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魏了翁(1178-1237)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
魏了翁
江(今属四川)人。庆元五年(1199)进士,授签书剑南西川节度判官厅公事。开禧元年(1205),以武学博士对策,谏开边事,被劾狂妄,改秘书省正字。明年,迁校书郎,出知嘉定府,以养亲归里,筑室白鹤山下,授徒讲学。嘉定初,知汉州。历知眉州、泸州、潼川府。入朝权工部侍郎,被劾欺世盗名,谪居靖州,湖湘江浙之士多从之学。绍定四年(1231)复职。五年,进宝章阁待制,为潼川路安抚使、知泸州。史弥远卒,召为权礼部尚书兼直学士院。端平二年(1235),同签书枢密院事、督视京湖军马兼江淮督府。官终知福州、福建安抚使。嘉熙元年卒,年六十,谥文靖。《宋史》有传。南宋后期,学派变为门户,诗派变为江湖,了翁独穷经学古,与真德秀齐名。有《鹤山全集》一百零九卷,内有长短句三卷,十九为寿词,为宋人词集所罕有。黄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七以为「皆寿词之得体者。」张炎《词源》卷下云:「难莫难于寿词,倘尽言富贵则尘俗,尽言功名则谀佞,尽言神仙则迂阔虚诞。」至今在重庆潼南还有他修葺的翁亭。
生平概述
魏了翁
一一九九年,考取进士,任四川省成都节度判官。一二O二年,任南宋学府中学位最高的人。第二年,任宋时高级官员及庶民秀子弟学校教官。一二O五年,任直学士宫。因敢於直言,受到朝廷最高监察院官员指责,被贬到朝廷一个部门当校对文字官员。第二年,才升任校书郎官。第三年,朝廷招收诸贤,了翁靠真才实学被选中。因他对宰相专权行为不满,力辞召命。辞官回乡在白鹤山下筑室,开门接收弟子,有众多有识之士背书籍前来学习。他人住学府,又亲自训督学员,使当时邻里及四方许人都知道义理这门知识。
经过一段时期后,了翁派遣担任四川省广汉县县官。到任后,他为民请命,免赋税,除科弊,善俗为治,政绩显著。后因会境内桥坏,有人被压死,一个部官吏诬告,了翁被降官一级,到福建省建宁县主管武夷山冲知观。才过几个月,官复原职,担任四川省眉州县县官,在素有文物之帮的眉州做了许多利民的事情,一些好风俗和好传统得到发扬。文风为之大振。
一二二一年,朝廷提升了翁到四川省二治县任提点刑狱官。在这十五年期间,他历任转运判官;直秘阁官;秘书监官等职务。治绩大著,众人有口皆碑。理宗皇帝执政后,时事多变。了翁积忧成疾,三次上奏要求隐退,都不批准。却又任起居郎官。那时,因雷声非时(雷声按季节,但不是时候而发雷声)认为异常,皇上心神不定。了翁入对,阐述理学与政见,指出「心」的作用。并为皇上谋求久安长治计策。不久,又为一个降职后死去的官员无处埋葬之事据理力争,被一个官员指控为首倡异论。朝廷竟以欺世盗名、朋邪谤国罪,把了翁削官三等,后到湖南省靖县居住。不久,了翁再入朝,宰相想要拉拢,他不与苟同。在三年时间里,了翁足迹遍及大江南北。那时,湖南、湖北、江苏、浙江几个省的许多读书人背著书籍纷前来求教。这一时期,了翁勤劳恭谨,全身心地投入传授理学知识,并著久九经要义锣一百卷。成为当时最好的著作。
一二三一年,了翁官复原职,主管福建省宁县武夷山冲佑观。第二年改任江西省九江县提举官,又任宝章阁待制,四川省三治县安抚使,安徽省合肥地方官。了翁面对方圆二千里,而武备不修、城郭不治的状况实感忧心忡忡。特上奏申请综合整治。在他的努力下,维修了城墙,增置了军事器才,又训练牌手,严明军纪,兴办学校,除赋税,恢复社仑,创立公墓,筹建敬老院。才几个月时间,百废俱兴。人民欢声笑语,一片紧荣景象。一二三三年,他任华文阁待制,因各项工作成绩突出,皇上表彰他并赠金带,以资鼓励。入朝以来,了翁见一些高官显贵大权独揽,废法纪,无纲常,致政权腐败,不可救药。他疾恶如仇,在应诏赴任途中,给理宗皇帝上疏日:「时政有十弊,建议皇帝恢复历来好的传统,以表新兴之大为。」他的整顿朝政十项建议,其中第二、三项关於恢复二府之法规与恢复都堂之纪律,以便聚议及严明朝纲和第六项恢复台谏制度,以便公开进退人才等建议,至今仍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我们应该以史为鉴。十项建议论述万余言,引事实,切时弊,分是非,讲利害,皇上读毕,深受启发和震动,手拿奏章举读成诵。从此,旧典章都得到恢复。
了翁於二三一四年冬十月任礼部尚书兼直学院。他忠於职守,纵论政事,询察民情,访问人才,召从臣集议,许多事情做得认真、扎实,不负众望。回朝六个月前后共上奏廿多章,全是当务之急。皇上欲引了翁参与共商国政事,而嫉妒他人的台伙竭力排斥,使他不能安於在职。第二年十一月,了翁因熟知兵书、兵法,又量力国家,荣幸担任端明殿学士,参预皇上机要工作、撰写文书等。又任守宋时最高军事机关(今国防部)副职。十二月,督视京湖军马。恰逢江淮督府长官死去,又把全部政务托付了翁。那时正值元军侵犯宋境,且战事失利,朝廷惊慌,皇上忧虑。一次例行朝拜结束后,理宗皇帝面了翁一首亲笔的唐人严武诗「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赠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遗沙场匹马还。」和「鹤山书院」四个大字,并赠金带鞍马,又命宰相、重臣关外设宴饯行。了翁掌管边关兵马战事后,即以吴潜为参谋官,赵善潮·马光祖为参议官,重申军规,严明军纪,并身先士卒,加强练兵,一时军力大增。由於全军上下团结一心,奋勇杀敌很快击败了元军。了翁胜不骄,同时提醒将帅们加强警戒并调遣增援部队,安抚为国捐躯士卒,罢免贪生怕死将领及时向皇上奏明边防十件事。过了二十多天,了翁被提升当国防部部长。在赴边关奏事时,因得病提出辞呈。那些存心排挤了翁的人早在那里窥视,并蠢蠢欲动。他们趁机推波助澜
魏了翁
,又大造舆论。
一二二六年二月,了翁被召回。前后这些都不是皇上的本意。了翁要求回归故里,皇上不肯,便改任资政殿学士。一二三七年,改任福州,福建安抚使。一二三七年八月,了翁写了奏摺向皇上请求回乡还里,但没有批准。以病重又写奏摺给皇上。有一个官员问了翁,了翁穿衣戴帽同他谈话。并且说:「我一辈子对自己淡然无所求,没有任何非份之想。」官员又说:「边境发生了乱事。」了翁久久苦皱眉额,便口授最后给皇上的奏折。只过一会儿,一代伟人拱手与世长辞,终年六十岁。十天后,接到皇上颁布魏了翁资政殿大学士、通奉大夫官。这是宋时皇上授予罢职的宰相、大臣以特殊的荣誉。当理宗皇帝接到了翁送来的遗奏,知道他已经去世时,十分悲痛。他不理政事,罢朝以示哀悼。惋惜有用的人才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追谧他为太师,封号为文靖。赐苏州住宅,并赠奏国公。著作有久鹤山全集锣、穴九经要义移一百卷穴周易集举隅移、久周礼井田图移、穴说古今考移、穴经史染抄锣和穴师友雅言锣。从而成为理学专家,一代风范。魏了翁是一座丰碑。我们现在纪念他,就是要崇尚他的高贵品格和伟大精神,研究他留给我们的壮美、博大又渊深的宝贵财富,以弘扬灿烂辉煌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易学思想
魏了翁认为“河图与洛书,发挥道数无遗余”(卷6《四川茶马牛宝章大季修杨子墨池以书索题咏》)。他肯定河图洛书的存在,坚信先天图古已有之,绝非邵雍私意,说:“先天一图亭亭当当
魏了翁头像
,愈玩愈有味,此决是古来曾有此说,特不知何为汉、唐千余年间更无一人说有。《参同》中虽略有此意,而方圆图之妙,则未知古人曾见之否?”卷36《答真侍郎》)“窃意先天一图自古有之。”(卷65《题冯仰之因重论后》)
魏了翁曾在上封事书中以邵雍说为基础,详细论述了先后天图及其体与用:臣尝读《易》,至“天地定位”,则乾与坤对;“山泽通气”,则艮与兑对;“雷风相薄”,则震与巽对;“水火不相射”,则离与坎对。此为先天八卦之序也。然而语其用,则地天而为《泰》,泽山而为《咸》,风雷而为《益》,水火而为《既济》。盖天道不下济,则地气不上跻;山体不内虚,则泽气不上通;雷不倡则风不和也;火不降则水不升也。于是而为《否》为《损》,为《恒》为《未济》。又即其大体而言,则水雷山皆乾也,火风泽皆坤也,其要则乾坤坎离。故先天之卦乾南坤北,而其用则乾上而坤下也。后天之卦离南坎北,而其用则离降而坎升也。大率居上者必以下济为用,在下者必以上跻为功。天地万物之理,凡莫不然,况乾天也,离日也,皆为君之象。坤地也,坎月也,皆为臣之象。其理顾不晓,然未有乾坤不交而能位天地,坎离不交而能育万物,君臣不交而能跻斯世于泰和也。(卷17《封事奏体八卦往来之用玩上下交济之理以尽下情七月二日》)先天八卦乾坤、艮兑、震巽、离坎相对,其用正则《泰》、《咸》、《益》、《既济》,反则《否》、《损》、《未济》。先天八卦乾南坤北为体,乾上坤下为用;后天八卦离南坎北为体,离降坎升为用。魏了翁还运用这一原则说明人伦世教,除了君尊臣卑是必然的之外,君臣相交也是效法自然,跻斯世于泰和的必要条件。
魏
魏了翁
了翁又考察河图、洛书之数的源流,对此不无疑问。河图、洛书之数古无明文,汉儒以后始谓羲卦本之图,禹畴本之书。本朝诸儒始有九为图,十为书;九为书,十为图之说。二者并行,莫之能正。至朱文公始以九图十书为刘长民托之陈图南,辞而辟之,而引邵子为证。然邵子不过曰:圆者河图之数,方者洛书之文,第言圆方,不言九十。河图、洛书之数的来源并不明确,直到汉儒以后才有伏羲八卦本之河图,大禹九畴本之洛书之说,而宋朝更出现九图十书和十图九书两种说法。朱熹以十图九书为是,并以邵雍之说为据,在《易学启蒙》中反复辨析。不过,在魏了翁看来,此说也并不可靠。其最大的弱点就在于邵雍本身的说法并不明确,朱熹的证据不可靠。邵雍说:“盖圆者河图之数,方者洛书之文,故羲、文因之而造《易》,禹、箕叙之而作《范》也。”(第207页)邵雍只言方圆,不言九十之数,这不能说明河图洛书孰九孰十。从二图表象来看,“戴九履一之图其象圆,五行生成之图其象方,是九圆而十方也,安知邵子不以九为图,十为书乎”(卷63《跋司马子巳先后天诸图》)?不但如此,朱熹本人也颇有疑问。他说:“《易》、《范》之数,诚相表里,为可疑耳。”又说:“安知图之不为书,书之不为图?”(卷63《跋司马子巳先后天诸图》)?而近世大儒朱震、张行成都以九为图十为书。朱震以《列子》作证据,张行成则据依邵子之说为主。二者实难定取舍。?
诗词节选
蝶恋花
又见王正班玉瑞。霁月光风,恰与元宵际。横玉一声天似水。阳春到处皆生意。
十载奔驰今我里。昔□元非,未信今皆是。风月惺惺人自醉。却将醉眼看荣悴。
朝中措
次韵同官约瞻叔兄及杨仲博(约)
魏了翁
玳筵绮席绣芙蓉。
客意乐融融。
吟罢风头摆翠,
醉馀日脚沉红。
简书绊我,
赏心无托,
笑口难逢。
梦草闲眠暮雨,
落花独倚春风。
醉落魄
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
无边春色。
人情苦向南山觅。
村村箫鼓家家笛。
祈麦祈蚕,
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
商行贾坐农耕织。
须知此意无今昔。
会得为人,
日日是人日。
水调歌头
焦山
铁瓮古形势,
相对立金焦。
长江万里东注,
晓吹卷惊涛。
天际孤云来去,
水际孤帆上下,
天共水相邀。
远岫忽明晦,
好景画难描。
混隋陈,分宋魏,
战孙曹。
回头千载陈迹,
痴绝倚亭皋。
惟有汀边欧鹭,
不管人间兴废,
一抹度青霄。
安得身飞去,
举手谢尘嚣。
木兰花慢
游虎丘,陪仓幕,时魏益斋已被亲擢,陈芬窟,李方庵皆将满秩。
紫骝嘶冻草,
晓云锁,岫眉颦。
正蕙雪初消,
松腰玉瘦,憔悴真真。
轻藜渐穿险磴,
步荒苔、犹认瘗花痕。
千古兴亡旧恨,
半丘残日孤云。
开尊,重吊吴魂。
岚翠冷,洗微醺。
问几曾夜宿,
月明起看,剑水星纹。
登临总成去客,
更软红、先有探芳人。
回首沧波故苑,
落梅烟雨黄昏。
念奴娇
万人遮道,拨不断、争挽房湖逐客。臣罪既盈应九死,全荷君王矜恻。况是当
年,曾将愚技,十字街头立。恩波浩荡,孤忠未报涓滴。
世事应若穿杨,一弦不到,前发皆虚的。自判此生元有分,不管筮违龟食。靴
帽丛中,渔樵席上,无入非吾得。倚湖一笑,夜深群动皆息。
感皇恩
三峡打头风,吹回荆步。坎止流行谩随遇。须臾风静,重踏西来旧武。世间忧
喜地,分明觑。
喜事虽新,忧端依旧,徒为岷峨且欢舞。阴云掩映,天末扣阍无路。鞭归去也,鸥为侣。
柳梢青(郡圃新开云月湖约客试小舫)
撺掇花枝,趱那天气,一半春休。未分真休,平湖新涨,稚绿初抽。
等闲作个扁舟。便都把、湖光卷收。世事元来,都缘本有,不在他求。
墓地遗址
魏了翁墓位于枫桥镇高景山金盆坞,1960年被列为吴县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因所在地划人苏州市区,改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魏了翁(178-1237),字华父,号鹤山,邛州浦江(今属四川)人,南宋著名学者。称鹤山先生。守孝期满后,先后至汉州、眉州、沪州任职达17年。后入朝为兵部郎中,署工部侍郎。因受朱端诬告,“连降三官”。过了几年,又复入朝为礼部尚书在此期间,因病到苏州就医,在甫里筑罗隐庵为别业。南宋嘉熙元年(1237年)卒,赠太师(一说少师),谥文靖,诏赐第宅于苏州南宫坊(现书院巷)。元至顺元年(1330年)虞集奉敕题“鹤山书院”额于其第宅。魏了翁诗文造诣很深,时值“南来之衰,学派变为门户,诗派变为江湖,了翁独穷经学古”,推崇朱熹理学,提出“心者人之太极,而人心又为天地之太极”,强调心的作用,形成一个学派。著有《鹤山集》、《九经要义》、《古今考》、《经外杂钞》、《师友雅言》等。魏了翁墓原规模宏大,有神道、神道碑、石碑坊。后屡经毁修。清咸丰元年〔1851年),江苏布政使倪良用曾为魏墓补立七尺墓碑,上刻“先儒宋资政殿大学士参知政事赠太师秦国公谥文靖魏公了翁墓”。后毁。辛亥革命后,吴中保墓会吴荫培先生重立“宋魏文靖公了翁墓”石碣。“文革”期间,墓碣荡然无存,连墓的确切位置也无从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