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
历史知识
尚书怎么写好看:
尚书历史词典解释
①官署名。秦始置于宫禁中,西汉沿置。设令、仆射、丞、尚书吏,职掌收发文书,传达记录诏命章奏,隶少府。西汉中期以后,渐成为重要宫廷政治机构,参与国家机密,常以中朝大臣兼领、平、视,以左右曹诸吏平尚书奏事,参与议政决策,宣示诏命,责成丞相、列卿执行。百官奏事先呈尚书,皆为正、副二封,由领尚书者拆阅副封,加以裁决,可屏抑不奏。百官选举任用考察诘责弹劾之责亦归之。以其事务繁重,常以郎官供差遣,逐渐分曹治事。武帝信用宦官,设中书谒者令(中书令)、仆射,掌出纳机密诏命章奏,尚书奏事,须经中书转呈皇帝。宣帝时欲收霍氏之权,因霍山领尚书事,遂令百官上书不送尚书,由中书令出取之,职权渐移中书。成帝罢中书宦官,复重尚书,虽三公九卿,希得见帝,中央郡国百官上奏,皆上尚书,始达帝所,百官之征召诘对升调劾治,悉由其主管。于令、仆射外,定置尚书五员,分曹治事,领诸尚书郎。其常侍曹掌丞相御史公卿奏事,二千石曹掌州郡长官奏事,户曹(民曹)掌吏民上书事,主客曹掌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三公曹掌断狱事。然仍以记录管理文书档案、传达出纳等秘书职能为主,并未主持政务。东汉置尚书台,魏、晋以来置尚书省,职权更为扩大。②官名。战国秦、齐等国始置,亦称掌书,又有主书,均为管理文书的小吏。秦代由少府遣吏四人,在宫中收发文书,称尚书,地位甚轻。设令、仆射、丞以主之。西汉初因之。自武帝至成帝初,置四员分曹治事,领诸郎,掌管机要,职权渐重,为中朝重要宫官。博士选三科,高第者为尚书。又别置中书(中尚书),以宦者充任。成帝建始四年(前29)罢中书,增尚书为五员,分治常侍、二千石、户(民)、主客、三公诸曹,以保管文书档案、传达记录诏命章奏为主,拆阅、裁决章奏之权归领尚书事、尚书令、仆射。东汉尚书台分六曹,各置尚书,秩六百石,位在令、仆射下,丞、郎上。与令、仆射合称“八座”,重大议案八人联署,有不同意见可建异议。身兼宫官朝官双重身分,既掌纳奏拟诏出令,又可向公卿等行政机构直接下达政令,秩位虽轻,职权颇重。三国沿置,员数不等。魏、晋、南北朝纳奏出令谏诤之权转归中书、门下省,尚书出为朝官,分掌尚书省诸曹,品秩提高,但不再直接向皇帝奏事,承受诏命,成为行政官员。魏、晋时尚可对诏书提出驳议,南北朝驳权移归门下。魏、晋、南朝宋三品;梁吏部十四班,列曹十三班;陈三品、中二千石;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定吏部从一品下,列曹二品中,二十三年皆改三品;北齐三品。隋、唐为尚书省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长官,分掌行政事务,正三品。历代因之。唐龙朔二年(662)改名太常伯,咸亨元年(670)复旧。中唐以后,多由宰相兼任或成为外官所带检校官衔,不治部务,渐成虚衔,六部事务实由侍郎主持。五代因之。北宋初为三品寄禄官,元丰改制后始成为职事官,从二品。辽为南面朝官。西夏、金亦置为尚书省六部长官,金正三品。元废尚书省,六部改隶中书省。初仅设左三部、右三部,各置尚书二员,世祖至元七年(1270)始分置六部,尚书员额不定,后定制各置三员,正三品。明洪武元年(1368)于中书省置六部,各设尚书,正三品。十三年废中书省,六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成为国务大臣,地位、职权均较前重要,正二品。至内阁权重,职权稍移。清置为六部、理藩院长官,分掌政务,权任较明为轻。顺治元年(1644)由承政改名,六部置满、汉各一员,理藩院置满一员,亦或任蒙古人。初满员正一品,汉员正二品,顺治十六年改皆正二品,康熙六年(1667)复旧,九年复改皆正二品,雍正八年(1730)皆升从一品。光绪中先后成立、改设外务部、民政部、度支部、学部、陆军部、法部、农工商部、邮传部等,均置尚书为长官,宣统三年(1911)改名大臣。太平天国亦置,为东、西、北、翼王殿属下官。东王殿、西王殿每部各十二员,职同点检,北王殿每部六员,翼王殿每部一员,皆职同指挥。以数字依次系衔,如东殿吏部十二尚书等。③书名。也称《书》、《书经》。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原意“上古的史书”。是商、周两代统治者的讲话纪录及东周、战国时期根据远古材料加工编成的虞、夏史事记载。秦始皇焚书时,秦博士伏生将《尚书》藏在屋壁中,汉初取出时,只残存二十八篇,加上汉武帝时所出的一篇伪《太誓》,共二十九篇,立于学官,共立欧阳氏、大小夏侯氏三家。用当时隶书写定,因称为《今文尚书》。从此便由史书变成儒家五经之一。从西汉中期起,相传有几次出现用先秦文字写的本子,称为《古文尚书》。刘歆以它出于孔子壁中,多《逸书》十六篇,便争立于学官,未成。从此引起学术史上长期的今古文之争。东汉流行的是杜林所传的漆书古文本二十九篇,有马融、郑玄、王肃等人的注解。西晋永嘉之乱,文籍丧失。东晋初年,梅赜献呈有《孔安国传》的《古文尚书》,把汉代二十九篇析成三十三篇,又新增二十五篇,以凑成刘向、郑玄所称古文五十八篇之数,从此就作为《书经》流传下来。唐孔颖达撰《尚书正义》,后与《孔传》合成《尚书注疏》,明、清时刻在《十三经注疏》本中。宋代蔡沈撰《书集传》,明、清时刻在《五经大全》等本中。宋代有人怀疑《孔传》,递经明、清的梅鷟、阎若璩、惠栋等人考证,判定此书是“伪《古文尚书》”,《孔安国传》是“伪《孔传》”,此本子是“伪孔本”。但伪孔本中保存了原已失散的汉代今文二十八篇,是商、周文献的孑遗,为研究古代历史的珍贵史料。
词语分解:
- 尚书的解释 1 ∶中国古代官名。执掌文书奏章。作为官名,始置于战国时,或称“掌书”。秦为少府属官,汉武帝提高皇权,因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地位逐渐重要。后各朝均有设置,清代相沿不改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三国蜀· 诸葛亮出师表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后汉书·张衡传2 ∶明清
- 尚的字典解释 尚 shàng 还(h俰 ),仍然:尚小
- 书的字典解释 书 (書) shū 成本的著作:书籍
历史知识推荐:柯迴
东汉南安赤亭今甘肃陇西东南人。烧当羌首领。归顺王迁那玄孙。曹魏统一北方,被封为魏征西将军、绥戎校尉、西羌都督,领护陇右诸部羌人。
关注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回复:尚书历史
精彩推荐:
集头
即集头老人。张焘
清福建连江人,小字洪居。顺治间在沿海战乱中被掳。家人除父张震公他出外,余均被害。雄唱雌和
比喻相互附和。清戴名世己卯科乡试墨卷序而雷同剿袭,大抵老生腐儒之唾余,雄唱雌和,呼都而尸道皋若鞮单于
东汉初匈奴单于。名舆,乌累若鞮单于之弟。本为左贤王。天凤五年乌累若鞮单于死,得立误石为宝
阙子宋之愚人宋之愚人得燕石梧台之东,归而藏之,以为大宝。周客闻而观之。客见之,俯飞山
俗呼胜山。在今湖南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西北四里。资治通鉴唐乾宁二年,蒋勋求为邵州刺一丁不识
丁为最简单之字,一丁不识,形容一个字也不认识。又作目不识丁未识一丁。出自唐朝张弘威雄将军
参见十威将军。侯馥
西晋江阳人,字世明。察孝廉,为平西参军。避乱入牂牁,宁州刺史王逊表为江阳太守。李文曲集
即曲河店。今河南邓州市西北二十八里文曲乡。清尹耕云豫军纪略卷清咸丰七年二月,众皆郭任
丹徒今江苏镇江人,一说定远今属安徽人。廉洁谨慎有能力。建文初,佐户部。时刚贬削诸实与华违
唐韩愈上考功崔虞部书其一人则莫之闻矣,实与华违,行与时乖。买鲊市中
晋葛洪神仙传苏仙公先生常与母共食,母曰食无鲜。他日可往市买也。先生于是以箸插饭中文翁劝学
源见文翁化俗。赞美地方 * 注重文化教育,启发民智。唐薛能送崔学士赴东川诗文翁劝学张彧
唐贝州清河人。李晟婿。德宗建中末,朱泚反,李怀光有异志,晟奏请以彧为剑州刺史以备秦海
指今新疆博湖县东博斯腾湖。后汉书西域传延光二年,敦煌太守张珰上书陈三策,以为北虏屋窦城
在今内蒙古土默特左旗南。魏书太宗纪泰常七年,自云中西行,幸屋窦城。即此。在今内蒙司税
官名。参见正税务司。偏桥卫
明洪武二十三年置,属湖广都司。治所即今贵州施秉县。万历间改属贵州都司。清康熙二十挥剑
借指抒发豪情壮怀。郭沫若寄先夫愚诗之八别来狂态殊无减,但觉愁思次第添。我有唾壶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