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行原文
岁朝爆竹传自昔,吴侬政用前五日。食残豆粥扫罢尘,截筒五尺煨以薪;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
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十声百声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
却拾焦头叠床底,犹有余威可驱疠;屏除药裹添酒杯,昼日嬉游夜浓睡。
诗词问答
问:爆竹行的作者是谁?答:范成大
问:爆竹行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范成大的名句有哪些?答:范成大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岁朝
阴历正月初一。《后汉书·周磐传》:“岁朝会集诸生,讲论终日。” 李贤 注:“岁朝,岁旦。” 宋 范成大 《爆竹行》:“岁朝爆竹传自昔, 吴 儂政用前五日。”《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明日正月初一日,是个岁朝。”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六·洞庭丐者》:“破 * 上三更梦,那管明朝是岁朝。”
谓古代诸侯每年见天子。《礼记·王制》“五年一朝” 汉 郑玄 注:“ 虞夏 之制,诸侯岁朝。”
爆竹
古时用火烧竹,毕剥有声,火花迸裂,称为爆竹。今人用纸卷火药,点燃发响,也称爆竹,或称爆仗
自昔
往昔;从前。《诗·小雅·楚茨》:“自昔何为?我蓺黍稷。” 晋 陆机 《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诗》:“自昔哲王,先天而顺。” 唐 卢照邻 《五悲·悲今日》:“自昔相逢,把臂谈玄;横雕龙於翠尾,飞縞凤於琼筵。” 宋 范成大 《腊月村田乐府·爆竹行》:“岁朝爆竹传自昔, 吴 儂正用前五日,食残豆粥扫罢尘,截筒五尺煨以薪。”
吴侬
吴 地自称曰我侬,称人曰渠侬、个侬、他侬。因称人多用侬字,故以“吴儂”指 吴 人。 唐 刘禹锡 《福先寺雪中酬别乐天》诗:“才子从今一分散,便将诗咏嚮 吴 儂。” 宋 张先 《喜朝天·清署堂赠蔡君谟》词:“佳景在,吴儂还望,分閫重来。” 元 张可久 《折桂令·游金山寺》曲:“误汲南泠,笑杀吴儂,不记《茶经》。”
五日
(1).指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唐 冯贽 《云仙杂记·灵运须》:“ 中宗 时, 安乐公主 五日斗百草。” 宋 姜夔 《诉衷情·端午宿合路》词:“石榴一树浸溪红,零落小桥东。五日凄凉心事,山雨打船篷。”
(2).谓任职不会长久。即将去职。 宋 王禹偁 《公退言怀》诗:“两衙决事官差我,五日延英詔问谁?”参见“ 五日京兆 ”。
豆粥
(1).用豆煮成的粥。《后汉书·冯异传》:“时天寒烈,众皆飢疲, 异 上豆粥。明旦, 光武 谓诸将曰:‘昨得 公孙 豆粥,飢寒俱解。’” 宋 苏轼 《豆粥》诗:“君不见 呼沱 流澌车折轴, 公孙 仓皇奉豆粥。”
(2).指米中掺豆煮成的粥。 许地山 《危巢坠简·解放者》:“在窗户底下,他喝着豆粥,抽着烟,眼睛不住地看往来的行人,好像在侦察什么案情一样。”
五尺
(1).见“ 五尺之童 ”。
(2).俗称牵引畜牲的绳索。 宋 洪迈 《夷坚支志景·江陵村侩》:“‘此我家大郎所自搓者五尺,安得在汝手?’五尺者,土人称挽畜产绳繂之名也。”
(3).指床。 清 黄生 《义府·冥通记》:“‘一五尺安北壁,一方五尺安牕下。’--当时呼牀为五尺。”
节间
(1).过节的时候。 明 刘若愚 《酌中志·见闻琐事杂记》:“ 彭氏 匿孕入宫,贪恋节间赏赐,不肯明言。”《红楼梦》第二二回:“ 贾政 朝罢,见 贾母 高兴,况在节间,晚上也来承欢取乐。”
(2).指植物茎的节和节之间的部分。
流火
(1) 丝虫病
(2) 丹毒
健仆
健壮的僕人。 唐 司空图 《退栖》诗:“得剑乍如添健僕,亡书久似失良朋。” 宋 范成大 《爆竹行》:“节(指竹节)间汗流火力透,健僕取将仍疾走。” 清 江藩 《宋学渊源记·刁包》:“山东妇女被难者不能归,遣健僕六人护之归。”
取将
拿取。将,助词。 唐 韩愈 《调张籍》诗:“仙官敕六丁,雷电下取将。” 宋 范成大 《腊月村田乐府·爆竹行》:“节间汗流火力透,健僕取将仍疾走。” 潘飞声 《题披秘石门》诗:“惑恐太阴黑,六丁下取将。”
疾走
(1).快速离去;快步走,快跑。《吴子·应变》:“战胜勿追,不胜疾走。” 宋 陆游 《系舟下牢溪游三游洞二十八韵》:“久闻 三游洞 ,疾走忘病婴。”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二·南江野人》:“ 南江 有二野人,能手格猛虎,恒擘獐鹿啖之,悬崖絶壁,腾上如鸟隼,虽其家人亲戚招之,疾走不顾也。” 茅盾 《子夜》十九:“ 吴荪甫 全身都发抖了。他铁青着脸,咬紧牙齿在屋子里疾走。”
(2).急速奔向。《史记·黥布列传》:“ 楚 使者起。 何 ( 随何 )因説 布 曰:‘事已搆,可遂杀 楚 使者,无使归,而疾走 汉 并力。’”
儿童
年纪小于少年的幼孩
儿童相见不相识。——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
却立
亦作“却立”。后退站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授璧, 相如 因持璧却立,倚柱,怒髮上衝冠。”《金史·逆臣传·仆散师恭》:“至寝殿, 熙宗 闻步屣声,咄之,众皆却立不敢动, 忽土 曰:‘事至此,不进得乎?’”
地雷
布于地上或埋于地下的一种 * 装置
百鬼
(1).众神。《汉书·礼乐志》:“敷华就实,既阜既昌,登成甫田,百鬼迪尝。” 颜师古 注:“百鬼,百神也。”
(2).各种鬼怪。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正月﹞贴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 唐 韩愈 《嘲鼾睡》诗:“马牛惊不食,百鬼聚相待。”
三声
旧指军中用以传令的金鼓、笳、铎之声。 银雀山 汉 墓竹简《孙膑兵法·十阵》:“三声既全,五彩必具,辨吾号声,知五旗。”
四声
(1) 古汉语字调有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声
(2) 中国普通话的字调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
神道
(1) 民间指鬼神祸福的迷信说法
(2) 指神灵
(3) 又称“墓道”
(4) 〈方〉∶形容言谈举止不太正常
这个人有点儿神道,托他办事大概靠不住
八方
东、西、南、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八个方向
上下
(1) 高处和低处;上面和下面;职位上较高的和较低的人
上下同欲者胜。——《孙子·谋攻》
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范仲淹《岳阳楼记》
(2) 辈分上较高的和较低的人
全家上下都很高兴
(3) 从上面到下面
上下打量着这位陌生人
(4) 指程度上高低、优劣
不分上下
(5) 用在数量词后,表示概数;左右
今年一亩地能有一千斤上下的收成
这位先生今年五十上下
(6) 称衙门中的差役
这般炎热,上下只得担待一步!——《水浒传》
和平
(1)
(2) 非暴力的;不通过战争方式的
采取和平战略
(3) 指没有敌对、争端或骚乱的
和平的环境
(4) 没有战争的
和平的方法
(5) 心平气和,和洽安宁;温和的;不猛烈的
药性和平
焦头
“焦头烂额”之省。1.谓牺牲惨重。 宋 王安石 《澶州》诗:“焦头收末功,尚足夸一是。”
(2).谓疲惫不堪。 郭沫若 《甘愿做炮灰》第一幕:“你休息一下好了,像这样焦头抗战,你是不能持久的。”
余威
剩余的威风或威力
余威振殊俗。——汉· 贾谊《过秦论》
驱疠
亦作“ 驱厉 ”。驱除疫病。 宋 范成大 《腊月村田乐府·爆竹行》:“却拾焦头迭牀底,犹有餘威可驱癘。” 清 张云锦 《赛神行》:“薰风吹柳春已酣,家家卧病同 吴 蚕。市魁好事欲驱厉,神道设教威灵覃。”
屏除
(1).排除;除去。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县令以牛繫刹柱,屏除形象,铺设牀坐,於堂上接宾。” 唐 白居易 《宿灵岩寺上院》诗:“荤血屏除唯对酒,歌钟放散秪留琴。” 冰心 《我们太太的客厅》:“总之,她的爱,是屏除一切,拂拭一切层层的麾开我前后左右所蒙罩的。”
(2).指放逐。 唐 赵元一 《奉天录》卷四:“四兇碎首于王阶, 三苗 屏除于天外。”
(3). 南朝 齐 东昏侯 出游时,所经之处,屏逐百姓,家室皆空,巷陌悬幔为高障,置仗人防守,谓之“屏除”。见《南齐书·东昏侯纪》。
药裹
药包;药囊。 唐 王维 《酬黎居士淅川作》诗:“松龕藏药裹,石唇安茶臼。” 宋 陆游 《病中偶得名酒小醉》诗:“诗囊羞涩悲才尽,药裹纵横觉病增。” 清 陈梦雷 《癸亥春日即事》诗:“病后关心惟药裹,愁中入梦是乡园。”
添酒
宋 代赋税名。 宋 叶适 《财总论二》:“而经总制之窠名既立,添酒、折帛、月桩、和糴,皆同常赋。”
昼日
白天
昼日则见鬼。——汉· 王充《论衡·订鬼篇》
嬉游
见“ 嬉游 ”。
亦作“ 嬉游 ”。游乐;游玩。《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若此辈者,数千百处。嬉游往来,宫宿馆舍,庖厨不徙,后宫不移,百官备具。”《宋书·江夏文献王义恭传》:“声乐嬉游,不宜令过;蒱酒渔猎,一切勿为。” 宋 梅尧臣 《野鸽》诗:“一日偶出羣,盘空恣嬉游。”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 郭小川 《投入火热的斗争》诗:“嬉游的童年过去了,于是你们一跃而成为我们祖国的精壮的公民。”
浓睡
酣睡,沉睡。 唐 张碧 《美人梳头》诗:“玉容惊觉浓睡醒,圆蟾挂出妆臺表。” 宋 李清照 《如梦令》词:“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元 无名氏 《博望烧屯》第三折:“关了城门,浓睡一夜,来日再与他交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