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
出自宋代张守的《题舍弟舒啸亭》
全文:
不羡高门联甲乙,欲傍林泉老蓬荜。
田间筑室路三杈,亭子荫茅檐四出。
春霖竹牖上蜗牛,夏夜藜床吟蟋蟀。
茅亭虽小容舒啸,丘壑胸中故超轶。
晨窗晚径足披风,细柳修篁长障日。
闭关已作柴桑趣,况有腴田供种秫。
客来共醉瓮头春,长啸一声百忧失。
遥想妖氛缠象魏,忍见风尘侵警跸。
勿忧苏门真避世,要似武侯时抱膝。
我纡郡绂病且衰,欲报君恩老无术。
簪裳未觉柴栅殊,鼓吹殆与池蛙一。
簿领几回迷老眼,况复伸眉纵狂率。
已惭成瑨功曹谚,空忆刘琨胡骑逸。
遐想东皋落成处,欲往从之足双桎。
梦君琢句俯清流,春草池塘到诗律。
便应投绂赋归来,肯待子平婚嫁毕。
参考注释
舒啸
亦作“ 舒歗 ”。犹长啸。放声歌啸。 晋 陶潜 《归去来兮辞》:“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唐 储光羲 《题崔山人别业》诗:“东岭或舒啸,北窗时讨论。” 宋 张孝祥 《临江仙·寄静江三故人》词:“尚念论心舒歗否?只今湖海相望。” 元 张可久 《山坡羊·感旧》曲:“凭高凝眺,临风舒啸。”
丘壑
(1).山陵和溪谷。 宋 王安石 《九井》诗:“山川在理有崩竭,丘壑自古相盈虚。”
(2).泛指山水幽美的地方。 清 方文 《庐山诗·白鹤观》:“时时过 江 来, 庐山 访丘壑。”
(3).乡村;幽僻之地。《北史·魏收传》:“不养望于丘壑,不待价于城市。” 宋 苏轼 《乞罢学士除闲慢差遣札子》:“臣多难早衰,无心进取,得归丘壑以养餘年,其甘如薺。” 明 梁辰鱼 《浣纱记·游春》:“你既无婚,我亦未娶。即图同居丘壑,以结姻盟。”
(4).谓隐逸。 南朝 宋 谢灵运 《斋中读书》诗:“昔余游京华,未尝废丘壑。” 金 王若虚 《茅先生道院记》:“予世之散人也,才能无取于人,而功名不切于己,虽寄跡市朝,而丘壑之念未尝一日忘。” 清 方文 《访林青仲兄弟》诗之二:“丘壑本繇性,渔樵岂为名。”
(5).喻困境。 宋 范仲淹 《进故朱寀所撰春秋文字及乞推恩与弟寘状》:“伏望圣慈,特霑一命……使其幼孤,不堕丘壑,亦天地之造也。”
(6).喻深远的意境。 宋 黄庭坚 《题子瞻枯木》诗:“胸中元自有丘壑,故作老木蟠风霜。”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二·世祖御笔》:“上以武功定天下,万几之餘,游艺翰墨,时以奎藻颁赐部院大臣,而胸中丘壑又有 荆 、 关 、 倪 、 黄 辈所不到者。” 清 沉复 《浮生六记·浪游记快》:“而观其或亭或臺,或墙或石,或竹或树,半隐半露间,使游人不觉其触目;此非胸有丘壑者断难下手。”
胸中
心中。多指人的思想境界或精神状态。《孟子·离娄上》:“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史记·苏秦列传》:“是故明主外料其敌之彊弱,内度其士卒贤不肖,不待两军相当而胜败存亡之机固已形於胸中矣。” 明 王守仁 《泛海》诗:“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儿女英雄传》第一回:“脸上一团正气,胸中自然是一片至诚。”
超轶
(1).超越;胜过。 宋 苏轼 《答舒焕书》:“足下文章之美,固已超軼世俗而追配古人矣。” 明 张居正 《请重修<大明会典>疏》:“比之《周官》《唐典》,信为超軼矣。” 梁启超 《泰西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一章:“此其持论之精确,所以超軼前哲也。”参见“ 超軼絶尘 ”。
(2).谓高超不同凡俗。 唐 柳宗元 《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足下以超軼如此之才,每以师道命僕,僕滋不敢。” 宋 曾巩 《祭王平甫文》:“每心服於超軼,亦情亲於乐易。” 清 侯方域 《与宋公子牧仲书》:“公子才气超軼。”
张守名句,题舍弟舒啸亭名句
猜你喜欢:
-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
-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 欲治身,先治心;欲责人,先责己。宋濂、王袆《元史·列传·卷二》
- 君子少思长,则学;老思死,则教;有思穷,则施也。荀子《荀子·法行》
- 神闲气静,智深勇沉,此八字是干大事的本领。王永彬《围炉夜话·第一七六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