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于胡底
历史典故
伊于胡底怎么写好看:
伊于胡底历史词典解释
伊:句首语助词。于:往。胡:何。底:尽头,终极。 弄到什么地步。 表示结果很糟。语出《诗.小雅.小旻》:“我视谋犹,伊于胡底。”郑玄笺:“于,往。底,至也。我视今君臣之谋道往行之,将何所至乎?言必至于乱。”《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四》:“机械相乘,得失倚伏,胶胶扰扰,将伊于胡底乎?”清.黄爵滋《论禁烟书》:“以中国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渐成病国之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臣不知伊于胡底。”《慈禧太后演义》二五回:“即如裁并官缺一事,本为淘汰冗员,而外间不察,遂有以大更制度为请者,举此类推,将以讹传讹,伊于胡底?”也引作〔伊于何底〕。清.查继佐《罪惟录.抗运诸臣列传上.史可法》:“可法上疏曰:‘老成激而投簪,豪杰因之裹足,祖宗怨,天命潜移,东南一隅,不知其伊于何底也?’”清.范锴《汉口丛谈》卷五:“母泣曰:‘此女恶业,殆种自前生,不知今世伊于何底?’”
述宾 伊,句首助词,无义;于,往;胡,何;底,终点。走到哪里去。谓不知将弄到什么地步为止。形容后果不堪设想。语出《诗经·小雅·小旻》:“我视犹谋,伊于胡底。”郑玄笺:“于,往。”高亨注:“底,物的下部,此指最后境地。”清·林则徐《参劾因循不振之镇将沈镇邦等分别降勒休折》:“若不严参示儆,是南澳一带,前船虽已押回缴土,而后船又复踵至而售私,藏垢纳污,伊于胡底。”△贬义。用于后果极坏之事。→不堪设想。也作“伊何底止”。
词语分解:
- 伊的解释 伊 yī 彼,他,她:伊说
- 胡底的解释 谓到什么地步。胡,何;底,到。诗·小雅·小旻:“我视犹谋,伊于胡底。” 郑玄 笺:“于,往。底,至也……我视今君臣之谋道,往行之将何至乎!”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某太守:“太守问功名胡底。女推之曰:‘八字入格,自是二品贵人。’” 丘复 迁居之夕被窃有作诗:“国民生计艰,浇薄伊胡底。”
历史典故推荐:摛藻绘句
宋·王谠唐语林•文学:“当时轻薄之徒,摛藻绘句,聱牙崛奇,讥讽时事。”
关注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回复:伊于胡底历史


精彩推荐:
移根换叶
比喻彻底变换处境。宋苏轼意难忘妓馆词怎禁得恓惶。待与伊移根换叶,试又何妨。并列比风吹雨打
谓遭受风雨的吹打。唐陆希声李径诗一径秾芳万蕊攒,风吹雨打未摧残。宋辛弃疾浣溪沙词刘沈
字道真,燕国蓟县今属天津人。家世为北方名族。博学好古,少仕州郡,转本邑大中正。齐监冶谒者
官名。东汉末魏国临时设置,以谒者之职兼领冶铸。三国志韩暨传后迁乐陵太守,徙监冶谒戏彩阶庭
源见老莱娱亲。在庭院里着彩衣作儿戏以娱双亲。谓孝事父母。明无名氏精忠记饯别三箭天羿
或作后羿夷羿。有穷氏部落首领,逐夏君太康而占其国,后为寒浞所杀。善射。相传尧时十饰非文过
粉饰掩盖过失错误。汉书贾捐之传顺非而泽,不听而诛唐颜师古注谓人有坚为辩言,不以诚江充
借指奸人。唐白居易思子台有感诗之二但使武皇心似烛,江充不敢作江充。汉书江充传上汉朝凤州
唐宝应元年置,为党项部落州,属秦州都督府。在今甘肃泾川及陕西陇县一带。唐末废。朝令夜遁
战国宋庄周庄子田子方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朝令而夜遁,终身无闻。于大来
清江苏金坛人,号东园。精于医术。初任太医院吏目,后升博士。嘉庆丙辰与千叟宴,御赐南宋书
书名。明钱士升撰。六十八卷。作者因宋史繁冗,故取南渡以后事迹删繁就简别为一书本纪纸桥
在今越南河内市西。清史稿越南光绪九年,刘永福与法人战于河内之纸桥,大破法军,陈斩亭侯
爵名。汉制,列侯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亭侯即指列侯食邑为亭者。封爵不世袭,位视中梁原
集镇名。在甘肃省灵台县西北部黑河上游南岸。梁原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隋大业元年年天保殿学士
官名。南朝陈置。为文学侍从官员。达素
清满洲镶黄旗人,章佳氏。初为护军校。天聪崇德间从攻明军,屡有功。入关后,参与对李方芬
生卒明末清初江南歙县人,生于明天启年间。贡生。有易经补义涛浣亭诗集。乾隆四十七年后祖丁
即祖丁。李源道
元关中人,字仲渊,号衝斋。历官为四川行省员外郎。卜居蚕茨,植竹十万个,名万竹亭,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下载词典网APP
用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