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书法字典>>高士奇书法>> 高士奇百科介绍 高士奇百科书法字帖

高士奇百科介绍

拼音:gāo shì qí

人物生平

  高士奇(1645~1703.8.12)字澹人,号江村,谥文恪。 顺治二年(1645

高士奇

)生于浙江余姚樟树乡高家村(今慈溪匡堰镇高家村),祖上于 “ 靖康之难 ” 时,自汴京(开封)南迁而至。顺治十八年(1661)入籍钱塘(杭州),补杭州府学生员。康熙三年(1664)随父古生公游学京师。因父不久亡故,遂以卖文自给。康熙八年入太学,得以初觐康熙,皇上喜其一手 “ 王字 ” ,好其理学文章,钦赐拨取,记名翰林院供奉。高士奇从此踏上仕途,进入皇宫大院。

  为便于了解高士奇的仕途生涯,也许列图表是最为简明的一法:

  
年份 康熙治政 高士奇的状况
康熙八年(1669) 除鳌拜,宣布永停圈地 . 高入太学,初觐皇上,被钦赐拨取,记名翰林院供奉 .
康熙十年(1671) 开御考(博学鸿词科的前身) . 高御试第一,上经面试后,特旨恭写经筵讲义 .
康熙十一年(1672) 上东巡 高随驾 .
康熙十二年(1673) 朝议撤藩,吴三桂反 .
康熙十四年(1675)
授高为詹事府录事
康熙十六年(1677) 授靳辅为河道总督,用陈潢之策治理黄河 . 授高为中书舍人,入直内廷,赐御书 “ 忠孝 ” .
康熙十七年(1678) 设南书房掌票拟谕旨,加强皇权 . 高入南书房,上赐 “ 忠孝之家 ” 印玺一方。赐居大内 “ 苑西 ” .
康熙十八年(1679) 开博学鸿词科 . 高中博学鸿词科 .
康熙十九年(1680)
授高为翰林院侍讲(助教) .
康熙二十年(1681) 平定 “ 三藩 ”.
康熙二十二年(1683) 收复台湾,山河一统 授高执事日讲官起居注
康熙二十三年(1684) 上南巡,赴曲阜祭孔,御题 “ 万世师表 ” 。至南京亲谒明孝陵。开放海禁 高迁右春坊右庶子,又转左春坊左庶子。升翰林院侍讲学士(老师)。随驾南巡 .
康熙二十四年(1685) 沙俄入侵,下令抗击,收复雅克萨 .
康熙二十五年(1686) 设广州十三行 授高为统制总裁,政治典训副总裁
康熙二十八年(1689) 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上南巡,再谒明孝陵 . 高随驾南巡。赐号 “ 竹窗 ” ,上御书 “ 竹窗 ” 二字。十月,高辞官归田,定居平湖 .
康熙二十九年(1690) 上亲征噶尔丹 高在籍赋闲
康熙三十三年(1694) 设馆纂修《明史》,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佩文韵府》、《康熙字典》等 . 高奉召二度进京,官复原职,仍入住大内 .
康熙三十四年(1695) 噶尔丹二次南犯 . 高在职修书 .
康熙三十五年(1697) 御驾亲征噶尔丹 . 高随驾征噶尔丹 .
康熙三十六年(169 8 ) 御驾亲征噶尔丹 . 授詹事府詹事。赐 “ 清吟堂 ” 御匾一幅。现次辞官赋闲 .

  表至康熙三十六年,高士奇的仕途生涯可以说已基本结束,余下的只是与康熙的情谊而已。

  常言道: “ 人一走,茶就凉 ” 。可是,康熙对亲政后自认的并非两榜出身的老师高士奇,却总是那么情意绵绵,念念不忘,充满着真挚的关爱呵护,是史所罕见的。

  康熙三十二年( 1693 ),高士奇第一次在籍赋闲。康熙于四月十六日赐高士奇手敕一道: “ 朕少年最不喜参,尔所素知。只为前大病,后赖此药复元气。所以,使人到长白山觅得八九寸长五六两重者十余根,上好者数斤,念尔江湖远隔,苦楚频躬,想是未必当年气相也。故赐南方所无蜜饯人参一瓶,上好人参一斤,土木参二斤。尔当宽心自养,不必多虑。 ”

  七月,赐高士奇御扇一把,上有御制诗一首: “ 故人已久别三年,寄语封书白日边;多病相邻应有意,呤诗每念白云篇。 ”

  康熙三十七年( 1698 )七月高士奇第二次在籍赋闲。赐御制诗一首: “ 廿年载笔近螭头,心慕江湖难再留;忽忆当时论左国,依稀又是十三秋。 ”

  康熙三十八年( 1699 )三月,康熙赐高士奇 “ 忠孝节义 ” 的御篇一幅。

  同年 , 康熙第四次南巡 . 高士奇在杭州西溪高庄接驾 . 康熙御书 ” 竹窗 ” 相赐 .

  康熙四十年八( 1701 )康熙赐高士奇联一对,上御书: “ 忠为表,孝为里;言有物,行有恒。 ”

  康熙四十一年( 1702 ),康熙擢升高士奇为礼部侍郎。高士奇以母老为由未上京赴任。

  康熙四十二年( 1703 )康熙第五次南巡,高士奇奉召赴谁安接驾,随康熙巡视江南。南巡后,高士奇又随驾入京。第三次居寓于大内直庐。二月后回平,六月三十日在籍病故。

  康熙四十三年( 1704 )正月,康熙谕祭礼部侍郎兼翰林院学士高士奇一道。遣浙江等处承先布政使加三级郎廷极为代天御祭的钦差。康熙亲制悼词,并御书悼联: “ 勉学承先志,存诚报国思。 ” 赐谥号文恪。

人物分析

  高士奇就这样在康熙的钦赐御祭中为一生画上了句号。回顾他的一生,不难发现,他是从考入太学才踏进仕途,凭的是自身的才学。他平生所受的皇恩钦赐,其荣耀实在令人羡慕。《雍正正朝》中,一幅康熙御书的匾额,就镇住了敢作敢为的四阿哥胤禛,《铁嘴钢牙纪晓岚》中,一把乾隆御扇就宛如可先斩后奏的尚方宝剑。虽然,今天的电视剧是决不能把它看作为历史的事实,但是此类情节里所反映

高士奇画像

的皇权的威慑,却就是历史的事实。因此,这不难看到康熙对高士奇的器重和笃信。

  既然康熙对高士奇如此器重和笃信,那高士奇为什么要二度辞官归田?那他为什么授其礼部侍郎却偏偏要推故而不去赴任呢?这莫非是因为郭琇的弹劾。说不是也就不是。其实,高士奇并不惧怕郭琇的弹劾。高士奇自康熙八年入太学,以记翰林院供奉起,至康熙四十二年未赴任的礼部侍郎止。不曾放过地方官,也不曾在京畿直隶执掌过实权。无鸡焉能生蛋?无米岂可煮饭?所以,对于 “ 贪赃枉法,卖官鬻爵 ” 这究竟从何说起?郭琇的弹劾听来铮铮有词,实质不过是耸人听闻罢了。康熙对此弹劾不予理会,高士奇原本可以听之任之。当然,要说是也就是。为只为当时的时代背景错纵复杂,犬牙交错。不仅满汉矛盾尖锐,而且太子与阿哥党的斗争日趋激烈。高士奇怎能不明白 “ 木秀于林,风必吹之 ” 的道理?高士奇岂会不曾读过王充用三十年心血写成的《论衡》?书中 “ 累害第二 ” 篇里指出,因嫉妒而生的毁谤,归纳为 “ 三累 ” 和 “ 三害, ” 最终结论是: “ 虽孔丘、墨翟不能自免,颜回、曾参不能全身。 ” 因此,郭琇的弹劾造就了高士奇激流勇退的理由。

  说到毁谤,其基础就是谎言。在谎言面前,别说一个处于动乱年代的臣子高士奇,就是在伊朗历史上的一代霸主 —— 大流士,他威征四野,睥睨天下,可是他也害怕谎言,甚至把谎客列在干旱之前,居然成了他最害怕的东西。高士奇一个文弱书生,只能对谎言望而生畏。

  谎言果然可怕,可误解和曲解也常给人带来伤害。后世有的史学界人士,把高士奇贬义地称为宠臣,甚至是幸臣。我真为他们的历史识见而深感遗憾,难道他们不领会 “ 不知其人,但观其友 ” 的含义?难道他们把史所公认的千古一帝,一代英主康熙,只是视其为隋之炀帝。宋之徽宗了。

  那末高士奇的一生究竟有什么功勋和业绩?为什么康熙要对他如此超乎常例的器重,关爱和高度评价?真的,也许谁也不可能有根有据地说个明白。看来人们只能从高士奇伴随康熙的二十余年中去推测,这二十余年间是康熙在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年代。康熙他 —— 除鳌拜 , 止圈地 , 举恩科(博学鸿词科)治黄河,设书房(南书房)平三藩、收台湾、祭孔子、谒孝陵、开海禁、建洋行、抗沙俄、编史书 , 征噶逆等等。正是这一系列治政方略,才开启了 “ 康乾盛世。 ”

  常伴随康熙身边,有几年甚至是朝夕相处的高士奇,自然是倾注了几多心血。是呀,康熙四十二年三月二十一日,康熙领高士奇游畅春苑,过观澜榭时,上日: “ 尔尚能记此地否? ” 高士奇答: “ 尚忆创造大略。 ” 这有如偈语般的问答,使天机稍稍露白。人世间每每有 “ 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 的玄义。高士奇一生的功勋和业绩,大概也归属于此间。

  高士奇的一生是幸运的。因为他深得康熙的知遇。常言道: “ 忠孝不能两全。 ” 可高士奇受到了康熙御赐的印玺 “ 忠孝之家 ” ( 此印在平湖市博物馆 ) 。常言道: “ 伴君如伴虎 ” 。可高士奇即使在籍赋闲,还不时使日理万机的康熙的思念。称其为 “ 故人 ” ,揣摩其 “ 气相 ” 。确实,有谁能会比他更幸运呀!

  高士奇的一生也是最为不幸的。因为,古人有言人生三大悲哀: “ 少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 ” 对于高士奇来说,这人生的三大悲哀,他全领受了。确实,有谁会比他更不幸呀!

作品概况

  幸运也好,不幸也罢。高士奇就在这幸与不幸之间自行其是。一方面效忠于康熙,一方面悉心钻研学术和才艺。他生平著作甚富,有《春秋地名考略》、《左传纪事本末》、《春秋讲义》、《毛诗讲义》、《江顿消夏录》、《金鳌退食笔记》……等等。他的画大多留于故宫,他的字,可看 “ 西湖十

《江村销夏录》局部

景 ” 的碑题。为此,高士奇的名字,不仅留在史册,而且民国初就入册《辞源》、《辞海》,同时入册以后发行的《中国文学家辞典》、《中国美术家辞典》、《中国书法家辞典》、《中国收藏家辞典》。就是在鲁迅先生所著的《中国小说史略》中,在评论《石头记》的一节里,他运用了前人对《石头记》人物的影射,说薛宝钗影射高澹人(士奇),林黛玉影射朱彝尊。说到此,实在凑巧。高士奇曾邀朱彝尊来平举行诗会,是平湖东湖的一大盛会,给诗坛留下了佳话。可见,高士奇就是这样一个多才多艺的名士。

  再说高士奇数次随驾南巡,留下了不少有趣的故事。在镇江金山寺,留下了 “ 江天一览 ” ,在苏州狮子林留下了 “ 真趣 ” ,在杭州灵隐寺留下了 “ 云林禅寺 ” ,在山东泰山之巅留下了 “ 高明配天 ” 。这些故事都透露了高士奇的机敏和才智。

  高士奇生平事母至孝,居乡谦和,约束家人从不马虎。对后代子孙提出告诫: “ 祖宗法度不可废,德泽不可恃;法度废则变乱之事起,恃德泽则骄佚之心生。 ” 故高氏子孙在平湖已传十二世,均恪守祖训,安贫乐道,奉公守法,无一贪卑之徒,无一犯法之男。

  高士奇的足迹是不平静的,是不寻常的,也是不平凡的,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历史名人。一个县城,一个省份,大至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 . 所谓的文明史,就是由无数个历史名人的堆垒。

  纪念古人,其要点就是为了激励后人。愿我们以奋发进取的姿态,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吧!

  2005年元月(初搞) 平湖文化报 2005 年第 2 期第 4 版

  并收入 2006 年平湖西瓜灯节礼品书《风雅平湖》

古书记载

  [清](一六四五至一七o四)一作(一六四五至一七o三)字澹人,号瓶庐,又号江村,赐号竹窗,浙江平湖人(世) 钱塘。初以国学生就试京师,不利,卖文自给。新岁为人作春帖子,自为句书之,偶为圣祖所见,旬日中二试皆第一。命供奉内廷,官至礼部侍郎。谥文恪。精鉴赏,收藏名迹,与孙退谷(承泽)相埒。所著江郁销夏录,亦与庚子销夏记同工。工,书,尤善锺、王小楷。画有仿文徵明湘君湘夫人图、拟徐贲枯木竹石图、仿宋克山水轴,又有丝纶垂钓图,均精妙。有清吟堂全集。卒年六十,一作五十九。 《清史传、山静居画论、名人扇集小传、平湖县志、当湖历代画人传》

  高士奇(1645-1703) 清朝大臣、史学家。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字澹人,号江村、全祖。以诸生供奉内廷,为清圣祖康熙帝所崇信,官詹府少詹事。以植党营私,被劾、解职归里。后复召入京,官

康熙高士奇端砚

至礼部侍郎。卒,谥文恪,他能诗、善书法,且精鉴赏,所藏书画颇多。著有《春秋地名考略》、《左传记事本末》、《清吟堂集《江村消夏录》、《天录识余》、《扈从目录》等。

  补充:清康熙十九年(1680),授额外翰林院侍讲。二十二年,补侍读,充日讲起居注官。二十三年,迁右春坊右庶子,不久,提升为翰林院侍讲学士。次年,转侍读学士,充《大清一统志》副总裁官。后迁詹事府少詹事。二十八年春,随康熙南巡至杭州。九月,左都御史郭琇上疏弹劾,指责他结党营私、贪赃受贿、私营土木,结果被解职归杭。三十三年,应诏入京到南书房修书。三十六年,以养母请归,特授詹事府詹事。四十一年,授礼部侍郎,未赴任。四十三年,又迎驾南巡杭州。高士奇学识渊博,康熙曾在左右大臣面前说:“士奇无战阵功,而朕待之厚,以其裨朕学问者大也。”能诗,善书法,精考证,能鉴赏,所藏书画甚富。

人物生平

  清朝康熙皇帝是一代英主,可谓名垂史册。他与高士奇的君臣交往,野史不少。对高士奇的评价,贬的多,褒的少。但反映高士奇早期生活的文章,却不多见。即使是《清史列传》、《清史稿》、《清代七百名人传》、《清平湖县志》,还是高氏的家谱《渤海高氏家谱》均叙述得不翔实。

  但据上述史料可知,高士奇出生于余姚(今慈溪樟树镇高家村)。

  康熙三年(1664年),高士奇全家北迁。不幸的是,到京后不久其父故世,一家的生活重担无情地压在这个二十岁的文弱书生身上。直到二十六岁入太学时,生活才有所转机。康熙十年(1671年)四月初三,康熙这位不满二十岁的年青皇帝,在果断巧妙地铲除专权谄佞的鳌拜等辅政大臣后,亲试太学生,高士奇荣登榜首,御试第一。因此,他入仕,不是如《清史稿》所述的为明珠所荐,而是凭他的书法才学。这年五月,康熙钦命高士奇为其抄写经筵讲义,高士奇兢兢业业,每夜书成后,与妻对读,常至半夜。由于高士奇工作出色,翌年七月二十五日,康熙皇帝在懋勤殿破格地接见了这位抄写员,且特赐内缎。而高士奇也不失机会,献《东巡赋》,既表达了对皇上的忠心,又显现出自己的才华,得到康熙的赏识。

高士奇 作品

康熙十四年冬,高土奇被补詹事府录事,高土奇高兴地写下:“禁初开简从臣,多年供奉拜官新。”康熙十六年(1677年)八月,高士奇以录事随康熙行南苑,从此高士奇就成了康熙的随从。高士奇得意地写下:“自笑功名薄,谁知雨露深”的诗句。同年冬,高士奇又升任内阁中书舍人,食六品俸。康熙赐御书“忠孝”二字。后来,康熙又赐救高士奇曰:“尔在内办事有年,凡密谕及朕所览讲章诗文等件纂辑书写甚多,特赐表里十匹,银五百两,以旌尔之勤劳。还赐“忠孝之家”御印一方(现藏平湖市博物馆,篆体,七月初一赐)。

  康熙十九年五月,康熙又谕吏部曰:高士奇学问淹通,居职勤慎,供奉有年,应授为翰林院。吏部议叙后,授高士奇为额外翰林院侍讲。康熙称高士奇学问淹通,当然有依据的。在高士奇任内阁中书后,亲试其学问,赐博学鸿词。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高士奇补侍读充日讲起居住官,与康熙的关系更贴近了。

  康熙二十三年,高士奇迁右春坊右庶子,二月转左春坊左庶子。又升翰林院侍讲学士,成了康熙的“老师”。

  这几年是高士奇最辛苦的日子,每夜总劳作到二、三更,他夫人在家备具酒食坐待,偶话直庐事,则以清勤相勉。当进讲《周易》时,高士奇深夜归郎后,辄以明日所讲易义探索了然,才敢入寝,而其夫人总相陪伴,虽寒暑也如此。这时期,康熙外巡,高士奇总相伴,先后巡访松亭、塞北、盛京、乌喇、浙江等地。高士奇写下了这样的诗:“塞北松亭载笔频,江南山左扈时巡,旨甘不缺慈帏奉,内顾无忧赖尔身。”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他与康熙的“载笔频”,同时也对他夫人的歉意,“内顾无忧赖尔身”。但高士奇毕竟以康熙为重,当南巡江南,二十三年十一月,壬戊朔,康熙夜读三更,高士奇请曰:“圣躬过劳,宜少节奉。”康熙回答说:“朕自五龄受书;诵读恒至夜今,乐此不为疲也!”足见君臣之亲。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高士奇又转为侍读学士,充大清一统志副总裁。丁卯(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迁詹事府少詹事。从一个监生宜人宦官之列,成了四品官。这在举科年代是绝无仅有的。

  高士奇在内廷的这段时间,正是康熙大展雄图的时期。康熙二十年,已彻底平定了吴三桂、耿精忠、尚之信的三藩之乱。二十二年,收复了台湾,促进了国家的统一。二十五年,康熙又下令抗击沙俄侵略者,收复了雅克萨。并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从而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不难想象,一直在内廷的高士奇,对康熙皇帝的影响和作用。

  正当高士奇步步高升的时候,厄运降临。康熙二十七年,山东巡抚张汧以赉银赴京行贿事发,经审讯,狱辞涉及高土奇。康熙谕令勿滋蔓,高士奇才得置弗问。那么狱辞涉及高士奇,而康熙谕令勿滋蔓的原因是什么呢?正如高士奇疏言所说:“臣等编摩纂辑,惟在直庐”,“非进讲,或数月不觐天颜,从未干涉政事……独是供奉日久,嫌疑日滋。张汧无端疑怨,含沙污蔑……伏乞赐归田里。”康熙心中十分明白,高士奇的疏言辞恳言衷,所以康熙同意高士奇解任。

  康熙二十八年春,康熙又南巡杭州,解甲的士奇仍为随从。在杭州,康熙题西溪山庄诗一首,并以御书“竹窗”两字赐高士奇。士奇即以“竹窗”为赐号。可见,康熙并不因为高士奇涉及张案

《江村销夏录》局部

而冷落,这必然引来更大的攻击。九月,左都御史郭琇严辞弹劾高士奇等人,高士奇成了一个表里为奸,植党营私的主犯,列举高士奇四大可诛之罪,最后又说:“高士奇、王鸿绪、陈允龙、何楷、王顼龄等豺狼其性,蛇蝎其心,鬼蜮其形,畏势者既观望而不敢言,趋势者复拥戴而不肯言,臣若不言,有负圣恩……”这样慷慨激昂之辞言,谁能不信呢?就这样高士奇等人休致回籍,康熙令他们回家。

  高士奇因闻平湖风俗敦朴,地僻事简,无外物之扰,得优游林野。10月,奉圣命归田,入籍平湖,成了平湖人。

  高士奇离开康熙,但康熙仍念念不忘,三十二年(1693年)癸酉四月十六日,又赐高士奇手敕一道:“朕少年最不喜参,尔所素知,只因前岁大病,后赖此药复还元气,所以,使人到长白山觅得八九寸长,五六两重者十余根,上好者数斤,念尔江湖远隔,苦楚频躬,想是未必当年气相也,故赐南方所无蜜饯人参一瓶,上好人参一斤,土木参二斤,尔当宽心自养,不必多虑。”笔者认为,康熙对待高士奇远远超出一般的君臣关系,高士奇离康熙三年多,当康熙大病复元,就想到江湖远隔的高士奇,一定没有当年的气相,赐南方所没有的补品,并安慰他“尔当宽心自养,不必多虑。”意思十分明显。七月,又赐高士奇御制扇诗一首:“故人久别已三年,寄语封书白日边,多病相邻应有意,吟诗每念白云篇。”康熙赐物寄情,君臣关系成了“久别的故人”。在封建社会中,又有谁能被皇上称故人?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甲戌,康熙命大学士于翰林院官员内荐长于文章、学问超卓者前来修书,这实际上为高士奇等复出开了大门,这一点大学士王熙、张玉书等人很明白,况且张玉书与高士奇在南书房共事过。因此,自然荐徐乾学、王鸿绪、高士奇等人。这样高士奇在离京回乡五年后,又官复原职,住进内廷,在封建王朝中,二次能住进内廷的能有几人?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丙子,噶尔丹叛乱,康熙三次亲征。高士奇也随皇上远征,风餐露宿。当噶尔丹叛乱平息后,高士奇就以母老乞还,康熙授高士奇詹事府詹事,为三品官,难其回乡,并赐“清吟堂”御匾一幅。

  高士奇回归后,康熙仍然惦记着高士奇,三十七年(1698年)戊寅七月,赐诗一首:“廿年载笔近螭头,心慕江湖难再留,忽忆当时论左国,依稀又是十三秋,康熙追忆高士奇当年讲授《左传》、《国语》时的情景,诉说了高士奇心慕江湖,无法挽留的伤情。可见康熙与高士奇之间情感是多么的笃诚。

  三十八年(1699年)已卯三月,康熙又赐高士奇“忠孝节义”匾。这“忠孝节义”四个大字,实际是对郭琇弹劾的四大可诛之罪的最好答复。四十年八月,康熙又赐高士奇联一对:“忠为表,孝为里,言有物,行有恒”,这是一代英主康熙对高士奇的一生评价。

  四十一年(1702年)壬午,康熙授高士奇礼部侍郎、二品官,高士奇以母老未赴,四十二年癸未春,康熙南巡杭州,高士奇特奔淮安接驾。康熙皇帝还曾为高士奇在杭州的私宅——西溪山庄——赐字“竹窗”。

高宅

南巡后,士奇又随驾入京,三月十七日至畅春苑,即住进内直。二十一日,康熙对高士奇说:“尔在内历有年所,与众不同,今日令尔遍观园中诸景。”康熙一整天陪伴高士奇游览皇宫内园各式景点,正如高士奇在《蓬山密记》中写道:“是日所经,即内待少疏远者,亦不能至也!”康熙对高士奇最难能可贵的是四月十七日,他当着左右说:“当日初读书,教我之人止云:熟读四书本经而已……后得高

  士奇,始引诗文正路,他常向我言,诗文各有朝代,一看便知,朕甚疑此言,今朕迩年,探讨家数,看诗文便能辨白时代,诗文亦自觉稍进,皆高士奇之功。”

  那么,高士奇到底有多少学问?清光绪《平湖县志》、《高士奇传》的评价说得好:“策图书编纂最富;善神王小楷;工诗,尤长应制体;论者与桐城张相国英并称;精赏鉴;凡法书、名绘、彝鼎、琬琰,经拂拭者,声价十倍。”可见,他在文学、史学、政典、书法、鉴赏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是一位学者。

  三百多年来,除了郭琇弹劾高士奇的奏折外,不少野史也把高士奇当作贪得无厌的佞臣这是不足为奇的。笔者认为缺少确实的依据。

  对高士奇的评价,笔者认为,康熙是历史上人们肯定的英主,高士奇是他的内臣,并不是外官,郭琇所以弹劾徐、高、王三家,实际上是太平盛世中官僚集团内部的争权夺利的反映。康熙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未对高士奇论罪。高士奇的离京,是康熙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一个措施。因此,高士奇解任回乡,康熙还是念念不忘,当高士奇最后一次离京时,康熙说:“见尔感涕,朕亦难忍。”命阖宫首领内监送至苑门外,此时不觉大恸,人人哀伤,这在封建王朝“伴君如伴虎”的年代里,有如此激动的场面,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是少有的。

  高士奇从北京回来,就为康熙编纂《御制诗》,六月十五月完稿并写了跋。可是,仅过半个月,三十日,他就病逝了。应该说,高士奇带着康熙对他的信任与他对康熙的忠诚离开了这个世界的。

人物评价

  高士奇是一生效忠于康熙的官吏,一位在文史哲诸方面都有贡献的学者,决不是郭琇等人所说的“国之一路蠹,民之贼”。正因为如此,在高士奇病故后,康熙赐谥号文恪,意思是:一个谨慎守规章的文人。
0
纠错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如:高士奇百科书法,即可方便查询

资源下载

书法欣赏

书法推荐

    {$zd_sftj$}

评论

发表评论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书法字典 词典网 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