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
出自宋代胡寅的《吴守祈雨有应》
全文:
延陵宿望冠三吴,又见熙朝老大夫。
善政旧闻风偃草,清规今信浦还珠。
山川每应精神祷,禾稼全凭润泽苏。
可但邦人歌五袴,也知还客尉焦枯。
名句书法欣赏
参考注释
延陵
(1).古邑名。 春秋 吴 邑,公子 季札 因让国避居(一说受封)于此。故址在今 江苏 常州市 。《公羊传·襄公二十九年》:“﹝ 季札 ﹞去之 延陵 ,终身不入 吴 国。” 何休 注:“ 延陵 , 吴 下邑。”《史记·吴太伯世家》:“ 季札 封於 延陵 。”
(2).借指 季札 。 汉 王粲 《赠文叔良》诗:“ 延陵 有作, 侨 肸 是与。” 宋 范仲淹 《吴岩寺》诗:“唯有 延陵 逃遁去,清名高节老乾坤。” 清 李渔 《怜香伴·狂喜》:“你虽是 王莽 虚谦,我当做 延陵 真让。”参见“ 延陵季子 ”。
(3). 汉成帝 陵。《汉书·成帝纪》:“﹝ 绥和 二年﹞四月己卯,葬 延陵 。”
(4).指 汉成帝 。《汉书·元后传》:“行道之人为之陨涕,况於陛下,时登高远望,独不慙於 延陵 乎!”
(5).复姓。 南朝 宋 有 延陵盖 。见《宋书·谢晦传》。
宿望
(1).素负重望的人。《三国志·魏志·张既传》“令 既 之 武都 ” 裴松之 注引 晋 挚虞 《三辅决录注》:“﹝ 游殷 ﹞以子 楚 託之; 既 谦不受, 殷 固託之。 既 以 殷 邦之宿望,难违其旨,乃许之。” 宋 周密 《齐东野语·赵信国辞相》:“ 赵葵 南仲 枢使, 陈韡 子华 参政,皆一时宿望。” 清 曾国藩 《箴言书院记》:“ 湘 人官京师者,多同时辈流,其射策先朝,耆年宿望,凋散略尽。”
(2).旧时的声望;素来的名望。《资治通鉴·晋武帝泰始元年》:“帝乃追述 允 之宿望,称 奇 之才,擢为祠部郎。”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七:“朝议置益政院官,院居宫中,选一时宿望有学者,如 杨学士 云翼 、 史修撰 公燮 、 吕待制 造 数人兼之,轮直。”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一:“礼部有修明典礼、釐正文风之责,故秩宗清要,非儒臣有宿望者,不得滥竽其间。”
三吴
(1).地名。 晋 指 吴兴 、 吴郡 、 会稽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渐水》:“ 永建 中, 阳羡 周嘉 上书,以县( 会稽 )远,赴会至难,求得分置,遂以 浙江 西为 吴 ,以东为 会稽 。 汉高帝 十二年,一 吴 也,后分为三,世号‘ 三吴 ’。 吴兴 、 吴郡 , 会稽 其一焉。” 唐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论画体工用榻写》:“ 江 南地润无尘,人多精艺, 三吴 之跡,八絶之名, 逸少 右军, 长康 散骑,书画之能,其来尚矣。”
(2).地名。 唐 指 吴兴 、 吴郡 、 丹阳 。《通典·州郡十二》:“ 苏州 , 春秋 吴国 之都也……与 吴兴 、 丹阳 为 三吴 。 齐 因之。 陈 置 吴州 。 隋 平 陈 ,改曰 苏州 。 煬帝 初,復曰 吴州 ,寻为 吴郡 。大 唐 为 苏州 ,或为 吴郡 。” 唐 赵元一 《奉天录》卷三:“今天下安危,在于 淮 楚 。师振则 三吴 安, 三吴 安则国家不失外府。” 唐 杜牧 《题桐叶》诗:“ 三吴 烟水平生念,寧向閒人道所之。”
(3).地名。 宋 指 苏州 、 常州 、 湖州 。 宋 司马光 《送杨太祝忱知长洲县》诗:“ 三吴 佳县首,民物旧熙熙。”
(4).泛指 长江 下游一带。 唐 李白 《猛虎行》:“ 三吴 邦伯皆顾盼,四海雄侠两追随。” 金 刘致君 《鹧鸪天》词:“修月客,弄云娘, 三吴 清兴入淋浪。”
熙朝
(1).兴盛的朝代。 宋 陈师道 《贺翰林曾学士书》:“兄弟相望,乃平世之荣光; 鲁卫 同升,亦熙朝之故事。” 明 张居正 《寿陈松谷相公》:“诚旷世之希逢,熙朝之盛典也。” 清 龚自珍 《题吴南芗东方三大图》诗:“熙朝翠华至,九跪迎上公。”
(2).使王朝兴盛。《文选·陆机<辩亡论上>》:“大司马 陆公 以文武熙朝,左丞相 陆凯 以謇諤尽规。” 吕延济 注:“熙,兴也。”
大夫
古代官名。西周以后的诸侯国中,国君下有卿、大夫十三*级,“大夫”世袭,且有封地。后来大夫成为一般任官职者的称呼
孤之过也,大夫何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胡寅名句,吴守祈雨有应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