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山
历史地名
白鹿山怎么写好看:
白鹿山历史词典解释
①古白狼山。即今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南六十里大阳山。《水经·大辽水注》:石城川“北屈径白鹿山西,即白狼山也”。《晋书·慕容熙载记》:“其后好游田,熙从之,北登白鹿山,东过青岭,南临沧海,百姓苦之,士卒为豺狼所害及冻死者五千余人矣。”
②在今浙江绍兴市东南。《越绝书·地传》:“白鹿山在犬山之南,去县二十九里。”
③在今山东文登市北四十里。《寰宇记》卷20文登县:白鹿山“唐神龙三年白鹿复见,刺史毕元恺入贡”。
④在今河南辉县市西五十里。《水经·清水注》:长泉水“源出白鹿山”。《晋书·慕容垂载记》:慕容垂伐翟钊,“钊携妻子率数百骑北趣白鹿山”。《寰宇记》卷56卫州共城县:白鹿山“在县西北五十三里。西与太行连接,上有天门谷、百家岩。卢思道《西征记》云:‘孤岩秀出,上有石自然为鹿形,远视皎然独立,阙状明净,有类人工。故此山以白鹿为称’”。
⑤在今湖南益阳市南。明《寰宇通志》卷55长沙府:白鹿山“在益阳县治西南。其山枕江。下有龙湫。苍崖古木,清绝可爱。唐裴休讲道于此,有白鹿衔花出听,因名”。
⑥在今广东英德市东南。《艺文类聚》卷6引王韶之《始兴记》:“含洭县白鹿城南,有白鹿冈。晋咸和中,县令张鲂有德惠,白鹿群游冈上,因以为名。”《元和志》谓白鹿山在含洭县东南三十里。《清一统志》引《英德县志》谓在县西六十里。
⑦在今四川彭州市西北六十里白鹿、通济、思文三乡交界处。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周慎王五年(前316), 秦张仪、司马错灭蜀, 蜀“相、傅及太子退至逢乡,死于白鹿山”;又《大同志》:西晋时,刘璋曾孙刘敞“隐居白鹿山”。皆即此。
古山名。(1)又称白狼山。即今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东境小凌河源松岭。《资治通鉴》:东晋安帝元兴三年(404年):“燕王熙与苻后游畂,北登白鹿山,东逾青岭。”即此。参见“白狼山”。(2)在今河南省辉县市西北。有石为鹿形,故名。《资治通鉴》:东晋太元十七年(392年),丁零翟钊为慕容垂所败,走还滑台,“北济河,登白鹿山,凭险自守”,即此。
词语分解:
历史地名推荐:弘农涧
又名门水、鸿胪涧。即今河南灵宝市东宏农涧或涧河。后汉书·董卓传:兴平二年195,张济合李傕等与董承、杨奉“大战于弘农东涧。承、奉军败”。即此。
关注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回复:白鹿山历史
精彩推荐:
游气
天文学名词。又称浊氛浊。指地平线附近空中之气,能影响到所见天体的颜色变红,并使天风声妇人
五代南唐刘崇远金华子上高燕公注高骈在淮南日,任江杨宰。有弟,收拾一风声妇人为歌姬折乜埋
党项族大姓,世居河右即今山西代县五台原平地区。建隆二年,乜埋来朝,有捍边之功,故陈橐
生卒宋绍兴馀姚人,字德应。徽宗政和进士,教授宁州。高宗时累官至权刑部侍郎,反对秦墨绶
系官印的黑色丝带。汉朝亦用作中级官吏代称。西汉官秩比六百石以上至千石之大县令郡丞卫戴公
生卒前春秋时卫国国君,名申。黔牟弟昭伯顽之子。自惠公谗杀太子伋,至于懿公,国人皆邢璹
生卒前唐人。玄宗时为四门助教。官至鸿胪少卿。著有周易略例疏。新宾满族自治县
在辽宁省东部,东邻吉林省。属抚顺市。面积平方千米。人口万。辖镇乡。县人民政府驻新稽亭
在今江西九江市东长江南岸。南朝梁大宝元年四月,鄱阳王范据湓城,寻阳王大心使徐嗣徽天湖镇
在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西部。面积平方千米。人口。镇人民政府驻马村,人口。以军天湖农雷筒夫
字太简,自号山长。德骧曾孙,孝先子,康定中,授秘书省校书郎签书秦州观察判官。罢官伯颜
生卒一名师圣,字宗道,哈剌鲁部人。世居开州濮阳县今河南濮阳。至正四年为翰林待制,许祚
宋江州德化人。八世同居,长幼七百八十一口。太宗太平兴国七年,旌其门闻。淳化二年,冯诞
生卒北魏长乐信都人,字思政,或作思正。冯熙子,冯太后侄。与孝文帝同岁。幼入禁中由不虚美,不隐善
汉班固汉书司马迁传赞卷六二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通流闸官
官名。清代管理北运河通流闸之官员,未入流,隶于坐粮厅,掌闸门之启闭,水小则蓄,水仙阳镇
即迁阳镇。今福建浦城县北四十里仙阳镇。在福建省浦城县北部南浦溪沿岸。面积平方千米张韪
生卒张华子。仕晋为散骑侍郎。博通儒学,精晓天文。永康元年,与父一起被杀。西晋范阳东山字河
村名。在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中部。属后村镇。人口。元至元二年年郑姓迁此居住。村北岭粗布寺
亦作磋扑寺。在今西藏堆龙德庆县。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主寺。南宋淳熙十四年,由该派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