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书法字典>>会稽刻石书法>> 会稽刻石百科介绍 会稽刻石百科书法字帖

会稽刻石百科介绍

拼音:huì jī kè shí

历史遗迹:会稽刻石

  

“会稽刻石”碑文图片

浙江绍兴文化积淀深厚,遗存大量历代刻石与碑版,成为今人研究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情况的珍贵史料。其中存世最早的首推秦始皇东巡时所立的会稽刻石。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帝三十七年),秦王嬴政巡游江南时,曾在会稽祭大禹,他登上秦望山(原名天柱峰),以望东海。为了宣扬他统一中国的公德,于是命丞相李斯手书铭文,刻石记功,立碑石于秦望山(一说鹅鼻山、何山)之巅。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会稽刻石”。由于系由李斯撰并书,故俗称“李斯碑”。碑文三句一韵,每字四寸见方,以小篆书写,共289字,其内容主要称颂秦王统一中国的业绩及秦王朝奉行的大政方针。后来司马迁将此全文载入《史记·秦始皇本纪》。

  会稽刻石历来受人重视,各种史书多有记述。东汉《越绝书》记载:“(秦始皇)东汉之会稽……取钱塘浙江岑石。石长丈四尺,南北面广尺六寸,刻丈六于越东山上。”北魏《水经注》记载:“秦始皇簦会稽山,刻石纪功尚在山侧。”《南史·范云传》记载:“会稽秦望山有始皇刻石,文皆大篆,人多不识。”南朝《会稽记》称:“昔秦始皇登此,使李斯刻石,其碑见在。”此碑和碑文至少到南梁时期仍然存在。

  由于长期暴露山野,经历风雨剥蚀,至南宋绍兴年间(1131年——1162年),刻石虽存,而字迹已磨灭殆尽。现存的会稽刻石已非原物,几经复制。1341年(元惠宗至正元年),绍兴路总管府推官申屠駉以家藏旧本摹刻成碑,刻于府学宫稽古阁,并在碑阴面增刻另一秦篆“峄山碑”。清代康熙年间(1661年——1722年),碑阳会稽刻石被石工磨损,而碑阴峄山碑文仍在。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绍兴知府李亨特嘱钱泳以申屠氏本双钩上石,由刘征重刻,立于府学宫原处,文后有李亨特自跋及清代学者翁方纲、阮元、陈焯等题记。此碑于1887年由原府学宫(今绍兴稽山中学)以置于大禹陵碑廊内。碑高2.2米,宽1米,上刻小篆12行,每行24字。铭文内容与《史记》所载个别文字有所不同,并以隶书书有题记3行,计60字。虽几经复摹,就中尚可一窥秦篆的神韵。秦代会稽刻石引起日本国学人关注。早在1885年(清代光绪十一年),日本人以高规千叶所藏双钩本在日本重刻;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又以钱泳版本再度翻刻于焦山。

文学作品:《会稽刻石》

作品概况

  作品名称:会稽刻石

  创作年代:秦代

  作者:李斯

  作品体裁:铭文

作品原文

  皇帝休烈(1),平一宇内,德惠攸长(2)。卅有七年(3),亲巡天下,周览远方。遂登会稽,宣省习俗(4),黔首斋庄(5)。群臣诵功,本原事迹,追道高明(6)。秦圣临国,始定刑名(7),显陈旧章。初平法式,审别职任,以立恒常。六王专倍(8),贪戾慠猛(9),率众自强。暴虐恣行,负力而骄,数动甲兵(10)。阴通间使,以事合从(11),行为辟方(12)。内饰诈谋,外来侵边,遂起祸殃。义威诛之,殄熄暴悖(13),乱贼灭亡。圣德广密,六合之中(14),被泽无疆。皇帝并宇,兼听万事,远近毕清。运理群物,考验事实,各载其名。贵贱并通,善否陈前(15),靡有隐情。饰省宣义(16),有子而嫁,倍死不贞。防隔内外,禁止淫佚,男女絜诚。夫为寄猳(17),杀之无罪,男秉义程(18)。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大治濯俗,天下承风,蒙被休经(19)。皆遵度轨,和安敦勉(20),莫不顺令。黔首修絜,人乐同则,嘉保太平。后敬奉法,常治无极,舆舟不倾。从臣诵烈,请刻此石,光垂休铭(21)。

注释译文

  作品注释

  (1)休烈:盛美的事业。

  (2)攸:原作“修”,据严可均辑校《全秦文》卷一所收申屠駉重刻会稽碑拓本改。“攸”在此作语气助词。

  (3)卅:原作“三十”,据《全秦文》会稽碑拓本改。

  (4)省(xǐng):明白。

  (5)黔首:战国时期及秦代对国民的称呼。

  斋:肃敬。

  (6)道:原作“首”,据《全秦文》会稽碑拓本改。

  高明:指秦始皇的所作所为。

  (7)刑名:原本指形(事实)和名(名称)。先秦法家把“名”引申为法令、名份、言论,主张“审合刑名”,“循名责实”,以明赏罚。

  (8)六王:指楚、齐、燕、韩、魏、赵六国之王。

  专:独断专行。

  倍:通“背”。

  (9)慠(aò):同“傲”。

  (10)甲兵:甲胄和武器。

  (11)合从:即合纵,战国后期纵横家提出的六国联合抗秦战略。

  (12)辟:同“僻”。

  方:通“旁”。

  辟方:不正当。

  (13)殄(tiǎn)熄:灭绝,扑灭。

  (14)六合:天地及四方。

  (15)否(pǐ):恶。

  (16)饰:文饰。

  省:通“眚”,过失。

  (17)寄猳(jiā):借给别家传种的公猪,比喻进入他人家中淫乱的男人。

  (18)秉:操持。

  义:礼仪容止。

  (19)休:美。

  (20)敦:督促。

  (21)垂:流传下去。

  作品译文

  皇帝创业美且盛,境内平定大一统,德泽恩惠长又长。

  始皇三十有七年,亲自出巡游天下,视察周遍到远方。

  于是登上会稽山,宣布教化树风尚,国民肃敬又端庄。

  臣子个个颂功德,寻根求原明事迹,追述往事赞秦皇。

  秦皇天圣做国君,始立法令正名实,明确公布旧规章。

  首先统一总法式,审别官职明任务,从此办事有恒常。

  六王专横背信义,贪心乖戾又凶猛,个个带头想逞强。

  随心所欲施暴虐,自恃军力太骄狂,屡次出兵动刀枪。

  暗中通使搞离间,串联合纵拒秦国,所作所为不正当。

  掩盖内心怀奸计,公然外来侵我疆,天下从此起祸殃。

  秦国正义威力强,扑灭暴力诛叛逆,乱世寇贼尽灭亡。

  始皇圣德深又广,充满天地和四方,泽被众生浩无疆。

  皇帝统一海内地,兼听天下万千事,远远近近政治清。

  运用道理管万物,确定是非看事实,载入史册须正名。

  无论贵贱法通用,是非公诸众人前,不准欺骗有隐情。

  文饰过错说有理,夫死弃子再嫁人,加倍死罪惩不贞。

  内外隔绝防范严,禁止男女犯奸淫,人人干净心要诚。

  有妇之夫淫人妻,杀死奸夫不算罪,男子礼仪有章程。

  为人之妻若逃嫁,害得子女失母亲,都要教育使廉清。

  政治统一改陋俗,天下众民受教化,善经美典披在身。

  人人知道遵法度,家家和好共敦勉,天下无不听王令。

  国民都能修洁心,乐守规矩同法则,吉庆欢乐保太平。

  后人奉公敬守法,长治久安无尽期,犹如车船永不倾。

  随从群臣齐歌颂,请求刻石树丰碑,光辉永留映美铭。

作品赏析

  李斯奉命为文颂秦德、罪六国、明法规、正风俗,亲自以小篆书写,刻石立碑。就在回归途中,“千古一帝”秦始皇病死在沙丘(今河北广宗西北)。这篇文章在文体上属于铭文,四字一句,三句一韵。庄重凝炼,是铭文文体的代表作。

作者简介

  李斯(?——前208),楚国上蔡(今属河南)人。入秦国以后,为秦相吕不韦的舍人。他向秦王(即后来的秦始皇)游说,建议吞并六国,从而拜为客卿。后来辅佐秦王并六国,为丞相。定郡县制,建议焚毁诗书,变籀文为小篆。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定谋,改遗诏,杀始皇长子扶苏,立少子胡亥为帝。后赵高诬陷他谋反,李斯被腰斩于咸阳。
0
纠错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如:会稽刻石百科书法,即可方便查询

资源下载

书法欣赏

书法推荐

    {$zd_sftj$}

评论

发表评论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书法字典 词典网 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