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
出自宋代李曾伯的《题二水光华驿》
全文:
历历湖南道,骎骎岭右州。
感时僧解夏,触事客惊秋。
雨洗流金虐,风生落木愁。
一萍如寄耳,往梦付悠悠。
名句书法欣赏
参考注释
感时
感慨时序的变迁或时势的变化。 汉 王逸 《九思·哀岁》:“岁忽忽兮惟暮,余感时兮悽愴。” 唐 杜甫 《春望》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清 吴敏树 《九日鹿角登高》诗序:“而骚人赋客,又或喜为感时伤物之语,以益其悲。” 钱基博 《吴禄贞传》:“ 禄贞 能为诗,感时抚事,随口吟唱,如不经意。”
解夏
佛教语。谓僧尼一夏九旬安居期满而散去。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夏乃众僧长养之节,在外行则恐伤草木虫类,故九十日安居。至七月十五日,应禪寺掛搭,僧尼尽皆散去,谓之解夏。” 唐 韩鄂 《岁华纪丽·中元》:“众僧解夏。”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天部二》:“四月十五日,天下僧尼就禪刹搭掛,谓之‘结夏’,又谓之‘结制’,盖方长养之辰,出外恐伤草木虫蚁,故九十日安居。《释苑宗规》云:‘ 祝融 在候, 炎帝 司方当法王禁足之辰。’是释子护生之日,至七月十五日,始尽散去,谓之‘解夏’,又谓之‘解制’。” 清 褚人穫 《坚瓠续集·僧尼结夏》:“至七月十五日,应禪寺掛褡,僧尼皆散去,谓之解夏、解制。”
触事
(1).犹遇事。 晋 郭璞 《<方言>序》:“余少玩雅训,旁味方言,復为之解。触事广之,演其未及,摘其谬漏,庶以燕石之瑜,补琬琰之瑕。” 明 张居正 《答符卿徐继斋书》:“苟生窃禄,无所建明,触事感时,憮然自失。” 清 纪昀 《<考工记图>序》:“触事广义,俾古人制度之大,暨其礼乐之器,昭然復见於今兹。”
(2).谓担任职司。 唐 韩愈 《岳阳楼别窦司直》诗:“爱才不择行,触事得谗谤。” 唐 张鷟 《游仙窟》:“余答曰:‘下官是客,触事卑微,但避风尘,则为幸甚。’”
惊秋
(1).秋令蓦地来到。 唐 韦应物 《府舍月游》诗:“横河俱半落,泛露忽惊秋。” 唐 无名氏 《落叶赋》:“见一叶之已落,感四序之惊秋。”
(2).喻迅速凋零衰败。 宋 蔡襄 《方山渡口占》:“江上行人空自愁,壮年双鬢已惊秋。” 宋 苏辙 《次韵王适送张耒赴寿安尉》:“緑鬢惊秋半欲黄,官居无处觅林塘。”
李曾伯名句,题二水光华驿名句
猜你喜欢:
- 婉娈草堂乾隆〔清代〕
- 和蔡提干二首释道璨〔宋代〕
- 秋夜登润州慈和寺上方张祜〔唐代〕
- 新正重华宫茶宴廷臣及内廷翰林用洪范九五福之一曰寿联句并成二律·其二乾隆〔清代〕
- 移居二首刘克庄〔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