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溪
历史地名
梅溪怎么写好看:
梅溪历史词典解释
①南溪支流。在今浙江缙云县西部。《方舆纪要》 卷94缙云县: 梅溪 “在县西十里……汇流于南源溪”。
②武义江支流。在今浙江金华县南。《方舆纪要》卷93金华府: 梅溪在 “府南十五里。源出武义县大家山,东北流,合南山之箬阳、上干、下干及下坂之水,又北会于南溪”。
③即今安徽旌德县东之俞村河。《明一统志》 卷15宁国府: 梅溪 “在旌德县东三十里。源出凫山,北流二十余里入宁国县界”,流入西津河。
④又名闽清水。在今福建闽清县西五里。《方舆纪要》 卷96闽清县: 梅溪 “源出永福县 (今永泰县)山中。东北流,经县西,又北入建江。江水浊而溪水独清,故县以闽清为名”。
⑤即今福建泰宁县南之泰宁溪。《舆地广记》 卷34泰宁县 “有梅溪”。
⑥即今广东梅州之梅江,为韩江之上源。《方舆纪要》 卷103程乡县: 梅江 “在县城南。惠州府兴宁、长乐诸山之水,流入县境,东会于程江。……《志》 云: 梅溪南有老溪,即梅溪故道。后水势直下,故道淤塞,今县西南二里老溪角,约长一里,广二十余丈,折而东为新溪。正德十一年,梅溪泛涨,渐啮城址,凿此以分水势,别流过城东,复会梅溪。嘉靖二十五年复筑陂绝流,仍自县南合于程江”。
⑦即今四川重庆市东北、渝北区东之御临河。《清一统志·重庆府一》: 梅溪 “在长寿县西北七十里。即邻水。自顺庆府邻水县流入县境,名玉溪。又西南流七十里至巴县界,名交龙溪,以溪侧旧有古木盘曲如交龙,因名。又南流七十里入大江”。
集镇名。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资源县北部、夫夷水西岸。梅溪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800。因此地多梅树,故名。产稻、玉米及木材、茶叶、生漆、杜仲、厚朴、黄柏、三七、山苍子等。有农机、榨油、木衣夹、竹器、铁器、木材加工等厂。为农贸集市。公路通县城及湖南省新宁。
词语分解:
- 梅溪的解释 1.旁植梅树的溪水。 宋 范成大 天平先陇道中时将赴新安掾诗:“霜桥冰涧浄无尘,竹坞梅溪未放春。”2.亦作“ 梅谿 ”。 宋 王十朋 与 史达祖 的别号。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古人号相同:“ 王十朋 、 史达祖 俱号‘梅谿’。” 清 梁章鉅 浪迹续谈·王梅溪逸事:“ 梅溪 为 宋 代名臣,其能孚及豚鱼,宜矣。” 清 张思岩 等词林纪事·史达祖:“ 白石 、 梅溪 ,昔人往往并称。”
- 梅的字典解释 梅 méi 落叶乔木,品种很多,性耐寒,初春开花,有白、红等颜色,分五瓣,香味很浓,果实球形,味酸:梅花
- 溪的字典解释 溪 xī 山里的小河沟,泛指小河沟:山溪
历史地名推荐:宁村镇
亦作安村镇。在今广东吴川市西南吴阳镇东南。明洪武初置巡司于此。明史·地理志 吴川县:宁川所“北有宁村巡检司,治川滘,后迁县西北之地聚村,又迁于芷芎口”。
关注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回复:梅溪历史
精彩推荐:
文思院监官
官名。宋置,为文思院副长官,位在提辖官之下。与其他长官共理院事。见宋史职官三工部路工处
官署名。清末巡警部原设有路工局,巡警部改为民政部之后路工局属民政部。宣统元年年裁定埠街
原名邓步。亦名定步市。即今安徽郎溪县北四十里定埠镇,北接江苏高淳县界。北岸有镇,通惠镇
北宋政和中改青龙镇为通惠镇。即今上海市青浦县东北旧青浦。寻复为青龙镇。古镇名。宋杨遵勗
生卒约约辽涿州范阳人,字益诫。兴宗重熙十九年进士。调儒州军事判官,累迁枢密院都承毛隆辅
生卒清江西豐城人。由监生捐输军饷奖知县。同治间历任新都丹棱德阳诸县,所至有绩。有刘昆
生卒清云南景东人,字玉昆,号韫斋。道光二十一年进士。官至湖南巡抚。书学颜真卿,以王致诚
法国人。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清乾隆三年来华,充内廷画师。后死于北京。善画马和人物网师园
园林名。在今江苏苏州市。原为南宋侍郎史正志万卷堂故址,清乾隆三十五年更名网师园。龟山运河
北宋元丰六年在淮河南岸开凿的人工运河。起自盱眙县洪泽镇今江苏盱眙县东北,已没入洪蒲萄山
亦作萝卜山。在今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西境方舆纪要卷庄浪卫蒲萄山,志云在卫西北百三十乌龙街
集镇名。在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南部乌龙河谷西岸。乌龙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境有五个桐梓驿
明洪武六年置,即今贵州桐梓县北新站镇。万历二十九年改置桐梓县。茹陂
水利灌溉工程。在今河南固始县东南。东汉末扬州刺史刘馥开凿,以溉稻田。李如樟
明辽东铁岭卫人。李成梁子,李如桢弟。以父荫为都指挥佥事。从兄李如松讨宁夏哱拜之叛双箐口
集镇名。在云南省陆良县东南部。双箐口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清初建村于长满树木的两昌成侯国
亦作昌城侯国。西汉神爵三年前封广川缪王子元置,属信都国。治所在今河北冀州市西北五烈皇小识
书名。明文秉撰。八卷。记明崇祯时事迹,为编年体杂史。文秉以为谥法杀身成仁为烈,临郎将
官名。中郎将的省称。西魏行府兵制,置六军合为百府,每府一郎将主之。隋代诸卫府各置痛哭流涕
涕眼泪。汉书贾谊传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后即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