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
出自宋代杜范的《和宗司法与郑府判韵》
全文:
毫端收尽九秋清,凡目容窥巨海惊。
别驾锦囊夸李贺,参军石鼎续弥明。
珠玑错落交辉映,金石铿锵迭奏成。
迷道原君相指似,敢辞驽钝策孤征。
名句书法欣赏
参考注释
毫端
(1).细毛的末端。比喻极细微。《后汉书·南匈奴传》:“呜呼!千里之差,兴自毫端。” 宋 张孝祥 《水调歌头·金山观月》词:“漱冰濯雪,眇视万里一毫端。”
(2).犹言笔底;笔下。 南朝 梁 庾肩吾 《<书品>序》:“其转註假借之流,指事会意之类,莫不状范毫端,形呈字表。” 宋 王安石 《赠李士云》诗:“毫端出窈窕,心手初不著。” 清 屠文漪 《迈陂塘·题陆旉亭小照》词:“是谁将玉山琼树,毫端图画偏似。”
九秋
(1).指秋天。 晋 张协 《七命》:“晞三春之溢露,遡九秋之鸣飇。” 南朝 宋 谢灵运 《善哉行》:“三春燠敷,九秋萧索。” 唐 杜甫 《月》诗:“斟酌 姮娥 寡,天寒奈九秋。” 华罗庚 《病中斗·寄老战友》诗:“我身若蒲柳,难经九秋风。”
(2).指九月深秋。 唐 陆畅 《催妆五首》之一:“闻道禁中时节异,九秋香满镜臺前。” 元 无名氏 《看钱奴》第一折:“为甚么桃花向三月奋发、菊花向九秋开罢?” 清 何焯 《义门读书记·昌黎集》:“菊有黄华则九秋矣,故秋怀以是终也。”
(3).九年。 汉 张衡 《南都赋》:“结九秋之增伤,怨西荆之折盘。” 唐 刘禹锡 《谪九年赋》:“古称思妇,已歷九秋,未必有是,举为深愁。” 傅尃 《次韵和湘荃、梦蘧联句即寄》:“九秋客思三更梦,一夜西风满地霜。”
(4).曲名。 晋 陆机 《日出东南隅行》:“丹脣含《九秋》。” 宋 孙奕 《履斋示儿编·杂记》引此句,注云:“《九秋》,曲名。”
凡目
(1).大要与细目。《周礼·天官·宰夫》:“二曰师,掌官成以治凡;三曰司,掌官法以治目。” 郑玄 注:“治凡,若月计也……治目,若今日计也。” 宋 叶适 《折帛》:“虽然,折帛之为钱多矣,所资此以待用者广矣,陛下必鉤考其凡目,而后可以有所是正。” 章炳麟 《訄书·序种姓上》:“余於 顾君 ,未能执鞭也,亦欲因其凡目,次第种别。”
(2).犹俗眼。 南唐 刘崇远 《金华子杂编》卷下:“岂上古之至寳,时亦示显晦於人哉?而隐现有数,俾特出愚者之手,必其无能滞留於凡目耶。” 宋 苏轼 《次韵陈四雪中赏梅》:“独秀惊凡目,遗英卧逸民。” 明 宋濂 《凝道记·孔子符》:“夫子自谓有 庖牺 时物,我等愿走伏庭下,借一观之,洗凡目焉。”
巨海
1.大海。
杜范名句,和宗司法与郑府判韵名句
猜你喜欢:
- 杏花村馆酒旗风。水溶溶。扬残红。
-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朱庆馀《近试上张籍水部 / 近试上张水部 / 闺意献张水部》
- 向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
- 公生明,偏生暗荀子《荀子·不苟》
-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 和岩夫花字韵彭汝砺〔宋代〕
- 魏漕彦成昔宰弋阳政绩上闻召对改秩予适当词胡寅〔宋代〕
- 退藏斋诗雷发〔宋代〕
- 贺新郎(送赵伯泳侍郎守温陵)王迈〔宋代〕
-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萧至忠〔唐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