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
出自明代李孙宸的《鳌顶云峰(为叶相师赋)》
全文:
君不闻渤海之东几万里,大壑之下深无底。
五山上下随波摇,巨鳌戴之始列峙。
龙伯大人太无聊,举足一钓连六鳌。
六鳌移住关山下,擎出仙山万仞高。
仙山万仞表灵胜,峰峦奇绝非人境。
丹炉一秘几千秋,时出白云相掩映。
中有仙人学驻颜,曾为云云施人寰。
鳌柱大明擎日月,功成拂衣归故山。
只今秋风渐长秋山蕨,丹枫白云几起忽。
西母时传周穆谣,居人但解自怡悦。
白云岁岁自鳌峰,圣朝何用侈登封。
老相未教云卧稳,更看风雨促从龙。
参考注释
五山
(1).五座山。指古代传说中东海的仙山 岱舆 、 员嶠 、 方壶 、 瀛洲 、 蓬莱 。《列子·汤问》:“ 渤海 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中有五山焉。一曰 岱舆 、二曰 员嶠 、三曰 方壶 、四曰 瀛州 、五曰 蓬莱 。”
(2).五座山。指 华山 、 首山 、 太室 、 泰山 、 东莱 。《史记·孝武本纪》:“ 中国 华山 、 首山 、 太室 、 泰山 、 东莱 ,此五山 黄帝 之所常游,与神会。” 三国 魏 曹植 《吁嗟篇》:“飘飘周八泽,连翩歷五山。”
(3).五座山。指中岳 嵩山 、东岳 泰山 、西岳 华山 、南岳 衡山 、北岳 恒山 。《后汉书·冯衍传》:“疆理九野,经营五山。” 李贤 注:“五山即五岳也。” 唐 韩愈 《读东方朔杂事》诗:“簸顿五山踣,流漂八维蹉。”
(4).五大佛寺。皆建于 南宋 。即 杭州 径山 兴盛万寿寺 、 北山 景德灵隐寺 、 南山 净慈报恩光孝寺 、 宁波 阿育王山 鄮峰广利寺 、 太白山 天童景德寺 。
上下
(1) 高处和低处;上面和下面;职位上较高的和较低的人
上下同欲者胜。——《孙子·谋攻》
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范仲淹《岳阳楼记》
(2) 辈分上较高的和较低的人
全家上下都很高兴
(3) 从上面到下面
上下打量着这位陌生人
(4) 指程度上高低、优劣
不分上下
(5) 用在数量词后,表示概数;左右
今年一亩地能有一千斤上下的收成
这位先生今年五十上下
(6) 称衙门中的差役
这般炎热,上下只得担待一步!——《水浒传》
随波
(1).依着风波飘动。《文选·宋玉<高唐赋>》:“徙靡澹淡,随波闇蔼。” 刘良 注:“言林木繁茂,随风波而动。” 三国 魏 曹丕 《善哉行》:“随波迴转,有似客游。” 宋 汪藻 《小重山》词:“柳梢风急堕流萤,随波去,点点乱寒星。”
(2).比喻无原则地跟从他人行事。 唐 罗隐 《谗书·答贺兰友书》:“况僕求试京师,随波而上,逐队而下,亦有年矣。” 清 陈田 《<明诗纪事己籤>序》:“暨乎随波之流,摹仿太甚,为弊滋多。”
鳌戴
神话传说谓 渤海 之东有大壑,其下无底,中有五座仙山,常随潮波上下漂流。天帝恐五山流于西极,失群仙之居,乃使十五巨鳌轮番举首戴之,五山才峙立不动。见《列子·汤问》。《楚辞·天问》:“鼇戴山抃,何以安之?”后以比喻负荷重任。 北周 庾信 《谢赵王赉犀带等启》:“花开四照,唯见其荣;鼇戴三山,深知其重。” 清 李调元 《石匠行》:“自吾祖父供此役,日往高巖新度量。车輦夫扛百不停,巍巍鼇戴万人仰。”
列峙
谓并立。 晋 左思 《魏都赋》:“飞陛方輦而径西,三臺列峙以峥嶸。” 宋 王明清 《挥麈后录·馀话》:“京师之内,有亲卫诸兵;而四城之外,诸营列峙相望;此京师内外相制之兵也。”
李孙宸名句,鳌顶云峰(为叶相师赋)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