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一百一十七首原文
人从雪峰来,接得乳峰信。郎忙拦搂精神,念一道离怖畏真言,南无三满多,没驮喃,唵部龄,唵齿龄。
吽吽,急急如律令。
三世诸佛立地听,梵语华言难改正。
诗词问答
问:偈颂一百一十七首的作者是谁?答:释绍昙
问:偈颂一百一十七首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释绍昙的名句有哪些?答:释绍昙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人从
从人,随从的人
如今再去要他这园,不肯时,多叫些人从将花木尽打个稀烂,方出这气。——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雪峰
积雪的山峰。 唐 杜甫 《出郭》诗:“远烟盐井上,斜景雪峰西。” 元 袁桷 《上京杂咏》之六:“天锡清凉国,晴霞绽雪峰。” 权宽浮 《牧场雪莲花》:“我跟他们一道走到外面,望着那灿烂的雪峰和羊群。”
乳峰
指乳房。 茅盾 《昙》:“她的匀整地一起一伏的胸部显出高耸的乳峰。”
精神
(1) 指意识、思维、神志等
精神为之。——汉· 王充《论衡·订鬼篇》
(2) 又
俱用精神。
精神复旧。——《聊斋志异·促织》
(3) 指内容的实质所在;主要的意义
译者没有体会原文的精神
(4) 活力;精力
精神饱满
(5) 活跃;有生气
那孩子大大的眼睛很精神
(6) 意志
不挠之精神。——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牺牲精神。
一道
一起
怖畏
亦作“ 怖愄 ”。恐惧。《后汉书·度尚传》:“刺史 度尚 惧 磐 先言,怖畏罪戾,伏奏见诬。”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若有天眼,鉴其念念随灭,生生不断,岂可不怖畏耶?”《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若称无我,恐众生生怖愄心。” 清 吴敏树 《游大云山记》:“已上路,缘岭侧,俯深溪,过之可怖畏。”
真言
(1) 真话
他说的句句都是真言
(2) 梵语“陀罗尼”的义译,即“咒语”
口念真言
南无
佛学用语又作南牟。佛教徒称合掌稽首为“南无”,并常用来加在佛名、菩萨名或经典名之前,表示对佛法的一种尊敬
没驮
佛。 陈原 《社会语言学》13.4:“‘佛’是从梵文借来的,梵文作Buddha,不同时期不同经书译作‘浮屠’、‘没驮’、‘勃驮’、‘浮图’、‘佛图’、‘佛陀’,最后才简化而成‘佛’。”
吽吽
(1).牛鸣声。 郑振铎 《埃娥》七:“ 埃娥 想大叫起来,然而只是吽吽的几声牛鸣。”
(2).发怒出声貌。 元 李文蔚 《燕青博鱼》第二折:“我割捨的发会村,怒吽吽使会狠。” 明 《杀狗记·乔人行谮》:“不知员外怎生动气,怒吽吽的坐在堂上。”
三世
(1) 三代,常指祖孙三代
(2) 在美洲,尤指在美国出生并受教育的第二代日本移民的子女
地听
古代军事上侦察敌方动态的一种方法。多用于守城,以防突然袭击。 唐 李靖 《卫公兵法·部伍营阵》:“兼令人枕空胡禄卧,有人马行三十里外,东西南北皆响见於胡禄中,名曰地听。”《通典·守拒法》:“地听,於城内八方穿井各深二丈,以新甖用薄皮裹口如鼓,使聪耳者於井中托甖而听,则去城五百步内悉知之。”
梵语
一种古印度语言,正如印度语法家(如帕尼尼Panini)所描述的,是印度和印度教的古典语言
华言
(1).浮华之言;浮夸之言。 汉 焦赣 《易林·咸之颐》:“华言风语,自相詿误,终无凶事,安寧如故。” 汉 桓宽 《盐铁论·相刺》:“大夫曰:‘文学言治尚於 唐 虞 ,言义高於秋天,有华言矣,未见其实也。’” 明 唐顺之 《万古斋公传》:“及有所得,多出先儒论断之外。文字尚理致,不为华言。”
(2).指中原地区的语言。后泛指汉语。 宋 梅尧臣 《送祖择之学士北使》诗:“献鲜秃髮驰,问译华言答。” 鲁迅 《集外集·<痴华鬘>题记》:“尝闻 天竺 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国艺文,往往蒙其影嚮,即翻为 华 言之佛经中,亦随在可见。”
改正
纠正错误
改正实际工作中存在的“攀比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