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
出自宋代释正觉的《偈颂七十八首》
全文:
麟龙不为瑞,珠璧不为贵。
衲僧眼豁开,彻见生死蔕。
生死蔕,第一义。
诸佛心,祖师鼻。
少林传灯,灵山授记。
随高随下,何此何彼。
假诸因缘,神通游戏。
有时五教三乘,有时三德六味。
有时屋里主财,有时门头了事。
处处清白家风,人人见成活计。
名句书法欣赏
参考注释
有时
(1).有时候。表示间或不定。《周礼·考工记·序》:“天有时以生,有时以杀;草木有时以生,有时以死。” 唐 张乔 《滕王阁》诗:“叠浪有时有,閒云无日无。”《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 满生 心里反悔 凤翔 多了 焦 家这件事,却也有时念及,心上有些遣不开。”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二三:“ 夏世富 把他从一个游乐场带到另一个游乐场,有时坐下来看一阵,有时站在那里停一会。”
(2).谓有如愿之时。 唐 李白 《行路难》诗之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掛云帆济沧海。” 唐 刘云 《婕妤怨》诗:“秋扇尚有时,妾身永微贱!”
五教
(1).五常之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伦*理道德的教育。《书·舜典》:“汝作司徒,敬敷五教。” 孔 传:“布五常之教。”《左传·文公十八年》:“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旧唐书·玄宗纪下》:“敦风劝俗,五教攸光。”
(2).古代练兵的五项内容。《管子·兵法》:“五教,一曰教其目,以形色之旗;二曰教其身,以号令之数;三曰教其足,以进退之度;四曰教其手,以长短之利;五曰教其心,以赏罚之诚。五教各习,而士负以勇矣。”
(3). 唐 人对司徒的别称。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五:“五教念女早寡,不能忘情,乃召门生故吏而告之。”此指 唐 司徒 裴璩 。 宋 洪迈 《容斋四笔·官称别名》:“ 唐 人好以它名标榜官称……太尉为掌武,司徒为五教。”
(4).佛教语。华严宗判教为五,即小教、始教、终教、顿教、圆教。 唐 法藏 《华严经探玄记》卷一:“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终教,四、顿教,五、圆教……此上五教,非局判经。”
三乘
三乘车。每乘四马。 殷 商 时为下大夫的仪制。《礼记·少仪》:“贰车者,诸侯七乘,上大夫五乘,下大夫三乘。” 郑玄 注:“此盖 殷 制也。”
(1).佛教语。一般指小乘(声闻乘)、中乘(缘觉乘)和大乘(菩萨乘)。三者均为浅深不同的解脱之道。亦泛指佛法。《魏书·释老志》:“初根人为小乘,行四諦法;中根人为中乘,受十二因缘;上根人为大乘,则俢六度。虽阶三乘,而要由修进万行,拯度亿流,弥歷长远,乃可登佛境矣。”《西游记》第二回:“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 潘飞声 《甘露寺》诗:“荒苔佛座参三乘,老树僧房坐六朝。”
(2).道教语。谓以 元始天尊 所传为大乘上法,属洞真部;以 灵宝天尊 所传为中乘中法,属洞元部;以 道德天尊 所传为小乘初法,属洞神部。《云笈七籤》卷一:“精研三乘,详观四辅。”
三德
(1).三种品德。随文而异。《书·洪范》:“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 孔颖达 疏:“此三德者,人君之德,张弛有三也。一曰正直,言能正人之曲使直;二曰刚克,言刚强而能立事;三曰柔克,言和柔而能治。”《周礼·地官·师氏》:“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国语·晋语四》:“ 晋 公子善人也,而 卫 亲也,君不礼焉,弃三德矣。” 韦昭 注:“三德,谓礼宾、亲亲、善善也。” 宋 秦观 《辩士》:“所谓辩士者,必以其具三德,明五机而利口者不与焉。盖上知道德性命之原,下达礼义形器之变,旁通幽明时物之所宜者,识也。窘之而益出,费之而益新,掩之以卒而不乱,压之以重而不慑者,才也。经、传、子、史、天星、地志、医方、卜筮、百家之书,无所不涉而能谨守其宗者,学也。夫是之谓三德。”
(2).即三老。《大戴礼记·曾子本孝》:“任善不敢臣三德。” 卢辩 注:“三德,三老也。”
(3).指狐的三种特性。 唐 白行简 《狐死正丘首赋》:“寧九尾之足尚,实三德而可钦。”
六味
苦、酸、甘、辛、咸、淡。 南朝 梁简文帝 《六根忏文》:“餐禪悦之六味,服法喜之三德。”《大般涅槃经》卷一:“其食甘美有六种味:一苦,二醋,三甘,四辛,五醎,六淡。復有三德:一者轻软,二者净洁,三者如法。”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序例·十剂》引 刘完素 曰:“酸、苦、辛、咸、甘、淡,六味成乎地。”
释正觉名句,偈颂七十八首名句
猜你喜欢:
- 不怕三十而死,只怕死后无名。佚名《增广贤文·下集》
-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鸠摩罗什译《金刚经·大乘正宗》
- 安上在于悦下,为己存乎利人。房玄龄《晋书·列传·第二十四章》
-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 柳丝长,桃叶小。深院断无人到。晏几道《更漏子·柳丝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