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晋人工画佛道,却非变相传奇。
一担寻常家具,荷者行脚大师。
出门不知所向,似问童子指迷。
圣在汝边法尔,如然又复何疑。
佛兮经兮灌顶,害不放下多斯。
诗词问答
问:《题烟云集绘册·其二十·王霭荷担指迷》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该诗是什么体裁?答:六言诗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释
1. 六言诗 押词韵第三部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九十
参考注释
人工
(1) 人造的;人为的
人工湖
(2) 人力,手工(与机械力相对)
人工降雨
(3) 工作量的计算单位,即一个人做工一天。如:架设这条管线需要60个人工
佛道
(1).佛法之道。《法华经·序品》:“又见菩萨,勇猛精进,入於深山,思惟佛道。”《后汉书·西域传论》:“至於佛道神化,兴自 身毒 ,而二 汉 方志莫有称焉。”《晋书·王恭传》:“王闲用兵,尤信佛道,调役百姓,修营佛寺,务在壮丽,士庶怨嗟。”
(2).成佛之途。比喻最好的出路。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议者戏云:‘畿尉有六道:入御史为佛道……入判司为饿鬼道。’”
(3).佛教与道教的并称。 宋 何薳 《春渚纪闻·二富室疏财》:“散施贫民及助修佛道观宇,一钱不留於家。”
却非
亦作“却非”。见“ 却非冠 ”。
相传
(1) 长期以来流传下来的
相传这事发生在北方
(2) 递相传授
常家
(1).犹常师。《后汉书·逸民传·法真》:“好学而无常家,博通内外图典,为 关西 大儒。”
(2).平常人家。《南史·后妃传上·高昭刘皇后》:“后梦见先有迎车至,犹如常家迎法,后不肯去;次有迎至,龙旂豹尾,有异於常,后喜而从之。”
行脚
(1).谓僧人为寻师求法而游食四方。《古尊宿语录》卷六:“老僧三十年来行脚,未曾置此一问。”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玉格》:“此桃去此十餘里,道路危险,贫道偶行脚见之,觉异,因掇数枚。” 金 赵元 《宿少林寺》诗:“箇中有佳处,行脚恨不早。” 明 汤显祖 《牡丹亭·道觋》:“赴会的,都要具膳餐饭,行脚的也要老少异粮。” 苏曼殊 《与高天梅书》:“衲行脚南荒,药炉为伍,不觉逾岁。”
(2).引申为行乞。 碧野 《灯笼哨》:“‘今天的行脚好吗!’‘那里,只在一家人家里要到了几根烂红薯!’”
(3).见“ 行脚僧 ”。
(4).行走;行路。 宋 杨万里 《和文远叔行春》诗:“行脚宜晴翠,看云恐夕黄。” 刘白羽 《黑》二:“行脚人全把脚步匆匆扯开,往下赶这两站路。”
(5).谓两脚不停地移动。《宋书·顾觊之传》:“ 覬之 不欲与 殷景仁 久接事,乃辞脚疾自免归。在家每夜常於牀上行脚,家人窃异之而莫晓其意。”
大师
(1) 指造诣深、享有盛誉的学者、专家、艺术家、棋手等
象棋大师
(2) 佛的十尊号之一。即天人师。佛教徒称佛,也用作对和尚的尊称
诸山东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矣。 ——《史记·伏生列传》
出门
(1) 离家外出或远行
(2) 〈方〉∶出嫁
不知
是指对于某种事物不清楚和不理解,和知道的意思相反。所向
(1).谓所指向的地方。 汉 蔡琰 《悲愤诗》:“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 唐 杜甫 《房兵曹胡马》诗:“所向无空濶,真堪託死生!”
(2).犹去向。《太平广记》卷一九四引 唐 裴铏 《传奇·聂隐娘》:“及夜,果失 隐娘 所向。”《太平广记》卷一九四引 唐 裴铏 《传奇·聂隐娘》:“ 刘 使人寻之,不知所向。”
童子
(1)
(2) 未成年的人
童子六七人。——《论语·先进》
彼童子之师。——唐· 韩愈《师说》
操童子业。——《聊斋志异·促织》
(3) 童生,明清科举,凡中举以前,不论年龄大小,皆称童生
操童子业。——《聊斋志异·促织》
指迷
犹解惑。谓指点使不迷惑。 宋 欧阳修 《再和圣俞见答》:“嗟哉我岂敢知子,论诗赖子初指迷。”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八:“非吾师指迷,实不悟此。” 明 袁庆麟 《<朱子晚年定论>跋》:“是编特为之指迷耳。”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朱笠亭说诗》:“弁言一则,尤足为后学指迷。”
又复
又,再
又复沿河施放双响。——《广东军务记》
灌顶
梵语的意译。原为古 印度 帝王即位的仪式。佛教密宗效此法,凡弟子入门或继承阿闍梨位时,必须先经本师以水或醍醐灌洒头顶。灌谓灌持,表示诸佛的护念、慈悲;顶谓头顶,代表佛行的崇高。 唐 法崇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疏》:“所谓灌顶者,若初修道者,入真言门先访师主大阿闍梨,建立道塲,求灌顶法,入修三密,愿证瑜伽,犹如世间轮王太子,欲绍王位,以承国祚,用七宝瓶,盛四大海水,灌顶方承王位,故号佛子。” 唐 顾况 《行路难》诗之三:“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蒙古源流》卷八:“至 蒙古国 ,与汗灌顶,病立愈,遂兴禪教。”
放下
(1) 放在一边或放弃
号召他们放下武器
(2) 从较高位置降到较低位置
放下百叶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