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
历史地名
西江怎么写好看:
西江历史词典解释
①即今广东惠东、惠阳二县市境之西枝江。《舆地纪胜》卷99惠州:西江“发源于九龙山南,二百里抵郡城会龙江,入番禺”。《方舆纪要》卷103归善县:西江“在府东南。源出九龙山,西流与群川水合,至府城东,受西湖水,乃北折而合于东江”。
②即古郁水。今珠江干流。在今广东西部。上源为南、北盘江,东南流至象州县南纳柳江后称黔江;又东南至桂平纳郁江后称浔江;到梧州纳桂江后始称西江。《元和志》卷34端州端溪县:“西江水,经县南,去县五十二步。”《方舆纪要》卷100广东:西江“即广西黔、郁、桂三江之水, 自梧州府东流入肇庆府界,历德庆州封川县西,而贺江流入焉。……又东绕府城出东南流, 出羚羊峡入广州府顺德县界,亦谓之龙江。又东流至府城西北,会北江之水,又流至府城南而会东江之水,并流入于海”。
③即今广西武鸣县之武鸣河上游。《明史·地理志》 武缘县:“西有西江,即大榄江也,东南有南流江合焉。”《清一统志·思恩府》:“西江在武缘县西门外。源出上林县大明山。一曰剑江。西南流出县北四十里与府江合,又南合南流江。”
④在今广西灵川县北。《方舆纪要》卷107灵川县:西江“在县(故治在今三街镇)西北,即黄柏、六峒、川江三水也。其源俱出全州西延之境,与湖广新宁县接界,绕七都蛮峒而来,六峒居中,横柏、川江在左右,并流而汇灵岩山下,东流合于漓江”。
⑤在今广西蒙山县西。《方舆纪要》卷107永安州:西江“源出茶山,过大洞东南,会于银江,下流入于漓江”。
(1)古水名。即今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与绍兴县界上西小江。唐末,钱镠将顾全武执董昌还及西江,斩之,投尸于江,即此。(2)今水名。珠江干流。在广东省西部。清《广州府志》:“在省治之西,故谓之西江。”上源南盘江出云南省曲靖市马雄山东麓,在黔、桂两省区边境和北盘江汇合称红水河;东南流到广西壮族自治区象州县石龙附近纳柳江后称黔江;到桂平纳郁江后称浔江;到梧州纳桂江,入广东省境始称西江。出高要羚羊峡进入珠江三角洲,在三水市思贤滘洪水时同北江相通。思贤滘以下水流分散,主流由磨刀门入海。自源头至三水市思贤滘,西江干流全长 2075 千米,流域面积35.50万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为 7020 米3/秒。上游流经石灰岩地区,多伏流;中游多峡谷和滩石;下游河道宽阔,航运便利。水力资源集中在上游,建有大化、岩滩等大型水电站。(3)村名。在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中部。属龙泉镇。人口 1300。因处南渡江西岸,故名。产稻、苦瓜、毛瓜。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都举行龙舟竞赛活动。有公路通此。
词语分解:
历史地名推荐:忽鲁谟斯
亦译作忽里模子、忽鲁谟厮。在今伊朗东南部,旧港在米纳布附近,新港在波斯湾,口格什姆岛以东之霍尔木兹岛。明史·外国传七: “忽鲁谟斯,西洋大国也。……其国居西海之极。自东南诸蛮邦及大西洋商舶、西域贾人
关注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回复:西江历史
精彩推荐:
孝顺洼
在今河北大城县西。方舆纪要卷大城县孝顺洼相传唐太宗征辽,万马所饮而成。会稽二隐者
一云门僧,一若耶溪桥僧,每泛舟赋诗,归即焚烧。樵每于溪沙上以荻写字。怀疑者从身后成山卫镇
在山东省荣成市东北部。面积平方千米。人口万。镇人民政府驻成山卫,人口万。原名天水富兴镇
在四川省中江县西北部。面积平方千米。人口万。镇人民政府驻富兴,人口。以富裕兴旺之冠绝一时
冠绝远远超过。指某一时期堪称第一名。北魏崔鸿十六国春秋前赵录刘聪膂力骁捷,冠绝一胡家店
又名胡店永兴场。即今四川井研县东北集益乡。清光绪井研县志卷永兴场旧名胡店。创自乾扎西冈城
清康熙年间置。在今西藏自治区噶尔县西北札西冈区。藏壑
源见藏舟去壑。比喻事物不断变化,不可固守。常用以哀悼死者。唐岑参西河太守杜公挽歌安乐川
即今宁夏灵武县南山水河。元和志卷灵州回乐县安乐川在灵州南稍东一百八十里。一解不如一解
同一蟹不如一蟹。解,古通蟹。明沈德符野获编释道至近日,宗门诸名下,争以坛坫自高,芜音累句
唐刘知几史通叙事自兹以降,史道陵夷,作者芜音累句,云蒸泉涌。庚戌制
又称庚戌土断。东晋哀帝兴宁二年三月庚戌朔,大阅户口,令西北士民侨寓东南者,以所在克力宾
即今新疆柯坪县。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西域土地人物略阿赤地里城又四百里为克力宾城少府卿
官名。东汉魏晋南朝北魏为少府尊称,至南朝梁定为官名,九班。职掌宫廷手工业及冶铸砖分碛山
在今湖北谷城县西北。南齐书陈显达传南朝齐永元元年,陈显达北伐魏,魏兵截均口断其归支谶
全名支娄迦谶。东汉僧人。月氏人。博学多才思。桓帝末到洛阳,于灵帝光和中平年间译般石鞋镇
在重庆市渝北区中西部。面积平方千米。人口万。镇人民政府驻石鞋场,人口。因场后石坝昼
战国齐邑。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西北。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去齐,宿于昼。赵岐注昼,齐西南虚船触舟人不怒
喻无心的过失,他人不计较。庄子山木方舟而济于河,有虚船来触舟,虽有惼心之人不怒。姜岌
十六国时天水今属甘肃人。后秦白雀元年,造三纪甲子元历,行用至北魏熙平二年,首创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