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书法字典>> 历代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答问(2)书法欣赏

书法答问(2)

书法家 2016-05-25 12:35:56

标签:书法,赵孟頫

【书友】初学书谱是原大好,还是写放大版好呢?

【书法君】可以原大,也可以采用放大版的字帖(便于更细微地观察体会书谱笔法之妙),但临习时不可以过大,书谱本身的字很小,略大是无妨的。

书谱是向字内穷微究妙的,笔下变化极尽灿烂,这么丰富的笔法,如果用大字来写,毛笔需要重重落笔在纸面上,毛笔的锋面与纸面所产生的形态变化就不够丰富;即使用大笔,人的运腕空间有限,亦不能表现更多层次上的变化。所以,写书谱不宜太大。

书法答问

【书友】颜体行书与王羲之行书区别能讲一下吗?

【书法君】首先,颜行与二王在总体上是一脉相承的,颜鲁公早年的多宝塔是二王一路的笔法居多,晚年自书已意,历经战争离乱亲人丧生的痛苦,笔下更是老辣苍莽渐至圆融,这里面是包含了传统二王的笔法与颜鲁公自身的理解,颜鲁公的行书三稿,实际上既是二王大道上的一朵充满个性美的花,与遍地的鲜花不同,它有别样的趣味,自成一体系。从技法上分析,区别在哪里呢?

1.从用笔法上,二王笔法遵劲、多有精致,且结体飘逸秀丽,有神龙游天之美; 颜行更多萧散,如屋漏痕,别有一番苍莽的意象;

2.从字的取势上,二王以书为美,追求一种形式上的极致美感; 颜鲁公的行书更具书写性, 它整体呈从右向下顺时针书写方式,这是符合人类书写的生理特点的,很多人觉得写颜行就像顺手向右划圆,这么写字是最舒服的,对吧? 我们所知的颜鲁多在老人家丧亲或争座位等比较激动的时候书写的,自由自在地表达激动的情绪,出来就是一篇好作品,这就是境界。

【江苏书友】现在许多展览作品包括“大家”作品,似乎用笔讲究,结字力求丑陋,这种现象正确吗?

【书法君】好吧,这个问题够尖锐,不给我回避的空间啊。事实上确实如此,近几年的国展上,包括几月前的五届兰亭展和本月的十一届国展,广受好评的往往是参展的选手的作品,而评委、名家的作品实在是有点惨不忍睹,这是事实。

我讲过了,早几十年的书法家所处的时代,没有我们现在这样的机会夯实传统基础,有这么多的经典法帖临摹,有这么多的时间,这么好的条件临摹字帖。等他们上位之后,手下的传统功夫不够,只能一味向个性风格上去表现,尽量让自己与众不同,而不敢稍近传统(会露怯啊),所以看在欣赏者的眼里,就是极力夸张、处处露丑了。说这些,是让大家了解,不是自己的审美有问题,是老一辈书法家的字确实不够传统;另外也想说,对此,我们要宽容看待,不要动辄骂骂咧咧,尊重前辈,勉励自己,加油!

【书友】现代学黄山谷的成家的好像很少,起码学苏字的有赵朴初,米字有周慧珺、曹宝麟,是否黄字更难学?

【书法君】涪翁位列宋四家第二,在前些年确实被认识的不够。我以前连续写过几篇解读黄山谷的文章,可以找来读一读。 他稍早一点时间写的行书,二王一路的比如教审帖、惟清静道人、制婴香方帖等,包括后来的花气熏人帖等,笔法灿烂如花,但早些年闻者寥寥。 苏轼死后一年,他写的松风阁诗卷虽然被列入天下十大行书,实际上更应该是楷书。包括他的砥柱铭、送十九侄之类,都是。这里有个矛盾的地方,我们将他的书法列为最经典、最可学的行书作品如松风阁诗卷,实际上更应该是楷书,而他早年写的行书,又未得如此广为所知。

不过现在,学黄字的渐渐多了吧。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书法书法,可方便查询。

0
纠错
{$mb_zzarticle$}

猜你喜欢:

  • 导读:女子无才便是德,不识写字吧?那你就错了。李清照领衔婉约词,管道升代夫执笔可乱真,这也就罢了,连妓女也能写这么好一手字!历代
  • 靜夜思李白诗|书思集赵孟頫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 笔画起笔规律分析收笔规律分析
  • 1.无画眼。全篇显平,无神采,终下人一等。 2.无大破。全篇无大的留白,无破则无立。全篇则平淡无奇且有拥塞的感觉。3.无
  • 王羲之 在《兰亭序》出现的二十个“之”字,加上落款一个“之”字共二十一个字“之”,各有不同的体态及美感,无一雷同,都用了不同的笔法
  • 本文把常见的篆刻印章印模分门别类,实用性强,很有参考价值。主要分为肖形印系列、古玺系列、汉印系列、元朱文系列、满白文系列、引首章系列、压角章
  • 历代书法家笔下的“父亲”书法欣赏,借字献爹,祝爸爸父亲节快乐![page_break
  • 《琴心聯語》一、虛窗得月閑沽酒,琴室有蘭漫改詩。二、千山鱗甲松風勁,一曲陽春曲韻清。三、壁上龍蛇飛動,席間雲水徘
  •  “书圣”王羲之集字春联,俊朗 俊逸。1.一帆风顺全家福,万事如意满门春2.山欢水笑春满地,人寿年丰喜盈门
  • ●临摹是学习书法最基本最初步的方法,是攀登顶峰的必由之路。●“临”和“摹”,本来是两个意思:“临”是“对着写”,“摹”是描”。这两种

评论

发表评论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app
下载词典网APP
用手机扫一扫
手机版 历代书法 词典网 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