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策走为上计
历史典故
三十六策走为上计历史词典解释
三十六策:也作三十六计,本是一部兵书之名,成书年代已经无从考察,主要是搜集古代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一些要诀。全书分为六个大计,六个大计中每大计又分六小计,总共三十六计。故人名此书为《三十六计》。其最后一计名为“走为上”,是败战计中的一计,是指处于劣势时应躲避对方,也就有退却,退却不算失败,没有失败,就有成功的转机。于是后人就用“三十六计,走为上”这个最后一计的话,形容别无其它方法可行,只有一“走”了之。王敬则,晋陵南沙(今江苏镇江一带)人。初仕宋为员外郎,后事萧道成,及萧道成继位,封寻阳县公。明帝萧鸾继位后乱杀大臣,王敬则怕祸及自身,遂起兵反,后兵败被杀。王敬则反叛时,明帝已病危,朝廷震动。明帝次子萧宝卷正在他的宫内和大臣们商议如何防范,并派人上屋顶观察形势,看见征虏亭起火,以为是王敬则领兵杀到,便急忙穿好衣服,打算逃走。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王敬则。王敬则说:“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你们父子早该走了。”檀公指的是檀道济。公元431年,率军伐魏,为先锋,所战多捷,粮尽不得已退兵,采用唱筹量沙之计,使魏兵不敢追击,全师而还。王敬则所言,就是指檀道济伐魏不利而主动退兵的事。这是一句双关语,意谓你们父子无能,早就应该下台了。
【出典】:
《南齐书》卷26《王敬则传》487页:“是时上疾已笃。敬则仓卒东起,朝廷震惧。东昏侯(萧宝卷)在东宫,议欲叛,使人上屋望,见征虏亭失火,谓敬则至,急装欲走。有告敬则者,敬则曰:‘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
【例句】: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5回:“严贡生慌了,自心里想:‘这两件事都是实的,倘若审断起来,体面上须不好看。’‘三十六计,走是上计!’卷卷行李,一溜烟急走到省城去了。” 鲁迅《论“赴难”和“逃难”》:“自然,就是逃也不见得安稳……然则三十六计,固仍以‘走’为上计耳。”
词语分解:
- 三十的解释 1.数词。十的三倍。诗·小雅·无羊:“三十维物,尔牲则具。”左传·宣公三年:“ 成王 定鼎于 郟鄏 ,卜世三十,卜年七百。”2.指三十岁。穀梁传·文公十二年:“丈夫三十而娶。” 南朝 梁简文帝 戏赠丽人诗:“自矜心所爱,三十侍中郎。” 唐 崔灝 赠王威古诗:“三十羽林将,出身常事边。”3.指三十年。 唐 权德舆 古兴诗:“人生大限虽百岁,就中三十称一世。”
- 上计的解释 见“上策”
历史典故推荐:汉上襟题
同“汉上题襟”。清 郭麐长亭怨慢词:“汉上襟题,回首已是廿年旧。”
关注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回复:三十六策走为上计历史


精彩推荐:
续晋阳秋
书名。南朝宋檀道鸾撰。二十卷。编年体。记述东晋史事。已佚。清黄奭有辑本一卷,收入细林山
又名神山秀林山。即今上海市松江县西北辰山。舆地纪胜卷嘉兴府细林山在华亭西北十八里西善桥
集镇名。在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西南部秦淮新河南岸。属西善桥街道办事处。人口约万。李衎
元蓟丘今北京人,字仲宾,号息斋道人。出身太常寺小吏,官至浙江行省平章政事。擅长画狼山设治局
年由临河县析置,属绥远省。治所在永安堡今内蒙古临河市北狼山镇。年改为狼山县。年由晓来西爽
源见拄笏看山。形容早晨空气宜人,心情爽快。清杨潮观快活山樵歌九传喜得天气初晴,晓中书后省
官署名。宋神宗元丰八年,改中书外省置。参见中书门下后省。朝议大夫
官名。隋文帝始置,为从三品文散官。大业三年罢。唐复置,为文散官正五品下。宋初沿唐封禅寺
原名独居寺。唐开元十七年改名封禅寺。在今河南开封市东北隅。旧五代史晋书少帝纪开运走丸逆坂
源见走丸。喻所求与所行相悖,难以如愿。旧唐书李密传芳饵之下,必有悬鱼。惜其重赏,尚书台 (臺)
在今河南临颍县东南四十里。新唐书地理志许州临颍县尚书台,马融讲书之地。因名。唐显
商周古国,姜姓。在今山东莒县东北。殷墟甲骨文中有在甲骨文合集侯甲骨文合集。商代铜铁饭碗
*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反正工作好坏都是铁饭碗,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洞口市
即今湖南洞口县。原为武冈县地,明代已有洞口之名。方以智有游洞口林谷诗。清乾隆年间文从字顺
文字通顺,词句妥贴。唐代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文从字顺各识职,有欲求之此其躅。躅浊正襟安坐
见正襟危坐。宋邵伯温闻见前录卷昔贬涪州,过汉江,中流船几覆,举舟之人皆号泣,伊川宣抚处置使
官名。南宋初年置,以知枢密院事张浚充任,置宣抚处置使司于秦州,掌川陕京西湖北路宣陈正
世为大理卫指挥,未嗣职。沙定洲陷城,力战死。卒帅
官名。春秋时齐国置。掌理一卒行政事务的长官。国语齐语十邑为卒,卒有卒帅。参见卒。宸濠之乱
明正德间宁王朱宸濠发动的叛乱。朱宸濠封藩南昌,久蓄反谋,地方官吏早有觉察,屡次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