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敬行书《诗文集卷》
作者:丁敬 书体:楷书 2019-03-10 13:59:25
北京匡时2011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古代书画专场拍卖信息
尺 寸:引首25×85cm;本幅23.5×44.5cm;22×101.5cm;25×27cm;27×19cm
款识:△夏日访玛瑙寺,元时僧芳洲所凿后仆夫泉,分得石字。钞呈堇浦太史兄雅教。敬顿首。
△己卯冬十一月十五,敬身叟记。
△甲申七十叟。制。丁敬稽首。
△敬叟手抄。
钤印:丁敬之印、敬身之印
鉴藏印:丁辅之曾藏(5次)
题签:砚林老人诗文遗墨真迹集卷。辅之吾兄珍袭属题,野侯。甲申三月。钤印:野侯书贉
引首:龙泓遗翰。仁龢王寿琪篆。钤印:王寿琪印、福厂篆隶
备注:1、其中一页为杭世骏上款。
2、丁辅之旧藏。
3、高野侯题签。
4、王福厂题引首。
5、此诗卷刻录于西泠印社碑廊,拓片出版于《西泠印社九十年》P111-112,西泠印社,1993年;《丁敬砚林诗墨》卷中。
估价:2,800,000-3,500,000
成交价: 12,075,000
拍卖时间:2012-12-07
附录:龙泓刀笔下 都有别裁出
---丁敬《诗文集卷》赏析
丁敬(1695-1765)为清代书画家、篆刻家。字敬身,号钝丁、砚林,别号龙泓山人等。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人。尤精篆刻,擅长切刀法,为浙派开山鼻祖,西泠八家之首。著有《武林金石记》、《砚林诗集》、《砚林印存》、《龙泓山人印谱》等。本卷作品引首篆书王福厂题“龙泓遗翰”四字分布停匀,婉约朴茂,落款恭敬严正。正文其中一段小楷字体为丁敬钞呈好友杭世骏(1695-1773,清代文人、画家。字大宗,号堇浦。授编修,官御史。工书画,勤力学术,著述颇丰)所作。丁辅之在《砚林诗墨》中称是诗“见《砚林诗集》,乃周穆门拓同人游玛瑙寺访元僧芳洲后仆甫泉分得石字集中荷作,考此诗作于乾隆甲子,丁敬时年正五十岁也”。
另段《咏吐铁》丁辅之题跋提到,此“诗见《砚林集拾遗》,此卷于宣统二年时得于振绮堂汪氏鱼亭后人,汪氏名宪号鱼亭字千坡,钱塘人。乾隆乙丑进士,官刑部员外郎,有《振绮堂稿》,号玉仓,鄞县诸生,有《玉仓诗抄》。”由此可见本段书曾汪宪(1721-1771)旧藏,后于1910年为丁辅之所得。此段大字与小字的配合显得章法疏密有致。写的更加随意,所谓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结体的多变显示了他充分的创造性。落款写的是“甲申(1764)年”此时丁敬已经70岁,书法风格更加恣肆自如。吴昌硕在丁敬《砚林诗墨》中题跋提到“砚林老人诗墨真迹,辅之搜求不遗余力,积十数年才缣尺素,成此巨帙,乃以见其爱护先泽,宝逾图球矣。今以付诸贞珉,流行于世,行将与天冠山诗刻并垂不朽已。”可见缶翁对于丁龙泓的重视程度,也可见丁辅之搜寻丁敬墨迹的艰难程度。
丁敬行书用笔深得逆势涩进之理,干湿浓淡,错落有致。飞白布局,变化万千。顿挫转折,清健遒劲。偃仰跌宕,豪放自然。收笔沉稳有力,独别于清初董、赵一派,自是其创新变革,本件尤其难得于楷、行、草皆备,真率洒脱,浙派金石大家,印坛一代宗师的笔墨修为沉着而质朴,独树一帜。西泠八家当中,丁敬的作品是传世最少的,而如此流传有序并刻于西泠碑廊当中的作品就更为难得了。识者当可宝之。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丁敬书法,可方便查询。
丁敬书法欣赏:
- 丁敬《隶书六言联》
- 丁敬《行书七律诗轴》
- 丁敬《行书七绝立轴》
- 丁敬隶书《五律诗轴》
- 丁敬《隶书题文昌道院壁诗轴》
- 丁敬《楷书七言联》
- 丁敬《隶书挽鲍敏庵诗册》
- 丁敬行书《论茶六绝句诗卷》
- 丁敬《临王献之草书条幅》
猜你喜欢:
- 王铎《行书赠敷五文语》轴 顺治八年(辛卯1651年)王铎时年六十岁,绢本,行书,204×58cm 释文:敷五玉立年,又谦
- 沈曾植《行书规模豪气七言联》纸本行书 172×27cm×2 嘉兴博物馆藏 释文:规模简古人争看,豪气峥嵘老未除。
- 姚鼐《行草春楼十里七绝诗轴》纸本行草 82.1×38cm 四川省博物馆藏释文:春楼十里珠帘卷,仿佛三生杜牧之。芍药梢头初
- 康有为《录焦氏易林句中堂》 纸本行书 110cm×54cm释文:元利孔福,神所子
- 金农楷书《九老图》记 年代不详 纸本 纵117厘米 横52.3厘米 广东省博物馆藏 释文: 白乐天居洛中,
- 苏东坡《祷雨帖》又称《颖州祈雨诗帖》、《颍州祷雨纪事》、《龙公神帖》,苏东坡自署书于元祐六年(公元1091),纸本29× 120
- 【释文】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宜未雨
- 伊秉绶《行书七言诗轴》 释文:雪晴云散北风寒,楚水吴山道路难。今日送君须尽醉
- 高翔《隶书陶潜饮酒诗轴》 纸本隶书 154.3×50.7cm 上海博物馆藏 释文: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汲汲
- 刘墉《临前贤法帖扇面》乌纸行草书 16×51.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释文:(柳公權嘗瓜帖)瓜一顆。時新第一。割而嘗之。味又甘好。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