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宝玩逾琬琰,字体清劲无失真
张图南 《题手卷》名句出处
出自元代张图南的《题手卷》
全文:
阳冰谦卦妙入神,当时镌刻知何人。
至今宝玩逾琬琰,字体清劲无失真。
谦谦子谦能辨此,手挥铁毫出文字。
功成何止地中山,凿破乾坤六十四。
参考注释
至今
(1) 直至此刻
至今杳无音信
(2) 直到今天
宝玩
亦作“ 宝翫 ”。1.珍贵的赏玩品。《淮南子·主术训》:“人主好高臺深池,雕琢刻鏤,黼黻文章,絺綌綺绣,宝玩珠玉,则赋敛无度,而万民力竭矣。”《新唐书·河间元王孝恭传》:“赐甲第一区、女乐二部、奴婢七百口、宝玩不貲。”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器玩·制度》:“予生也贱,又罹奇穷,珍物宝玩虽云未尝入手,然经寓目者颇多。”
(2).珍爱玩赏。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下:“﹝ 宋庠 ﹞尝手校 郭忠恕 《佩觿》三篇,宝翫之。” 金 元好问 《云岩》诗序:“余因叹一物之微,经歷世变,迁徙南北,乃復为好事者之所宝玩,似不偶然。” 明 唐顺之 《跋赵松雪书<道德经>后》:“ 松雪 字画精絶,为儒家所宝玩。”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金布衣》:“余於 杭城 骨董肆得其画竹一幅,题曰:‘凌霜雪,节独完,我与君,共岁寒。’笔墨高古,良可宝玩。”
琬琰
(1).琬圭、琰圭。《书·顾命》:“弘璧、琬琰在西序。” 孔 传:“大璧琬琰之圭为二重。” 蔡沉 集传:“琬琰,圭名。”
(2).为碑石之美称。 唐玄宗 《孝经序》:“写之琬琰,庶有补於将来。” 宋 苏轼 《贺林待制启》:“箸书已成,特未写之琬琰;立功何晚,会当收之桑榆。” 明 张居正 《拟唐回鹘率众内附贺表》:“写诸琬琰,播 狼胥 瀚海 之声;炳若丹青,掩 麟阁 云臺 之美。”
(3).泛指美玉。《楚辞·远游》:“吸飞泉之微液兮,怀琬琰之华英。” 洪兴祖 补注:“琬音宛,琰音剡,皆玉名。”《淮南子·说山训》:“琬琰之玉,在洿泥之中,虽廉者弗释。” 南朝 梁 刘峻 《辨命论》:“火炎 崐 岳,砾石与琬琰俱焚;严霜夜零,萧艾与芝兰共尽。” 唐 韩愈 《送穷文》:“携持琬琰,易一羊皮,飫於肥甘,慕彼糠糜。” 明 杨珽 《龙膏记·觖望》:“花明宝鈿,光浮琬琰,是 广寒 仙媛,合配风流时彦。”
(4).比喻品德或文词之美。 汉 东方朔 《七谏·自悲》:“厌白玉以为面兮,怀琬琰以为心。” 晋 葛洪 《抱朴子·任命》:“崇琬琰於怀抱之内,吐琳瑯於毛墨之端。”《南史·刘遵传》:“文史该富,琬琰为心;辞章博赡,玄黄成采。” 元 邓文原 《奉题延祐宸翰诗》:“官联天府璇璣象,帝阐河图琬琰文。”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史阁部书》:“今倥偬之际,忽捧琬琰之章。”
(5).玉液。 晋 王嘉 《拾遗记·周穆王》:“﹝ 西王母 ﹞共玉帐之高会,荐清澄琬琰之膏以为酒。” 元 张之翰 《一字砚赋》:“以藉古锦,以盛蟾蜍,以滴琬琰。”
字体
同一种文字的书法的不同形体,如汉字手写的楷书、行书、草书
清劲
(1).清正刚直。《三国志·魏志·韩暨王观等传评》:“ 王观 清劲贞白。”《旧唐书·儒林传上·李善》:“﹝ 李善 ﹞方雅清劲,有士君子之风。” 宋 苏辙 《次韵孔平仲著作见寄》之二:“芬敷谢桃杏,清劲比松竹。”《明史·刘体乾传》:“ 体乾 清劲有执,每疏争,积忤帝意,竟夺官。”
(2).清秀有力。《新唐书·虞世南传》:“ 世基 辞章清劲过 世南 ,而赡博不及也。” 宋 沉括 《梦溪笔谈·书画》:“今传《乐毅论》,皆摹本也,笔画无復昔之清劲。” 明 李时勉 《<犁眉公集>序》:“其( 刘基 )行廉,故其辞蠲洁而清劲。”如:人们看见 容志行 的脚法富丽而不浮艳,峭拔而不奇诡,颇具清劲秀逸的风韵。
失真
失去本意或本来面貌;跟原来的有出入
在这种光线下,人物的面貌有时失真
张图南名句,题手卷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