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
出自清代乾隆的《恩赐故安南国王阮光平加谥忠纯诗以志事并命勒碑》
全文:
归藩拭泪别枫宸,回首频称觐九旬。
嘱令西湖以身妥,示依北阙志心亲。
似兹乱命同治命,忍谓外臣诚世臣。
藻什七言勒琬琰,桂疆千载识忠纯。
参考注释
七言
(1).指七字诗句。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章句》:“六言七言,杂出《诗》、《骚》。”《隋书·音乐志上》:“《需雅》,八曲,七言。” 清 沉復 《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主考出五七言各一句,刻香为限,行立构思……十六对中取七言三联,五言三联。”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杜少陵诗》:“凡七言多上四字相连,而下三字足之。” 鲁迅 《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2).指七言诗。《汉书·东方朔传》:“ 朔 之文辞,此二篇最善。其餘有《封泰山》……八言、七言上下,《从公孙弘借车》,凡 向 所録 朔 书具是矣。” 颜师古 注引 晋灼 曰:“八言、七言诗,各有上下篇。”《陈书·江总传》:“好学,能属文,於五言七言尤善。”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体》:“七言起於 汉武 柏梁 。”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十:“不知 唐 人五言工,不必再工七言也;古体工,不必再工近体也。”
琬琰
(1).琬圭、琰圭。《书·顾命》:“弘璧、琬琰在西序。” 孔 传:“大璧琬琰之圭为二重。” 蔡沉 集传:“琬琰,圭名。”
(2).为碑石之美称。 唐玄宗 《孝经序》:“写之琬琰,庶有补於将来。” 宋 苏轼 《贺林待制启》:“箸书已成,特未写之琬琰;立功何晚,会当收之桑榆。” 明 张居正 《拟唐回鹘率众内附贺表》:“写诸琬琰,播 狼胥 瀚海 之声;炳若丹青,掩 麟阁 云臺 之美。”
(3).泛指美玉。《楚辞·远游》:“吸飞泉之微液兮,怀琬琰之华英。” 洪兴祖 补注:“琬音宛,琰音剡,皆玉名。”《淮南子·说山训》:“琬琰之玉,在洿泥之中,虽廉者弗释。” 南朝 梁 刘峻 《辨命论》:“火炎 崐 岳,砾石与琬琰俱焚;严霜夜零,萧艾与芝兰共尽。” 唐 韩愈 《送穷文》:“携持琬琰,易一羊皮,飫於肥甘,慕彼糠糜。” 明 杨珽 《龙膏记·觖望》:“花明宝鈿,光浮琬琰,是 广寒 仙媛,合配风流时彦。”
(4).比喻品德或文词之美。 汉 东方朔 《七谏·自悲》:“厌白玉以为面兮,怀琬琰以为心。” 晋 葛洪 《抱朴子·任命》:“崇琬琰於怀抱之内,吐琳瑯於毛墨之端。”《南史·刘遵传》:“文史该富,琬琰为心;辞章博赡,玄黄成采。” 元 邓文原 《奉题延祐宸翰诗》:“官联天府璇璣象,帝阐河图琬琰文。”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史阁部书》:“今倥偬之际,忽捧琬琰之章。”
(5).玉液。 晋 王嘉 《拾遗记·周穆王》:“﹝ 西王母 ﹞共玉帐之高会,荐清澄琬琰之膏以为酒。” 元 张之翰 《一字砚赋》:“以藉古锦,以盛蟾蜍,以滴琬琰。”
千载
千年。形容岁月长久。《汉书·王莽传上》:“於是羣臣乃盛陈‘ 莽 功德致 周 成 白雉之瑞,千载同符’。” 唐 韩愈 《歧山下》诗:“自从 公旦 死,千载閟其光。” 清 昭槤 《啸亭杂录·三年丧》:“惟我 纯皇 孝挚性成,力阻浮议,使千载之陋,更於一旦。”
忠纯
忠诚纯正。 三国 蜀 诸葛亮 《前出师表》:“侍中侍郎 郭攸之 、 费禕 、 董允 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旧唐书·忠义传下·卢奕》:“先黄门以直道佐时, 奕 嗣之以忠纯,可谓遵业。” 宋 曾巩 《贺韩相公赴许州启》:“忠纯之操,简注于三朝;愷悌之风,仪刑于四海。”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保路运动·四川铁路案档案》:“伏念职弟 端锦 ,天性孝友,制行忠纯。”
乾隆名句,恩赐故安南国王阮光平加谥忠纯诗以志事并命勒碑名句
猜你喜欢:
-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四节》
- 归梦寄吴樯。水驿江程去路长。陆游《南乡子·归梦寄吴樯》
-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老子《老子·德经·第四十一章》
- 黄华自与西风约,白发先从远客生。
- 长恨去年今夜雨,洒离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