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一百零四首原文
醭醭红尘,炎炎火聚。著脚无踪,翻身有路。
去时山色惨愁容,归来幽鸟啼芳树。
不涉去来,如何吐露。
碧眼黄头总不知,问讯粼皴拄杖子,逢人不得错举。
诗词问答
问:偈颂一百零四首的作者是谁?答:释绍昙
问:偈颂一百零四首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释绍昙的名句有哪些?答:释绍昙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红尘
(1) 闹市的飞尘,借指繁华的社会
红尘百戏
(2) 佛教指人世间
看破红尘
炎炎
(1)
(2) 形容夏天阳光猛烈
赤日炎炎
(3) 形容火势旺盛
炎炎的烈火
(4) 形容威势、气焰很盛
况彼正是炎炎之际,何事不可为?——《于谦全传》
火聚
(1).原为佛教语。指火聚地狱(烈火聚集的地狱)。《 * 念经》卷十一:“彼人所作恶业势力,急掷其身,堕彼火聚。”
(2).泛指聚集的猛火。 明 张居正 《答李中溪有道尊师书》:“而 正 以退食之餘,犹得默坐澄心,寄意方外,如入火聚得清凉门。”
(3).古指军队的集体管理。《宋史·兵志七》:“比多逃亡者,缘所在推行未至,及主兵司官遵奉未严故也。其弊有六:一曰上下率歛……六曰单身无火聚。”
无踪
见“ 无踪 ”。
亦作“ 无踪 ”。没有踪迹或踪影。 唐 张乔 《送僧雅觉归东海》诗:“鸟行来有路,帆影去无踪。” 宋 惠洪 《效李白湘中体》诗:“雁字初成春有信,烟鬟空好雨无踪。”《二刻拍案惊奇》卷四:“﹝ 张寅 ﹞被恶宦谋财害命……尸首无踪,滔天大变,万古奇冤。”
翻身
(1) 翻转身体
(2) 比喻从受压迫、受剥削的情况下解放出来
翻身户
(3) 比喻改变落后面貌或不利处境
打了个翻身仗
去时
结束
三月来时如猛狮,去时如羊羔
山色
山的景色。 唐 岑参 《宿岐州北郭严给事别业》诗:“郭外山色溟,主人林馆秋。” 宋 欧阳修 《朝中措·平山堂》词:“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叶圣陶 《从西安到兰州》:“一会儿出了隧道,又看见窗外的天光山色。”
愁容
忧心发愁的样子;忧愁的表情
愁容满面
归来
返回原来的地方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宋· 张俞《蚕妇》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唐· 杜甫《兵车行》
芳树
(1).泛指佳木;花木。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十三:“芳树垂緑叶,清云自逶迤。” 唐 李白 《送友人入蜀》诗:“芳树笼 秦 栈,春流遶 蜀 城。” 明 余思复 《寒食日游焦山》诗:“郭外参差一径斜,乱烟芳树带樵家。”
(2).乐府曲名。《汉铙歌》十八曲之一。见《乐府诗集·鼓吹曲辞一·汉铙歌》。
去来
(1).往来,往返。《商君书·垦令》:“商劳则去来賫送之礼,无通於百县,则农民不飢,行不饰。”《魏书·礼志四》:“各令骑将六人去来挑战,步兵更进退以相拒击。” 明 王鏊 《震泽长语·官制》:“所以皷舞群伦,曰官曰差遣曰职而已,又迁徙去来,常无虚日。”
(2).谓离去而又归来。《史记·孝文本纪》:“与王 兴居 去来,亦赦之。” 裴駰 集解引 张晏 曰:“虽始与 兴居 反,今降,赦之。” 清 汪懋麟 《送高会东少司寇》诗:“乡里却看鬚鬢旧,行藏转觉去来新。”
(3).离去。来,语气助词。 南朝 宋 鲍照 《代陈思王白马篇》诗:“去来今何道,卑贱生所钟。” 唐 孟郊 《古意》诗:“荡子守边戍,佳人莫相从,去来年月多,苦愁改形容。”
(4).犹言左右,表示概数。
(5).佛教语。指过去、未来。 宋 范成大 《二偈呈似寿老》诗:“法法刹那无住,云何见在去来。”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双树幻钞引上》:“﹝释氏之﹞苦空矣,即未能顿悟,而足以亡乱於去来。” 清 黄遵宪 《己亥杂诗》:“但有去来无现在,无穷生灭看香烟。”
如何
(1)
(2) 用什么手段或方法
在退休制下如何提高津贴的问题
(3) 方式、方法怎样
接下去的问题是如何表明我们的意思
(4) 在什么情况下
姐妹三人如何再相会
(5) 怎么,怎么样
如今叫我管天王堂,未知久后如何。——《水浒传》
(6) “如……何”,表示’把……怎么样”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 王屋何?——《列子·汤问》
吐露
(1) 说出实情或真心话
吐露真情
(2) 显露
灶房里吐露出一线灯光
碧眼
(1).绿色的眼睛。 唐 李咸用 《临川逢陈百年》诗:“ * 山 下逢真士,玄肤碧眼方瞳子。” 宋 苏轼 《佛日山荣长老方丈》诗之二:“何处霜眉碧眼客,结为三友冷相看。” 朱锡梁 《白门咏史》之二:“虽然陵墓残薪采,碧眼 孙郎 是可儿。”
(2).旧指胡人,后指白种人。 明 陈汝元 《金莲记·焚券》:“金鼓连天,喊声震地,不是赤眉啸聚,定为碧眼横行。” 明 徐渭 《沉叔子解番刀为赠》诗:“鏤金小字半欲灭,付与碧眼译不出。” 清 黄遵宪 《八月十五夜太平洋舟中望月作歌》:“虬髯高歌碧眼醉,异方乐祇增人愁。”
黄头
(1).指水军。《汉书·枚乘传》:“ 汉 知 吴 之有吞天下之心也,赫然加怒,遣羽林黄头循 江 而下。” 颜师古 注引 苏林 曰:“羽林黄头郎,习水战者也。”《梁书·元帝纪》:“羽林黄头之士,虎賁緹骑之夫,叱咤则风云兴起,鼓动则 嵩 华 倒拔。”参见“ 黄头郎 ”。
(2).船夫。 宋 苏轼 《洞庭春色赋》:“命黄头之千奴,卷 震泽 而与俱还。” 明 李东阳 《蒋御医黄头月桂图》诗:“君不见,江花欲落江水深,凭仗黄头过江去。” 清 厉鹗 《湖船录·浮海槛》:“ 黄贞父 仪部,用巨竹为泭,浮湖中……两黄头刺之而行。”参见“ 黄头郎 ”。
(3).童仆。 唐 戎昱 《赠别张驸马》诗:“华堂金屋别赐人,细眼黄头总何在?”《太平广记》卷二八一引 唐 薛渔思 《河东记·独孤遐叔》:“復有公子女郎共十数辈,青衣黄头亦十数人,步月徐来,言笑宴宴。”
(4).指年轻人。 唐 陈子昂 《堂弟孜墓志铭》:“黄头之子白服人,嗟尔黄头兮勿伤神。” 明 袁宏道 《叙咼氏家绳集》:“昔 陶氏 五男,不好纸笔,而 遂溪 之后,云蔚霞起,岂黄头歷齿所敢望哉!”参见“ 黄头小儿 ”。
(5). 黄头女真 的省称。 宋 陆游 《长歌行》:“ 黄头 汝小丑,污我《王会篇》。” 宋 陆游 《出塞四首借用秦少游韵》之二:“当时《王会图》,岂数汝 黄头 。”自注:“所谓 黄头女真 。”
(6).犹黄冠。指道士。 清 钱谦益 《天童密云禅师悟公塔铭》:“惩黄头之左道,礼白足於耆年。” 清 钱谦益 《王兆吉六十序》:“继之以黄头之邪宗, 紫姑 之厠鬼,蛇神狐妖,更互梟乱。”
(7).鸟名,体似麻雀,羽色黄润,趾爪刚强,善斗。人或饲之为斗鸟。 宋 王质 《林泉结契·黄头儿》:“身全黄,足白或黑,腹白,夏多闻,秋稍息,鏖战至死不声,以作声为负。” 明 文震亨 《长物志·百舌画眉鸜鹆》:“更有小鸟名黄头,好鬭,形既不雅,尤属无谓。”
不知
是指对于某种事物不清楚和不理解,和知道的意思相反。问讯
(1) 询问或打听
幸可广问讯。——《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咸来问讯。——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问讯处
(2) 问候
彼此见礼问讯
(3) 僧尼跟人应酬时合十招呼。也叫“打问讯”
拄杖
(1).执持。 三国 魏 曹操 《陌上桑》:“食芝英,饮醴泉,拄杖桂枝佩秋兰。”
(2).支撑着拐杖。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方正》:“ 韩康伯 病,拄杖前庭消摇。” 宋 苏轼 《次韵参寥寄少游》:“当年步月来幽谷,拄杖穿云冒夕烟。”
(3).手杖,拐杖。 唐 钱起 《题延州圣僧穴》诗:“四时树长书经叶,万岁巖悬拄杖籐。” 宋 陆游 《晚步江上》诗:“高柳阴中扶拄杖,平沙稳处据胡牀。” 明 马愈 《马氏日抄·憨皮袋》:“乃 贯休 所画 弥勒佛 像,横一拄杖挑皮袋於背,腰间曳一蕉扇。” 鲁迅 《故事新编·理水》:“‘ 禹 来治水,一定不成功,如果他是 鲧 的儿子的话,’一个拿拄杖的学者说。”
不得
用在动词后面,表示不可以或不能够
吾不得而见之矣。——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错举
参互列举。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故史之所记,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时,故错举以为所记之名也。” 杨树达 《古书疑义举例续补·两名错举例》:“《汉书》他篇中两名错举之例尚多。《邹阳传》云:‘六齐望于 惠后 。’ 孟康 注:‘谓 惠帝 与 吕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