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琅琊台刻石》
作者:李斯 书体:篆书 2014-02-22 18:52:57
琅琊台刻石 故宫博物院藏拓本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始皇东巡所到之处多立石刻碑,以宣扬他的统一业绩。李斯为之书《琅琊台刻石》《泰山刻石》和《峄山刻石》。刻石为标准体,孙过庭《书谱》说“篆尚婉而通”。李斯被人们视为“小篆极则”。王澍评其书法“笔法敦古,于简易中正有浑朴之气,不许人以轻心掉之。”清杨守敬跋《琅琊台刻石》说:“嬴秦之迹,惟此巍然,虽磨泐最甚,而古厚之气自在,信为无上神品。”故颇为世重。
石刻原在山东诸城东南百六十里山下,东南西三面环海,据《山左金石志》载:“乾隆间泰州官 懋让知事见石裂,熔铁束之,得以不颓。”清道光中,铁束散,石碎。後毛澂知县事,筑亭覆之。光 绪廿六年四月前後一次大雷雨,此石毁失。一九二一至一九二二年,王培裕前後两次列琅琊台搜 寻,将散碎石块凑合,所幸伤损很少。後移置县署,并题识得石始末,有孟昭鸿、柯昌泗等刻跋。 解放俊移置山东博物馆。一九五九年移置中国历史博物馆。
《琅琊台刻石》,高一二九厘米,宽六七·五厘米,厚三七厘米。今存原石本十三行,八十六字, 并原空一行,计十四行。清初所传拓本,只二世诏十二行,凡八十四字。後阮元遣书佐至其地,剔 秦篆於榛莽中,拓之多得首行“五夫”二字。凡十三行,八十六字。
碑刻铭文:
维二十八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圣智仁义,显白道理。东抚东土,以省卒士。事已大毕,乃临于海。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器械一量,同书文字。日月所照,舟舆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应时动事,是维皇帝。匡饬异俗,陵水经地。忧恤黔首,朝夕不懈。除疑定法,咸知所辟。方伯分职,诸治经易。举错必当,莫不如画。皇帝之明,临察四方。尊卑贵贱,不逾次行。奸邪不容,皆务贞良。细大尽力,莫敢怠荒。远迩辟隐,专务肃庄。端直敦忠,事业有常。皇帝之德,存定四极。诛乱除害,兴利致福。节事以时,诸产繁殖。黔首安宁,不用兵革。六亲相保,终无寇贼。驩欣奉教,尽知法式。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李斯书法,可方便查询。
李斯书法欣赏:
猜你喜欢:
- 《冯焕神道阙》刻于东汉永宁二年(公元121年),石在四川渠县北新兴乡赵家坪道旁。分东西两阙。石高120厘米、宽约80厘米,隶书,
- 《安国墓祠题记》 东汉永寿三年刻 公元1980年嘉祥宋山出土 此刻
- 阳泉使者舍熏炉铭,铭文13行凡47字,西汉。是器传为西汉时期铜器,无详细考据资料。其铭文书法点画圆匀平直近乎篆,结体
- 东汉隶书《孙仲隐墓志》 山东高密新发现汉《孙仲隐墓志》作者:于书亭 李储森 公元一九八三
- 《尹宙碑》全称《 汉故豫州从事尹府君铭 》。东汉隶书碑刻。篆额已残,止存从、铭两字。熹平六年(177年)四月立于河南鄢陵。碑主人尹宙,字
- 史晨前后碑(日本三井纪念美术馆藏本局部) 东汉隶书。此碑为并刻于一石的两碑。又称《史晨前、后碑》、《史晨前碑》
- 《贤良方正残石》拓片 可嘉提供《贤良方正残石》,著名的《安阳残石》之一,为《子游残碑》上截。高41cm,
- 2002年6-7月发现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里耶镇里耶古城1号井,共36000多枚。主要内容是秦洞庭郡迁陵县的档案,涉及广泛,有
- 《袁安碑》东汉篆书碑刻。全称《汉司徒袁安碑》。东汉永元四年立。在今河南境内,碑石已残,每行末一字及碑额均已损佚,现存碑石高1.53米,宽0.
- 东汉 阳嘉二年题记 长95cm 宽50cm 重庆南川市雷劈石崖墓出土 释文:阳嘉二年王师(阝巿)作,直四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