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
出自宋代宋祁的《送韩廷评婺州市征》
全文:
去程烟草妬蓝袍,越绝天文宝婺高。
五两樵风船画鹢,九秋犀烛鹭翻涛。
吴监煮海通关赋,陆橐收金析利毫。
仙酎油囊鲈鱠洁,未妨馀暇左持螯。
参考注释
五两
(1).谓两只配成一双。《诗·齐风·南山》:“葛屨五两,冠緌双止。” 朱熹 集传:“两,二履也。” 王夫之 稗疏:“按此‘五’字当与伍通,行列也。言陈履者,必以两为一列也。乃与冠緌必双,男女有匹之义合。”
(2).犹言五匹。《周礼·地官·媒氏》:“凡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 贾公彦 疏:“古者二端相向,卷之共为一两。”《礼记·杂记下》:“纳币一束,束五两。” 郑玄 注:“纳币谓昏礼纳徵也。十个为束,贵成数。两两者合其卷,是谓五两……今谓之匹。”
(3).五兵技巧。《吕氏春秋·简选》:“ 晋文公 造五两之士五乘,鋭卒千人。” 高诱 注:“两,技也,五技之人。” 陈奇猷 校释引 金其源 曰:“五两即五技,亦即五兵。士谓勇士。五两之士,谓能用五兵技巧之勇士也。”
(4).代称能用五兵技巧的勇士。 章炳麟 《封建考》:“夫 晋 之五两, 吴 之多力、利趾, 越 之习流, 魏 之武卒, 秦 之鋭士,虽出征调,犹选练中程。”
(5).亦作“ 五緉 ”。古代的测风器。鸡毛五两或八两系于高竿顶上,籍以观测风向、风力。《文选·郭璞<江赋>》:“覘五两之动静。” 李善 注:“兵书曰:‘凡候风法,以鸡羽重八两,建五丈旗,取羽繫其巔,立军营中。’ 许慎 《淮南子》注曰:‘綄,候风也, 楚 人谓之五两也。’” 唐 独孤及 《下弋阳江舟中代书寄斐侍御》诗:“东风满帆来,五两如弓弦。” 宋 贺铸 《木兰花》词:“朝来著眼沙头认,五两竿摇风色顺。” 明 张四维 《双烈记·虏循》:“被他火箭飞来紧。我船五緉见火就着。”
风船
乘风疾驶的船。 北周 庾信 《周大将军怀德公吴明彻墓志铭》:“风船火舰, 周瑜 有 赤壁 之兵;盖舳襜艫, 魏 齐 有横 江 之战。”
画鹢
《淮南子·本经训》:“龙舟鷁首,浮吹以娱。” 高诱 注:“鷁,大鸟也。画其像著船头,故曰鷁首。”后以“画鷁”为船的别称。 南朝 陈 陈正见 《泛舟横大江》诗:“波中画鷁涌,帆上锦花飞。” 唐 温庭筠 《昆明治水战词》:“ 滇池 海浦俱喧豗,青翰画鷁相次来。” 明 顾大典 《青衫记·蛮素邀兴》:“澄波泻影,画鷁随流转。”
九秋
(1).指秋天。 晋 张协 《七命》:“晞三春之溢露,遡九秋之鸣飇。” 南朝 宋 谢灵运 《善哉行》:“三春燠敷,九秋萧索。” 唐 杜甫 《月》诗:“斟酌 姮娥 寡,天寒奈九秋。” 华罗庚 《病中斗·寄老战友》诗:“我身若蒲柳,难经九秋风。”
(2).指九月深秋。 唐 陆畅 《催妆五首》之一:“闻道禁中时节异,九秋香满镜臺前。” 元 无名氏 《看钱奴》第一折:“为甚么桃花向三月奋发、菊花向九秋开罢?” 清 何焯 《义门读书记·昌黎集》:“菊有黄华则九秋矣,故秋怀以是终也。”
(3).九年。 汉 张衡 《南都赋》:“结九秋之增伤,怨西荆之折盘。” 唐 刘禹锡 《谪九年赋》:“古称思妇,已歷九秋,未必有是,举为深愁。” 傅尃 《次韵和湘荃、梦蘧联句即寄》:“九秋客思三更梦,一夜西风满地霜。”
(4).曲名。 晋 陆机 《日出东南隅行》:“丹脣含《九秋》。” 宋 孙奕 《履斋示儿编·杂记》引此句,注云:“《九秋》,曲名。”
翻涛
翻腾的浪涛。 唐 王维 《纳凉》诗:“偃卧盘石上,翻涛沃微躬。” 宋 范成大 《冷泉亭放水》诗:“古苔危磴著枯藜,脚底翻涛汹欲飞。”
宋祁名句,送韩廷评婺州市征名句
猜你喜欢:
- 青山仙迹岑一麒〔明代〕
- 答宣城张主簿遗鸦山茶次其韵梅尧臣〔宋代〕
- 骤雨(五月朔日)乾隆〔清代〕
- 灵竺权衡之访婺守会双林释智愚〔宋代〕
- 赠别何万化〔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