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友野外原文
雨意方浓改作晴,杖藜野外访柴荆。争寻桑叶占蚕熟,退立田塍避犊行。
风过沙平收鸟迹,烟浓寺没但钟声。
小童走报余将至,一笑松间倒屣迎。
诗词问答
问:访友野外的作者是谁?答:赵汝鐩
问:访友野外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赵汝鐩的名句有哪些?答:赵汝鐩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雨意
将要下雨的景象
天低云暗,雨意浓密
改作
(1).重制;另制。《诗·郑风·缁衣》:“緇衣之蓆兮,敝予又改作兮。” 清 刘大櫆 《李节妇传》:“衣敝则为改作。”
(2).更改;变更。《论语·先进》:“ 鲁 人为长府。 閔子騫 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君子之道,乐因循而重改作。” 唐 白居易 《议百司食利钱》:“弊既滋深,法宜改作。”《续资治通鉴·宋哲宗元符三年》:“ 京 ( 蔡京 )好大喜功,鋭于改作,若果大用,必变乱旧政。”
(3).改成。 明 杨慎 《升庵诗话·偃曝》:“ 孟浩然 :‘草堂时偃曝,兰枻日周旋。’偃曝,谓偃卧曝背也……今刻 孟 诗,不知其出处,改作‘掩曝’,可笑。”《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五回:“明明借我的一万银子,硬改作一百。”
杖藜
(1).谓拄着手杖行走。藜,野生植物,茎坚韧,可为杖。《庄子·让王》:“ 原宪 华冠縰履,杖藜而应门。” 唐 杜甫 《暮归》诗:“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 宋 苏轼 《鹧鸪天》词:“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开牖有时邀月入,杖藜到处避人行。”
(2).藜杖;拐杖。 唐 护国 《赠张驸马斑竹柱杖》诗:“此君与我在云溪,劲节奇文胜杖藜。” 宋 秦观 《宁浦书事》诗之五:“身与杖藜为二,对月和影成三。” 明 孙仁孺 《东郭记·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諳尽江湖味,执青青杖藜。”
野外
离居民点较远的地方
在野外工作的地质学家
柴荆
(1).做柴用的小木。 唐 杜甫 《晨雨》诗:“暂起柴荆色,轻霑鸟兽羣。” 仇兆鳌 注:“柴荆,小木。”一本作“ 紫荆 ”。 清 方文 《穷冬六咏·无薪》:“依人斩蒿艾,无处拾柴荆。”
(2).指用柴荆做的简陋门户。 唐 白居易 《秋游原上》诗:“清晨起巾櫛,徐步出柴荆。” 宋 王安石 《送赞善张君西归》诗:“柴荆雀有罗,公子数经过。” 清 白华山人 《<十洲春语>序》:“今晨初霽,予方畚掘拥土,周匝樊槿,啄啄然闻有叩柴荆者。”
(3).借指村舍。 南朝 宋 谢灵运 《初去郡》诗:“恭承古人意,促装反柴荆。” 唐 温庭筠 《秋日旅舍寄义山李侍御》诗:“一水悠悠隔 渭城 , 渭城 风物近柴荆。” 明 高濂 《玉簪记·命试》:“春风桃李遍柴荆,花馆琴书不絶吟。”
桑叶
桑树的叶子。蚕的饲料。中医亦以入药。 北周 庾信 《燕歌行》:“寒雁嗈嗈渡 辽水 ,桑叶纷纷落 蓟门 。” 宋 范成大 《初夏》诗之一:“桑叶露枝蚕向老,菜花成荚蝶飞来。” 元 杨果 《村居》诗之二:“村舍蚕催桑叶大,山田鹿食麦苗稀。”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三·桑》:“桑叶乃手、足阳明之药,汁煎代茗,能止消渴。”
蚕熟
指蚕上蚕山结茧。 元 戴表元 《金陵赠友》诗:“水水鱼肥供白鮓,家家蚕熟衣红丝。”
田塍
见“ 田畻 ”。
平收
(1).平定,收捕。《水浒传》第八五回:“ 兀颜统军 奏道:‘奴婢引起部下二十八宿将军,十一曜大将,前去布下阵势,把这些蛮子,一鼓儿平收。’”
(2).平常的中等收成。与丰收、歉收相对而言。 何畏 杨春旭 《关于农产品收购的几个问题》:“我国的农业生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还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农业生产的丰收、平收、歉收的不平衡性还是一个客观存在。”
鸟迹
亦作“ 鸟跡 ”。1.鸟的爪印。《孟子·滕文公上》:“兽蹄鸟跡之道交於中国。” 宋 司马光 《夏日西斋书事》诗:“小院地偏人不到,满庭鸟迹印苍苔。” 清 曾国藩 《致刘孟容书》:“古圣观天地之文,兽迮鸟迹而作书契。”
(2).鸟飞空中,了无痕迹。比喻物无实体。 晋 僧肇 《宝藏论·广昭空有品》:“实彼非此,实此非彼,鸟跡空文,奇特以现。”
(3).指鸟篆。 汉 蔡邕 《隶势》:“鸟跡之变,乃惟佐隶。蠲彼繁文,崇此简易。” 唐 白居易 《鸡距笔赋》:“挫万物而人文成,草八行而鸟迹落。” 明 张煌言 《建夷宫词》之九:“笑杀 钟 王 空妙笔,而今鸟跡是同文。”参见“ 鸟篆 ”。
见“ 鸟迹 ”。
小童
幼童
使小童持斧。——宋· 苏轼《石钟山记》
走报
(1).奔往相告;驰报。 宋 苏轼 《东坡》诗之二:“家僮烧枯草,走报暗井出。” 明 李东阳 《风雨叹》诗:“东村西舍喧呼遍,牒书走报州与县。”
(2).专指向升了官或科举中式的人家里送喜报。 明 冯梦龙 《万事足·鬉角送画》:“一事无能专走报,十年流寓在京都。送报人叩头,恭喜二位老爷高陞,小人特来送报。”《歧路灯》第六回:“早有走报的,写了一张大官红纸,贴在 谭 宅大门。”
倒屣
亦作“ 倒屧 ”。1.急于出迎,把鞋倒穿。《三国志·魏志·王粲传》:“时 邕 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 粲 在门,倒屣迎之。 粲 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 邕 曰:‘此 王公 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后因以形容热情迎客。 唐 皮日休 《初夏即事寄鲁望》诗:“敲门若我访,倒屣欣逢迎。”屣,一本作“ 屧 ”。 元 任昱 《折桂令·同友人联句》曲:“既有当壚,毋劳倒屣,便可投辖。”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媚座》:“吾辈得施为,正好谈心花底;兰友瓜戚,门外不须倒屣。”
(2).指从坐席上匆忙避开。《西京杂记》卷二:“ 衡 邑人有言《诗》者, 衡 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
精彩推荐:
- 有美人兮,蹇何为兮中洲。鸣玉佩兮,冠云章而远游。浮沅湘而西蹠兮,因返睇兮层丘。繄发轫之指期兮,歌予怀以送之。粤大道之汩湮兮,嗟惟君兮何求。唐虞远而不可见兮,凤鸟去兮衰。翟朱之诡行兮,邹人拒而劙之。竺老氏之猖披兮,浸淫渝而益非。思正气之所繇兮,度百世而固然。岂日夜而忘之兮,曰夫子之所传。发丝丝其不斩兮,哇淫蔽兮莫开。讫大振於兹时兮,余将从乎洛之湄。主郁郁郁葱葱而无告兮,顾坐兆兮何知。梏夜气而不存兮,外其良而四驰。彼早兴而夕息兮,既日暖和而不能察也。纷蠢蠢其倚靡兮,曰骛乱而莫之达也。思存养而莫吾亏兮,所事天下而不忘繇。致知自强兮,至天下以□览。余初其性之兮,稽□坟而载陈。仁与人其并致兮,道乌乎而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