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
历史地名
四川省怎么写好看:
四川省历史词典解释
简称川、蜀。清顺治二年(1645)改四川等处承宣布政使司置,省会在成都府(今四川成都市)。辖境相当今四川省及西藏江达、贡觉、芒康以东地区。清末,扩大包括西藏昌都地区。民国治所在成都市。1939年将今雅安地区、凉山、甘孜两自治州划归西康省。1955年撤销西康省,金沙江以东地区划归四川省,金沙江以西划归西藏自治区。
简称川或蜀。在中国西南部、长江上游。面积48.5万平方千米。人口 8529.4 万。辖成都、自贡、攀枝花、泸州、德阳、绵阳、广元、遂宁、内江、乐山、南充、宜宾、广安、达州、巴中、雅安、资阳、眉山18地级市,阿坝藏族羌族、甘孜藏族、凉山彝族3自治州及43市辖区、14县级市、120县和4自治县。省人民政府驻成都市。商、周时期,四川东部和西部分别建立巴、蜀两国,蜀都于今成都市,巴都于今重庆市江北区。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秦惠文王灭巴、蜀,置巴郡,秦昭襄王二十二年(前285年)置蜀郡。西汉高帝时析巴、蜀两郡置广汉郡。武帝时增置沈黎、越嶲、犍为、汶山等郡,后废沈黎、汶山郡;置益州刺史部,以监察郡县。东汉初治雒县(今广汉市北),后移治成都县(今成都市)。东汉建安末复置汶山郡,又相继置巴西、巴东、涪陵等郡。三国时为蜀汉政权统治,属益州,辖13郡。西晋时,北部和东部边缘分属梁州、荆州,中部属益州。西晋末,今四川东部为成汉政权所据,政区多有改变,增置汉原郡,分汉嘉郡置沈黎郡,益州治成都,荆州镇巴郡,梁州治晋寿。由于战乱,北方士族和关陇流民纷纷南下,建置侨州郡县,政区建置变化较大,析置较多。南北朝时,今境为南朝宋、齐、梁和北朝西魏、北周所有,州、郡、县建置更改纷繁。隋开皇初以州统县,大业初改以郡统县,有24郡、170多县。唐贞观初设剑南道、山南道,剑南道辖今大雪山、雅砻江下游以东、涪江流域以西、嘉陵江以西、大渡河以东地区。开元七年(719年)设剑南节度使,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分山南道为山南东、西二道,山南西道辖今境东部,山南东道辖今境东小部。至德二载(757年)分剑南节度使为剑南东川、剑南西川两节度使,简称东川、西川节度使。川为“平川广野”之意。大凉山西南地区在中唐以后属南诏。五代为“前蜀”和“后蜀”所据,政区因循唐制少有改变。北宋初置西川路、峡路。咸平四年(1001年)分西川路为益州路(后改成都府路)、利州路,分峡路为梓州路(后改潼川府路)、夔州路,合称“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路,是为“四川”得名之始。路下置府、州、军、监。大凉山西南地区属大理。元至元八年(1271年)置四川等处行中书省,简称“四川行省”,是为四川省建省之始,成都为省治也自此始,南部属云南行省。县经减并后,基本上形成现今分布格局。元末,夏农民政权据川蜀,都重庆共十一年(1361—1371),州、县多有增、并、省、改而沿于后。明代沿用行省,省境已达川西高原和大凉山地区。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置四川布政使司。清代西部省境达金沙江以西,今四川省境界基本确定。1912年以府、州、厅、县直属于省。1913年分全省为川西、上川南、下川南、川北、川东和边东、边西七道,废府、州、厅,以县直隶于道。1914年设置西川、东川、建昌、永宁、嘉陵五道,划康定以西为川边特别区,受四川省节制。1926年改川边特别区为西康屯垦区。1928年废道以县直隶省,并置成都市;1929年置重庆市,均为省辖市。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于1932年12月入川,至1935年4月以通江、南江、巴中为中心在四川东北和陕西南部建置川陕革命根据地。1939年置西康省,同年置自贡市为省辖市。1939年改重庆市为直辖市,1940年定为“陪都”。1949年底,重庆市为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成为西南地区的政治中心。1950年撤销四川省,分设川西、川东、川北、川南四行署区和重庆市,同年将康属地区建置西康省藏族自治区。1952年撤销西南军政委员会和四个行署区,恢复四川省建制。1953年改茂县专区置四川省藏族自治区。1954年改重庆市为省辖市(地级)。1955年改西康省藏族自治区为西康省藏族自治州,改凉山彝族自治区为凉山彝族自治州;同年10月撤销西康省,将金沙江以东所属各专区、州、市、县并入四川省。1997年重庆市划出,升设中央直辖市。至2004年,行政区划始成今状。境内地处中国地势第一级和第二级阶梯。全省可分为东部四川盆地、西部川西高原山地两大部分。盆周大山环绕,北有米仓山、大巴山,西有龙门山、邛崃山、大相岭,西南为大凉山,南是大娄山,东有巫山等。大部分海拔在 1000 米以上。成都平原系中国西南最大的平原,面积 9000 多平方千米。盆地东部是由一系列呈东北—西南走向的条状背斜山岭组成的平行岭谷,海拔一般为700四川省800米。川西高原山地平均海拔 3000 米以上,地面起伏和缓,多草原和沼泽,若尔盖沼泽为中国第二大沼泽。川西南山地属横断山脉一部分,山体相对高度大,自然景观垂直变异明显。大雪山主峰贡嘎山海拔 7556 米,为全省最高峰。长江水系在四川全省发育广泛,有岷江、沱江、嘉陵江、雅砻江、乌江等大支流。水力资源丰富,占全国水能蕴藏量的26.8%,可开发电力总量 9167 万千瓦。东部属中亚6*热带湿润气候,西部山区属南温带-中亚6*热带高原气候。年平均气温-1四川省19℃,1月-12四川省10℃,7月10四川省30℃。年平均降水量500四川省1200 毫米。农业基础雄厚,粮食、油菜籽、蚕茧、柑橘、油桐、生猪、中药材等产量均居全国前列。矿产资源丰富,有煤、铁、石油、天然气、井盐、石棉、铜、铝土、锌等。钛、锶、钒、芒硝、碘、镉、萤石、水晶等位居全国前列。为国家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之一,电子设备、重型机械、优质钢材、化工原料、内燃机车等在全国占重要地位。特产蜀锦、蜀绣、竹丝瓷胎等。“五粮液”、“泸州老窖”、“剑南春”、“郎酒”、“沱牌曲酒”等名酒均产于四川。“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已成为历史。成渝、成昆、襄渝、内宜、宝成等铁路干线及广旺、宜珙、资威、成汶等铁路支线为省内主要交通干线。公路四通八达,有成渝、成绵、成南、成雅、成乐、内宜、绵广等高速公路。内河航运以川江为主,通航里程达 7998 千米。航空运输迅速崛起,有50余条国内、国际航线。有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等学校及百余所科研机构。成都、自贡、阆中、宜宾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剑门蜀道、九寨沟、峨眉山、青城山、都江堰、兴文石林、蜀南竹海等著名风景区。其中峨眉山-乐山大佛、都江堰-青城山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九寨沟、黄龙风景名胜区为世界自然遗产。纪念地有成都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泸定桥等。
词语分解:
- 四川省的解释 简称“川”,别称“蜀”。在中国西南部、长江上游。面积4847万平方千米。人口8163万1995年,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有彝、藏等少数民族。明代置四川布政使司省级,清代为四川省。省会成都。东部为四川盆地,亚6*热带湿润区;西部属青藏高原,气候高寒。主要河流有长江及其支流雅砻江、岷江和嘉陵江等。水能丰沛。工业部门较齐全,以重工业为主。东部四川盆地农业发达,稻米、油菜籽、桑蚕茧和生猪产量居全国前列。西部
- 四川的解释 中国西南地区的省,简称川或蜀。面积57万平方公里,人口1亿,省会成都。东部为四川盆地,西部为川西高原。水力资源、天然气、云母、井盐储量丰富。稻米、油菜籽产量居全国首位。重庆为中国西南部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城市
- 省的字典解释 省 shěng 地方行政区域:省份
历史地名推荐:岑阳岭
在今江西上饶县南。清一统志·广信府一:岑阳岭“在上饶县南百里。岭势峥嵘,上侵云表,江闽自此分界”。岭有岑阳关。
关注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回复:四川省历史


精彩推荐:
桃溪
同桃花源。宋周邦彦长相思词桃溪换世,鸾驭凌空,有愿须成。河套人
距今约五万年至三万五千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古人类。年发现于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乌审旗萨张禹
西汉清河人,字长子。从贯长卿受春秋左氏学。与萧望之同时为御史,屡为望之言左氏,望西河桥
在今湖北咸宁市西半里。清一统志武昌府西河桥当往来孔道,旧设浮桥,明嘉靖中筑石墩,郑畋
生卒字台文,荥阳今属河南人。十八岁登进士第,以父与李德裕相善,受白敏中等摈斥,官高里山
又名高禅山。在今山东泰安市西南三里。汉书武帝纪太初元年前,高里。注伏俨曰山名。在菲生噶珊
清于福山卫置。属宁古塔将军,后属三姓副都统。在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黑龙江下汾阳宫
隋大业四年置。资治通鉴大业四年夏四月,诏于汾州之北,汾水之源,营汾阳宫。在今山西沔州
西魏废帝三年改江州置,治所在汊川郡今湖北汉川县东南十里。南朝陈末废。隋大业初改复宋文仲
宋安州安陆人,字伯华。宋祁后裔。寓衡阳。从张栻学。历桂阳录事参军萍乡丞。陈傅良知寇恂
生卒东汉上谷昌平人,字子翼。初为郡功曹。王莽败亡,说太守耿况南归刘秀,拜偏将军。椒壁
泛指后宫。唐杜牧杜秋娘诗联裾见天子,盼眄独依依。椒壁悬锦幕,镜奁蟠蛟螭。参见椒房镇狱队尉
北魏镇府僚属。北齐书神武帝纪记北魏时神武帝皇考树不事家业。及神武生而皇妣韩氏殂,延秋镇
即今河南洛阳市西南三十八里延秋村。清乾隆洛阳县志卷西南有延秋镇。尚书丞
官名。秦西汉为尚书令佐贰官,位次仆射。初置一员,成帝建始四年前置四员,秩四百石。倪塘
又作兒塘。故址在今江苏江宁县东。晋书王恭传东晋隆安二年,王恭败,擒送京师,时桓会朝阳起义
清咸丰年间东北农民起义。咸丰十一年李凤奎才宝善等不堪清政府和矿主压榨,率领汉蒙回真定县
西汉高帝十一年前以东垣县改名,治今河北正定县南。唐初移治今正定县。载初元年改为中晋书指掌
书名。北宋刘夔撰。十二卷。以晋书所载事实分类编纂,厘为六十五门。党湛
字子澄。陕西华州今华县人。与同乡白奂彩共同治学,研究宋明以来诸名儒论学语,参以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