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
出自宋代吕殊的《别荆州诸友》
全文:
荆州三度别,此别犹酸冷。
蒹葭逐岸靡,烟雨隔林迥。
去棹行且留,离觞醉还醒。
缅怀荆州士,秸立霜毛整。
爽信何由人,班班纷脱颖。
况是清俊流,魁然挈裘领。
相逢名教乐,殊忘旧机境。
草木臭味同,何庸绝畦町。
虎豹识避就,宁忍覆陷阱。
人情不尽远,颇谅心耿耿。
眼底绝荆榛,夙生独何幸。
时恨多旷违,赧容多而颈。
分袂复自兹,深渊惜断绠。
断绠无续期,分袂有时并。
但原各自珍,时当动深省。
一篑会成山,九仞犹弃井。
要令百炼金,清莹无留矿。
大哉乾坤内,吾道相与命。
名句书法欣赏
参考注释
虎豹
(1).喻指残*暴之人。《后汉书·刘陶传》:“陛下不悟,而竞令虎豹窟於麑场,豺狼乳於春囿。” 唐 韦应物 《京师叛乱寄诸弟》诗:“覉离守远郡,虎豹满 西京 。” 清 方文 《偕蔡芹溪至宛兼赠令弟玉立》诗:“虎豹当关欲嚙人,季女何能不憔悴?”
(2).比喻勇猛的战士。 唐 罗隐 《春日投钱塘元帅尚父》诗之一:“门外旌旗屯虎豹,壁间章句动风雷。”
(3).比喻富有文采。 宋 黄庭坚 《送谢公定作竟陵主簿》诗:“ 谢公 文章如虎豹,至今斑斑在儿孙。”
(4).形容怪石。 宋 苏轼 《后赤壁赋》:“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
避就
(1).避开与趋就。《庄子·盗跖》:“夫欲恶避就,固不待师,此人之性也。” 成玄英 疏:“夫欲之则就,恶之则避,斯乃人物之常情,不待师教而后为之哉。” 宋 苏轼 《思堂记》:“君子之於善也,如好好色,其於不善也,如恶恶臭,岂復临事而后思,计议其美恶而避就之哉。” 清 赵执信 《行十八滩中》诗:“篙师工避就,色授颐指挥。”
(2).回避迁就。《魏书·高允传》:“至如 高允 者,真忠臣矣。朕有是非,常正言面论,至所不乐闻者,皆侃侃而説,无所避就。” 唐 苏鹗 《苏氏演义》卷上:“但《论语》云:邦君树塞门。树犹屏也。不言君,但言邦,此皆委曲避就之意也。” 章士钊 《黄花岗之役·赵伯先事略》:“又激于意气,跅弛不羈,被酒大言,无所避就。”
(3).“避祸就福”之省称。 宋 陈亮 《三国纪年·陈登田畴》:“以如是之资,而使志士思避就之计,岂不甚可惜哉!”
陷阱
(1) 比喻使人受骗上当的圈套
(2) 诱捕野兽的坑穴
吕殊名句,别荆州诸友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