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云轩诗原文
我有山中屋,与云相伴之。云去何所去?云归何所归?云静我心住,云动我意飞,一动与一静,阴阳互根依。
是为古心法,我儒不能非。
诗词问答
问:半云轩诗的作者是谁?答:杨维桢
问:半云轩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元代
问:杨维桢的名句有哪些?答:杨维桢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相伴
在一起,在一块
多年相伴
何所
何处。《史记·孝武本纪》:“人皆以为不治产业而饶给,又不知其何所人。” 唐 韩愈 《感春》诗之一:“我所思兮在何所?情多地遐兮徧处处。” 宋 王安石 《胡笳十八拍》:“新人新人听我语:我所思兮在何所?”
云归
乘云归去。谓仙逝。 宋 苏轼 《过永乐文长老已卒》诗:“初惊鹤瘦不可识,旋觉云归无处寻。”
所归
(1).归依;归宿。《老子》:“儽儽兮若无所归。” 晋 潘岳 《金谷集作诗》:“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
(2).归向;归属。 汉 杨恽 《报孙会宗书》:“下流之人,众毁所归。” 汉 班彪 《王命论》:“事成,少受其利;不成,祸有所归。”
(3).称赞。 晋 羊祜 《让开府表》:“功未为众所归,而荷厚禄,则使劳臣不劝。”
一动
(1).一次举动;一个行动。《左传·昭公十五年》:“礼,王之大经也;一动而失二礼,无大经矣。”《二程遗书》卷二四:“圣人一言一动无不合於天理如此。”
(2).一经发动;一有所举动。《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昔 文王 一动,而功显于千世,列为 三代 ,此所谓因天心以动作者也。” 汉 贾谊 《属远》:“上之所得者甚少,而民毒苦之甚深,故 陈胜 一动而天下振。” 宋 罗大经 《鹤林雨露》卷八:“大军一动,万命所悬,乃可置於度外乎?” 明 陈邦瞻 《宋史纪事本末·陈亮恢复之议》:“有所不动,一动而敌自鬭。”
(3).指思想、感情的突然触动。《朱子语类》卷三一:“心自是仁,然私欲一动,便不仁了。” 明 胡居仁 《居业录·心性》:“因心与理二,故一动便乱。”《儿女英雄传》第四回:“俄延了半晌,忽然灵机一动,心中悟将过来。”《花月痕》第十回:“ 荷生 见了丫鬟説出‘ 吕仙阁 ’三字,心中一动。”
(4).犹动輒。如:他一动就骂人。如:这孩子一动就哭。
阴阳
(1)
(2) 古代哲学概念。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把矛盾运动中的万事万物概括为“阴”、“阳”两个对立的范畴,并以双方变化的原理来说明物质世界的运动
阴阳易位。——《楚辞·屈原·涉江》
(3) 日月运转之学
阴阳历算。——《后汉书·张衡传》
研核阴阳。
(4) 天气的变化
阴阳之变。——《吕氏春秋·察今》
心法
(1).佛教语。指经典以外传受之法。以心相印证,故名。 唐 李华 《润州天乡寺故大德云禅师碑》:“自 菩提达摩 降及 大照禪师 ,七叶相乘,谓之七祖,心法传示,为最上乘。” 宋 叶梦得 《石林诗话》卷中:“﹝ 俞紫芝 ﹞少有高行,不娶,得浮图心法,所至翛然,而工于作诗。”《醒世恒言·薛录事鱼服证仙》:“自然神仙一辈,叫做会中人,再不消甚么口诀,甚么心法,都只是一笑而喻。”
(2).对色法而言,即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等八种心法。
(3).泛指授受的重要心得和方法。 宋 朱熹 《<中庸>章句》:“此篇乃 孔 门传授心法, 子思 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於书,以授 孟子 。” 宋 蔡沉 《<书经集传>序》:“精一执中, 尧 、 舜 、 禹 相授之心法也。”
不能
(1)
不可能;不能够
又北向,不能得日。——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不能理解
不能生育
不能实现
(2)
〈方〉∶不允许,不可以
不能不谈到
不能接受
不能相提并论
(3)
〈方〉∶不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