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
出自唐代皇甫冉的《秋夜有怀高三十五兼呈空和尚(一作刘长卿诗)》
全文:
晚节闻君趋道深,结茅栽树近东林。
大师几度曾摩顶,高士何年遂发心。
北渚三更闻过雁,西城万里动寒砧。
不见支公与玄度,相思拥膝坐长吟。
名句书法欣赏
参考注释
大师
(1) 指造诣深、享有盛誉的学者、专家、艺术家、棋手等
象棋大师
(2) 佛的十尊号之一。即天人师。佛教徒称佛,也用作对和尚的尊称
诸山东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矣。 ——《史记·伏生列传》
摩顶
(1).见“ 摩顶放踵 ”。
(2).《法华经》谓 释迦牟尼佛 以大*法付嘱大菩萨时,用右手摩其顶。后为佛教授戒传法时的仪轨。《法华经·嘱累品》:“ 释迦牟尼佛 从法座起,现大神力,以右手摩无量菩萨 摩訶萨 顶,而作是言:‘我於无量百千万亿阿僧祇劫,作习是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付嘱汝等。’” 唐 张南史 《秋夜闻雁寄南十五兼呈空和尚》诗:“禪师几度曾摩顶,高士何年更发心。”《西游记》第四十回:“感蒙 观世音菩萨 劝化,与我们摩顶受戒,改换法名,皈依佛果。”
(3).指受戒出家。 清 李渔 《怜香伴·香咏》:“贫尼少时也学拈毫,自摩顶以来,十年不作綺语了。”
(4).抚摩头顶,以示喜爱。 清 吴伟业 《病中别孚令弟》诗之十:“挽鬚怜尚幼,摩顶喜堪狂。”
高士
志趣、品行高尚的人;超脱世俗的人,多指隐士
吾闻鲁连先生, 齐国之高士也。——《战国策·赵策》
发心
(1).动念。《汉书·淮阳宪王刘钦传》:“乃幸左顾存恤,发心惻隐显至诚,纳以嘉谋,语以至事,虽亦不敏,敢不諭意!”《二刻拍案惊奇》卷八:“纔一发心,暗中神明便知。”
(2).特指萌动善心。《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时 阿难 既闻仏语,遂即发心离諦,受已归依。”《法苑珠林》卷七一:“人有见者,发心止恶,竟投钱物布施。” 元 张国宾 《合汗衫》第三折:“我这里跪在大街,望着那发心的爷娘每拜。”
(3).发自内心。《三国志·魏志·孙礼传》:“ 礼 为死事者设祀哭临,哀号发心。”
(4).开心。 元 高安道 《哨遍·皮匠说谎》套曲:“走来的不发心,燋的方见次第。”
(5).犹决意。 宋 刘克庄 《解连环·甲子生日》词:“已发心懺悔,免去猴冠,卸下麟楦。”《水浒传》第三二回:“只是 武松 做下的罪犯至重,遇赦不宥,因此发心,只是投 二龙山 落草避难。”《醒世姻缘传》第六八回:“他既发心待去,偺等收完了秋,头口闲了,收拾盘缠,你俩口儿可去不迟。” 梁启超 《新中国未来记》第二回:“我国教育所以不能普及者,由于文字太难,本党发心研此问题,务必製出一种新文字,以便学界。” 艾芜 《荣归》:“两年前发心要做的事情,如今已像秋天的禾稻一般,成熟在眼前、足的下边了。” 许杰 《<明日的文学>自序》:“我之想发心写这一本东西,或者是我的忏悔。”
(6).佛教语。谓发愿求无上菩提之心。亦泛指许下向善的心愿。《法华经·从地涌出品》:“从谁初发心,称扬何佛法?”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永明寺》:“﹝夹紵佛像﹞每夜行绕其座,四面脚跡,隐地成文。於是士庶异之,咸来观瞩。由是发心者,亦復无量。” 唐 刘长卿 《秋夜有怀高三十五适兼呈空上人》诗:“吾师几度曾摩顶,高士何年遂发心。” 元 无名氏 《射柳捶丸》第三折:“我做番将有名声,六韜三略不曾闻,本待发心吃斋去,则是无处买麵巾。”《红楼梦》第八八回:“老太太因明年八十一岁……发心要写三千六百五十零一部《金刚经》。”
皇甫冉名句,秋夜有怀高三十五兼呈空和尚(一作刘长卿诗)名句
猜你喜欢:
-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王应麟《三字经·全文》
-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佚名《增广贤文·上集》
- 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
- 君人者释其刑德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矣。韩非及后人《韩非子·二柄》
- 夕阳倒影射疏林,江边一带芙蓉老。
- 同事合使见问奚国山水何如江乡以诗答之苏颂〔宋代〕
- 癸卯与宋尧夫集于豫章之贡院既别尧夫就亲南曾丰〔宋代〕
- 麦色二首·其一乾隆〔清代〕
- 和李使君三郎早秋城北亭楼宴崔司士…关中弟张评事时遇卢纶〔唐代〕
- 记丘宗卿咽冰语杨万里〔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