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
出自清代乾隆的《夷齐庙四景·其一·孤竹城》
全文:
令支让国先延陵,孤竹谁知中子名。
太白一篇真卓识,淮南尺布独何情。
参考注释
令支
春秋 时 山戎 属国。其地约在今 河北 滦县 、 迁安 间。公元前六六*四年为 齐恒公 所灭。《国语·齐语》:“遂北伐 山戎 ,刜 令支 、斩 孤竹 而南归。” 韦昭 注:“二国, 山戎 之与也。刜,击也;斩,伐也。 令支 ,今为县,属 辽西 。”《逸周书·王会》作“不令支”,《管子·小匡》作“泠支”,又《轻重戊》作“离支”,《吕氏春秋·有始》作“令疵”,《史记·齐太公世家》作“离枝”。
让国
将国家或封地的统治权让给贤者。《公羊传·僖公二十八年》:“何贤乎 叔武 ?让国也。”《史记·张丞相列传》:“ 玄成 时佯狂,不肯立,竟立之,有让国之名。” 明 李东阳 《挂剑曲》:“平生让国心,耿耿方在此。” 甘簃 《辛亥和议之秘史》:“宜速諫君让国,自保安全。”
延陵
(1).古邑名。 春秋 吴 邑,公子 季札 因让国避居(一说受封)于此。故址在今 江苏 常州市 。《公羊传·襄公二十九年》:“﹝ 季札 ﹞去之 延陵 ,终身不入 吴 国。” 何休 注:“ 延陵 , 吴 下邑。”《史记·吴太伯世家》:“ 季札 封於 延陵 。”
(2).借指 季札 。 汉 王粲 《赠文叔良》诗:“ 延陵 有作, 侨 肸 是与。” 宋 范仲淹 《吴岩寺》诗:“唯有 延陵 逃遁去,清名高节老乾坤。” 清 李渔 《怜香伴·狂喜》:“你虽是 王莽 虚谦,我当做 延陵 真让。”参见“ 延陵季子 ”。
(3). 汉成帝 陵。《汉书·成帝纪》:“﹝ 绥和 二年﹞四月己卯,葬 延陵 。”
(4).指 汉成帝 。《汉书·元后传》:“行道之人为之陨涕,况於陛下,时登高远望,独不慙於 延陵 乎!”
(5).复姓。 南朝 宋 有 延陵盖 。见《宋书·谢晦传》。
孤竹
(1).独生的竹。《周礼·春官·大司乐》:“孤竹之管,云和之琴瑟,云门之舞,冬日至,於地上圜丘奏之。” 郑玄 注:“孤竹,竹特生者。” 贾公彦 疏:“孤竹,竹特生者,谓若 嶧阳 孤桐。” 汉 班固 《东京赋》:“尔乃孤竹之管,云和之瑟,雷鼓鼝鼝,六变既毕,冠华秉翟,列舞八佾。” 汉 刘桢 《赠从弟》诗之二:“凤凰集南岳,徘徊孤竹根。” 唐 杨炯 《盂兰盆赋》:“孤竹之管,云和之瑟,麒麟在郊,凤凰蔽日。”
(2).古代的一种管乐器。因用孤竹制成,故名。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 嶧阳 孤桐,不能无絃而激哀响; 大夏 孤竹,不能莫吹而吐清声。” 晋 张协 《七命》之二:“吹孤竹,拊云和,渊客唱《淮南》之曲,榜人奏《采菱》之歌。” 北周 庾信 《变宫调》之二:“孤竹调阳管,空桑节雅絃。” 宋 张先 《菩萨蛮》词之一:“佳人学得 平阳 曲,纤纤玉笋横孤竹。一弄入云声,海门江月清。”
(3).古代乐曲名。 北周 庾信 《为晋阳公进玉律秤尺斗升表》:“奏黄钟而歌大吕,变孤竹而舞《云门》。”《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六年》“百官皆以为然,乃行之” 元 胡三省 注:“空桑、孤竹之韵足以礼神,《云门》、《大夏》之容无亏观德。”
(4). 商 周 时国名。在今 河北省 卢龙县 。《国语·齐语》:“遂北伐 山戎 ,刜 令支 、斩 孤竹 而南归。” 韦昭 注:“二国, 山戎 之与也。 令支 ,今为县,属 辽西 , 孤竹 之城存焉。” 南朝 梁 任昉 《百辟劝进今上笺》:“ 山戎 孤竹 ,束马景从。” 唐 张说 《吊国殇文》:“北伐兮东胡,邈 辽阳 兮 孤竹 。” 明 唐寅 《出塞》诗之一:“摐金出 孤竹 ,飞旗掩二 榆 。”
(5).《庄子·让王》:“昔 周 之兴,有士二人,处於 孤竹 ,曰 伯夷 、 叔齐 。”后遂用“ 孤竹 ”借指 伯夷 、 叔齐 。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 孤竹 不以絶粒易 鹿臺 之富, 子廉 不以困匱贸铜山之丰。” 南朝 宋 范晔 《逸民传论》:“ 武 尽美矣,终全 孤竹 之絜。” 唐 李德裕 《赠右卫将军李安制》:“往者, 产 禄 擅朝, 充躬 交乱,每念王室,殆於阽危,不惮芳兰之焚,竟全 孤竹 之志。”
(6).竹的一种。 宋 赞宁 《笋谱·孤竹笋》:“ 襄阳 薤山 下有孤竹,三年方生一笋。及笋成竹,竹母已死矣。”
(7).复姓。见《通志·氏族二》。
中子
一种不带电荷的基本粒子,其质量近似等于质子的质量,出现在除氢核以外的所有已知的原子核中
乾隆名句,夷齐庙四景·其一·孤竹城名句
猜你喜欢:
- 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墨子《墨子·09章 尚贤(中)》
- 国之兴也,天遗之贤人与极言之士;国之亡也,天遗之乱人与善谀之士。吕不韦《吕氏春秋·览·先识览》
- 柳暝河桥,莺晴台苑,短策频惹春香。
-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佚名《增广贤文·上集》
-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
- 方竹杖刘过〔宋代〕
- 点绛唇(送人归新城)廖行之〔宋代〕
- 和孙端叟蚕首十五首其十二缲盎梅尧臣〔宋代〕
- 别匡山李白〔唐代〕
- 轻薄者为进士及第语(题拟)·其二佚名〔唐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