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亦矙其亡也,而往拜之。
孟子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七节》名句出处
摘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七节》
解释:孔子等他不在家的时候前往拜谢。
原文摘要:
公孙丑问曰:“不见诸侯,何义?”孟子曰:“古者不为臣不见。段干木逾垣而辟之,泄柳闭门而不内,是皆已甚。迫,斯可以见矣。阳货欲见孔子而恶无礼,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阳货矙孔子之亡也,而馈孔子蒸豚;孔子亦矙其亡也,而往拜之。当是时,阳货先,岂得不见?曾子曰:‘胁肩谄笑,病于夏畦。’子路曰:‘未同而言,观其色赧赧然,非由之所知也。’由是观之,则君子之所养可知已矣。”
参考注释
孔子
(公元前551—前479) 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幼年生活贫困。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子。50岁时任鲁国司寇,摄行相事。后同学生周游列国,终不见用。晚年致力教育事业,传弟子有3000人,著名者72人。政治上主张“正名”,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以巩固等级名分和社会秩序。提倡德治教化,反对苛政。伦*理思想上宣传“仁”。“仁”是符合等级制度的言行规范,又是维护家长制的精神支柱,是品德素养恭、宽、信、敏、惠的总称。教育思想上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知新”。重视因材施教。现存《论语》集录孔子言行
而往
(1).以后。《论语·八佾》:“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2).以上。表示数量在某一点之上。《荀子·强国》:“故自四五万而往者,彊胜,非众之力也,隆在信矣;自数百里而往者,安固,非大之力也,隆在脩政矣。” 杨倞 注:“而往,犹已上也。”
孟子名句,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七节名句
0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