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
历史地名
白山怎么写好看:
白山历史词典解释
①即白庙儿山。在今河北沽源县南。《后汉书·乌桓传》:建武二十一年(45),“乌桓与匈奴连兵为寇,代郡以东尤被其害。……其在上谷塞外白山者,最为强富”。《资治通鉴》:唐开元二十年(732),幽州节度使赵含章击契丹,“与虏战于白山”。胡三省注:“白山,后汉时乌桓所居,在五阮关外大荒中。”
②即今吉林省东南部之长白山。《北史·勿吉传》:“其国与隋悬隔,唯粟末白山为近。”《金史·世纪》:“生女直地有混同江亦号黑龙江,所谓白山、黑水是也。”又《高丽传》:“黑水靺鞨居古肃慎地,有山曰白山,盖长白山,金国之所起焉。 ”
③在今江苏南京市东。《宋书·刘述传》:刘述与从弟秉,同谋诛萧道成,“事败走白山,追禽伏诛”。《南史·韦载传》:“载有田十余顷,在江乘县之白山。”皆此。
④在今浙江临海市东南。《方舆纪要》卷92台州府:白山“在府东南二百五十里。望之如雪。其上有湖,其下有溪”。
⑤在今浙江临安县西南与桐庐县界上。《水经·渐江水注》:“紫溪又东南流,径白山之阴,山甚峻极,北临紫溪。”《清一统志·杭州府一》:白山“山上有浮石,纯白,故名”。
⑥在今甘肃玉门市西北赤金镇北。《方舆纪要》卷64赤斤蒙古卫:白山“在卫北二十里。多草木禽兽,土人呼为折罗漫山”。
⑦亦名阿羯山、阿羯田山。在今新疆库车县北。为天山支脉。《隋书·西域传·龟兹》:“龟兹国,都白山之南百七十里。”《新唐书·西域传·龟兹》:王白氏“居伊逻卢城,北倚阿羯田山,亦曰白北,常有火”。
⑧又名折罗漫山。即今新疆中部之天山。《后汉书·明帝纪》:永平十七年(74)十一月,奉车都尉窦固“出敦煌昆仑塞,击破白山虏于蒲类海上,遂入车师”。注引《西河旧事》曰:“白山冬夏有雪,故曰白山,匈奴谓之天山,过之皆下马拜焉。去蒲类海百里之内。”又《魏书·西域传》:“焉耆国, 在车师南, 都员渠城, 白山南七十里。”
古山名。又名太白山(《魏书·勿吉传》)、徒太山(《新唐书·北狄传》)、长白山、从太山、不咸山。即今吉林省东部长白山。北魏勿吉及隋靺鞨七部之一的白水部居此一带,并以此得名。《金史·世纪》:“生女直地有混同江、长白山,混同江亦号黑龙江,所谓白山黑水是也。”即此。参见“长白山(1)”、“不咸山”。
词语分解:
- 白山的解释 1.即 天山 。因终年积雪而得名。又名 折罗漫山 。后汉书·明帝纪:“遣奉车都尉 竇固 、駙马都尉 耿秉 、骑都尉 刘张 出 敦煌 昆仑塞 ,击破 白山 虏於 蒲类海 上,遂入 车师 。” 李贤 注引西河旧事:“ 白山 ,冬夏有雪,故曰 白山 , 匈奴 谓之 天山 ,过之皆下马拜焉。”后汉书·鲁恭传:“ 白山 之难,不絶如綖,都护陷没,士卒死者如积。”2. 吉林省 长白山 的简称。参见“ 白山
- 白的字典解释 白 bái 雪花或乳汁那样的颜色:白色
- 山的字典解释 山 shān 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土山
历史地名推荐:白玉山
在今辽宁大连市旅顺区旅顺口北。山东麓有万忠墓。清光绪二十年1894日军侵占旅顺口,屠6*杀二万余人,葬于此。
关注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回复:白山历史
精彩推荐:
柳条边
清初在今辽吉两省,插柳结绳,以定内外,谓之柳条边,亦称柳墙。清入关后,把东北视为求一术通解
书名。清黄宗宪撰。二卷。自宋秦九韶以大衍求一术解一次同余式组问题,即近代国际数学海军部船政局
官署名。南京临时政府设置,以局长为主官。骐骥
比喻才能杰出之士。唐李群玉登宜春醉宿景星寺寄郑判官兼简空上人诗俱笑一尺绳,三年绊玛泥兰卡伦
清置,属三姓副都统。在今黑龙江省依兰县东。后废。泥山镇
北宋置,属平阳县。即今浙江苍南县东三十里宜山镇。古镇名。北宋置,即今浙江省苍南县李丕绪
仕衡子,以荫补将作监主簿。时,仕衡归老,丕绪任尚书虞部员外郎,请解官奉养。居家十黄道溪
在今贵州万山特区西南。方舆纪要卷思州府黄道溪长官司黄道溪在司西南八十里。诸溪下流功臣狗
同功狗。清赵翼愍忠寺石坛相传唐太宗葬战骨处诗岂乏功臣狗,兼多君子猿。小峨山
在今四川乐山市西南沙湾镇南。元和志卷绥山县小峨眉山在县南六里。方舆纪要卷嘉定府小崇绮
生卒清蒙古正蓝旗人,阿鲁特氏,字文山。穆宗孝哲后之父。同治三年一甲一名进士,迁侍任敖
前秦末泗水沛今属江苏人。早年为狱吏。后随刘邦起兵反秦,为御史。楚汉战争时,迁上党雪宝顶
又称雪栏山。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城东。藏语名夏尔冬日,意为东方海螺山素舒
源见月御。月的别称。舒,指为月驾车的神望舒。文选谢朓齐敬皇后哀策文轩曜怀光,素舒长坡镇
在广东省高州市中部。面积平方千米。人口万。镇人民政府驻长坡圩,人口。原称石骨,因法司案
官署名。南宋置,属吏部尚书右选。水丘览云
宋临安人。善画,效米友仁作山水,逼真,又擅写貌。漂母进食
汉代淮阴侯韩信贫贱时,挨着饿钓于城下,漂母分自己的饭给他吃的故事。史记淮阴侯列传一层楼
书名。蒙古文章回小说。清尹湛纳希著。三十二回。成书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贵族世家张氲
唐晋州人,一名蕴,字藏真,号洪崖子。学道不娶,尝寓李峤家十余年。后隐居洪崖古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