处两不合,忠贞何由伸?”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六:“ 晋 张华 有鸚鵡,每出还,輒説僮僕好恶。一日,寂无言; 华 问其故,曰:‘被禁在瓮中,何繇得知?’” 鲁迅 《野草·墓碣文》:“痛定之后,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陈旧,本味又何由知?”
(2).怎能。 南朝 宋 谢灵运 《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迴溪石濑修竹茂林》诗:“美人游不还,佳期何由敦?”《宋书·沉庆之传》:“治国譬如治家,耕当问奴,织当访婢。陛下今欲伐国,而与白面书生辈谋之,事何由成?” 明 刘基 《次韵和脱因宗道感兴》诗之三:“路远无羽翼,何由得飞还?”《醒世恒言·李玉英狱中讼冤》:“稍加责罚,此辈就到家主面前轻事重报,説你怎地凌虐。妹夫必然着意防范,何繇除得?”
(3).因何。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卷三:“有云 太仓 王宫詹 ,藏 宋 搨《十三行》,一字无损。然与《玉版》对观,无少差,信为《玉版》未损时之拓也。何由落水,以致剥漶?或造物忌之邪?”
九地
(1).指各种隐秘难测的地形。《孙子·形》:“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动於九天之上。” 梅尧臣 注:“九地,言深不可知。” 郭化若 注:“九地,各种地形,也含有极其深秘的意思在内……九,泛指多数。”
(2).指地的最深处。 南朝 梁 江淹 《遂古篇》:“九地之下,如有天兮。” 宋 文天祥 《呈小村》诗:“雷潜九地声元在,月暗千山魄再明。”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龙飞相公》:“但深在九地,安望重睹天日乎!”
(3).犹九泉。指地下。《晋书·胡奋传》:“ 奋 唯有一子,为 南阳王 友,早亡。及闻女为贵人,哭曰:‘老奴不死,唯有二儿,男入九地之下,女上九天之上。’” 清 汤右曾 《荆州》诗:“ 龙陂桥 外坡陀血,谁洗忠臣九地魂。”
(4).用兵的九种地势。 唐 司空图 《王公河中生祠碑》:“於兵法之中,亦叶道家之理。虽战同九地,或於危地争先。” 元 罗贯中 《风云会》第三折:“作战先将九地量,决战须将五间防。” 清 顾炎武 《井陉》:“颇忆三分国,曾观九地形。”
(5).指根据地质、地形而分的九种土地。 汉 扬雄 《太玄·太玄数》:“九地:一为沙泥,二为泽池,三为沚崖,四为下田,五为中田,六为上田,七为下山,八为中山,九为上山。”
(6).犹言遍地,大地。 宋 张元干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词:“底事 崑崙 倾 砥柱 ,九地黄流乱注。” 胡云翼 注:“九地,九州之地,即‘遍地’的意思。” 明 刘基 《题李太白观瀑图》诗:“遥望瀑布水,自天垂白虹。大声回九地,浮光散虚空。”
(7).阴阳家谓历数有九地之数。参见“ 九天 ”。
(8).佛教语。谓众生轮回之三界。凡欲界一地, * 四地,无 * 四地。 南朝 宋 宗炳 《明佛论》:“等是人也,背辙失路,蹭蹬长往,而永没九地,可不悲乎!” 唐 卢照邻 《五悲·悲人生》:“三界九地,往返周旋。”《敦煌变文集·欢喜国王缘》:“和尚於是与夫人説三界九地人所生之处,寿命无限等事。”
一气
(1) 一举,一次,不间断地
一气呵成
(2) 同一帮派,声气相通;同伙
他们通同一气
(3) 一阵(多含贬义)
瞎闹一气
回暖
天气由冷转暖。如:开春以后,天气渐渐回暖。
回煖:回暖。指天气由冷转暖。 元 郭钰 《题萧质所藏终南雪霁图》诗:“早梅回煖动精神,冻雀翻丛动毛羽。”
官居
官吏的住宅。 宋 梅尧臣 《通判遗新柳》诗:“园柳发新荑,官居雪当壅。” 宋 陆游 《休日行郡圃》诗:“南山如黛照朱扉,地接官居到亦稀。” 宋 范成大 《送子文杂言》诗:“万山丛丛石凿凿,官居破屋巢烟萝。”
僧坊
僧舍。《晋书·艺术传·鸠摩罗什》:“尔后不住僧坊,别立解舍,诸僧多效之。” 唐 王维 《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集》诗序:“深居僧坊,傍俯人里。”《新唐书·儒学传中·王绍宗》:“少贫狭,嗜学,工草隶,客居僧坊,写书取庸自给,凡三十年。”
芝草
灵芝。菌属。古以为瑞草,服之能成仙。 晋 左思 《魏都赋》:“德连木理,仁挺芝草。” 唐 韩愈 《与崔群书》:“凤皇芝草,贤愚皆以为美瑞。” 清 吴伟业 《西田诗》之四:“愿以求长生,芝草堪采食。”
骈跗
双萼;并蒂。跗,同“ 柎 ”。 宋 陆游 《诸暨县主簿厅记》:“堂后旧有池,自君来,比二岁,产异莲駢跗,邑人讙传,以为君且通贵之祥,相与名其池上之亭曰 双莲 。”
红紫
(1).红色与紫色。古代以青、赤、白、黑、黄为正色,红紫则是正色以外的间色。《论语·乡党》:“红紫不以为褻服。” 朱熹 集注:“红紫,閒色不正,且近於妇人女子之服也。褻服,私居服也。” 汉 扬雄 《法言·吾子》:“或问‘苍蝇红紫’。曰:‘明视。’” 李轨 注:“苍蝇间於白黑;红紫,似朱而非朱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情采》:“正采耀乎朱蓝,间色屏於红紫。” 清 曹寅 《孔雀》诗:“有时妬红紫,独立愁云天。”
(2).红花与紫花。 唐 韩愈 《晚春》诗:“草树知春久不归,百般红紫鬭芳菲。” 宋 韩维 《送孔先生还山》诗:“东风吹百花,红紫满巖谷。”
合盖
(1).器物的盖子。《后汉书·张衡传》:“ 阳嘉 元年,復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2).车盖之属。 隋 江总 《摄山栖霞寺碑颂》:“金幢合盖,宝驾驱輈。”
晕黄
在烟雾或尘土中泛现的黄色。晕,谓色彩四周模糊。 宋 贺铸 《减字浣溪沙》词:“烟柳春梢蘸晕黄,井阑风绰小桃香,觉时帘幙又斜阳。” 阿英 《夜》:“在十字路交叉的所在,路灯疲乏的晕黄的临照着大道。”
争气
立志向上、不甘落后或示弱
不争气的东西!
凡眼
世俗眼光;普通人的眼力。 宋 朱松 《答林康民见和梅花诗》:“仙姿不受凡眼污,风敛天香瘴烟里。” 宋 陆游 《次韵邢德允见赠》:“马骏初非凡眼识,源深终与大川通。” 宋 叶适 《祭徐文子侍郎文》:“凡眼未刮,视如等伦;我独嗟异,望之日新。”
人为
(1) 人造成
一种人为的装饰品
(2) 人去干、做
事在人为
余窍
指 * 。《列子·仲尼》:“子以 公孙龙 之鸣皆条也。设令发於餘窍,子亦将承之。” 杨伯峻 集释引 殷敬顺 释文:“窍,口弔切,秽穴也。” 清 黄遵宪 《纪事》诗:“是谁承餘窍,竟欲粪佛头。”
边廪
见“ 边廩 ”。
亦作“ 边廪 ”。边地粮仓。 唐 孙逖 《为宰相贺武威郡石化为面表》:“石变为麫,既资人食,又济边廩。”一本作“ 边廪 ”。 宋 范仲淹 《上相府书》:“边民未丰,边廪未实,罢武之际,兵足食寡,如屯大军,必须远馈。” 明 余继登 《典故纪闻》卷十二:“开广屯田以渐实边廩。”
不择
(1).不拒绝。《韩非子·大体》:“ 太山 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 秦 李斯 《上秦始皇书》:“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2).不躱避。 唐 韩愈 《忆昨行和张十一》诗:“践蛇茹蛊不择死,忽有飞詔从天来。”
(3).不区分。 战国 楚 宋玉 《风赋》:“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
(4).不挑选。《韩非子·难三》:“不择日而庙礼太子。”《旧唐书·裴行俭传》:“ 行俭 尝谓人曰:‘ 褚遂良 非精笔佳墨未尝輒书,不择笔墨而妍捷唯予及 虞世南 耳。’” 陶铸 《松树的风格》:“只要有一粒种子,它就不择地势,不畏严寒酷热,随时随处茁强地生长起来了。”
谬政
荒谬的政治措施。 宋 梅尧臣 《碧云騢》:“朝廷知之,亟罢 观 ( 张观 )落知制誥守 杭州 , 杭州 苦其谬政。” 宋 苏辙 《论黄河软堰札子》:“昔修 六塔河 ,先责 李仲昌 状,其功不成,随即责降。此是 富弼 等当时谬政,不足復用。”
神意
(1) 神灵的意志
(2) 神情意态
神意不变
陇上
泛指今 陕北 、 甘肃 及其以西一带地方。 晋 傅玄 《惟庸蜀》诗:“ 姜维 屡寇边, 陇上 为荒芜。”《晋书·刘曜载记》:“右军 刘干 攻 平襄 ,克之, 陇上 诸县悉降。” 宋 蔡挺 《喜迁莺》词:“ 汉 马嘶风,边鸿叫月, 陇上 铁衣寒早。”
行色
行意。行旅出发前后的情状、气派;犹指行旅
即赐御酒三杯,以壮行色。——《说岳全传》
归来
返回原来的地方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宋· 张俞《蚕妇》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唐· 杜甫《兵车行》
受厘
汉 制祭天地五畤,皇帝派人祭祀或郡国祭祀后,皆以祭馀之肉归致皇帝,以示受福,叫受厘。“釐”即“胙”,祭馀之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孝文帝 方受釐,坐 宣室 。” 裴駰 集解引 如淳 曰:“ 汉 唯祭天地五畤,皇帝不自行,祠还致福。” 司马贞 索隐引 应劭云 :“釐,祭餘肉也。”《汉书·贾谊传》 颜师古 注则以“釐”为“禧”之借字,言受神之福,与此说异。 唐 张昭 《汉宗庙乐舞辞》:“受釐饮酒皇欢洽,仰俟餘灵泰九区。” 明 唐顺之 《奉天殿庆成侍宴》诗:“方看受釐日,即是赐脯辰。”
藉口
(1).借别人的话作为依据。《左传·成公二年》:“若苟有以藉口而復於寡君,君之惠也。” 杜预 注:“藉,荐;復,白也。” 孔颖达 疏:“言无物则空口以为报,少有所得则与口为藉,故曰藉口。”
(2).多作托辞或假托的理由。 宋 陈善 《扪虱新话》卷二:“ 唐 史称 房 杜 不言功,予谓此乃庸人鄙夫持禄固位者得以藉口也。” 清 李渔 《玉搔头·闻警》:“他假公藉口为除奸横,其实要自逞强兇。”
(3).谓充饥。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蔓菁》:“乾而蒸食,既甜且美,自可藉口,何必饥饉。”《续资治通鉴·宋神宗元丰四年》:“我军出界近二旬,所获才三十餘级,何以復命!且食尽矣,请袭取 宥州 ,聊以藉口。”
诛责
惩罚;责罚。《尉缭子·原官》:“明赏賚,严诛责,止奸之术也。” 宋 王安石 《上田正言书》之一:“乃如 安石 之愚,则愿执事不矜宠利,不惮诛责,一为天下昌言,以寤主上。” 清 陈鳣 《对策》:“故託夫币迹以为发起也,则又以 宰我 为有心昼寝,以待夫子诛责,恐无此情理也。”
从今
从现在起。《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先生之寿,从今以往者四十三岁。” 宋 郭应祥 《玉楼春》词:“从今对酒与当歌,空惹离情千万绪。”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从今经懺无心礼,专听春雷第一声。” 杜鹏程 《延安人》:“从今向后要和他一道工作的工程处长,是什么模样?”
商山
山名。在今 陕西 商县 东。亦名 商岭 、 商阪 、 地肺山 、 楚山 。地形险阻,景色幽胜。 秦 末 汉 初四皓曾在此隐居。 晋 陶潜 《桃花源诗》:“ 黄 綺 之 商山 ,伊人亦云逝。” 唐 王湋 《送王闰》诗:“ 江 芜连 梦泽 , 楚 雪入 商山 。” 章炳麟 《訄书·相宅》:“奉駠驹黄牛以郊天於土中。 鄠杜 竹林, 商山 甘木, 汧 濒牧马,不膴於 关中 ,不可以居。”参见“ 商山四皓 ”。
樵客
出门采薪的人。 南朝 梁 王僧孺 《答江琰书》:“或蹲林卧石,籍卉班荆,不过田畯野老、渔父樵客。” 唐 刘威 《游东湖黄处士园林》诗:“樵客出来山带雨,渔舟过去水生风。” 明 张居正 《拟咏四时山水花木翎毛画·春》:“山锁 秦 人里,烟迷樵客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