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
出自宋代刘学箕的《送术士周柟归东阳》
全文:
射策弹冠莫浪言,经丘寻壑且随缘。
谁能守分閒居世,自断此生休问天。
久矣知君该妙理,今焉过我话流年。
岁寒事业相期重,欲植孤松验果然。
参考注释
射策
(1). 汉 代*考试取士方法之一。《汉书·萧望之传》:“ 望之 以射策甲科为郎。” 颜师古 注:“射策者,谓为难问疑义书之於策,量其大小署为甲乙之科,列而置之,不使彰显。有欲射者,随其所取得而释之,以知优劣。射之言投射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议对》:“又对策者,应詔而陈政也;射策者,探事而献説也。言中理準,譬射侯中的。二名虽殊,即议之别体也……对策者,以第一登庸;射策者,以甲科入仕。”《南史·儒林传序》:“及 汉武帝 时,开设学校,立《五经》博士,置弟子员,射策设科,劝以官禄,传业者故益众矣。” 宋 苏轼 《策略第一》:“自 汉 以来,世之儒者忘己以徇人,务为射策决科之学,其言虽不叛於圣人,而皆泛滥於辞章,不适於用。”
(2).泛指应试。 唐 皮日休 《三羞》诗序:“丙戌岁, 日休 射策不上,东退於 肥陵 。” 清 吴伟业 《哭志衍》诗:“射策 长安城 ,驄马黄金络。”
弹冠
(1).弹去冠上的灰尘;整冠。《楚辞·渔父》:“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王逸 注:“拂土芥也。”
(2).多用以表示喜庆或敬肃等。 宋 苏轼 《借前韵贺子由生第四孙斗老》诗:“今日散幽忧,弹冠及新沐。” 宋 王禹偁 《李太白真赞序》:“予乃弹冠拭目,拜而窥之,宿素志心,於是併遂。”
(3).比喻相友善者援引出仕。 晋 葛洪 《<抱朴子>自叙》:“内无 金 张 之援,外乏弹冠之友。”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七:“ 唐 襄阳 孟浩然 ,与 李太白 交游。 玄宗 徵 李 入翰林。 孟 以故人之分,有弹冠之望,久无消息,乃入京謁之。” 王闿运 《上曾总督书》:“故人朝升而良友弹冠,时相夕贬而党与并空。”
(4).指为官。 北齐 颜之推 《古意》诗:“十五好诗书,二十弹冠仕。” 宋 陆游 《忆昔》诗:“早知虚起弹冠意,悔不常为秉烛游。”参见“ 弹冠相庆 ”。
浪言
(1).随意乱说。 明 冯梦龙 《智囊补·察智·京师指挥》:“少年不胜榜毒,诬服。讯贿所在,浪言埋郊外某处。” 李云夔 《戏赠》诗:“浪言 苏小 是乡亲,卿本 鸳湖 盪桨人。”
(2).大言;说大话。 唐 司空图 《冯燕歌》:“未死劝君莫浪言,临危不顾始知难。” 元 孙仲章 《勘头巾》第四折:“小人呵非浪言,这公事何难办。”《西游记》第十七回:“你是那里来的?姓甚名谁?有多大手段,敢那等海口浪言!”
(3).淫*荡之言。《红楼梦》第二一回:“淫态浪言,压倒娼妓。”
随缘
(1).佛教语。谓佛应众生之缘而施教化。缘,指身心对外界的感触。 南朝 宋 宗炳 《明佛论》:“然羣生之神,其极虽齐,而随缘迁流,成麤妙之识,而与本不灭矣。” 唐 戴叔伦 《赠行脚僧》诗:“补衲随缘住,难违尘外踪。”
(2).顺应机缘;任其自然。《北齐书·陆法和传》:“ 法和 所得奴婢,尽免之,曰:‘各随缘去。’” 唐 张籍 《赠道士宜师》诗:“自到王城得几年, 巴 童 蜀 马共随缘。”《古今小说·单符郎全州佳偶》:“随缘快活,亦足了一生矣。” 郭沫若 《圣者》:“到处随缘是我家,一篇《秋水》一杯茶。”
刘学箕名句,送术士周柟归东阳名句
猜你喜欢:
- 叶润林塘密,衣干枕席清。
- 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 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李清照《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 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朱柏庐《朱子家训·全文》
- 有不可及之志,必有不可及之功王永彬《围炉夜话·第一三O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