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戟得矛
历史典故
亡戟得矛怎么写好看:
亡戟得矛历史词典解释
《吕氏春秋.离俗》:“齐晋相与战,平阿(战国齐邑)之余子(周代兵役制度规定每户以一人为正卒,余者为羡卒,即余子),亡戟得矛,却而去,不自快,谓路之人曰:‘亡戟得矛,可以归乎?’路之人曰:‘戟亦兵(兵器)也,矛亦兵也,亡兵得兵,何为不可以归?’去行,心犹不自快,遇高唐之孤叔无孙,当其马前曰:‘今者战,亡戟得矛,可以归乎?’叔无孙曰:‘矛非戟也,戟非矛也,亡戟得矛,岂亢责(高诱注:“亢,当也”)也哉!’”
春秋时齐晋交战,齐国的一个士兵丢失了自己的戟却拾得了一只矛。丢了自己的武器,他心中总感到不愉快,便以此向别人去问得失,寻看法。路人认为,亡戟得矛,得失相当;叔无孙则认为,亡戟得矛,得失不相当。说得失相当,是因为戟和矛都是兵器,着眼于大同;说得失不相当,是因为戟和矛毕竟有区别,着眼于小异;所以即使对于同一件事,观点不同,结论也必然会不同。
后因以“亡戟得矛”比喻有失有得,得失相当。
并列 丢失了戟而得到了矛。比喻有失有得,或得失相当。语出《吕氏春秋·离俗》:“齐晋相与战,平阿之余子,亡戟得矛,却而去,不自快,谓路之人曰:‘亡戟得矛,可以归乎?’路之人曰:‘戟亦兵也,矛亦兵也,亡兵得兵,何为不可以归?’去行,心犹不自快,遇高唐之孤叔无孙,当其马前曰:‘今者战,亡戟得矛,可以归乎?’叔无孙曰:‘矛非戟也,戟非矛也,亡戟得矛,岂亢责也哉?’”△多用于描写有失有得,或得失相当。
词语分解:
历史典故推荐:蜂拥蚁屯
同“蜂屯蚁聚”。清 昭槤啸亭杂录.缅甸归诚本末:“帆樯衔接,倏然蜂拥蚁屯者数千人。” 见“蜂屯蚁聚”。清·昭梿啸亭杂录·缅甸归诚本末:“帆樯衔接,倏然~者数千人。”
关注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回复:亡戟得矛历史
0
纠错
精彩推荐:
磨石口
在今北京市怀柔县西北二十八里。长城关口之一。顾炎武昌平山水记卷上渤海所城北而西有申挽
西汉人。宣帝时为侍郎,治公羊春秋。安南送旌节官告使
官名。五代后梁乾化元年公元年十二月,以大理寺卿王鄯为之,赴安南送旌节,属临时特遣永淳公主
孝宗女。嫁谢诏。汴州之役
唐末宣武军节度使朱全忠击败奉国军节度使秦宗权的决定性战役。黄巢起义失败后,奉国军梅庚
字耦长。安徽宣城人。康熙前期举人,官泰顺知县。承传家学,擅长书法,兼善诗画。与同梁广县
亦名梁大县。南朝梁普通六年置,为大谷郡治。治所即今四川巴中市。北周大象二年改为化皇甫玉
北齐人。善相人,常游王侯家。以相孝昭帝寿不过二年,帝怒而斩之。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富足了,国君怎么会不富足语出论语颜渊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北史童乡侯国
西汉成帝封钟祖为童乡釐侯,改童乡县为童乡侯国,治今山东省乐陵市西北。后国除。元始折里麦
又译者勒蔑哲里马。蒙古兀良合氏。族人早在铁木真远祖时即依属于蒙古部。他自幼在铁木金利站
元改金利寨又名吉利场置,在今广东南海市北里水镇。明洪武三年置巡司于此。元改金利寨乌江舣楫
借指羁旅他乡。北周庾信拟连珠是以乌江舣楫,知无路可归白雁抱书,定无家可寄。舣停船龙汉璇
黔州今贵州贵阳夷族人。雍熙二年,夷王汉璇自称权南宁州事兼蕃落使,遣牂牁诸州酋长赵护南氐校尉
官名。十六国前赵刘曜置。晋书刘曜载记曜大悦,署杨难敌为使持节侍中假黄钺都督益宁南纥石烈良弼
金回怕川今吉林辉发河人,本名娄室。随父徙居宣宁今内蒙古凉城东北。童年以女真字学生汴京遗迹志
书名。明李濂撰。二十四卷。成书于嘉靖二十五年。记述宋都汴京遗迹。内容分京城宫室官章
历法名词。冬至和朔旦连续两次同日同时相合的周期称为一章。例如,古六历以十九年为章云霄站
元置,即今福建云霄县。雾中看花
参见雾里看花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下载词典网APP
用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