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汉朝,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厚,社会生活中各种现象一般都可以找到相关典故。典故来源于一些历史书上或文学作品中的故事和人物,或来源于民间故事、传说、民间习俗、神话、历史上的著名事件,或是某个地名等。 第二,来源于一些历史书上或文学作品中的故事和人物。第三,来源于佛经、圣经等宗教书上的故事、人物、礼仪等。
历史典故(第11页):
- 元龙豪湖海
- 兄弟阋墙
- 充庖
- 充栋
- 充栋汗牛
- 充栋盈车
- 充饥画饼
- 兆三鳣
- 兆非熊
- 兆飞熊
- 先下手为强
- 先主是真龙
- 先人后己
- 先入为主
- 先号后庆
- 先号后笑
- 先声后实
- 先声夺人
- 先妣
- 先容
同“元龙豪气”。清 钱谦益《次韵赠别友沂》:“元龙豪湖海,子先喑河渚。”
源见“阋墙”。谓内部纷争。郭沫若《棠棣之花》二幕:“而侠累那家伙,偏偏要兄弟阋墙,引狼入室。” 见“兄弟阋于墙”。清·王士禛《池北偶谈·施允升》:“尝有罗姓者,
《礼记.王制》:“三为充军之庖。”后以“充庖”谓供作食用。唐 刘禹锡《代京兆韦尹进野猪状》:“既堪充庖,辄敢上献。”
同“汗牛充栋”。宋 陆游《冬夜读书》诗:“茆屋三四间,充栋贮经史。”
同“汗牛充栋”。宋 岳珂《愧郯录.场屋编类之书》:“故凡编类条目、撮载纲要之书,稍可以便检阅者,今充栋汗牛矣!” 见“汗牛充栋”。宋·岳珂《愧郯录·场屋编类之书
同“汗牛充栋”。明 胡应麟《诗薮.遗逸中》:“充栋盈车,鞠为黄壤。” 并列 堆满屋子,装满车。形容书籍极多。明·胡应麟《诗薮·遗逸中》:“~,鞠为黄壤。”△用于
源见“画饼充饥”。喻借空想安慰自己。元 宋方壶《醉花阴.走苏卿》套曲:“当初指雁为羹,充饥画饼,道无情却有情。” 见“画饼充饥”。元·刘致《端正好·上高监司》套
源见“三鳣集”。指登公卿高位的吉兆。清 毛奇龄《冯二宿荣迁补国子监博士》诗:“折角定教倾五鹿,画衣应早兆三鳣。”
同“熊罴兆”。宋 刘省斋《沁园春.赠较弓会诸友》词:“羡傅岩版筑,终符求象;渭滨渔钓,果兆非熊。”
同“熊罴兆”。宋 叶梦得《水调歌头.濠州观鱼台作》词:“功业竟安在,徒自兆飞熊。”一本作“兆非熊”。
《隋书.元胄传》:“兵马悉他家物,一先下手,大事便去。”后因以“先下手为强”谓先于他人行动,可以取得优势。元 关汉卿《单刀会》二折:“到来日我壁间暗藏甲士,擒住
源见“非池中物”。谓刘备是英雄。形容困厄中的杰出人物。唐 李商隐《井络》诗:“堪叹故君成杜宇,可能先主是真龙。”
《礼记.坊记》:“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 * 作让。”后因以“先人后己”指优先考虑他人的利益。《后汉书.曹世叔妻》:“谦谦恭恭,先人后己。有善莫名,有恶莫辞
《汉书.息夫躬传》:“唯陛下观览古戒,反覆参考,无以先入之语为主。”后因以“先入为主”谓以先接受的意见或印象为依据,形成成见,不能实事求是地接受后来的不同意见。
同“先号后笑”。《后汉书.申屠刚鲍永等传赞》:“鲍永沉吟,晚乃归正,志达义全,先号后庆。” 并列 起先号啕痛哭,后来欣喜欢庆。《后汉书·申屠刚鲍永等传赞》:“鲍
《易.同人》:“九五,同人先号咷而后笑,大师克相遇。”后以“先号后笑”谓先凶后吉。南朝 梁 刘孝标《辩命论》:“然命体周流,变化非一。或先号后笑,或始吉终凶;或
《史记.淮阴侯列传》:“兵固有先声而后实者,此之谓也。”后因以“先声后实”谓声威在前,武力在后。《三国志.刘晔传》:“其威名足以先声后实,而服邻国也。”宋 苏辙
《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军志有之:先人有夺人之心,后人有待其衰。”后因以“先声夺人”谓先张扬声威以挫敌之士气。宋 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十三:“今中国欲大举以灭
源见“先考”。称亡母。《荀子.大略》:“隆率以敬先妣之嗣,若则有常。”
《文选.邹阳〈于狱中上书自明〉》:“蟠木根柢,轮囷离奇,而为万乘器者,何则?以左右先为之容也。”李善注:“容谓雕饰。”后因以“先容”谓事先为人介绍、推荐或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