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
出自宋代晁公武的《读林罕小说》
全文:
仓颉鹳鸟迹,於是创文字。
原其制作心,本以便记事,呼读犹强名,况乃论位置。
周人建小学,六书分义类。
特令授童蒙,庶几别同异。
奈何中古后,穿凿失伦次。
早皿晋医言,止戈楚人志。
宋更{马瓜}作騧,秦易辠为罪。
三刀自梦徵,两日因谶记。
山丝已怪妄,门草更茫昧。
白水及绯衣,皆是表符瑞。
解槐与说枣,抑又出讥戏。
形声罕复论,一切归会义。
咄哉许祭酒,著论穷巧慧。
流俗喜不根,传授满当世。
廷尉议三章,诸生谈六艺。
往往授其言,大抵皆附会。
林生最晚出,纷乱尤自恣。
何言斯亭上,刻石高赑屃。
却思荆舒祸,对此频雪涕。
凭谁掩其恶,水火为焚弃。
名句书法欣赏
参考注释
童蒙
(1).幼稚愚昧。《易·蒙》:“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朱熹 本义:“童蒙,幼稚而蒙昧。”《淮南子·俶真训》:“皆欲离其童蒙之心,而觉视於天地之间,是故其德烦而不能一。” 三国 魏 嵇康 《游仙》诗:“授我自然道,旷若发童蒙。” 晋 葛洪 《抱朴子·诘鲍》:“且夫远古质朴,盖其未变,民尚童蒙,机心不动。”
(2).指无知的儿童。 晋 葛洪 《抱朴子·正郭》:“中人犹不觉,童蒙安能知?” 唐 元稹 《江边》诗:“散诞都由习,童蒙剩懒散。”《三国演义》第四三回:“虽三尺童蒙,亦谓彪虎生翼。” 朱自清 《<文心>序》:“按照老看法,这类书至多只能指示童蒙,不登大雅。”
(3).指童年。 唐 韩愈 《祭窦司业文》:“我之获见,实自童蒙。既爱既劝,在麻之蓬。” 清 钱谦益 《母李氏仍前赠》:“事夫篤疾之餘,训子童蒙之日。”
庶几
(1) 或许可以,表示希望或推测
寡人以为善,庶几息兵革。——《史记·秦始皇本纪》
(2) 差不多;近似
全我社稷口,可以庶几乎!
(3) 指贤者或可以成才的人
同异
(1). 战国 时名家 惠施 提出的名辩论题,认为事物中存在小同异和大同异两种。人们对不同事物的认识有一致的和不一致的,这种认识上的同或异,为小同异;而万物具有完全相同的一面,即都离不开存亡变化,又有完全相异的一面,即各自的变化又不一样,此为大同异。《庄子·天下》:“﹝ 惠施 曰﹞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成玄英 疏:“物情分别,见有同异,此小同异也。死生交谢,寒暑递迁,形性不同,体理无异,此大同异也。”参见“ 坚白同异 ”。
(2).相同与不同。《礼记·曲礼上》:“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后有 扬雄 著《方言》,其言大备,然皆考名物之同异,不显声读之是非也。”
(3).指同于世与不同于世;同于己与不同于己。 宋 苏轼 《谢苏自之惠酒》诗:“不如同异两俱冥,得鹿亡羊等嬉戏。”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此辈结党营私,朋求进取,以同异为爱恶,以爱恶为是非。”
(4).谓差异,不同。《新唐书·张行成传》:“尝侍宴,帝语 山东 及 关中 人,意有同异。 行成 曰:‘天子四海为家,不容以东西为限,是示人以隘矣。’帝称善。”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三:“盖 晋 史凡十八家,而 唐 人修书又出於二十一人之手,岂无同异耶?”
(5).异议。亦指立异议。《三国志·魏志·袁涣传》“父 滂 ,为 汉 司徒” 裴松之 注引 晋 袁宏 《汉纪》:“当权宠之盛,或以同异致祸, 滂 独中立於朝,故爱憎不及焉。”《世说新语·赏誉》“ 王恭 始与 王建武 甚有情,后……致疑隟” 刘孝标 注引《晋安帝纪》:“卿何妄生同异,疑误朝野。”《晋书·王彬传》:“ 江州 当人强盛时,能立同异,此非常人所及。”《南齐书·徐孝嗣传》:“ 孝嗣 文人不显同异,名位虽大,故得未及祸。”
(6).引申指有异志,叛乱。《宋书·武帝纪下》:“ 谢晦 数从征伐,颇识机变,若有同异,必此人也。”《南齐书·萧颖胄传》:“时军旅之际,人情未安…… 张炽 从絳衫左右三十餘人,入 千秋门 ,城内惊恐,疑有同异。”
(7).指异于己的观点、见解。《新唐书·儒学传中·王元感》:“ 李宪 等本章句家,见 元感 詆先儒同异,不懌,数沮詰其言。 元感 缘罅申释,竟不詘。”
晁公武名句,读林罕小说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