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行草《俗尘帖》
作者:赵孟頫 书体:行草 2020-04-13 10:15:54
赵孟頫行草书《俗尘帖》(每蒙尊者帖),纸本,凡十九行,每行字数不一,计187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中峰和尚老师侍者。弟子赵孟頫再拜谨封。
孟頫和南再拜 中峰和上老师侍者:
孟頫汨汨俗尘中,每蒙尊者不弃,时时赐问,顾惟何者,乃辱过爱如此,当亦是前世有缘故耶。近一病两月,几至不起,得鲍君方调理,方赐小差,然眠食未复常,气力惙惙忧之深,至于死生之说,师所谓委顺者,固已知之矣。感师提诲,情何敢忘。蒙寄惠酒鼓,粒粒皆是禅味,敬领莫知所报,阿孙回,草草道谢,春深犹寒,山中当益甚,唯珍重珍重,不宣。孟頫和南再拜,廿四日。
至侍者,前蒙惠药,甚济所乏,冀为道谢。
《俗尘帖》是赵孟頫致中峰和尚十一册书札之一,至于书写时间学术上有不同的意见,单国强在《赵孟頫信札系年初编》中认为,此书札写于延祐六年(1319年)。而据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张明在《赵孟頫致顾信四札考》中考证,《尘俗帖》的书写时间是延祐二年三月廿四日。我们姑且不论二者孰是孰非,可以肯定的是写作期间赵孟頫正仕于大都,累进升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官至一品高位,仕途可以说如日中天。然而,天妒英才,在此期间其长儿、 * 的相继亡故给原本幸福的赵氏夫妇造成了无法弥补的心灵伤疤。面对生活的不堪和命运的多舛,赵孟頫哀怀伤切之余向远在江南的中峰明本师傅诉说,或许是让禅师为死去的儿女超度,或许是借佛法来净化自己悲苦抑郁之心,故有此作品。
此札为日常生活往来,与禅师谈论生死之事,似已彻悟。纵观其法帖,字距与行距较为疏朗,字字独立,较少有连带牵丝,映入眼帘的不是平如算子,不是妍媚纤柔,更谈不上如璇闺静女,而是沉重典雅间而略显温润,不激不厉,致中极合。看似一幅平淡的作品,实则字字有变化,骨气洞达,俊逸灵动,有的洒脱疏放,有的清劲挺拔,有的平正典雅,笔画的长短粗细位置布置得更是相当有艺术性。如:“顾惟何者乃辱”笔画由粗重渐变到细小,“理方似小差”又由细变粗,由小变大;同样,“深犹寒”三个字,字形更是富有变化,饶有趣味,总体笔画稍细,其后几个字就略粗重。整幅作品通过字形大小欹侧,笔画粗细、布白疏密的变化,增加了字势的运动感,又似一首富有旋律的乐曲,美妙而生动。
在用笔上,直追晋唐,顿挫有致,擒纵自如,一气贯注,用笔的来龙去脉表现得特别清楚,笔笔精致可掬,丝毫没有老太粗涩之感。其笔锋劲健而稳实,实有《十七帖》之余韵,体现了赵孟頫用笔的丰富性。在扎实基础上,倾注了自己对生活的思想与情感和对书法的悟性与灵性,洒脱流畅、温润清新,不愧为“元人冠冕”。不得不说,《俗尘帖》属十一札中的精品。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赵孟頫书法,可方便查询。
赵孟頫书法欣赏:
- 赵孟頫行书《望江南净土词十二首》
- 赵孟頫行书《自题水村图卷》
- 赵孟頫小楷《高上大洞玉经》
- 赵孟頫楷书《东铭》
- 赵孟頫行书《上覆丈人节干丈母县君尺牍》
- 赵孟頫《趵突泉诗》
- 赵孟頫行书《楞严经》
- 赵孟頫行书《跋怀素论书帖》
- 赵孟頫行书《光福寺重建塔记》
- 2017年赵孟頫集字春联
猜你喜欢:
- 【释文】归去来图作者极多惟何秘监此作取舍万殊动定不一非他所可比者因嘆美之遂成一绝云彭泽休官未足奇文章千载去来辞寄奴横创清夷夏惟有陶潜醉不
- 赵孟頫书札欣赏《山上帖》(自山上来帖)纸本,纵30.5cm,横62.7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中峰和尚,浙江钱塘人,俗姓孙。
- 张雨《上闲止诗卷》纸本 29.4×41.6cm 至正九年(1349)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室邇人遠。疎闊罔記歲時。篇詩猥及。佳筆
- 元代赵孟頫临写智永千字文最勤,他自称”二十年来写千文以数百”。赵孟頫临智永真草千字文现留存于世有两件,一卷藏于上海博物馆,另外便是此件,藏于
- 萨都剌《跋李士行江乡秋晚》行书纸本 31×约5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 【释文】宋季書學幾墜.荪壁老人始用率更書為法,一洗舉子俗書之(缪)谬。晚居金锺山,世罕見其蹟。鲜于公南來,當至元間,尚及接識故家諸名公,
- 张晏跋怀素《论书帖》,行书。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行台侍御史程钜夫“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将赵孟頫引见于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赞赏其才貌,两年后任集贤直学士(129
- 张雨《致玄卿外史札》纸本,行书, 苏州博物馆藏 释文: 天雨再拜上,玄卿外史真人侍香。新秋雨凉,伏惟道候安稳。比
- 冯子振行书《题国诠善见律 》 释文: 僧徒读律不守律,吾侪不读律却守律,然则律岂为我辈所设哉?! 前集賢侍制馮子振奉皇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