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
出自清代乾隆的《瑞树歌》
全文:
长白之山天所作,隆崇案衍邻嵎峓。
众水之源会其极,中产万木两仪神秀钟于兹。
万木偨池郁争长,问年皆在循蜚疏仡时。
以上厥有瑞树为之伯,如星拱北群所瞻仰栖灵祗。
命图以来真神奇,毕歆河本鸭绿支。
船不能进易,威呼溯流而上乃至西埒墨勒溪。
威呼又不能进,舍舟陆行一由旬,斯见瑞树临厜㕒。
近树无凡草,金光蔚敷披,耸身三丈五尺馀。
七分去二其合围,上分十有二大枝。
茎叶轮囷各异姿,其种有八若列眉。
松桧白杨遮勒穆期,紫桦白桦密克特木及白榆。
自顶至根合十馀丈峥参差。
灵芝九本三秀滋,是皆纪实非虚词。
乃信神壤天所秘,未许尘世寻常窥。
大椿徒传八千岁,较此奚啻父视儿。
特一瑞树真足陵驾前古史所垂,宜乎长白之山开我国家,万年有道无疆基。
参考注释
中产
(1).中等财产。 宋 叶适 《财总论二》:“若夫齐民中产,衣食仅足,昔可以耕织自营者,今皆转徙为盗贼冻馁矣!” 鲁迅 《三闲集·<小彼得>译本序》:“则故事中的物件,在 欧 美 虽然很普通, 中国 却纵是中产人家,也往往未曾见过。”
(2).中等财产的人家。 南朝 齐 王融 《永明九年策秀才文》之四:“下贫无兼辰之业,中产闕洊岁之貲。”
两仪
(1).指天地。《易·繫辞上》:“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孔颖达 疏:“不言天地而言两仪者,指其物体;下与四象(金、木、水、火)相对,故曰两仪,谓两体容仪也。”《晋书·挚虞传》:“考步两仪,则天地无所隐其情;準正三辰,则悬象无所容其谬。”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当日三才始判,两仪初分;乾坤:清者为乾,浊者为坤,人在中间相混。” 金一 《文学上之美术观》:“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生矣。”
(2).借指君主的父母。《旧唐书·儒学传下·卢粲》:“又 安乐公主 承两仪之泽,履福禄之基,指 南山 以锡年,仰北辰而永庇。”
(3).指阴阳、男女。 鲁迅 《彷徨·高老夫子》:“ 蕊珠仙子 也不很赞成女学,以为淆乱两仪,非天曹所喜。”
神秀
(1).神奇秀美。 晋 孙绰 《<游天台山赋>序》:“ 天台山 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 唐 杜甫 《望岳》诗:“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清 侯方域 《倪云林十万图记》:“《万松叠翠》、《万横香雪》二图,寄韵设色,并极神秀。”
(2).聪明俊秀。 唐 杜甫 《和少府宴书斋》:“才士得神秀,书斋闻尔为。”
(3).指神采秀发。 唐 杜牧 《杜秋娘》诗:“眉宇儼图画,神秀射朝辉。”
于兹
(1).在此。《书·盘庚上》:“我王来,既爰宅于兹。” 孔 传:“言 祖乙 已居於此。” 明 胡应麟 《诗薮·遗逸中》:“残珠剩玉,沦没渊海,能亡三嘆?因识其目于兹云。”
(2).于今,至今。 汉 东方朔 《非有先生论》:“虚心定志,欲闻流议者,三年于兹矣。” 晋 潘岳 《怀旧赋》:“不歷 嵩丘 之山者,九年于兹矣。” 唐 韩愈 《祭侯主簿文》:“我狎我爱,人莫与夷,自始及今,二纪于兹。”
(3).当今,今世。《汉书·司马相如传》:“休烈显乎无穷,声称浹乎于兹。” 颜师古 注:“于兹,犹言今兹也。”
吁嗟;叹息。 汉 蔡邕 《玄文先生李子材铭》:“于兹先生,秉德恭勤。”
(1).至今。《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今臣生十二岁於兹矣。” 南朝 梁 任昉 《天监三年策秀才文》:“朕立諫鼓、设谤木,於兹三年矣。”
(2).在此。 南朝 齐 王俭 《褚渊碑文》:“执銓以平,御烦以简。 裴楷 清通, 王戎 简要,復存於兹。”
乾隆名句,瑞树歌名句
猜你喜欢:
- 挽徐清泉妻联方长华〔清代〕
- 郊庙朝会歌辞方皇乐歌佚名〔宋代〕
- 宿襄河驿浦陈子昂〔唐代〕
- 咏白鹰科尔沁达尔汉亲王策旺诺尔布所进命郎世宁图之并成是诗乾隆〔清代〕
- 解嘲张咏〔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