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
出自清代乾隆的《雨中游云栖即景杂咏四首·其四》
全文:
三间虚榭碧云丛,淅沥烟梢飒沓风。
息虑真教诸品净,那论今昔异和同。
参考注释
息虑
消除担忧;消除杂念。《孔丛子·答问》:“寡人之军,先生无累也,请先生息虑也。” 唐 吕岩 《沁园春》词:“不在劳神,不须苦行,息虑忘机合自然。” 叶圣陶 《倪焕之》十七:“他一直独住一间屋子;这非常适宜于静心息虑。”
真教
(1).指佛教,佛法。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融觉寺》:“虽石室之写金言, 草堂 之传真教,不能过也。”《敦煌变文集·妙法莲花经变文》:“至心启告十万尊,谁解宣扬微妙法,若能为我谈真教,身为奴僕不为难。”
(2).指纯真的教化。 明 刘元卿 《贤奕编·警喻》:“彼其所以章轨真教,敦典崇礼,敷政明刑,其术万方,无非使人同归于善而已。”
诸品
各种,多种。 明 袁宏道 《岁时纪异》:“灯有楮练、罗帛、琉璃、鱼魫、麦丝、竹缕诸品。” 清 刘廷玑 《在园杂志》卷四:“京师餽遗,必开南酒为贵重,如惠泉、芜湖、四美瓶头、绍兴、金华诸品,言方物也。” 周瘦鹃 《苏州游踪·上元灯话》:“花果有莲藕、玉兰、牡丹、西瓜、葡萄诸品。”
今昔
现在和过去
不知今昔是何年
今昔对比
和同
(1).指 春秋 时代两个互为对应的常用语。和谓可否相济,相辅相成;同谓单一不二,无所差异。和能生物,同无所成。《国语·郑语》:“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务和同也。” 韦昭 注:“和谓可否相济,同谓同欲。”《国语·周语中》:“和同可观。” 韦昭 注:“以可去否曰和,一心不二曰同。和同之道行,则德义可观也。”《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何晏 集解:“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 朱熹 集注引 尹毅 曰:“君子尚义,故有不同;小人尚利,安得而和?”参阅《左传·昭公二十年》。
(2).和睦同心。《管子·立政》:“大臣不和同,国之危也。”《汉书·吾丘寿王传》:“今 汉 自 高祖 继 周 ,亦昭德显行,布恩施惠,六合和同。” 宋 欧阳修 《笔说·富贵贫贱》:“凡事不和同,则不济。” 明 柯丹丘 《荆钗记·合卺》:“夫妻到老两和同。” 黄远生 《政界内形记》一:“国务卿之不能和同一致以进行者,则组织之始已种其因,固无可言矣。”
(3).调和。《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素问·生气通天论》:“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淮南子·俶真训》:“含阴吐阳,而万物和同者,德也。”《宋史·乐志十三》:“天人和同,恩泽洋普。”
(4).伙同;合伙。《唐律疏议·名例四·略和诱人》:“和同相卖者,谓两相和同,共知违法。”《元典章·刑部十九·禁诱略》:“和同相卖为奴婢者,各断一百七。” 清 梁章鉅 《退庵随笔·官常一》:“﹝按察使与藩司﹞厥后和同溺职,而事权归两院矣。”
(5).“和光同尘”的略语。 唐 韩愈 《赠别元十八协律》之一:“治惟尚和同,无俟於謇謇。” 龚颐正 《续释常谈》引 唐 韩偓 《金銮密记》:“上执 偓 手,涕泣曰:‘我劝你且和同,果如此,有何利益苦杀*人!’” 章士钊 《苏报案始末记叙》:“余私念助人为理,覆人之产,不祥;自折其志,苟为和同,不义。” 钱锺书 《围城》三:“买假*文*凭是自己的滑稽玩世;认干亲戚是自己的和同随俗。”参见“ 和光同尘 ”。
(1).指 春秋 时代两个互为对应的哲学常用语。龢谓可否相济,相辅相成;同谓单一不二,无所差异。龢能生物,同无所成。《国语·周语中》:“饮食可饗,龢同可观。” 韦昭 注:“以可去否曰和,一心不二曰同,和同之用行,则德义可观。”
(2).谓平和,不交战。《国语·周语中》:“夫战,尽敌为上,守龢同顺义为上。” 韦昭 注:“守龢同,谓不相与战而平和也。”
(3).调和。 宋 罗泌 《路史·后纪三·炎帝》:“因天地之资,而与之龢同。”
乾隆名句,雨中游云栖即景杂咏四首·其四名句
猜你喜欢:
- 箴者,针也,所以攻疾防患,喻针石也。刘勰《文心雕龙·铭箴》
- 苦心岂免容蝼蚁,香叶终经宿鸾凤。
- 事无终始,无务多业。墨子《墨子·02章 修身》
- 民非谷不生。陈寿《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 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荀子《荀子·修身》
- 雁门太守行张祜〔唐代〕
- 沁园春 赠安间子周高士李道纯〔元代〕
- 南楼令张炎〔宋代〕
- 游南禺载笔亭(为朱氏新辟)李孙宸〔明代〕
- 送郑员外(郑时在熊尚书幕府)韩翃〔唐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