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跋马屴崱间,周旋多石佛。
峰回路转处,满月殊不一。
化身岂无谓,盖欲普济物。
物无不度尽,寂照坐岩穴。
试看春汇昌,熙熙登宝筏。
曰相即非相,慈云亦须豁。
诗词问答
问:《再用沈德潜游摄山十二首诗韵仍令沈德潜并钱陈群和之·其七·千佛岩》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释
1. 出处:御制诗三集卷四十九
参考注释
跋马
(1).勒马使回转。《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九年》:“ 建成 、 元吉 至 临湖殿 ,觉变,即跋马东归宫府。” 胡三省 注:“跋马者,摇駷马衔,偏促一轡,又以两足摇鼓马腹,使之迴走。”
(2).骑马驰逐。 唐 严武 《巴岭答杜二见忆》诗:“跋马望君非一度,冷猿秋雁不胜悲。” 宋 王安石 《金明池》诗:“跋马未堪尘满眼,夕阳偷理钓鱼丝。” 宋 韩元吉 《六州歌头·桃花》词:“草软莎平跋马,垂杨渡,玉勒争嘶。”
屴崱
(1).形容山峰高耸。 元 贡师泰 《题颜辉山》诗:“苍龙渡海成叠嶂,屴崱西来势何壮。” 清 钱谦益 《由天都峰趾径莲华峰》诗:“ 天都 屴崱不可上,縋腰束胸将安往?”
(2).形容态度端庄。 唐 元稹 《寄吴士矩端公五十韵》:“隐笑甚艰难,敛容还屴崱。”
峰回路转
形容山路随着山峰而曲折回转。比喻事情有了转机。如:“本以为这件事没希望了,突然间,峰回路转,又有办法可解决了。”
满月
(1) 望月、圆月
(2) 婴儿出生后满一个月
不一
(1)
不一致,不相同
意见不一
(2)
有差异,质量不同
质量不一
(3)
旧时书信末尾用语,表示不一一详说
化身
(1) 佛在人间暂时出现的人、动物或植物的形体
(2) 体现某种抽象事物(如灵魂、思想、原则或典型)的东西
勇敢的化身
无谓
(1) 不具备意义或结果
甚无谓也。——《资治通鉴》
无谓的牺牲
(2) 毫无价值
耗尽生命活力的无谓的忧虑和烦恼
普济
普遍济助。 晋 陆机 《演连珠》之二十:“威以齐物为肃,德以普济为弘。”
无不
没有不;全是。《礼记·中庸》:“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幬。” 唐 韩愈 《元和圣德诗》序:“风雨晦明,无不从顺。” 金 王若虚 《<论语辨惑>序》:“凡六经 孔子 之书,无不牵合其论,而上下其词也。” 鲁迅 《朝花夕拾·<狗·猫·鼠>》:“ 日耳曼 人走出森林虽然还不很久,学术文艺却已经很可观,便是书籍的装潢,玩具的工致,也无不令人心爱。”
岩穴
山洞
云归而岩穴暝。——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试看
试着看看;且看。 唐 韩愈 《盆池》诗之五:“且待夜深明月去,试看涵泳几多星。” 元 康进之 《李逵负荆》第一折:“俺绰起这桃花瓣儿来,我试看咱,好红红的桃花瓣儿。”
熙熙
(1) 温和欢乐的样子
其余,则熙熙而乐。——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2) 热闹的样子
天下熙熙。——《史记·货殖列传》
笑语熙熙。——唐· 李朝威《柳毅传》
宝筏
佛教语。比喻引导众生渡过苦海到达彼岸的佛法。 唐 李白 《春日归山寄孟浩然》诗:“金绳开觉路,宝筏渡迷川。” 明 孙梅锡 《琴心记·锦江晓发》:“ 恒 沙渺,彼岸平,从教宝筏济众生。” 清 赵翼 《题王摩诘<渡水罗汉图>诗》:“我闻释氏妙变化,宝筏能引迷津断。”
慈云
佛教语。比喻慈悲心怀如云之广被世界、众生。 南朝 梁简文帝 《 * 颂》:“慈云吐泽,法雨垂凉。” 唐太宗 《三藏圣教序》:“引慈云於西极,注法雨於东陲。” 明 崔子忠 《送僧归滇南》诗:“兵戈前路息,万里忆慈云。”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一》:“仰藉慈云之庇,庶宽雷部之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