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
出自宋代苏过的《湖口人李正臣蓄异石广袤尺馀而九峰玲珑老人名之曰壶中九华且以诗纪之命过继作》
全文:
至人寓迹尘凡中,杖头挂壶来何从。
长房俗眼偶澄澈,一笑市井得此翁。
试窥壶中子无物,何处著此千柱宫。
毗耶华藏皆已有,不独海上栖瀛蓬。
我闻须弥纳芥子,况此空洞孰不容。
何人误持一嶂出,恍是九华巉绝峰。
令人却信刘郎语,当年霹雳化九龙。
谁将真形写此石,太华女几分清雄。
终当作亭号秋浦,刻公妙句传无穷。
参考注释
至人
(1).道家指超凡脱俗,达到无我境界的人。《庄子·齐物论》:“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 河 汉 沍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风振海而不能惊。”《庄子·外物》:“唯至人乃能游於世而不僻,顺人而不失己。”
(2).旧指思想或道德修养最高超的人。《荀子·天论》:“故明於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至人遗物兮,独与道俱。” 司马贞 索隐引 张机 曰:“体尽於圣,德美之极,谓之至人。” 三国 魏 嵇康 《声无哀乐论》:“若夫 郑 声,是音声之至妙。妙音感人,犹美色*惑志,耽槃荒酒,易以丧业,自非至人,孰能御之!”
寓迹
见“ 寓迹 ”。
亦作“ 寓跡 ”。犹寄足。暂时寄住。 唐 马吉甫 《蝉赋》:“聊息心於万事,欣寓跡於一枝。” 宋 郭彖 《睽车志》卷四:“有士人寓迹 三衢佛寺 ,忽有女子夜入其室。”又为托身。《云笈七籤》卷一一二:“僧 悟玄 不知何许人也,虽寓跡緇褐,而潜心求道。”
尘凡
(1).人间;俗世。 宋 苏轼 《风水洞二首和李节推》之二:“山前雨水隔尘凡,山上仙风舞檜杉。” 明 刘基 《仙人洞》诗之一:“五云隔断尘凡路,説着人间总不知。” 清 李渔 《蜃中楼·双订》:“若非月窟 嫦娥 ,定是 瀟 湘 神女,尘凡世界那有这等姿容?”《红楼梦》第一○三回:“﹝ 贾雨村 ﹞道:‘学生自蒙……受任贵乡,始知老先生超悟尘凡,飘举仙境。’”
(2).凡人。《宣和遗事》前集:“恩许尘凡时纵步,不知身在五云深。”
杖头
(1).手杖的顶端。 宋 陆游 《对酒戏作》诗:“杖头高掛百青铜,小立旗亭满袖风。”
(2).“ 杖头钱 ”的省称。指买酒钱。 五代 李瀚 《蒙求》诗:“ 阮宣 杖头, 毕卓 瓮下。” 明 许自昌 《水浒记·谋成》:“不要説刼将来可以肥家,就是供我们酒貲,亦是好的。我每苦杖头告乏,取供潦倒。”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丐仙》:“ 高 曰:‘……且君杖头空虚,亦不敢烦作东道主。’ 陈 固邀之曰:‘盃酒耳,亦无所费。’”
(3).泛指少量的钱。 清 捧花生 《画舫馀谈》卷一:“无业游民,畧熟《西游记》,即挟渔鼓,诣诸姬家,探其睡罢浴后,演説一二回,藉消清倦。所给不过杖头,已足为伊餬口。”参见“ 杖头钱 ”。
何从
(1).犹怎么办。多用于对问题的抉择。《史记·大宛列传》:“﹝ 宛 贵人﹞约曰:‘ 汉 毋攻我。我尽出善马,恣所取,而给 汉 军食。即不听,我尽杀善马,而 康居 之救且至…… 汉 军熟计之,何从?’”
(2).从何处,从哪儿。 三国 魏 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然经怪此意,尚未熟悉於足下,何从便得之也?” 金 王若虚 《论语辨惑四》:“不知仕之所以见理明白,灼知千古治乱者,何从而得之?” 鲁迅 《书信集·致曹聚仁》:“ 中国 文字如此之难,工农何从看起?”
(3).犹何尝,何曾。《白雪遗音·马头调·又是想来》:“一片的假意,哄奴到如今,何从有真心。”《红楼梦》第一百回:“我这个丫头,在家忒瞧不起我,我何从还是个娘?”
苏过名句,湖口人李正臣蓄异石广袤尺馀而九峰玲珑老人名之曰壶中九华且以诗纪之命过继作名句
猜你喜欢:
- 算阴晴,浑似几番,渭城故人离会。
-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 眼孔浅时无大量,心田偏处有奸谋。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一》
- 马上离魂衣上泪,各自个、供憔悴程垓《酷相思·月挂霜林寒欲坠》
- 举善从谏,在上之明规;进贤谒言,为臣之令范。姚思廉《陈书·本纪·卷五》
- 纪事乾隆〔清代〕
- 王火井见过先以诗寄用韵二首洪咨夔〔宋代〕
- 登城怨诗范云〔南北朝〕
- 奉使道中寄育王山长老常坦王安石〔宋代〕
- 静宜书屋有会乾隆〔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