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
出自未知佚名的《共工怒触不周山》
全文: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参考注释
昔者
(1).往日;从前。《易·说卦》:“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於神明而生蓍。” 孔颖达 疏:“据今而称上世,谓之昔者也。” 唐 韩愈 《赠崔立之》诗:“昔者十日雨, 子桑 苦寒飢。”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七论“文人相轻”--两伤》:“所以昔者古典主义者和罗曼主义者相骂,甚而至于相打,他们并不都成为丑角。”
(2).昨天。《孟子·公孙丑下》:“昔者辞以病,今日弔,或者不可乎……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弔?” 赵岐 注:“昔者,昨天也。”
(3).昨夜。《晏子春秋·杂下四》:“有梟昔者鸣。” 王念孙 《读书杂志·内篇杂下》:“ 卢 曰:‘者字衍。昔鸣,夜鸣也。’案, 卢 説非也。古谓夜曰昔,或曰昔者。《庄子·田子方篇》曰‘昔者梦见良人’是也。”
共工
(1).古代传说中的天神,与 颛顼 争为帝,有头触 不周山 的故事。《淮南子·墬形训》:“ 共工 ,景风之所生也。” 高诱 注:“ 共工 ,天神也。人面蛇身,离为景风。”《淮南子·天文训》:“昔者 共工 与 顓頊 争为帝,怒而触 不周 之山,天柱折,地维絶。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唐 杨炯 《少室山少姨庙碑》:“ 共工氏 触皇天之八柱。” 章炳麟 《国故论衡·原儒》:“ 女媧 销石, 共工 触柱。” 郭沫若 《女神·女神之再生》:“上古时代。 共工 与 颛顼 争帝之一日,晦冥。”有关 共工 的传说不尽相同。参阅《山海经·海外北经》及《大荒北经》、《史记》 司马贞 补《三皇本纪》。又, 屈原 《天问》 王逸 注, 共工 名为 康回 。
(2).古史传说人物。为 尧 臣,和 驩兜 、 三苗 、 鲧 并称为“四凶”,被流放于 幽州 。《书·舜典》:“流 共工 于 幽洲 。” 银雀山 汉 墓竹简《孙膑兵法·见威王》:“昔者, 神戎 战 斧遂 ; 黄帝 战 蜀禄 ; 尧 伐 共工 。”
(3).古代官名。工官。本谓供百工之职,后为官名。《书·舜典》:“帝曰:‘俞,咨 垂 ,汝共工。’” 孔 传:“共,谓供其职事。” 孔颖达 疏:“今命此人云:‘汝作共工。’明是帝谓此人堪供此职,非是呼此官名为共工也。”《史记·五帝本纪》:“ 舜 曰:‘谁能驯予工?’皆曰 垂 可。於是以 垂 为共工。” 裴駰 集解引 马融 曰:“为司空,共理百工之事。” 宋 王安石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先王知其如此,故知农者以为后稷,知工者以为共工。”
(4).古代官名。 汉 代少府的属官。 王莽 时又改少府为“共工”。《汉书·刘辅传》:“上乃徙繫 辅 共工狱,减死罪一等,论为鬼薪。终於家。” 颜师古 注:“少府之属官也,亦有詔狱。”《后汉书·宋弘传》:“ 弘 少而温顺,哀 平 閒作侍中, 王莽 时为共工。” 李贤 注:“ 王莽 改少府曰共工。”
颛顼
(公元前2513—2435)传说中的上古帝王。黄帝之孙,年十岁,佐少昊,二十即帝位,在位七十八年
不周
(1).不合。《楚辞·离骚》:“虽不周於今之人兮,愿依 彭咸 之遗则。” 王逸 注:“周,合也。” 汉 班固 《典引》:“ 司马相如 洿行无节,但有浮华之辞,不周於用。”
(2).不至,不到。《汉书·叙传上》:“道悠长而世短兮,夐冥默而不周。” 颜师古 注引 刘德 曰:“周,至也。”
(3).不齐全;不周到。《后汉书·刘虞传》:“﹝ 虞 ﹞乃遣驛使奉章陈其暴掠之罪, 瓚 亦上 虞 禀粮不周,二奏交驰,互相非毁,朝廷依违而已。” 宋 司马光 《贮瞻堂记》:“ 河南 进士 宋师中 、 李彻 与其乡里士民之众以书抵 光 曰:‘公再为宰相,三守 洛都 ,虽惠化徧天下,靡有不周,而在 洛 为多。’”《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回:“奉侍公婆是我两个的第一件事,但有不周,许你责备。” 王西彦 《人的世界·第二家邻居》:“那个中学生似的矮小男人,还时常为了这事责备妻子,怪她对父亲侍候不周。”
(4).风名。《文选·扬雄<校猎赋>》:“帝将惟田于灵之囿,开北垠,受不周之制,以奉终始 顓頊 , 玄冥 之统。” 李善 注引 孟康 曰:“西北为不周风,谓冬时也。” 晋 杨泉 《物理论》:“西北不周,方潜藏也。”参见“ 不周风 ”。
(5).山名。见“ 不周山 ”。
天柱
(1).古代神话中的支天之柱。《淮南子·墬形训》:“昔者 共工 与 顓頊 争为帝,怒而触 不周之山 ,天柱折,地维絶。”《神异经·中荒经》:“ 崑崙 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围三千里周圆如削。” 唐 王勃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郭沫若 《女神·女神之再生》诗:“党徒们呀,快把你们的头颅借给我来!快把这北方的天柱碰坏!碰坏!”
(2).比喻负重任者。 田汉 《关汉卿》第五场:“可是自从读了 文丞相 的《正气歌》,才知道现在也还有这样不愧前人的地维、天柱,这就大大增加了我的勇气了。”
(3).耳的别名。《太平御览》卷三六六引《长沙耆旧传》:“太尉 刘寿 少遇相师,相师曰:‘耳为天柱,今君耳城郭,必典家邦。’”
(4).山名。在 山东 平度县 北。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山东七·莱州府》:“ 天柱山 ,州( 平度州 )北五十里,絶顶巉巖,耸立如柱。”
(5).山名。又名 霍山 。在今 安徽 。 西汉 元封 五年(公元前106年) 武帝 南巡,登其山,号为南岳,即此。《史记·孝武本纪》:“上巡 南郡 ,至 江陵 而东,登礼 潜 之 天柱山 。” 裴駰 集解引 应劭 曰:“ 潜县 属 庐江 , 南岳 霍山 也。”
(6).山名。在 浙江省 余杭县 北。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浙江二·杭州府》:“﹝ 大涤山 ﹞其右为 天柱山 ,高六百六十丈……为第五十七福地。”
(7).山名。 陕西 岐山 的别名。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陕西四·凤翔府》:“ 岐山 亦曰 天柱山 。”
(8).星名。属于东方七宿中的角宿。《晋书·天文志上》:“三台六星,两两而居,起文昌,列抵太微。一曰天柱,三公之位也。”《星经》卷上:“天柱五星在紫微宫内,近东垣,主建教等二十四气也。”
地维
(1).维系大地的绳子。古人以为天圆地方,天有九柱支持,地有四维系缀。故亦指地的四角。《列子·汤问》:“其后 共工氏 与 顓頊 争为帝,怒而触 不周之山 ,折天柱,絶地维。” 南朝 宋 鲍照 《喜雨》诗:“族云飞泉室,震风沉羽乡;升雰浹地维,倾润泻天潢。”
(2).喻纪纲。 唐 杨炯 《大唐益州大都督府新都县学先圣庙堂碑文》:“年当 晋 宋 ,运柜 周 隋 , 太山 覆而 崑崙 倒,天柱倾而地维絶。” 严复 《救亡决论》:“若夫君臣之相治,刑礼之为防,政俗之所成,文字之所教,吾儒所号为治道人道,尊天柱而立地维者,皆譬诸夏葛冬裘,因时为制。目为不变,去道远矣!”参见“ 地纪 ”。
佚名名句,共工怒触不周山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