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五 史部十一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作者:纪昀等
○诏令奏议类
记言记动,二史分司。起居注,右史事也,左史所录蔑闻焉。王言所敷,惟
诏令耳。《唐志·史部》,初立此门。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则移“制诰”於
《集部》,次於《别集》。夫涣号明堂,义无虚发,治乱得失,於是可稽。此政
事之枢机,非仅文章类也。抑居词赋,於理为亵。《尚书》誓诰,经有明徵。今
仍载《史部》,从古义也。《文献通考》始以“奏议”自为一门,亦居集末。考
《汉志》载奏事十八篇,列《战国策》、《史记》之间,附《春秋》末。则论事
之文,当归《史部》,其证昭然。今亦并改隶,俾易与纪传互考焉。
△《太祖高皇帝圣训》·四卷
康熙二十五年圣祖仁皇帝恭编。凡九十有二则,分二十六门。乾隆四年我皇
上敬制序文。宣付剞劂,昭示万方。昔者有明末叶,海水群飞,景命有归,真人
首出。亶聪明而应运,锡智勇以匡时,以遗甲一十三人,仗顺兴师,肇开鸿业。
威弧震叠,妖孛熸芒。仰溯临御之日,大抵秉旄执钺者居多。然而外播天声,
内脩王政。经纶创造,文武兼资。凡一时指授开陈,皇极敷言,罔非彝训。黄帝
七十战而铭著於巾机,成汤十一征而义彰於誓诰。以今方古,厥道同符。特以国
初淳朴,仅传於故老旧臣之口,故记载未详。圣祖仁皇帝追维前烈,敬勒鸿编。
昭千古之帝图,垂万年之家法。书所谓启佑我后人,咸以正无缺者,缔造规模,
犹可仰窥而见焉。
△《太宗文皇帝圣训》·六卷
顺治末,世祖章皇帝编次未竟,康熙二十六年圣祖仁皇帝续成。凡一百一十
一则,分二十三门。乾隆四年皇上御制序文刊布。惟我太宗文皇帝缵承前绪,益
拓鸿基。因垒崇墉,观兵坶野。威棱震耀,既远迈成周。至於敦叙群伦,正名百
物,礼乐大备,书契肇兴,则与轩帝膺图,外奋涿野之威,而内肃合宫之典者,
后先同揆。诚以守成而兼创业,奋武而并揆文。盖宰驭乎万类者,其聪明睿智必
超乎万类之上,太祖有焉。垂裕乎万年者,其制作精神必周乎万年之后,太宗有
焉。称天上谥,尊以经天纬地之大名,义所称也。丰功伟烈,史臣珥笔,已恭纪
琅函。至於圣德所形,声律身度,一举一动,效法乎乾坤,一话一言,表里乎典
诰者,则恭传天语,具在斯编。於以上彰祖德,下启孙谋。理珠囊而握金镜,诚
亿万世之法守矣。
△《世祖章皇帝圣训》·六卷
康熙二十六年圣祖仁皇帝恭编。凡一百一十三则,分三十二门。乾隆四年皇
上御制序文刊布。洪维我世祖章皇帝夙龄践祚,定鼎燕京。视帝尧起自唐封,尚
先五载。然生而神灵,幼而徇齐,长而敦敏,则比德於黄轩。是以提挈天枢,驱
策群力,削平三蘖,底定四瀛。大同文轨,建亿载之丕基。加以宵旰之余,始终
典学。御注《孝经》,则操至德要道之原。御纂《内则衍义》则昭笃近举远之本。
御制《人臣儆心录》,则振举政典,澄叙官方。御撰《资政要览》,则敦叙纲常,
砥砺世教。凡圣贤之理蕴,无不阐明;凡帝王之治法,无不讲贯。固已本心出治,
举措咸宜。至於教阐圣谟,言为世则,亦出同纶綍,宝并球图。夫天不可测,测
以星辰之行;地不可度,度以山川之纪;圣不可知,知以典籍之所传。尧诫汤铭,
贻留奕禩,亦庶几稍窥高厚之万一矣。
△《圣祖仁皇帝圣训》·六十卷
雍正九年世宗宪皇帝恭编。乾隆六年皇上御制序文刊布。凡三十二类,总一
千九百馀则。篇帙视列圣为富。盖我圣祖仁皇帝道符帝縡,命自天申。景祚延
洪,卜年久远。六甲五子,首末循环,与天运相终始。故神功圣德,史不胜书。
实录数盈千卷,而贻留大训,亦纪载独繁。伏考《周易》有曰:日月得天而能久
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宝祚绵长,故彝训最为详备。
此诚帝王之盛轨也。然其故有不止於此者。昔虞舜鸣韶,凤仪兽舞,而皋陶飏拜,
犹期以慎宪省成,虑其始勤而终惰也。使历年久远而暇豫之念或萌,则怠气所乘,
又安能於天下之事一一为之衡量,於在廷之臣一一为之启导。今跽读圣谟所为保
泰而持盈,谨小而慎微者,六十一年殆如一日。然则圣训之独多,固在享国之永,
亦在莅政之勤矣。周公告诫成王,历举太戊、武丁、祖甲、文王之寿考而归本於
无逸。圣人之心,固异世而同符也。
△《世宗宪皇帝圣训》·三十六卷
乾隆五年皇上恭编。御制序文刊布。分三十类,九百十六则。卷帙亦极繁富。
盖我世宗宪皇帝励精图治,日昃不遑,端拱九重而念周四海。为万世永赖之计,
故理繁治剧而不避其烦。廑一夫不获之心,故虑远防微而不遗於细。所由都俞吁
咈,诰诫特详。且癸卯践祚以前,侍圣祖仁皇帝之日长,上则政教之条制,刑
赏之权衡,闻之最悉;下则百度之利弊,万物之情伪,知之最深,故睿照无遗,
如金鉴澄明,物来毕肖。随时诲示,每泛应无穷。而皇上问视龙楼,亲聆纶綍,
亦二十馀载。御极以后,圣慕弥深,追述玉音始末,犹能详备十三年中之记录,
积盈三十馀卷。元元本本,有自来矣。尧典禹谟,流传简册。大圣人健行不息之
心,明作有为之政,昭垂天壤,炳然与日月齐光也。
△《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一百五十九卷
雍正七年世宗宪皇帝俯允廷臣之请,命和硕庄亲王允禄缮录刊布。所载起御
极之初,止於是年,以雍正九年告成。皇上即祚以后,复命和硕和亲王弘昼编次
雍正八年至十三年上谕,校正续刻,补为全书。以乾隆六年告成。原本皆以每月
别为起讫,不标卷数。今恭依旧次,釐为一百五十九卷。原本亦未题书名。今恭
绎谕旨,由内阁宣示者居多,谨题曰《上谕内阁》,以别於《上谕八旗》诸编焉。
伏考国家旧制,始置内三院,后乃改置内阁,以出纳纶音,恭逢列圣膺图,乾纲
独握。自增用奏摺以后,皆高居紫极,亲御丹毫,在廷之臣,一词莫赞,即朱批
谕旨是也。其题本由内阁票拟者,遇事涉两岐,辄恭缮双签以请,无敢擅专。至
於训诰特颁,则指授内直诸臣於禁廷具草。有纤微未达圣意者,必御笔涂乙添注,
亦罔敢以私意参其间。鉴定之后,降付内阁,宣布中外而已。更无由如前代宰辅
假批答以窃威福者。此一百五十九卷,名为臣工所缮录,实与御札手敕无以异。
励精宵旰之怀,谨持魁柄之意,万世可伏读而见之也。我皇上御跋程颐《经筵札
子》,力斥其天下安危系於宰相之说。诚所谓聪听彝训,垂裕后昆者矣。
△《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三百六十卷
雍正十年奉敕校刊,乾隆三年告成。冠以世宗宪皇帝《谕旨》,殿以皇上御
制《后序》。所载臣工奏摺凡二百二十三人。多者以一人分数册,少者以数人合
一册。所奉朱批,一一恭录。或在简端,或在句旁,或在馀幅。少者数十言,多
者每至数百言。其肯綮之处,经御笔圈出抹出者,尤为详悉。无不循名责实,斥
伪求真。或即委而知源,或见微而识著。玉衡之平,不可欺以重轻;金鉴之明,
不可炫以妍丑。推求一事而旁烛万端,端拱九天而坐照四海。凡尧儆舜咨,具寓
於羲画禹书之中。天下臣民,循环跪诵,盖皆得而仰喻焉。伏考典谟所载,都俞
吁咈,大抵面陈。秦、汉以后,章奏既兴,载於史者不过有省有不省,有行有
不行耳。所谓凤尾诺,不过一字,未有连篇累牍,一一手敕报之者。唐、宋以后,
多出代言。故诸臣文集,或以批答为内制之一体。如宋太祖於《截木》之章、宋
真宗於《邻壤》之字,皆偶然涉笔,不过数言,亦未有句栉字比,标注甲乙,无
几微之不到者。至於集彼书囊,积为巨帙,多至三四百卷,而敷奏报闻,无烦训
示者,不与焉。内外章牍,由内阁奏进者,亦不与焉。尤书契以来所未尝闻见者
矣。臣等校录之馀,知我皇上励精无逸,登七帙而弥勤者,家法渊源有所自来也。
(以上专集)
△《世宗宪皇帝上谕八旗》·十三卷、《上谕旗务议覆》·十二卷、《谕行
旗务奏议》·十三卷
雍正九年,和硕庄亲王允禄等奉敕编。凡三集,共为一书。自康熙六十一年
十一月十七日以后所奉谕旨,涉於八旗政务者,曰《上谕八旗》。其前录谕旨而
附载八旗大臣所议於后者,曰《上谕旗务议覆》。其前录八旗大臣所奏而恭录谕
旨於后者,曰《谕行旗务奏议》。并兼用国书、汉书,刊刻颁行。伏考三代以上,
兵与民同体,文与武亦不分途。故凡其著名版籍者,十六以下上所长,六十以上
上所养。无事皆可合以训练,有事即人人可以荷戈。而当时之将帅,亦即以卿大
夫为之,未尝治民而不治兵,治兵而不治民也。三代以下,时异势殊,虽尧、舜、
禹、汤亦不能复行古法。维我国家八旗之制,则古法犹存。虽臂指相维,统以军
律。而其人如比闾族党之相保,民事具焉。其官如郡国州县之相隶,吏事具焉。
故六职百司之政,八旗无不备,而科条案牍亦遂至剧至繁。我世宗宪皇帝深维根
本之重,睿谟规画,钜细咸周。故宣於纶綍者特多。犹虑纤毫之或遗也,谋及卿
士,而议覆积而成帙。询于刍荛,而奏议亦积而成帙。盖辇毂之侧,视听至近。
筹度周详,咨询周密,犹若此。然则万方广远,百度殷繁,睿虑精勤,一息而周
四海者,不益可仰窥哉。谨案:列圣御制及官撰诸书,并恪遵圣谕,冠于国朝著
作之首。惟《诏令奏议》一门,例以专集居前,总集居后。而所录汉、唐诏令,
皆总集之属,不应在专集之前。是以恭录圣训圣谕,弁冕此门。前代诏令列后焉。
△《唐大诏令集》·一百三十卷(编修朱筠家藏本)
宋宋敏求编。敏求字次道,赵州平棘人,参知政事绶之子,进士及第,官至
史馆修撰、龙图阁直学士,事迹具《宋史》本传。敏求尝预修《唐书》,又私撰
唐武宗以下实录一百四十八卷,於唐代史事,最为谙悉。此集乃本其父绶手辑之
本,重加绪正,为三十类。熙宁三年自为之序,称缮写成编,会忤权解职。顾翰
墨无所事,第取唐诏令目其集而弆藏之云云。盖其以封还李定词头,由知制诰罢
奉朝请时也。其书世无刊本。辗转钞传,讹误颇甚。中阙卷第十四至二十四、八
十七至九十八,凡二十三卷。参校诸本皆同。其脱佚盖已久矣。唐有天下三百年,
号令文章,粲然明备。敏求父子复为裒辑编类,使一代高文典册,眉列掌示,颇
足以资考据。其中不尽可解者。如裴度门下侍郎彰义军节度使宣慰等使制。据
《旧唐书》,其文乃令狐楚所草。制出后,度请改制内“翦其类”为“革其志”,
改“更张琴瑟”为“近辍枢衡”,改“烦我台席”为“授以成算”,宪宗从之,
楚亦因此罢内职,是当时宣布者即度奏改之辞。今此集所载,尚仍楚原文,不从
改本,未详何故。又宝历元年册尊号赦书。据《敬宗本纪》,时李绅贬官,李逢
吉等不欲绅量移,乃於赦书节文内但言左降官已经量移者量移近处,不言未量移
者宜与量移。翰林学士上疏论列,帝命追赦书添改之。今此集所载,只及赦罪一
条,而无左降官量移之文,疑亦有所佚脱。又《旧唐书》所载诏旨最多。今取以
相较,其大半已入此集,而亦有遗落未载者。如纪号则改元天祐诏。除授则尹思
贞御史大夫、李光弼兵马副元帅诸制。追赠则张说赠太师,杨绾、颜真卿、李绛
赠司徒,郭暧赠太傅,郑朗赠司空,田布赠仆射诸诏。优礼则杜佑、萧俛致仕
诸诏。奖劝则劳解琬、奖李朝隐、褒美令狐彰、奖伊西北庭二镇诸诏。谪降则王
毛仲、韩皋、吕渭、张又新、李续之、熊望贬官诸诏。诛窜则决杀长孙昕,流裴
景仙、裴茂诸敕。皆关朝廷举措之大者,而此集并阙而不登。以敏求博洽,不应
疏於搜采。或即在散佚之中,亦未可定也。然唐朝实录,今既无存。其诏诰命令
之得以考见者,实藉有是书,亦可称典故之渊海矣。
△《两汉诏令》·二十三卷(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
《西汉诏令》十二卷,宋林虙编。《东汉诏令》十一卷,宋楼昉所续编也。
虙字德祖,吴郡人,尝为开封府掾。昉字旸叔,鄞县人,官宗正寺主簿。先是,
虙以《西汉文类》所载诏令阔略,乃采括纪传,得《西汉诏令》四百一篇。以世
次先后,各为一卷。大观三年,程俱为之序。南渡后,昉又依虙之体,编《东汉
诏令》以续之。有嘉定十五年《自序》。是编合为一书,题曰《两汉诏令》,而
各附原《序》於后。其首又载洪咨夔所作《两汉诏令总论》一篇。案咨夔有《两
汉诏令揽钞》,见於本传。而此《总论》内云:夔假守龙阳,纵观“三史”,裒
其诏制、书策、令敕之类,事著其略,每常以臆见系之。然则所云《揽抄》者,
必尚有咨夔议论之辞。而今书内无之。则此特后人取林虙、楼昉二书合编,而掇
咨夔之《论》冠其前耳。其与《揽钞》,实非一书也。两汉诏令,最为近古,虙
等采辑详备,亦博雅可观。虽陈振孙谓其平、献两朝,莽、操用事,如锡莽及废
伏后之类,皆当削去。是於裁制亦间有未合。然其首尾完赡,殊便观览,固有足
资参考者焉。(以上总集)
──右“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十部、八百二十二卷,皆文渊阁著录。
(案:诏令之美,无过汉、唐。《唐大诏令》为宋敏求搜辑而成,多足以裨史
事。《两汉诏令》虽取之於“三史”,然汇而聚之,以资循览,亦足以观文章尔
雅、训词深厚之遗。两宋以后,国政得失,多见於奏议,内外制亦多散见於诸集,
故所录从略焉。)
△《政府奏议》·二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宋范仲淹撰。仲淹字希文,其先邠州人,后徙家江南,遂为吴县人。大中祥
符八年进士。历官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知青州。卒赠兵部尚书,谥文正。事
迹具《宋史》本传。仲淹自庆历三年拜参知政事,五年罢为陕西四路宣抚使。在
政府者首尾三载,是编皆其时奏札,故以为名。分《治体》、《边事》、《荐举》、
《杂奏》四类,凡八十五篇。皇祐五年,韩琦为河东经略安抚使,始序而行之。
称辑之者为寺丞君,谓仲淹子纯仁也。《宋史·艺文志》载仲淹《奏议》十五卷,
与此本不同。考《琦序》,称《奏议》十七卷、《政府论事》二卷,所谓十七卷
者,当即《宋志》所载。特《宋志》荒谬,误“七”为“五”。所谓二卷者,当
即此本。特名曰《论事》,不名曰“奏议”。然陈振孙《书录解题》有《范文正
公奏议》二卷,则其名《奏议》久矣。史称方仲淹执政时,仁宗锐意治平,数问
以当世要务,尝开天章阁,手诏谘询。仲淹退而条上十事,仁宗悉采用之,独府
兵法,众以为不可而止。今集中答诏条陈治道一篇,盖即其事。又请以辅臣兼制
诸曹,其疏亦在集中。盖仲淹方以天下为己任,意在裁削倖滥,考核官吏,而
论者多不以为然。自所陈之十事既行,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侥倖者益不
便,相与造作谣谤,仲淹因不安其位而去。其所施为,亦遂稍稍沮罢。观于是集,
其条制规画,犹略可考见。《史赞》所称宏毅之器,足任斯责者,亦庶几乎无愧
矣。
△《包孝肃奏议》·十卷(编修朱筠家藏本)
宋包拯撰。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天圣五年进士,历官御史中丞、知开封
府,终礼部侍郎、枢密副使,赠礼部尚书,谥孝肃,事迹具《宋史》本传。案
《宋志》载拯《奏议》十五卷。今此本为拯门人张田所编,自应诏至求退,分三
十门,止有十卷。《田序》亦称十卷,与史志不合。然《宋志》颠倒悖谬,为自
来史家所未有,不可援以为据,殆误衍“五”字欤。惟是田所编次,多不可晓。
《文献通考》引《汪应辰序》曰:“公《奏议》分门编类,其事之首尾,时之先
后,不可考也。”如《请那移河北兵马》凡三章,其二在八卷《议兵门》,其一
乃在九卷《议边门》,其不相贯穿如此,所言与此本相符。《序》又云:“今考
其岁月,系於每章之下,而记其履历於后。”若其岁月见於章中,与夫不可得而
考者,不容以不阙也。庶读者尚可以寻其大概。是应辰於是编固每篇皆为笺注,
而此本无之。盖应辰笺注久佚,今存者仍原本耳。《序》又云:“如劾罢张方平、
宋祁三司使,而《奏议》不载。岂包氏子孙所不欲以示人者耶?”案史称拯攻去
张方平、宋祁,朝廷遂以拯代祁为三司使。欧阳修有《蹊田夺牛》之奏,拯家居
避命者久之。应辰所云,盖指此事。然拯之刚正,岂逐人而觊其位者。修虽有此
奏,特宋人好为议论之习。拯之心迹,天下后世皆可谅之。遽讳而削其稿,反若
拯实有此短者。此张田编次之无识,非拯志也。张田字公载,澶州人,嘉祐中尝
知庐州,甚著清誉,盖能不愧其师者。此书第九卷中有《进张田边说七篇状》,
并附以《赐张田敕书》,与他篇例异,知确为田之所编。应辰以为其子孙讳之,
非其实矣。
△《尽言集》·十三卷(山东巡抚采进本)
宋刘安世撰。安世字器之,大名人。少师事司马光。哲宗初,以光荐,除秘
书省正字。又以吕公著荐,除右正言,迁左谏议大夫。绍圣初,落职知南安军,
又贬新州别驾,英州安置。徽宗立,移衡州。寻以濮州团练副使,鼎州居住。后
复直龙图阁,卒。事迹具《宋史》本传。安世有集二十卷,今未见传本。此《集》
皆其奏札,不知何人所编。前有隆庆辛未石星、张应福《序》,皆云得抄本於西
亭王孙家。西亭者,朱睦也。《星序》称是《集》凡三卷,而此本实十三卷,
与《序》不合。然证以《永乐大典》所载,一一相符。殆校雠偶疏“三”字上脱
“十”字也。史称安世忠孝正直似司马光,而刚劲则过之。故弹击权贵,尽言不
讳,当时有“殿上虎”之称。《集》中所论诸事,史不具载,颇足以考见时政。
其中稍有遗议者。如吴处厚之劾蔡确,本出罗织,而安世申处厚之说,章凡一十
二上,务欲置确於死地,殊不免意见之偏。然由其嫉恶太严,至於已甚,故徒知
确为佥邪,而不察处厚非善类。见无礼於君者,遂如鹰鹯之逐,实非故相排挤之
比。观欧阳棐为苏轼所善,程子为苏轼所雠,而安世论棐差遣不当,章凡九上,
并程子诋为五鬼,绝无所区别於其间。是亦其孤立无党之一证,不足以为疵瑕也。
惟是气质用事,词或过激。故王偁《东都事略》论之曰:为君子不能深思远虑,
优游浸渍以消小人之势。而痛心疾首,务以口舌争之。事激势变,遂成朋党。是
为平允之论。至朱子作《名臣言行录》,於王安石、吕惠卿皆有所采录,独以安
世尝劾程子之故,遂不载其一字,则似乎有意抑之矣。要其於朝廷得失,知无不
言,言无不尽,严气正性,凛凛如生。其精神自足以千古,固非人力所能磨灭也。
△《谠论集》·五卷(永乐大典本)
宋陈次升撰。次升字当时,兴化仙游人。熙宁六年第进士。知安邱县。以荐
为监察御史,提点淮南河东刑狱。入为殿中侍御史,进左司谏。贬南安军监酒税。
徽宗立,召还,为右谏议大夫。复除名,编管循州。政和中复旧职,卒。事迹具
《宋史》本传。次升为太学诸生时,即斥王安石字说为“秦学”,坐是屏弃。通
籍后三居言责,建议鲠切,为时所惮。其最大者在止吕惠卿之使岭南,刘安世谓
其大有功於元祐诸臣。至其弹劾章惇、蔡京、蔡卞、曾布诸疏,尤为明白痛切,
耸动耳目。虽其根株不能尽拔,卒为所中,以致垂老投荒。而刚直之气,凛然犹
可想见。本传载所陈前后凡十馀事,皆有关於贤奸消长,政治得失之故,为他人
所不敢发。而谓其他所言曾肇、王觌、黄庭坚、贾易、李昭玘、吕希哲、范纯礼、
苏轼等,公议或不谓然。今即集中所存诸疏观之,其论王觌也,以曾布所善。其
论曾肇也,以布之至亲。其论吕希哲也,亦以韩忠彦之亲。其论范纯礼也,以对
辽使误犯御名。事各有因,与曲加指摘者不同。且是是非非,虽当代清流亦不肯
稍存假借。此正其破除成见,毫无党同伐异之私。作史者乃以门户之局为次升之
病,谬之甚矣。是《集》为次升兄子南安丞安国所编。取哲宗顾问之语以名之。
所录奏疏凡二百七篇,久佚不传。惟《永乐大典》中颇散见其篇题。采掇编次,
共得八十六篇。又於《历代名臣奏议》中增补三十篇,较诸原本所存,仅什之五
六。然昌言伟论,为史册所未载者,尚可考见其梗概。谨考证时事,次第先后,
釐为五卷。而以《行实》一篇附於卷末,庶读史者得以参证焉。
△《左史谏草》·一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宋吕午撰。午字伯可,歙县人,嘉定四年进士,官至起居郎、右文殿修撰、
知漳州,事迹具《宋史》本传。是编凡奏议六首,后附其子沆奏议一首。后又附
载家传诗文之类。最后载吕氏节女事。皆因家传附编者也。午两为谏官,以风节
自励,知无不言。理宗尝称其议论甚明切,又谓其论边事甚好。此六疏皆理宗嘉
熙二年所上。虽篇数无多,而宋末时事颇可考见。其论宋宰相台谏之弊,尤极详
恳。其子沆一疏,并方回所为午及沆传,亦多与《宋史》本传可以相证。回称午
文集名《竹坡类稿》,是午本有全集而今佚之。兹六疏盖存於散轶之馀者,其他
遗文则颇散见於《新安文献志》诸书中云。
△《商文毅疏稿略》·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明商辂撰。辂字宏载,淳安人,正统乙丑进士第一,官至吏部尚书、谨身殿
大学士,卒谥文毅,事迹具《明史》本传。是集为其子侍讲良年所编。后有其孙
汝赜《跋》,称辂《素庵文集》凡数十卷,两遭回禄,悉为煨烬,幸此卷独存,
因鋟诸梓云云。此本为天一阁所抄,则刊版又佚矣,其偶传者幸也。所载奏疏凡
三十三篇。《明史》所载景泰时请清理塞上军田,招集开封、凤阳诸处流民,成
化时首陈八事及辩林诚之诬,请皇太子视纪妃疾,弭灾八事,劾西厂太监汪直诸
疏,今皆在集中。惟劾汪直一疏,史载列直十一罪,而不言其目。此集所载乃止
十条,或为传写佚脱一条,抑或史文误衍“一”字欤。又《边务》一疏,凡言二
事。其一论养军莫善於屯田。若不屯田,虽倾府库之财,竭军民之力,不能使边
城充实。宜禁势豪侵占,令边军分二班耕种。非专言清理官田。史但称核还之军,
未尽其实。其一论守边为上,守关次之。若徒守京城,最为下策。不宜全调保定
等处精锐官军备御京城,而以紫荆、倒马诸要隘委之轮拨京兵,致望风先溃。其
言尤深中明代之弊。史削而不载,亦删除过当。是集所载,乃其全文,尤足以补
史阙也。
△《王端毅公奏议》·十五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王恕撰。恕有《玩易意见》,已著录。恕《吏部奏议》九卷,弘治四年文
选郎孙交编次,李东阳序之。后兵部尚书王宪取其自大理寺左寺副至南京兵部尚
书时奏议六卷,刻於苏州。御史程启元又刻於三原。此本则正德辛巳三原知县王
成章合二本而刻之者。第一卷为大理寺及巡抚荆襄、河南时所上,二卷为南京刑
部户部及总理河道时所上,三卷为云南巡抚时所上,四卷为前参赞机务时所上,
五卷为巡抚南直时所上,六卷为后参赞机务时所上,七卷至十五卷皆吏部所上。
刘昌《悬笥琐探》称恕历仕四十五年,凡上三千馀疏。则此犹汰而存之者矣。
《明史》恕本传称其扬历中外五十馀年,刚正清严,始终一致。《集》中所载,
如参奏镇守太监及论中使扰人等疏,皆剀切直陈,无所回护。又如处置地方及拨
船事宜诸状,皆筹画详尽,具有经略。其他亦多有关一时朝政,可资史传之参证。
沈德符《顾曲杂言》称邱濬作《五伦全备杂剧》,王恕谓其程学大儒,不宜留心
词曲。濬大恨之,遂谓恕所刻疏稿,凡成化间留中之疏,俱书不报,故彰先帝拒
谏之失。侍医刘文泰因以此事疏攻恕,恕因去位,所以报恕之轻诋也。《明史·
恕传》则谓二人因争坐位,故构是狱。案:濬本很忮,恕一日不去则濬一日不得
快其私。其忌恕未必以此数语,亦未必以此一事。然恕亦殊乖避人焚草之意,故
史谓其昧於“远名”之戒。今刊本已无此二字,或后来削之欤。
△《马端肃奏议》·十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马文升撰。文升有《三记》,已著录。案文升砥砺廉隅,练达政体,朝端
大议,往往待之而决。与王恕、刘大夏俱负一时重望。此《集》奏议五十五篇,
乃嘉靖丁未其孙天祐所编次,而以《恩命录》及行略、墓志等文附之。凡史传所
载直言谠论,全文皆具在《集》中。其《请正北岳祀典於浑源州》一疏,则本传
不载而见於《礼志》。其为左都御史时所言《振肃风纪》十五章,本传不详其目,
今亦独见此书。大抵有关国计,不似明季台谏惟事嚣争。惟文升於成化中巡抚辽
东、总督漕运,当时必多所建白。而《集》中概不之及,则不详其何故矣。
△《关中奏议》·十卷(直隶总督采进本)
明杨一清撰。一清字应宁,安宁人,成化壬辰进士,官至华盖殿大学士,谥
文襄,事迹具《明史》本传。此编以其生平章疏分为五类。卷一、卷二曰《马政
类》,卷三曰《茶马类》,弘治十五年以副都御史督理陕西马政时所上。卷四、
卷五、卷六曰《巡抚类》,则寇入花马池,命巡抚陕西时所上。卷七、卷八、卷
九曰《总制类》,则正德初寇犯固原隆德,一清以延绥、甘肃、宁夏有警不相援,
患无所统摄,请遣大臣领之,即命一清总制时所上。第十卷曰《后总制类》,则
其忤刘瑾致仕后,以安化王寘鐇反复起时所上也。以所陈多陕甘边事,故以
“关中”为名。嘉靖初始刊行於南京。其间所载,不尽皆一清奏稿。凡当时部臣
覆疏及前后所奉谕旨,悉编入之。故於时事本末颇为详尽。史称一清官陕西提学
副使时,即详究边情利弊。尝当羽书旁午,一夕草十疏,悉中机宜。其才一时无
两,或比之姚崇云。
△《杨文忠公三录》·七卷(浙江孙仰曾家藏本)
明杨廷和撰。廷和字介夫,新都人,成化戊戌进士,官至华盖殿大学士,谥
文忠,事迹具《明史》本传。是编名为“三录”,实则《题奏前录》一卷,《题
奏后录》一卷,《视草馀录》一卷,《辞谢录》四卷,凡四种。《题奏前录》正
德时所上,《题奏后录》嘉靖时所上,乔宇为之序。《视草馀录》萧大亨为之序。
又有《自序》,谓官内阁时,凡朝廷奏对之词,政事可否之议,随事录之。《序》
题嘉靖六年,而所记止於嘉靖二年,则廷和以嘉靖三年正月去位也。其中有足与
史参考者。如《武宗本纪》十三年正月丙午至自宣府,命群臣具彩帐羊酒郊迎,
御帐受贺。是其事竟行也。廷和本传则言帝命回銮日群臣各制旗帐迎,廷和执不
从,乃已。是又未行。此书载上传谕五府及团营三大营各为旗帐奉迎,廷和不从。
钱宁及廖鹏、张龙屡传旨要胁,廷和终不从。驾回,竟不用旗帐,上意亦无所忤。
据此,则《本纪》书其始,未详其卒。知本传所言为是。又此书载正德十四年正
月七日散本官送兵部侍郎冯清奏捷本至内阁,欲拟旨奖励威武大将军,廷和执不
可。张龙、钱宁相继催取,廷和卒拟旨奖励冯清,而不及威武大将军一字。又载
慈寿遣散本官传谕欲改“懿旨”为“圣旨”,廷和力争至再方寝。又载寿安后崩,
世宗坚欲持丧三年,且拟颁遗诰,廷和力争,乃仅服二十七日於宫中,遂止遗诰
之命。凡此数事,《本纪》及廷和本传俱不载。又若擒戮江彬及议兴献庙,曲折
始末,亦较史为详。《辞谢录》皆辞职谢恩诸疏,林俊为之序。其卷帙多於《三
录》,而不在《三录》之数。以一人之事,非国政也。其奏疏有过於朴率之病。
然告君以达意为主,不以修词为工。如正德中《请慎重郊庙疏》、《请还宫疏》,
嘉靖中《请停斋醮疏》,皆指陈时弊,在当日可谓谠言。其他亦多切直中理,言
虽质直而义资启沃、固与春华自炫者异矣。
△《胡端敏奏议》·十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明胡世宁撰。世宁字永清,号静菴,仁和人,弘治癸丑进士,官至兵部尚书,
事迹具《明史》本传。世宁为推官时,屡折岐藩之势。为主事时,上书极论时政
阙失。与李承勋、魏校、余祐善称“南都四君子”。为江西副使时,上疏劾宁王
宸濠,为所构中,危祸几於不免。宸濠败后复起,又屡纠中官赵钦、刚聪等。风
节震一世。惟议大礼与张璁、桂萼合,而他事又无一不与璁、萼忤。盖意见偶同,
非有所依附也。是集所录奏议,皆与史传相发明。史称世宁呐不出口,及具疏,
援据古今,洞中窾会。今观是集良然。中多辞职乞罢之疏。考正德末,宸濠、刘
瑾内外交讧。嘉靖初,璁、萼专权相轧。世宁牴牾其间,动多掣肘,遂时时有引
退之心。盖孤立危疑,不能自安其位,不得已而出於斯。或以恬退称之,非其志
矣。薛应旂《方山文录》有《世宁小传》曰:“公尝言学贵经济,不在诗文。”
故其奏议二十卷及所著书数十种,皆有裨於世务,非空言也。今此本乃止十卷,
汪汝瑮家藏本亦同。岂应旂所见乃其全稿,后授梓时仅汰存其半欤。
△《何文简疏议》·十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明何孟春撰。孟春字子元,郴州人,弘治癸丑进士,授兵部主事。累官右副
都御史,巡抚云南。人为吏部左侍郎,以争大礼,左迁南京工部左侍郎。寻削籍。
隆庆初赠礼部尚书,谥文简。事迹具《明史》本传。孟春没后,遗稿散佚。万历
初,巡抚湖广佥都御史汝阳赵贤始搜辑其诗文,刻之永州。又别录其奏议为一集,
刊於衡州,即此本也。前二卷为官兵部时作,第三卷为官河南参政入为太仆寺卿
时作,第四卷至八卷为巡抚云南时作,末二卷为官侍郎时作。孟春少游李东阳之
门,学问该博。而诗文颇拙,卒不能自成一家。惟生平以气节自许,历官所至,
於时事得失,敷奏剀切,章疏乃卓然可传。本传所载,如救言官庞泮等;请停万
岁山工役;清宁宫灾,陈八事;出理陕西马政,上釐弊五事;谏武宗幸宣府;嘉
靖初以旱潦相仍,条奏八事;皆侃侃凿凿,有关大计。然此集所载,谠论尚多,
史特举其最著者尔。
△《垂光集》·二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明周玺撰。玺字天章,号荆山,合肥人,弘治丙辰进士。官至礼科都给事中,
为刘瑾所构,毙於廷杖。瑾败后,礼科给事中孙祯疏讼其枉。诏复官,荫其一孙。
事迹具《明史》本传。是集上卷载疏十三篇,上於弘治朝者七,上於正德朝者六。
言皆痛切,而劾瑾二疏,则尤直气坌涌,声溢简外。《明史》本传但称其劾法王
真人,劾太监齐元,侍郎李温,太监苗逵,尚书崔志端、熊翀、贾斌,都御史金
泽、徐源。又应诏陈八事,劾大僚贾斌等十一人、太监李兴等三人、勋戚张懋等
七人、边将朱廷等三人。又称其论太监韦兴不当命守郧阳,及忤瑾党杨玉,不及
劾瑾之事。此集可补史之阙。疏后附载家书一通,其许国忘家之意,已早决於未
劾逆珰之前。与《尽忠录》陈东八月二十五日家书,词气相似。亦可谓食其禄,
不避其难者矣。下卷附录敕命、祭文、墓表、碑记及题咏诗歌。其中嘉靖二年谕
祭文曰:“权奸构祸,削籍归田。抑郁未伸,遽焉沦没。”似谓玺卒於归田之后
者。与史载玺杖毙事状,绝不相符。岂当时讳其杖死,案牍所载,仅以削籍为词
耶。亦足见明政不纲,恣为欺罔矣。
△《孙毅菴奏议》·二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明孙懋撰。懋字德夫,号毅菴,慈谿人,正德辛未进士,官至应天府尹,事
迹具《明史》本传。懋官给事中时,武宗方狎昵小人,嬖倖用事,言官多所谪
降。懋独抗直不回。如劾奏太监于喜、史宣、张泽诸疏,俱能直陈无隐,颇著丰
采。又所奏湖广之管解绵花绒,及严考察各条,皆足补《明史》《食货》、《选
举》各志所未备。又懋是时扈从行在,其请急定平宸濠功赏,又请还京。屡陈边
警,直指天变。至千馀言。亦具见忠谠。其劾江彬也,史言人皆为懋危。而彬方
日侍帝娱乐,亦不之见。懋以幸免。亦可谓弹劾权贵,奋不顾身者矣。集中诸疏,
史但摘其大端,不能备载。今备录存之,以与本传相参考,犹可想见其遗直也。
惟疏中所劾诸人,刻本多劖除其姓名。盖其子孙避怨之计。今无从一一考补,
亦姑从其旧焉。
△《玉坡奏议》·五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张原撰。原字士元,三原人,正德甲戌进士,授吏科给事中。以疏论时事,
谪贵州新添驿丞。嘉靖元年,召复故官。坎坷八年,其志不挫,益以慷慨直谏自
许。如《正殷通等升职世袭疏》、《赵云升命疏》、《选近习疏》、《请逐太监
萧敬二疏》、《论锦衣卫朱宸等罪状疏》、《寝杨伦职命疏》、《停国戚张鹤龄
等恩典疏》、《停司礼监乞请疏》、《论国戚张延龄等罪状疏》、《论内宦提督
织造疏》、《论张璁桂萼疏》,皆力折权幸,不避祸患,言人所不能言。今具载
集中。当其赐环之初,赵汉与之同科,赠之以诗,有“碧桃雨露空千树,老竹冰
霜见一竿”句,又有“回来龙剑星文在,迟暮提携得共看”句。今载汉《渐斋诗
稿》中。观於是集,原可谓不愧斯言矣。
△《南宫奏稿》·五卷(编修励守谦家藏本)
明夏言撰。言字公谨,贵溪人,正德丁丑进士,授兵科给事中。历官礼部尚
书、武英殿大学士。后以主复河套,为严嵩所构,坐与曾铣交关,弃市。隆庆初,
追复原官,谥文愍。事迹具《明史》本传。言初以才器受知世宗,而柄用之后,
志骄气溢,傲愎自专,卒以致败,其事业殊无可称。特学问淹博,於故事夙所留
意。又值世宗锐意改制之时,故於一朝典礼,多所酌定。如南北郊分祀、更定文
庙祀典及大禘礼仪、立先蚕坛之类,悉言所赞成。迨帝擢掌礼部,益力举其职。
前后奏牍,亦多有可采。此本为御史王廷赡所刊行,即其官尚书时所上。自郊庙
大典以至封爵贡举,大端略具。其间牵合古义,附会时局者,往往不免。然明代
典章,至嘉靖而一大变。史志但撮举纲要,不能具其建议之所以然。观於是集,
端委一一具在。录而存之,亦议礼者得失之林,非谓其持论之皆当也。
△《讷谿奏疏》·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周怡撰。怡字顺之,号都峰,改号讷谿,太平人。嘉靖戊戌进士。授顺德
府推官,擢吏科给事中。以疏劾严嵩廷杖,下锦衣狱。三年,世宗感乩仙之言,
得与杨爵、刘魁同出狱。未几,以熊浃劾乩仙诬妄激世宗怒,复逮入狱。又二年,
始得释。隆庆初,召为太常寺少卿,又上疏忤中官,外调山东按察使佥事。稍迁
司业,仍为太常寺少卿以卒。盖其平生触犯权倖,至再至三,困踣颠连,仅存
一息,而其志百折不改,劲直忠亮,卓然为一代完人。是集为其弟恪所编,许谷
为之序。凡吏科奏疏十一篇,太常奏疏二篇。虽卷帙无多,而生气凛然,犹足以
见其梗概也。卷末《乞休》一疏,注曰“李石麓相公不允上”。李石麓者,大学
士李春芳号也。盖怡放废以后,不欲再出,而春芳以穆宗新政,欲奖用直臣,故
格之不使上达。然怡讫不得大用,殆亦郭公之善善欤。
△《谭襄敏奏议》·十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谭纶撰。纶字子理,宜黄人,嘉靖甲辰进士,官至兵部尚书,襄敏其谥也,
事迹具《明史》本传。此编乃其历官疏草,分为三集。曰《闽稿》,嘉靖四十二
年再起为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时所上也。曰《蜀稿》,嘉靖四十四年起为陕西
巡抚,会大足民作乱,陷七城,调任四川以后所上也。曰《蓟辽稿》,隆庆元年
至四年,由兵部右侍郎进左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军务时所上也。
史称纶沉毅知兵,为台州知府时,即与戚继光立束伍法,练兵破倭寇,禽斩殆尽。
官浙江海道副使时,又连破之。再起为浙江右参政时,破饶平贼林朝曦。调福建
参政时,郡县多为倭所陷,力战恢复,闽地以平。官四川巡抚时,灭云南叛酋凤
继祖于会理。总督两广时,岑冈贼江月照等望风而降。朝廷倚以办贼,遇警辄调,
居官无淹岁。后在蓟辽,与戚继光协力修边备,三卫诸部迄不敢南牧。终始兵事
垂三十年,积首功二万一千五百。计其功名,不在王守仁下。而儒者顾艳称守仁,
则以守仁聚徒讲学,羽翼者众也。今特录是集,以见其谋画之大略,庶不没其实
焉。
△《潘司空奏疏》·六卷(浙江巡抚采巡本)
明潘季驯撰。季驯字时良,乌程人,嘉靖庚戌进士,官至总督河道、工部尚
书,兼右都御史,事迹具《明史》本传。此集凡《巡按广东奏疏》一卷、《督抚
江西奏议》四卷、《兵部奏疏》一卷。季驯巡按广东在嘉靖三十八年。奏疏后有
其子大复附记,称原稿几三寸许,散佚不存,仅从掖垣觅之,故所录止此。其督
抚江西在万历四年。奏疏之前有李迁、万恭二《序》。其为南京尚书则在万历九
年。旧本列在兵部之前,编次误也。季驯虽以治河显,而所至皆有治绩。集中如
《查议弓兵工食》及《损益南京兵政》诸疏,皆足补《明会典》所未备。又《查
解兵卫存留粮饷济边》诸奏,亦深切当时弊政,足与史志相参考云。
△《两河经略》·四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明潘季驯撰。万历初,河决高家堰,淮、扬、高、宝皆为巨浸。季驯建议筑
堤防,疏淤塞。论水势之强弱,复黄河之故道。条上六事,诏如议行。书中所载,
皆其时相度南北两河奏疏。首冠以图,末附书一通,不著所上者为何人。书中有
“奉大司空之教,亲往阅视”之语。考是时工部尚书李幼滋,始终主张其事,殆
即其人欤。季驯先后总河务二十七年,晚辑《河防一览》。其大旨在以堤束水,
以水刷沙,卒以此奏功。此集所载诸疏,并规度形势,利弊分明,足以见一时施
工之次第。与所作《河防一览》,均为有裨实用之言。不但补史志之疏略,备舆
图之考证已也。
△《两垣奏议》·一卷(山东巡抚采进本)
明逯中立撰。中立有《周易札记》,已著录。是书凡奏议六篇,皆中立为给
事中时所上。以历官吏、兵二科,故称两垣。其中《lun6*公用舍》、《论修史用人》
及《论会推阁臣》三疏,本末略具《明史》本传。盖中立以是三疏,一忤旨停俸,
一见忌辅臣,一被贬外授,故史特摘录於本传。其《请罢织造》、《论东倭》及
《请停例金》三疏,虽事不施行,然亦皆铮铮不阿,无愧封驳之职,不得以卷帙
之少废之矣。旧本附刻中立所作《周易札记》后。今既分隶四库,则列於《经部》
为不伦,故析出别著录焉。
△《周忠愍奏疏》·二卷(福建巡抚采进本)
明周起元撰。起元字仲先,号绵贞,海澄人,万历辛丑进士,官至右佥都御
史,巡抚江南。以忤珰魏忠贤被害。崇祯初,追赠兵部侍郎,谥忠愍。改谥忠惠。
事迹具《明史》本传。是集凡《西台奏疏》十一首,为一卷,乃擢湖广道御史巡
漕时所上。曰《抚吴奏疏》十九首,为一卷,乃巡抚江南时所上。原本第一卷所
载皆起元之传。第四卷为《兰言录》,皆系题赠诗文。第五卷为《崇祀录》,皆
呈词碑记,后又录诸人赠祭诗文及起元遗诗七首。盖出其后裔搜辑开雕,故随得
随增,无复次第。又明末积习,好以哗讦取名,其奏议大抵客气浮词,无裨实用。
起元诸疏,尚多有关国计民生,非虚矜气节者比。其人其言,足垂不朽。今录其
奏疏二卷,以遗诗七首附后。至起元名光史册,初不藉传志以传。兹并从删汰,
以省繁复焉。
△《张襄壮奏疏》·六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张勇撰。勇字飞熊,上元人,积功官至靖逆将军,提督甘肃军务,封靖
逆侯,加少傅兼太子太师。是集为其子云翼所编。始於顺治六年《谢实授甘肃总
兵官疏》,终於康熙二十三年《甘州遗疏》,凡百二十篇。勇初任甘肃总兵官时,
即内值肃州回民作乱,外值昂汉夷人窥边,日事攻讨。中间奉调南征,旋回甘肃,
复值王辅臣之乱。往来征剿,日无宁晷。其没也,犹以防御麦力幹之故,力疾出
师,卒於军营。计始终兵间四十馀年。王进宝、赵良栋等,皆由其偏裨起为名将。
自康熙十三年以后,箭创病足,以肩舆督师者十年。屡乞解职,皆荷优诏,慰留
卧理。盖两朝受知之深,诸将无逾於勇者。今观集中诸疏,大抵皆兵间所作,并
剀切详明,言无不尽。读之可见开国之初,底定秦陇之方略。并可见列圣知人善
任,风云际会,极千载一时之盛焉。
△《靳文襄奏疏》·八卷(直隶总督采进本)
国朝靳辅撰。辅字紫垣,镶红旗汉军,初授翰林院修撰,官至总督河道、兵
部尚书,文襄其谥也。是编皆前后治河奏疏,其子治豫汇刊之。辅自安徽巡抚擢
授河道总督时,值河患方棘,洪流逆溢,高堰横溃,合淮水而东注,故道反湮。
辅疏言:“河水挟沙而行,易於壅阏。惟赖清水助刷,始能无滞。当审其全局,
彻首尾而合治之。不可漫为施工,堵使东筑西决,终归无益。”因条具八事八告,
圣祖仁皇帝悉俞其请。於是疏濬运河及清口,以至海口河道。又开白洋清河以东
引水河,而黄流始畅。开清口澜汛浅诸引河,而淮水始出敌黄。筑河崖遥堤缕堤,
修高堰,堵翟坝,置减水六坝,而宣泄咸有所恃。至开中河、早河诸役,尤其设
施之大者。其持论以“筑堤崖,疏下流,塞决口,有先后而无缓急”数语为纲领。
故在事十年,具著成绩。诸疏并在集中,无不指陈原委,言之凿凿。至今论治河
者犹称辅焉。末附辅官巡抚时奏疏三篇,其极论骚扰驿站,亦具见风力云。
△《华野疏稿》·五卷(山东巡抚采进本)
国朝郭琇撰。琇,即墨人,华野其字也,康熙庚戌进士,官至湖广总督。此
编乃其历官奏疏。起康熙二十七年,迄四十一年,凡四十四篇。疏末多载原奉谕
旨,盖琇所恭录,而其后人并敬刊也。琇初由吴江知县行取入台,即劾罢大学士
明珠、余国柱等。圣祖仁皇帝嘉其敢言,洊擢左佥都御史,进左都御史。复劾
奏王鸿绪、高士奇、徐乾学等党yuan6*交通,亦皆谴退。后缘事镌秩,复起为湖广总
督。在官四年,别以红苗抢掠一事褫职归。盖当其弹抨得实,则拔擢以旌其忠;
当其贻误封疆,则罢斥以明其罪。仰见圣祖仁皇帝行政用人,大公独断。赏罚悉
视其自取,而无一毫畸轻畸重於其间。前者纂辑《五朝国史列传》,特命於《明
珠传》中载琇劾疏全文,毋庸删削。嗣复命於《王鸿绪》、《高士奇》、《徐乾
学》诸传中补载琇之劾疏,无庸隐讳。并复颁示纶音,阐明其进退之由。俾共知
琇之擢用,无人能排挤报复。琇之罢官,亦非由有人倾轧。百尔臣工,仰承诰诫,
已无不晓然共喻。臣等谨录琇此编,并恭录前奉谕旨冠诸卷端。庶彝训昭然,永
垂成宪,益共知所警励焉。(以上专集)
(案:以上所录皆以奏议自为一集者。其或编入文集之中,则仍著录於《集
部》。)
△《诸臣奏议》·一百五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宋赵汝愚编。前有淳熙十三年札子,称尝备数三馆,获观秘府四库所藏及累
朝史氏所载忠臣良士便宜章奏。收拾编缀,殆千馀卷。文字纷乱,疲於检阅。自
假守闽郡,辄因政事之暇,因事为目,以类分次。而去其复重与不合者,犹馀数
百卷。釐为百馀门。始自建隆,迄於靖康,推寻几月,粗见本末。若非芟繁举要,
恐劳乙夜之观。欲更於其间择其至精至要,尤切於治道者,每缮写十卷,一次投
进。又有淳祐庚戌《史季温序》,称其开端於闽郡,奏书於锦城。是其经历岁时,
屡经简汰,乃成是编。故其去取颇不苟。自称上可以知时事之得失、言路之通塞,
下可以备有司之故实。其大旨以备史氏之阙遗,非夸饰也。凡分《君道》、《帝
系》、《天道》、《百官》、《儒学》、《礼乐》、《赏刑》、《财赋》、《兵
制》、《方域》、《边防》、《总议》十二门。子目一百一十四。每篇之末,各
附注其人所居之官,与奏进之年月,亦极详核。其奏札《自序》及《史季温序》,
皆称《名臣奏议》。而此本题曰《诸臣奏议》。岂以中有丁谓、秦桧诸人而改其
名欤?案《朱子语录》云:赵子直要分门编奏议。先生曰:只是逐人编好。因论
旧编精义,逐人编自始终有意。今一齐节去,更拆散了,不见其全意矣云云。今
此集仍以门分,不以人分,不用朱子之说。盖以人而分,可以综括生平,尽其人
之是非得失,为论世者计也。以事而分,可以参考古今,尽其事之沿革利弊,为
经世者计也。平心而论,汝愚所见者大矣。
△《历代名臣奏议》·三百五十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明永乐十四年黄淮、杨士奇等奉敕编。自商、周以迄宋、元,分六十四门。
名目未免太繁,区分往往失当。又如文王、周公、太公、孔子、管仲、晏婴、鲍
叔、庆郑、宫之奇、师旷、麦丘邑人诸言,皆一时答问之语,悉目之为奏议,则
《尚书》飏言,何一不可采入,亦殊踳驳失伦。然自汉以后,收罗大备。凡历
代典制沿革之由、政治得失之故,实可与《通鉴》、“三通”互相考证。当时书
成,刊印仅数百本,颁诸学宫,而藏版禁中,世颇希有。崇祯间,太仓张溥始刻
一节录之本。其《序》自言生长三十年,未尝一见其书。最后乃得太原藏本,为
删节重刊,卷目均依其旧。所不同者此本有《慎刑》一门,张本无之。张本有
《漕运》一门,此本无之。不知为溥所改移,为传本互异。然溥所去取,颇乏鉴
裁,至唐、宋以后之文尽遭割裂,几於续凫断鹤,全失其真。此本为永乐时颁行
原书,犹称完善。虽义例芜杂,而采摭赅备,固亦古今奏议之渊海也。
△《名臣经济录》·五十三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黄训编。训,歙县人,嘉靖己丑进士,官至副都御史。是书辑洪武至嘉靖
九朝名臣经世之言。中阙建文一朝,以革除讳之也。分十门,凡《开国》一卷,
《保治》十卷,《内阁》四卷,《吏部》四卷,《户部》五卷,《礼部》七卷,
《兵部》十三卷,《刑部》三卷,《工部》五卷,《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共一
卷。每门各有子目。《开国》、《保治》二门,以时代为序。《吏》、《礼》、
《兵》、《工》四部各以所属四司分四类。《户部》分《图志》、《田土》、
《赋役》,《给赐》、《黄册》、《屯田》、《婚姻》、《粮运》、《禄俸》、
《盐法》、《茶法》、《课程》、《赈恤》十三类。《刑部》分《律例》、《论
奏》、《题奏》、《杂论》四类。以二部诸司,皆以省分,无专掌一事者故也。
《内阁》无子目,百司之总,无不该也。《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亦无子目,篇
帙寡也。明永乐间,敕黄淮等编《历代名臣奏议》,至元而止。虽门目浩繁,不
无冗杂,而二千年訏谟硕画,历历可徵。是编所载,如《陶安传》、《刘基行状》、
《蹇义墓志》、《李东阳年谱》诸篇,兼纪言行;《汉府》、《赵府》、《石亨》、
《曹吉祥之变》诸篇,并录时事;以及谢铎《焉用彼相说》、何依《休庵诗序》
之类,采及杂文;邱濬《大学衍义补》之类,至节取所著之书,不纯为奏议之体。
故但以《经济录》为名。其实奏议居十之九,与淮等所编时代相接,颇足以资考
镜。今附之《奏议类》中。其间如《胡广碑录》之类,间有滥收,或亦朱子《名
臣言行录》取吕惠卿,赵汝愚《名臣奏议》不遗章惇、秦桧之意欤。分别观之可
矣。
△《钦定明臣奏议》·四十卷
乾隆四十六年奉敕编。以皇子司选录,而尚书房入直诸臣预缮写。每成一卷,
即恭呈御览,断以睿裁。盖敷陈之得失,足昭法戒。而时代既近,殷鉴尤明。将
推溯胜国之所以亡,与昭代之所以兴者,以垂训於无穷,故重其事也。考有明一
代,惟太祖以大略雄才,混一海内。一再传后,风气渐移。朝论所趋,大致乃与
南宋等。故二百馀年之中,士大夫所敷陈者,君子置国政而论君心,一札动至千
万言,有如策论之体。小人舍公事而争私党,一事或至数十疏,全为讦讼之词。
迨其末流,弥增诡薄。非惟小人牟利,即君子亦不过争名。台谏閧於朝,道学哗
於野。人知其兵防吏治之日坏,不知其所以坏者由阁臣奄竖为之奥援。人知阁臣
奄竖之日讧,不知其所以讧者由门户朋党为之煽构。盖宋人之弊,犹不过议论多
而成功少。明人之弊,则直以议论亡国而已矣。然一代之臣,多贤奸并进,无人
人皆忠之理,亦无人人皆佞之理。即一人之身,多得失互陈,无言言皆是之事,
亦无言言皆非之事。是以众芳芜秽之时,必有名臣硕辅,挺出於其间;群言淆乱
之日,必有谠论嘉谟,搘拄於其际。所谓披沙简金,在乎谨为持择也。是编禀
承训示,辨别瑕瑜。芟薙浮文,简存伟议。研求史传,以后效验其前言。考证情
形,以众论归於一是。譬诸童谣妇唱,一经尼山之删定,而列在六经。一代得失
之林,即千古政治之鉴也。至於人非而言是,不废搜罗;论正而词乖,但为删润。
圣德之广,一善不遗;圣度之宏,大公无我;尤非寻常所可测量矣。(以上总集)
──右“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二十九部、七百二十六卷,皆文渊阁著录。
记言记动,二史分司。起居注,右史事也,左史所录蔑闻焉。王言所敷,惟
诏令耳。《唐志·史部》,初立此门。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则移“制诰”於
《集部》,次於《别集》。夫涣号明堂,义无虚发,治乱得失,於是可稽。此政
事之枢机,非仅文章类也。抑居词赋,於理为亵。《尚书》誓诰,经有明徵。今
仍载《史部》,从古义也。《文献通考》始以“奏议”自为一门,亦居集末。考
《汉志》载奏事十八篇,列《战国策》、《史记》之间,附《春秋》末。则论事
之文,当归《史部》,其证昭然。今亦并改隶,俾易与纪传互考焉。
△《太祖高皇帝圣训》·四卷
康熙二十五年圣祖仁皇帝恭编。凡九十有二则,分二十六门。乾隆四年我皇
上敬制序文。宣付剞劂,昭示万方。昔者有明末叶,海水群飞,景命有归,真人
首出。亶聪明而应运,锡智勇以匡时,以遗甲一十三人,仗顺兴师,肇开鸿业。
威弧震叠,妖孛熸芒。仰溯临御之日,大抵秉旄执钺者居多。然而外播天声,
内脩王政。经纶创造,文武兼资。凡一时指授开陈,皇极敷言,罔非彝训。黄帝
七十战而铭著於巾机,成汤十一征而义彰於誓诰。以今方古,厥道同符。特以国
初淳朴,仅传於故老旧臣之口,故记载未详。圣祖仁皇帝追维前烈,敬勒鸿编。
昭千古之帝图,垂万年之家法。书所谓启佑我后人,咸以正无缺者,缔造规模,
犹可仰窥而见焉。
△《太宗文皇帝圣训》·六卷
顺治末,世祖章皇帝编次未竟,康熙二十六年圣祖仁皇帝续成。凡一百一十
一则,分二十三门。乾隆四年皇上御制序文刊布。惟我太宗文皇帝缵承前绪,益
拓鸿基。因垒崇墉,观兵坶野。威棱震耀,既远迈成周。至於敦叙群伦,正名百
物,礼乐大备,书契肇兴,则与轩帝膺图,外奋涿野之威,而内肃合宫之典者,
后先同揆。诚以守成而兼创业,奋武而并揆文。盖宰驭乎万类者,其聪明睿智必
超乎万类之上,太祖有焉。垂裕乎万年者,其制作精神必周乎万年之后,太宗有
焉。称天上谥,尊以经天纬地之大名,义所称也。丰功伟烈,史臣珥笔,已恭纪
琅函。至於圣德所形,声律身度,一举一动,效法乎乾坤,一话一言,表里乎典
诰者,则恭传天语,具在斯编。於以上彰祖德,下启孙谋。理珠囊而握金镜,诚
亿万世之法守矣。
△《世祖章皇帝圣训》·六卷
康熙二十六年圣祖仁皇帝恭编。凡一百一十三则,分三十二门。乾隆四年皇
上御制序文刊布。洪维我世祖章皇帝夙龄践祚,定鼎燕京。视帝尧起自唐封,尚
先五载。然生而神灵,幼而徇齐,长而敦敏,则比德於黄轩。是以提挈天枢,驱
策群力,削平三蘖,底定四瀛。大同文轨,建亿载之丕基。加以宵旰之余,始终
典学。御注《孝经》,则操至德要道之原。御纂《内则衍义》则昭笃近举远之本。
御制《人臣儆心录》,则振举政典,澄叙官方。御撰《资政要览》,则敦叙纲常,
砥砺世教。凡圣贤之理蕴,无不阐明;凡帝王之治法,无不讲贯。固已本心出治,
举措咸宜。至於教阐圣谟,言为世则,亦出同纶綍,宝并球图。夫天不可测,测
以星辰之行;地不可度,度以山川之纪;圣不可知,知以典籍之所传。尧诫汤铭,
贻留奕禩,亦庶几稍窥高厚之万一矣。
△《圣祖仁皇帝圣训》·六十卷
雍正九年世宗宪皇帝恭编。乾隆六年皇上御制序文刊布。凡三十二类,总一
千九百馀则。篇帙视列圣为富。盖我圣祖仁皇帝道符帝縡,命自天申。景祚延
洪,卜年久远。六甲五子,首末循环,与天运相终始。故神功圣德,史不胜书。
实录数盈千卷,而贻留大训,亦纪载独繁。伏考《周易》有曰:日月得天而能久
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宝祚绵长,故彝训最为详备。
此诚帝王之盛轨也。然其故有不止於此者。昔虞舜鸣韶,凤仪兽舞,而皋陶飏拜,
犹期以慎宪省成,虑其始勤而终惰也。使历年久远而暇豫之念或萌,则怠气所乘,
又安能於天下之事一一为之衡量,於在廷之臣一一为之启导。今跽读圣谟所为保
泰而持盈,谨小而慎微者,六十一年殆如一日。然则圣训之独多,固在享国之永,
亦在莅政之勤矣。周公告诫成王,历举太戊、武丁、祖甲、文王之寿考而归本於
无逸。圣人之心,固异世而同符也。
△《世宗宪皇帝圣训》·三十六卷
乾隆五年皇上恭编。御制序文刊布。分三十类,九百十六则。卷帙亦极繁富。
盖我世宗宪皇帝励精图治,日昃不遑,端拱九重而念周四海。为万世永赖之计,
故理繁治剧而不避其烦。廑一夫不获之心,故虑远防微而不遗於细。所由都俞吁
咈,诰诫特详。且癸卯践祚以前,侍圣祖仁皇帝之日长,上则政教之条制,刑
赏之权衡,闻之最悉;下则百度之利弊,万物之情伪,知之最深,故睿照无遗,
如金鉴澄明,物来毕肖。随时诲示,每泛应无穷。而皇上问视龙楼,亲聆纶綍,
亦二十馀载。御极以后,圣慕弥深,追述玉音始末,犹能详备十三年中之记录,
积盈三十馀卷。元元本本,有自来矣。尧典禹谟,流传简册。大圣人健行不息之
心,明作有为之政,昭垂天壤,炳然与日月齐光也。
△《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一百五十九卷
雍正七年世宗宪皇帝俯允廷臣之请,命和硕庄亲王允禄缮录刊布。所载起御
极之初,止於是年,以雍正九年告成。皇上即祚以后,复命和硕和亲王弘昼编次
雍正八年至十三年上谕,校正续刻,补为全书。以乾隆六年告成。原本皆以每月
别为起讫,不标卷数。今恭依旧次,釐为一百五十九卷。原本亦未题书名。今恭
绎谕旨,由内阁宣示者居多,谨题曰《上谕内阁》,以别於《上谕八旗》诸编焉。
伏考国家旧制,始置内三院,后乃改置内阁,以出纳纶音,恭逢列圣膺图,乾纲
独握。自增用奏摺以后,皆高居紫极,亲御丹毫,在廷之臣,一词莫赞,即朱批
谕旨是也。其题本由内阁票拟者,遇事涉两岐,辄恭缮双签以请,无敢擅专。至
於训诰特颁,则指授内直诸臣於禁廷具草。有纤微未达圣意者,必御笔涂乙添注,
亦罔敢以私意参其间。鉴定之后,降付内阁,宣布中外而已。更无由如前代宰辅
假批答以窃威福者。此一百五十九卷,名为臣工所缮录,实与御札手敕无以异。
励精宵旰之怀,谨持魁柄之意,万世可伏读而见之也。我皇上御跋程颐《经筵札
子》,力斥其天下安危系於宰相之说。诚所谓聪听彝训,垂裕后昆者矣。
△《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三百六十卷
雍正十年奉敕校刊,乾隆三年告成。冠以世宗宪皇帝《谕旨》,殿以皇上御
制《后序》。所载臣工奏摺凡二百二十三人。多者以一人分数册,少者以数人合
一册。所奉朱批,一一恭录。或在简端,或在句旁,或在馀幅。少者数十言,多
者每至数百言。其肯綮之处,经御笔圈出抹出者,尤为详悉。无不循名责实,斥
伪求真。或即委而知源,或见微而识著。玉衡之平,不可欺以重轻;金鉴之明,
不可炫以妍丑。推求一事而旁烛万端,端拱九天而坐照四海。凡尧儆舜咨,具寓
於羲画禹书之中。天下臣民,循环跪诵,盖皆得而仰喻焉。伏考典谟所载,都俞
吁咈,大抵面陈。秦、汉以后,章奏既兴,载於史者不过有省有不省,有行有
不行耳。所谓凤尾诺,不过一字,未有连篇累牍,一一手敕报之者。唐、宋以后,
多出代言。故诸臣文集,或以批答为内制之一体。如宋太祖於《截木》之章、宋
真宗於《邻壤》之字,皆偶然涉笔,不过数言,亦未有句栉字比,标注甲乙,无
几微之不到者。至於集彼书囊,积为巨帙,多至三四百卷,而敷奏报闻,无烦训
示者,不与焉。内外章牍,由内阁奏进者,亦不与焉。尤书契以来所未尝闻见者
矣。臣等校录之馀,知我皇上励精无逸,登七帙而弥勤者,家法渊源有所自来也。
(以上专集)
△《世宗宪皇帝上谕八旗》·十三卷、《上谕旗务议覆》·十二卷、《谕行
旗务奏议》·十三卷
雍正九年,和硕庄亲王允禄等奉敕编。凡三集,共为一书。自康熙六十一年
十一月十七日以后所奉谕旨,涉於八旗政务者,曰《上谕八旗》。其前录谕旨而
附载八旗大臣所议於后者,曰《上谕旗务议覆》。其前录八旗大臣所奏而恭录谕
旨於后者,曰《谕行旗务奏议》。并兼用国书、汉书,刊刻颁行。伏考三代以上,
兵与民同体,文与武亦不分途。故凡其著名版籍者,十六以下上所长,六十以上
上所养。无事皆可合以训练,有事即人人可以荷戈。而当时之将帅,亦即以卿大
夫为之,未尝治民而不治兵,治兵而不治民也。三代以下,时异势殊,虽尧、舜、
禹、汤亦不能复行古法。维我国家八旗之制,则古法犹存。虽臂指相维,统以军
律。而其人如比闾族党之相保,民事具焉。其官如郡国州县之相隶,吏事具焉。
故六职百司之政,八旗无不备,而科条案牍亦遂至剧至繁。我世宗宪皇帝深维根
本之重,睿谟规画,钜细咸周。故宣於纶綍者特多。犹虑纤毫之或遗也,谋及卿
士,而议覆积而成帙。询于刍荛,而奏议亦积而成帙。盖辇毂之侧,视听至近。
筹度周详,咨询周密,犹若此。然则万方广远,百度殷繁,睿虑精勤,一息而周
四海者,不益可仰窥哉。谨案:列圣御制及官撰诸书,并恪遵圣谕,冠于国朝著
作之首。惟《诏令奏议》一门,例以专集居前,总集居后。而所录汉、唐诏令,
皆总集之属,不应在专集之前。是以恭录圣训圣谕,弁冕此门。前代诏令列后焉。
△《唐大诏令集》·一百三十卷(编修朱筠家藏本)
宋宋敏求编。敏求字次道,赵州平棘人,参知政事绶之子,进士及第,官至
史馆修撰、龙图阁直学士,事迹具《宋史》本传。敏求尝预修《唐书》,又私撰
唐武宗以下实录一百四十八卷,於唐代史事,最为谙悉。此集乃本其父绶手辑之
本,重加绪正,为三十类。熙宁三年自为之序,称缮写成编,会忤权解职。顾翰
墨无所事,第取唐诏令目其集而弆藏之云云。盖其以封还李定词头,由知制诰罢
奉朝请时也。其书世无刊本。辗转钞传,讹误颇甚。中阙卷第十四至二十四、八
十七至九十八,凡二十三卷。参校诸本皆同。其脱佚盖已久矣。唐有天下三百年,
号令文章,粲然明备。敏求父子复为裒辑编类,使一代高文典册,眉列掌示,颇
足以资考据。其中不尽可解者。如裴度门下侍郎彰义军节度使宣慰等使制。据
《旧唐书》,其文乃令狐楚所草。制出后,度请改制内“翦其类”为“革其志”,
改“更张琴瑟”为“近辍枢衡”,改“烦我台席”为“授以成算”,宪宗从之,
楚亦因此罢内职,是当时宣布者即度奏改之辞。今此集所载,尚仍楚原文,不从
改本,未详何故。又宝历元年册尊号赦书。据《敬宗本纪》,时李绅贬官,李逢
吉等不欲绅量移,乃於赦书节文内但言左降官已经量移者量移近处,不言未量移
者宜与量移。翰林学士上疏论列,帝命追赦书添改之。今此集所载,只及赦罪一
条,而无左降官量移之文,疑亦有所佚脱。又《旧唐书》所载诏旨最多。今取以
相较,其大半已入此集,而亦有遗落未载者。如纪号则改元天祐诏。除授则尹思
贞御史大夫、李光弼兵马副元帅诸制。追赠则张说赠太师,杨绾、颜真卿、李绛
赠司徒,郭暧赠太傅,郑朗赠司空,田布赠仆射诸诏。优礼则杜佑、萧俛致仕
诸诏。奖劝则劳解琬、奖李朝隐、褒美令狐彰、奖伊西北庭二镇诸诏。谪降则王
毛仲、韩皋、吕渭、张又新、李续之、熊望贬官诸诏。诛窜则决杀长孙昕,流裴
景仙、裴茂诸敕。皆关朝廷举措之大者,而此集并阙而不登。以敏求博洽,不应
疏於搜采。或即在散佚之中,亦未可定也。然唐朝实录,今既无存。其诏诰命令
之得以考见者,实藉有是书,亦可称典故之渊海矣。
△《两汉诏令》·二十三卷(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
《西汉诏令》十二卷,宋林虙编。《东汉诏令》十一卷,宋楼昉所续编也。
虙字德祖,吴郡人,尝为开封府掾。昉字旸叔,鄞县人,官宗正寺主簿。先是,
虙以《西汉文类》所载诏令阔略,乃采括纪传,得《西汉诏令》四百一篇。以世
次先后,各为一卷。大观三年,程俱为之序。南渡后,昉又依虙之体,编《东汉
诏令》以续之。有嘉定十五年《自序》。是编合为一书,题曰《两汉诏令》,而
各附原《序》於后。其首又载洪咨夔所作《两汉诏令总论》一篇。案咨夔有《两
汉诏令揽钞》,见於本传。而此《总论》内云:夔假守龙阳,纵观“三史”,裒
其诏制、书策、令敕之类,事著其略,每常以臆见系之。然则所云《揽抄》者,
必尚有咨夔议论之辞。而今书内无之。则此特后人取林虙、楼昉二书合编,而掇
咨夔之《论》冠其前耳。其与《揽钞》,实非一书也。两汉诏令,最为近古,虙
等采辑详备,亦博雅可观。虽陈振孙谓其平、献两朝,莽、操用事,如锡莽及废
伏后之类,皆当削去。是於裁制亦间有未合。然其首尾完赡,殊便观览,固有足
资参考者焉。(以上总集)
──右“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十部、八百二十二卷,皆文渊阁著录。
(案:诏令之美,无过汉、唐。《唐大诏令》为宋敏求搜辑而成,多足以裨史
事。《两汉诏令》虽取之於“三史”,然汇而聚之,以资循览,亦足以观文章尔
雅、训词深厚之遗。两宋以后,国政得失,多见於奏议,内外制亦多散见於诸集,
故所录从略焉。)
△《政府奏议》·二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宋范仲淹撰。仲淹字希文,其先邠州人,后徙家江南,遂为吴县人。大中祥
符八年进士。历官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知青州。卒赠兵部尚书,谥文正。事
迹具《宋史》本传。仲淹自庆历三年拜参知政事,五年罢为陕西四路宣抚使。在
政府者首尾三载,是编皆其时奏札,故以为名。分《治体》、《边事》、《荐举》、
《杂奏》四类,凡八十五篇。皇祐五年,韩琦为河东经略安抚使,始序而行之。
称辑之者为寺丞君,谓仲淹子纯仁也。《宋史·艺文志》载仲淹《奏议》十五卷,
与此本不同。考《琦序》,称《奏议》十七卷、《政府论事》二卷,所谓十七卷
者,当即《宋志》所载。特《宋志》荒谬,误“七”为“五”。所谓二卷者,当
即此本。特名曰《论事》,不名曰“奏议”。然陈振孙《书录解题》有《范文正
公奏议》二卷,则其名《奏议》久矣。史称方仲淹执政时,仁宗锐意治平,数问
以当世要务,尝开天章阁,手诏谘询。仲淹退而条上十事,仁宗悉采用之,独府
兵法,众以为不可而止。今集中答诏条陈治道一篇,盖即其事。又请以辅臣兼制
诸曹,其疏亦在集中。盖仲淹方以天下为己任,意在裁削倖滥,考核官吏,而
论者多不以为然。自所陈之十事既行,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侥倖者益不
便,相与造作谣谤,仲淹因不安其位而去。其所施为,亦遂稍稍沮罢。观于是集,
其条制规画,犹略可考见。《史赞》所称宏毅之器,足任斯责者,亦庶几乎无愧
矣。
△《包孝肃奏议》·十卷(编修朱筠家藏本)
宋包拯撰。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天圣五年进士,历官御史中丞、知开封
府,终礼部侍郎、枢密副使,赠礼部尚书,谥孝肃,事迹具《宋史》本传。案
《宋志》载拯《奏议》十五卷。今此本为拯门人张田所编,自应诏至求退,分三
十门,止有十卷。《田序》亦称十卷,与史志不合。然《宋志》颠倒悖谬,为自
来史家所未有,不可援以为据,殆误衍“五”字欤。惟是田所编次,多不可晓。
《文献通考》引《汪应辰序》曰:“公《奏议》分门编类,其事之首尾,时之先
后,不可考也。”如《请那移河北兵马》凡三章,其二在八卷《议兵门》,其一
乃在九卷《议边门》,其不相贯穿如此,所言与此本相符。《序》又云:“今考
其岁月,系於每章之下,而记其履历於后。”若其岁月见於章中,与夫不可得而
考者,不容以不阙也。庶读者尚可以寻其大概。是应辰於是编固每篇皆为笺注,
而此本无之。盖应辰笺注久佚,今存者仍原本耳。《序》又云:“如劾罢张方平、
宋祁三司使,而《奏议》不载。岂包氏子孙所不欲以示人者耶?”案史称拯攻去
张方平、宋祁,朝廷遂以拯代祁为三司使。欧阳修有《蹊田夺牛》之奏,拯家居
避命者久之。应辰所云,盖指此事。然拯之刚正,岂逐人而觊其位者。修虽有此
奏,特宋人好为议论之习。拯之心迹,天下后世皆可谅之。遽讳而削其稿,反若
拯实有此短者。此张田编次之无识,非拯志也。张田字公载,澶州人,嘉祐中尝
知庐州,甚著清誉,盖能不愧其师者。此书第九卷中有《进张田边说七篇状》,
并附以《赐张田敕书》,与他篇例异,知确为田之所编。应辰以为其子孙讳之,
非其实矣。
△《尽言集》·十三卷(山东巡抚采进本)
宋刘安世撰。安世字器之,大名人。少师事司马光。哲宗初,以光荐,除秘
书省正字。又以吕公著荐,除右正言,迁左谏议大夫。绍圣初,落职知南安军,
又贬新州别驾,英州安置。徽宗立,移衡州。寻以濮州团练副使,鼎州居住。后
复直龙图阁,卒。事迹具《宋史》本传。安世有集二十卷,今未见传本。此《集》
皆其奏札,不知何人所编。前有隆庆辛未石星、张应福《序》,皆云得抄本於西
亭王孙家。西亭者,朱睦也。《星序》称是《集》凡三卷,而此本实十三卷,
与《序》不合。然证以《永乐大典》所载,一一相符。殆校雠偶疏“三”字上脱
“十”字也。史称安世忠孝正直似司马光,而刚劲则过之。故弹击权贵,尽言不
讳,当时有“殿上虎”之称。《集》中所论诸事,史不具载,颇足以考见时政。
其中稍有遗议者。如吴处厚之劾蔡确,本出罗织,而安世申处厚之说,章凡一十
二上,务欲置确於死地,殊不免意见之偏。然由其嫉恶太严,至於已甚,故徒知
确为佥邪,而不察处厚非善类。见无礼於君者,遂如鹰鹯之逐,实非故相排挤之
比。观欧阳棐为苏轼所善,程子为苏轼所雠,而安世论棐差遣不当,章凡九上,
并程子诋为五鬼,绝无所区别於其间。是亦其孤立无党之一证,不足以为疵瑕也。
惟是气质用事,词或过激。故王偁《东都事略》论之曰:为君子不能深思远虑,
优游浸渍以消小人之势。而痛心疾首,务以口舌争之。事激势变,遂成朋党。是
为平允之论。至朱子作《名臣言行录》,於王安石、吕惠卿皆有所采录,独以安
世尝劾程子之故,遂不载其一字,则似乎有意抑之矣。要其於朝廷得失,知无不
言,言无不尽,严气正性,凛凛如生。其精神自足以千古,固非人力所能磨灭也。
△《谠论集》·五卷(永乐大典本)
宋陈次升撰。次升字当时,兴化仙游人。熙宁六年第进士。知安邱县。以荐
为监察御史,提点淮南河东刑狱。入为殿中侍御史,进左司谏。贬南安军监酒税。
徽宗立,召还,为右谏议大夫。复除名,编管循州。政和中复旧职,卒。事迹具
《宋史》本传。次升为太学诸生时,即斥王安石字说为“秦学”,坐是屏弃。通
籍后三居言责,建议鲠切,为时所惮。其最大者在止吕惠卿之使岭南,刘安世谓
其大有功於元祐诸臣。至其弹劾章惇、蔡京、蔡卞、曾布诸疏,尤为明白痛切,
耸动耳目。虽其根株不能尽拔,卒为所中,以致垂老投荒。而刚直之气,凛然犹
可想见。本传载所陈前后凡十馀事,皆有关於贤奸消长,政治得失之故,为他人
所不敢发。而谓其他所言曾肇、王觌、黄庭坚、贾易、李昭玘、吕希哲、范纯礼、
苏轼等,公议或不谓然。今即集中所存诸疏观之,其论王觌也,以曾布所善。其
论曾肇也,以布之至亲。其论吕希哲也,亦以韩忠彦之亲。其论范纯礼也,以对
辽使误犯御名。事各有因,与曲加指摘者不同。且是是非非,虽当代清流亦不肯
稍存假借。此正其破除成见,毫无党同伐异之私。作史者乃以门户之局为次升之
病,谬之甚矣。是《集》为次升兄子南安丞安国所编。取哲宗顾问之语以名之。
所录奏疏凡二百七篇,久佚不传。惟《永乐大典》中颇散见其篇题。采掇编次,
共得八十六篇。又於《历代名臣奏议》中增补三十篇,较诸原本所存,仅什之五
六。然昌言伟论,为史册所未载者,尚可考见其梗概。谨考证时事,次第先后,
釐为五卷。而以《行实》一篇附於卷末,庶读史者得以参证焉。
△《左史谏草》·一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宋吕午撰。午字伯可,歙县人,嘉定四年进士,官至起居郎、右文殿修撰、
知漳州,事迹具《宋史》本传。是编凡奏议六首,后附其子沆奏议一首。后又附
载家传诗文之类。最后载吕氏节女事。皆因家传附编者也。午两为谏官,以风节
自励,知无不言。理宗尝称其议论甚明切,又谓其论边事甚好。此六疏皆理宗嘉
熙二年所上。虽篇数无多,而宋末时事颇可考见。其论宋宰相台谏之弊,尤极详
恳。其子沆一疏,并方回所为午及沆传,亦多与《宋史》本传可以相证。回称午
文集名《竹坡类稿》,是午本有全集而今佚之。兹六疏盖存於散轶之馀者,其他
遗文则颇散见於《新安文献志》诸书中云。
△《商文毅疏稿略》·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明商辂撰。辂字宏载,淳安人,正统乙丑进士第一,官至吏部尚书、谨身殿
大学士,卒谥文毅,事迹具《明史》本传。是集为其子侍讲良年所编。后有其孙
汝赜《跋》,称辂《素庵文集》凡数十卷,两遭回禄,悉为煨烬,幸此卷独存,
因鋟诸梓云云。此本为天一阁所抄,则刊版又佚矣,其偶传者幸也。所载奏疏凡
三十三篇。《明史》所载景泰时请清理塞上军田,招集开封、凤阳诸处流民,成
化时首陈八事及辩林诚之诬,请皇太子视纪妃疾,弭灾八事,劾西厂太监汪直诸
疏,今皆在集中。惟劾汪直一疏,史载列直十一罪,而不言其目。此集所载乃止
十条,或为传写佚脱一条,抑或史文误衍“一”字欤。又《边务》一疏,凡言二
事。其一论养军莫善於屯田。若不屯田,虽倾府库之财,竭军民之力,不能使边
城充实。宜禁势豪侵占,令边军分二班耕种。非专言清理官田。史但称核还之军,
未尽其实。其一论守边为上,守关次之。若徒守京城,最为下策。不宜全调保定
等处精锐官军备御京城,而以紫荆、倒马诸要隘委之轮拨京兵,致望风先溃。其
言尤深中明代之弊。史削而不载,亦删除过当。是集所载,乃其全文,尤足以补
史阙也。
△《王端毅公奏议》·十五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王恕撰。恕有《玩易意见》,已著录。恕《吏部奏议》九卷,弘治四年文
选郎孙交编次,李东阳序之。后兵部尚书王宪取其自大理寺左寺副至南京兵部尚
书时奏议六卷,刻於苏州。御史程启元又刻於三原。此本则正德辛巳三原知县王
成章合二本而刻之者。第一卷为大理寺及巡抚荆襄、河南时所上,二卷为南京刑
部户部及总理河道时所上,三卷为云南巡抚时所上,四卷为前参赞机务时所上,
五卷为巡抚南直时所上,六卷为后参赞机务时所上,七卷至十五卷皆吏部所上。
刘昌《悬笥琐探》称恕历仕四十五年,凡上三千馀疏。则此犹汰而存之者矣。
《明史》恕本传称其扬历中外五十馀年,刚正清严,始终一致。《集》中所载,
如参奏镇守太监及论中使扰人等疏,皆剀切直陈,无所回护。又如处置地方及拨
船事宜诸状,皆筹画详尽,具有经略。其他亦多有关一时朝政,可资史传之参证。
沈德符《顾曲杂言》称邱濬作《五伦全备杂剧》,王恕谓其程学大儒,不宜留心
词曲。濬大恨之,遂谓恕所刻疏稿,凡成化间留中之疏,俱书不报,故彰先帝拒
谏之失。侍医刘文泰因以此事疏攻恕,恕因去位,所以报恕之轻诋也。《明史·
恕传》则谓二人因争坐位,故构是狱。案:濬本很忮,恕一日不去则濬一日不得
快其私。其忌恕未必以此数语,亦未必以此一事。然恕亦殊乖避人焚草之意,故
史谓其昧於“远名”之戒。今刊本已无此二字,或后来削之欤。
△《马端肃奏议》·十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马文升撰。文升有《三记》,已著录。案文升砥砺廉隅,练达政体,朝端
大议,往往待之而决。与王恕、刘大夏俱负一时重望。此《集》奏议五十五篇,
乃嘉靖丁未其孙天祐所编次,而以《恩命录》及行略、墓志等文附之。凡史传所
载直言谠论,全文皆具在《集》中。其《请正北岳祀典於浑源州》一疏,则本传
不载而见於《礼志》。其为左都御史时所言《振肃风纪》十五章,本传不详其目,
今亦独见此书。大抵有关国计,不似明季台谏惟事嚣争。惟文升於成化中巡抚辽
东、总督漕运,当时必多所建白。而《集》中概不之及,则不详其何故矣。
△《关中奏议》·十卷(直隶总督采进本)
明杨一清撰。一清字应宁,安宁人,成化壬辰进士,官至华盖殿大学士,谥
文襄,事迹具《明史》本传。此编以其生平章疏分为五类。卷一、卷二曰《马政
类》,卷三曰《茶马类》,弘治十五年以副都御史督理陕西马政时所上。卷四、
卷五、卷六曰《巡抚类》,则寇入花马池,命巡抚陕西时所上。卷七、卷八、卷
九曰《总制类》,则正德初寇犯固原隆德,一清以延绥、甘肃、宁夏有警不相援,
患无所统摄,请遣大臣领之,即命一清总制时所上。第十卷曰《后总制类》,则
其忤刘瑾致仕后,以安化王寘鐇反复起时所上也。以所陈多陕甘边事,故以
“关中”为名。嘉靖初始刊行於南京。其间所载,不尽皆一清奏稿。凡当时部臣
覆疏及前后所奉谕旨,悉编入之。故於时事本末颇为详尽。史称一清官陕西提学
副使时,即详究边情利弊。尝当羽书旁午,一夕草十疏,悉中机宜。其才一时无
两,或比之姚崇云。
△《杨文忠公三录》·七卷(浙江孙仰曾家藏本)
明杨廷和撰。廷和字介夫,新都人,成化戊戌进士,官至华盖殿大学士,谥
文忠,事迹具《明史》本传。是编名为“三录”,实则《题奏前录》一卷,《题
奏后录》一卷,《视草馀录》一卷,《辞谢录》四卷,凡四种。《题奏前录》正
德时所上,《题奏后录》嘉靖时所上,乔宇为之序。《视草馀录》萧大亨为之序。
又有《自序》,谓官内阁时,凡朝廷奏对之词,政事可否之议,随事录之。《序》
题嘉靖六年,而所记止於嘉靖二年,则廷和以嘉靖三年正月去位也。其中有足与
史参考者。如《武宗本纪》十三年正月丙午至自宣府,命群臣具彩帐羊酒郊迎,
御帐受贺。是其事竟行也。廷和本传则言帝命回銮日群臣各制旗帐迎,廷和执不
从,乃已。是又未行。此书载上传谕五府及团营三大营各为旗帐奉迎,廷和不从。
钱宁及廖鹏、张龙屡传旨要胁,廷和终不从。驾回,竟不用旗帐,上意亦无所忤。
据此,则《本纪》书其始,未详其卒。知本传所言为是。又此书载正德十四年正
月七日散本官送兵部侍郎冯清奏捷本至内阁,欲拟旨奖励威武大将军,廷和执不
可。张龙、钱宁相继催取,廷和卒拟旨奖励冯清,而不及威武大将军一字。又载
慈寿遣散本官传谕欲改“懿旨”为“圣旨”,廷和力争至再方寝。又载寿安后崩,
世宗坚欲持丧三年,且拟颁遗诰,廷和力争,乃仅服二十七日於宫中,遂止遗诰
之命。凡此数事,《本纪》及廷和本传俱不载。又若擒戮江彬及议兴献庙,曲折
始末,亦较史为详。《辞谢录》皆辞职谢恩诸疏,林俊为之序。其卷帙多於《三
录》,而不在《三录》之数。以一人之事,非国政也。其奏疏有过於朴率之病。
然告君以达意为主,不以修词为工。如正德中《请慎重郊庙疏》、《请还宫疏》,
嘉靖中《请停斋醮疏》,皆指陈时弊,在当日可谓谠言。其他亦多切直中理,言
虽质直而义资启沃、固与春华自炫者异矣。
△《胡端敏奏议》·十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明胡世宁撰。世宁字永清,号静菴,仁和人,弘治癸丑进士,官至兵部尚书,
事迹具《明史》本传。世宁为推官时,屡折岐藩之势。为主事时,上书极论时政
阙失。与李承勋、魏校、余祐善称“南都四君子”。为江西副使时,上疏劾宁王
宸濠,为所构中,危祸几於不免。宸濠败后复起,又屡纠中官赵钦、刚聪等。风
节震一世。惟议大礼与张璁、桂萼合,而他事又无一不与璁、萼忤。盖意见偶同,
非有所依附也。是集所录奏议,皆与史传相发明。史称世宁呐不出口,及具疏,
援据古今,洞中窾会。今观是集良然。中多辞职乞罢之疏。考正德末,宸濠、刘
瑾内外交讧。嘉靖初,璁、萼专权相轧。世宁牴牾其间,动多掣肘,遂时时有引
退之心。盖孤立危疑,不能自安其位,不得已而出於斯。或以恬退称之,非其志
矣。薛应旂《方山文录》有《世宁小传》曰:“公尝言学贵经济,不在诗文。”
故其奏议二十卷及所著书数十种,皆有裨於世务,非空言也。今此本乃止十卷,
汪汝瑮家藏本亦同。岂应旂所见乃其全稿,后授梓时仅汰存其半欤。
△《何文简疏议》·十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明何孟春撰。孟春字子元,郴州人,弘治癸丑进士,授兵部主事。累官右副
都御史,巡抚云南。人为吏部左侍郎,以争大礼,左迁南京工部左侍郎。寻削籍。
隆庆初赠礼部尚书,谥文简。事迹具《明史》本传。孟春没后,遗稿散佚。万历
初,巡抚湖广佥都御史汝阳赵贤始搜辑其诗文,刻之永州。又别录其奏议为一集,
刊於衡州,即此本也。前二卷为官兵部时作,第三卷为官河南参政入为太仆寺卿
时作,第四卷至八卷为巡抚云南时作,末二卷为官侍郎时作。孟春少游李东阳之
门,学问该博。而诗文颇拙,卒不能自成一家。惟生平以气节自许,历官所至,
於时事得失,敷奏剀切,章疏乃卓然可传。本传所载,如救言官庞泮等;请停万
岁山工役;清宁宫灾,陈八事;出理陕西马政,上釐弊五事;谏武宗幸宣府;嘉
靖初以旱潦相仍,条奏八事;皆侃侃凿凿,有关大计。然此集所载,谠论尚多,
史特举其最著者尔。
△《垂光集》·二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明周玺撰。玺字天章,号荆山,合肥人,弘治丙辰进士。官至礼科都给事中,
为刘瑾所构,毙於廷杖。瑾败后,礼科给事中孙祯疏讼其枉。诏复官,荫其一孙。
事迹具《明史》本传。是集上卷载疏十三篇,上於弘治朝者七,上於正德朝者六。
言皆痛切,而劾瑾二疏,则尤直气坌涌,声溢简外。《明史》本传但称其劾法王
真人,劾太监齐元,侍郎李温,太监苗逵,尚书崔志端、熊翀、贾斌,都御史金
泽、徐源。又应诏陈八事,劾大僚贾斌等十一人、太监李兴等三人、勋戚张懋等
七人、边将朱廷等三人。又称其论太监韦兴不当命守郧阳,及忤瑾党杨玉,不及
劾瑾之事。此集可补史之阙。疏后附载家书一通,其许国忘家之意,已早决於未
劾逆珰之前。与《尽忠录》陈东八月二十五日家书,词气相似。亦可谓食其禄,
不避其难者矣。下卷附录敕命、祭文、墓表、碑记及题咏诗歌。其中嘉靖二年谕
祭文曰:“权奸构祸,削籍归田。抑郁未伸,遽焉沦没。”似谓玺卒於归田之后
者。与史载玺杖毙事状,绝不相符。岂当时讳其杖死,案牍所载,仅以削籍为词
耶。亦足见明政不纲,恣为欺罔矣。
△《孙毅菴奏议》·二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明孙懋撰。懋字德夫,号毅菴,慈谿人,正德辛未进士,官至应天府尹,事
迹具《明史》本传。懋官给事中时,武宗方狎昵小人,嬖倖用事,言官多所谪
降。懋独抗直不回。如劾奏太监于喜、史宣、张泽诸疏,俱能直陈无隐,颇著丰
采。又所奏湖广之管解绵花绒,及严考察各条,皆足补《明史》《食货》、《选
举》各志所未备。又懋是时扈从行在,其请急定平宸濠功赏,又请还京。屡陈边
警,直指天变。至千馀言。亦具见忠谠。其劾江彬也,史言人皆为懋危。而彬方
日侍帝娱乐,亦不之见。懋以幸免。亦可谓弹劾权贵,奋不顾身者矣。集中诸疏,
史但摘其大端,不能备载。今备录存之,以与本传相参考,犹可想见其遗直也。
惟疏中所劾诸人,刻本多劖除其姓名。盖其子孙避怨之计。今无从一一考补,
亦姑从其旧焉。
△《玉坡奏议》·五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张原撰。原字士元,三原人,正德甲戌进士,授吏科给事中。以疏论时事,
谪贵州新添驿丞。嘉靖元年,召复故官。坎坷八年,其志不挫,益以慷慨直谏自
许。如《正殷通等升职世袭疏》、《赵云升命疏》、《选近习疏》、《请逐太监
萧敬二疏》、《论锦衣卫朱宸等罪状疏》、《寝杨伦职命疏》、《停国戚张鹤龄
等恩典疏》、《停司礼监乞请疏》、《论国戚张延龄等罪状疏》、《论内宦提督
织造疏》、《论张璁桂萼疏》,皆力折权幸,不避祸患,言人所不能言。今具载
集中。当其赐环之初,赵汉与之同科,赠之以诗,有“碧桃雨露空千树,老竹冰
霜见一竿”句,又有“回来龙剑星文在,迟暮提携得共看”句。今载汉《渐斋诗
稿》中。观於是集,原可谓不愧斯言矣。
△《南宫奏稿》·五卷(编修励守谦家藏本)
明夏言撰。言字公谨,贵溪人,正德丁丑进士,授兵科给事中。历官礼部尚
书、武英殿大学士。后以主复河套,为严嵩所构,坐与曾铣交关,弃市。隆庆初,
追复原官,谥文愍。事迹具《明史》本传。言初以才器受知世宗,而柄用之后,
志骄气溢,傲愎自专,卒以致败,其事业殊无可称。特学问淹博,於故事夙所留
意。又值世宗锐意改制之时,故於一朝典礼,多所酌定。如南北郊分祀、更定文
庙祀典及大禘礼仪、立先蚕坛之类,悉言所赞成。迨帝擢掌礼部,益力举其职。
前后奏牍,亦多有可采。此本为御史王廷赡所刊行,即其官尚书时所上。自郊庙
大典以至封爵贡举,大端略具。其间牵合古义,附会时局者,往往不免。然明代
典章,至嘉靖而一大变。史志但撮举纲要,不能具其建议之所以然。观於是集,
端委一一具在。录而存之,亦议礼者得失之林,非谓其持论之皆当也。
△《讷谿奏疏》·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周怡撰。怡字顺之,号都峰,改号讷谿,太平人。嘉靖戊戌进士。授顺德
府推官,擢吏科给事中。以疏劾严嵩廷杖,下锦衣狱。三年,世宗感乩仙之言,
得与杨爵、刘魁同出狱。未几,以熊浃劾乩仙诬妄激世宗怒,复逮入狱。又二年,
始得释。隆庆初,召为太常寺少卿,又上疏忤中官,外调山东按察使佥事。稍迁
司业,仍为太常寺少卿以卒。盖其平生触犯权倖,至再至三,困踣颠连,仅存
一息,而其志百折不改,劲直忠亮,卓然为一代完人。是集为其弟恪所编,许谷
为之序。凡吏科奏疏十一篇,太常奏疏二篇。虽卷帙无多,而生气凛然,犹足以
见其梗概也。卷末《乞休》一疏,注曰“李石麓相公不允上”。李石麓者,大学
士李春芳号也。盖怡放废以后,不欲再出,而春芳以穆宗新政,欲奖用直臣,故
格之不使上达。然怡讫不得大用,殆亦郭公之善善欤。
△《谭襄敏奏议》·十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谭纶撰。纶字子理,宜黄人,嘉靖甲辰进士,官至兵部尚书,襄敏其谥也,
事迹具《明史》本传。此编乃其历官疏草,分为三集。曰《闽稿》,嘉靖四十二
年再起为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时所上也。曰《蜀稿》,嘉靖四十四年起为陕西
巡抚,会大足民作乱,陷七城,调任四川以后所上也。曰《蓟辽稿》,隆庆元年
至四年,由兵部右侍郎进左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军务时所上也。
史称纶沉毅知兵,为台州知府时,即与戚继光立束伍法,练兵破倭寇,禽斩殆尽。
官浙江海道副使时,又连破之。再起为浙江右参政时,破饶平贼林朝曦。调福建
参政时,郡县多为倭所陷,力战恢复,闽地以平。官四川巡抚时,灭云南叛酋凤
继祖于会理。总督两广时,岑冈贼江月照等望风而降。朝廷倚以办贼,遇警辄调,
居官无淹岁。后在蓟辽,与戚继光协力修边备,三卫诸部迄不敢南牧。终始兵事
垂三十年,积首功二万一千五百。计其功名,不在王守仁下。而儒者顾艳称守仁,
则以守仁聚徒讲学,羽翼者众也。今特录是集,以见其谋画之大略,庶不没其实
焉。
△《潘司空奏疏》·六卷(浙江巡抚采巡本)
明潘季驯撰。季驯字时良,乌程人,嘉靖庚戌进士,官至总督河道、工部尚
书,兼右都御史,事迹具《明史》本传。此集凡《巡按广东奏疏》一卷、《督抚
江西奏议》四卷、《兵部奏疏》一卷。季驯巡按广东在嘉靖三十八年。奏疏后有
其子大复附记,称原稿几三寸许,散佚不存,仅从掖垣觅之,故所录止此。其督
抚江西在万历四年。奏疏之前有李迁、万恭二《序》。其为南京尚书则在万历九
年。旧本列在兵部之前,编次误也。季驯虽以治河显,而所至皆有治绩。集中如
《查议弓兵工食》及《损益南京兵政》诸疏,皆足补《明会典》所未备。又《查
解兵卫存留粮饷济边》诸奏,亦深切当时弊政,足与史志相参考云。
△《两河经略》·四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明潘季驯撰。万历初,河决高家堰,淮、扬、高、宝皆为巨浸。季驯建议筑
堤防,疏淤塞。论水势之强弱,复黄河之故道。条上六事,诏如议行。书中所载,
皆其时相度南北两河奏疏。首冠以图,末附书一通,不著所上者为何人。书中有
“奉大司空之教,亲往阅视”之语。考是时工部尚书李幼滋,始终主张其事,殆
即其人欤。季驯先后总河务二十七年,晚辑《河防一览》。其大旨在以堤束水,
以水刷沙,卒以此奏功。此集所载诸疏,并规度形势,利弊分明,足以见一时施
工之次第。与所作《河防一览》,均为有裨实用之言。不但补史志之疏略,备舆
图之考证已也。
△《两垣奏议》·一卷(山东巡抚采进本)
明逯中立撰。中立有《周易札记》,已著录。是书凡奏议六篇,皆中立为给
事中时所上。以历官吏、兵二科,故称两垣。其中《lun6*公用舍》、《论修史用人》
及《论会推阁臣》三疏,本末略具《明史》本传。盖中立以是三疏,一忤旨停俸,
一见忌辅臣,一被贬外授,故史特摘录於本传。其《请罢织造》、《论东倭》及
《请停例金》三疏,虽事不施行,然亦皆铮铮不阿,无愧封驳之职,不得以卷帙
之少废之矣。旧本附刻中立所作《周易札记》后。今既分隶四库,则列於《经部》
为不伦,故析出别著录焉。
△《周忠愍奏疏》·二卷(福建巡抚采进本)
明周起元撰。起元字仲先,号绵贞,海澄人,万历辛丑进士,官至右佥都御
史,巡抚江南。以忤珰魏忠贤被害。崇祯初,追赠兵部侍郎,谥忠愍。改谥忠惠。
事迹具《明史》本传。是集凡《西台奏疏》十一首,为一卷,乃擢湖广道御史巡
漕时所上。曰《抚吴奏疏》十九首,为一卷,乃巡抚江南时所上。原本第一卷所
载皆起元之传。第四卷为《兰言录》,皆系题赠诗文。第五卷为《崇祀录》,皆
呈词碑记,后又录诸人赠祭诗文及起元遗诗七首。盖出其后裔搜辑开雕,故随得
随增,无复次第。又明末积习,好以哗讦取名,其奏议大抵客气浮词,无裨实用。
起元诸疏,尚多有关国计民生,非虚矜气节者比。其人其言,足垂不朽。今录其
奏疏二卷,以遗诗七首附后。至起元名光史册,初不藉传志以传。兹并从删汰,
以省繁复焉。
△《张襄壮奏疏》·六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张勇撰。勇字飞熊,上元人,积功官至靖逆将军,提督甘肃军务,封靖
逆侯,加少傅兼太子太师。是集为其子云翼所编。始於顺治六年《谢实授甘肃总
兵官疏》,终於康熙二十三年《甘州遗疏》,凡百二十篇。勇初任甘肃总兵官时,
即内值肃州回民作乱,外值昂汉夷人窥边,日事攻讨。中间奉调南征,旋回甘肃,
复值王辅臣之乱。往来征剿,日无宁晷。其没也,犹以防御麦力幹之故,力疾出
师,卒於军营。计始终兵间四十馀年。王进宝、赵良栋等,皆由其偏裨起为名将。
自康熙十三年以后,箭创病足,以肩舆督师者十年。屡乞解职,皆荷优诏,慰留
卧理。盖两朝受知之深,诸将无逾於勇者。今观集中诸疏,大抵皆兵间所作,并
剀切详明,言无不尽。读之可见开国之初,底定秦陇之方略。并可见列圣知人善
任,风云际会,极千载一时之盛焉。
△《靳文襄奏疏》·八卷(直隶总督采进本)
国朝靳辅撰。辅字紫垣,镶红旗汉军,初授翰林院修撰,官至总督河道、兵
部尚书,文襄其谥也。是编皆前后治河奏疏,其子治豫汇刊之。辅自安徽巡抚擢
授河道总督时,值河患方棘,洪流逆溢,高堰横溃,合淮水而东注,故道反湮。
辅疏言:“河水挟沙而行,易於壅阏。惟赖清水助刷,始能无滞。当审其全局,
彻首尾而合治之。不可漫为施工,堵使东筑西决,终归无益。”因条具八事八告,
圣祖仁皇帝悉俞其请。於是疏濬运河及清口,以至海口河道。又开白洋清河以东
引水河,而黄流始畅。开清口澜汛浅诸引河,而淮水始出敌黄。筑河崖遥堤缕堤,
修高堰,堵翟坝,置减水六坝,而宣泄咸有所恃。至开中河、早河诸役,尤其设
施之大者。其持论以“筑堤崖,疏下流,塞决口,有先后而无缓急”数语为纲领。
故在事十年,具著成绩。诸疏并在集中,无不指陈原委,言之凿凿。至今论治河
者犹称辅焉。末附辅官巡抚时奏疏三篇,其极论骚扰驿站,亦具见风力云。
△《华野疏稿》·五卷(山东巡抚采进本)
国朝郭琇撰。琇,即墨人,华野其字也,康熙庚戌进士,官至湖广总督。此
编乃其历官奏疏。起康熙二十七年,迄四十一年,凡四十四篇。疏末多载原奉谕
旨,盖琇所恭录,而其后人并敬刊也。琇初由吴江知县行取入台,即劾罢大学士
明珠、余国柱等。圣祖仁皇帝嘉其敢言,洊擢左佥都御史,进左都御史。复劾
奏王鸿绪、高士奇、徐乾学等党yuan6*交通,亦皆谴退。后缘事镌秩,复起为湖广总
督。在官四年,别以红苗抢掠一事褫职归。盖当其弹抨得实,则拔擢以旌其忠;
当其贻误封疆,则罢斥以明其罪。仰见圣祖仁皇帝行政用人,大公独断。赏罚悉
视其自取,而无一毫畸轻畸重於其间。前者纂辑《五朝国史列传》,特命於《明
珠传》中载琇劾疏全文,毋庸删削。嗣复命於《王鸿绪》、《高士奇》、《徐乾
学》诸传中补载琇之劾疏,无庸隐讳。并复颁示纶音,阐明其进退之由。俾共知
琇之擢用,无人能排挤报复。琇之罢官,亦非由有人倾轧。百尔臣工,仰承诰诫,
已无不晓然共喻。臣等谨录琇此编,并恭录前奉谕旨冠诸卷端。庶彝训昭然,永
垂成宪,益共知所警励焉。(以上专集)
(案:以上所录皆以奏议自为一集者。其或编入文集之中,则仍著录於《集
部》。)
△《诸臣奏议》·一百五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宋赵汝愚编。前有淳熙十三年札子,称尝备数三馆,获观秘府四库所藏及累
朝史氏所载忠臣良士便宜章奏。收拾编缀,殆千馀卷。文字纷乱,疲於检阅。自
假守闽郡,辄因政事之暇,因事为目,以类分次。而去其复重与不合者,犹馀数
百卷。釐为百馀门。始自建隆,迄於靖康,推寻几月,粗见本末。若非芟繁举要,
恐劳乙夜之观。欲更於其间择其至精至要,尤切於治道者,每缮写十卷,一次投
进。又有淳祐庚戌《史季温序》,称其开端於闽郡,奏书於锦城。是其经历岁时,
屡经简汰,乃成是编。故其去取颇不苟。自称上可以知时事之得失、言路之通塞,
下可以备有司之故实。其大旨以备史氏之阙遗,非夸饰也。凡分《君道》、《帝
系》、《天道》、《百官》、《儒学》、《礼乐》、《赏刑》、《财赋》、《兵
制》、《方域》、《边防》、《总议》十二门。子目一百一十四。每篇之末,各
附注其人所居之官,与奏进之年月,亦极详核。其奏札《自序》及《史季温序》,
皆称《名臣奏议》。而此本题曰《诸臣奏议》。岂以中有丁谓、秦桧诸人而改其
名欤?案《朱子语录》云:赵子直要分门编奏议。先生曰:只是逐人编好。因论
旧编精义,逐人编自始终有意。今一齐节去,更拆散了,不见其全意矣云云。今
此集仍以门分,不以人分,不用朱子之说。盖以人而分,可以综括生平,尽其人
之是非得失,为论世者计也。以事而分,可以参考古今,尽其事之沿革利弊,为
经世者计也。平心而论,汝愚所见者大矣。
△《历代名臣奏议》·三百五十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明永乐十四年黄淮、杨士奇等奉敕编。自商、周以迄宋、元,分六十四门。
名目未免太繁,区分往往失当。又如文王、周公、太公、孔子、管仲、晏婴、鲍
叔、庆郑、宫之奇、师旷、麦丘邑人诸言,皆一时答问之语,悉目之为奏议,则
《尚书》飏言,何一不可采入,亦殊踳驳失伦。然自汉以后,收罗大备。凡历
代典制沿革之由、政治得失之故,实可与《通鉴》、“三通”互相考证。当时书
成,刊印仅数百本,颁诸学宫,而藏版禁中,世颇希有。崇祯间,太仓张溥始刻
一节录之本。其《序》自言生长三十年,未尝一见其书。最后乃得太原藏本,为
删节重刊,卷目均依其旧。所不同者此本有《慎刑》一门,张本无之。张本有
《漕运》一门,此本无之。不知为溥所改移,为传本互异。然溥所去取,颇乏鉴
裁,至唐、宋以后之文尽遭割裂,几於续凫断鹤,全失其真。此本为永乐时颁行
原书,犹称完善。虽义例芜杂,而采摭赅备,固亦古今奏议之渊海也。
△《名臣经济录》·五十三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黄训编。训,歙县人,嘉靖己丑进士,官至副都御史。是书辑洪武至嘉靖
九朝名臣经世之言。中阙建文一朝,以革除讳之也。分十门,凡《开国》一卷,
《保治》十卷,《内阁》四卷,《吏部》四卷,《户部》五卷,《礼部》七卷,
《兵部》十三卷,《刑部》三卷,《工部》五卷,《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共一
卷。每门各有子目。《开国》、《保治》二门,以时代为序。《吏》、《礼》、
《兵》、《工》四部各以所属四司分四类。《户部》分《图志》、《田土》、
《赋役》,《给赐》、《黄册》、《屯田》、《婚姻》、《粮运》、《禄俸》、
《盐法》、《茶法》、《课程》、《赈恤》十三类。《刑部》分《律例》、《论
奏》、《题奏》、《杂论》四类。以二部诸司,皆以省分,无专掌一事者故也。
《内阁》无子目,百司之总,无不该也。《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亦无子目,篇
帙寡也。明永乐间,敕黄淮等编《历代名臣奏议》,至元而止。虽门目浩繁,不
无冗杂,而二千年訏谟硕画,历历可徵。是编所载,如《陶安传》、《刘基行状》、
《蹇义墓志》、《李东阳年谱》诸篇,兼纪言行;《汉府》、《赵府》、《石亨》、
《曹吉祥之变》诸篇,并录时事;以及谢铎《焉用彼相说》、何依《休庵诗序》
之类,采及杂文;邱濬《大学衍义补》之类,至节取所著之书,不纯为奏议之体。
故但以《经济录》为名。其实奏议居十之九,与淮等所编时代相接,颇足以资考
镜。今附之《奏议类》中。其间如《胡广碑录》之类,间有滥收,或亦朱子《名
臣言行录》取吕惠卿,赵汝愚《名臣奏议》不遗章惇、秦桧之意欤。分别观之可
矣。
△《钦定明臣奏议》·四十卷
乾隆四十六年奉敕编。以皇子司选录,而尚书房入直诸臣预缮写。每成一卷,
即恭呈御览,断以睿裁。盖敷陈之得失,足昭法戒。而时代既近,殷鉴尤明。将
推溯胜国之所以亡,与昭代之所以兴者,以垂训於无穷,故重其事也。考有明一
代,惟太祖以大略雄才,混一海内。一再传后,风气渐移。朝论所趋,大致乃与
南宋等。故二百馀年之中,士大夫所敷陈者,君子置国政而论君心,一札动至千
万言,有如策论之体。小人舍公事而争私党,一事或至数十疏,全为讦讼之词。
迨其末流,弥增诡薄。非惟小人牟利,即君子亦不过争名。台谏閧於朝,道学哗
於野。人知其兵防吏治之日坏,不知其所以坏者由阁臣奄竖为之奥援。人知阁臣
奄竖之日讧,不知其所以讧者由门户朋党为之煽构。盖宋人之弊,犹不过议论多
而成功少。明人之弊,则直以议论亡国而已矣。然一代之臣,多贤奸并进,无人
人皆忠之理,亦无人人皆佞之理。即一人之身,多得失互陈,无言言皆是之事,
亦无言言皆非之事。是以众芳芜秽之时,必有名臣硕辅,挺出於其间;群言淆乱
之日,必有谠论嘉谟,搘拄於其际。所谓披沙简金,在乎谨为持择也。是编禀
承训示,辨别瑕瑜。芟薙浮文,简存伟议。研求史传,以后效验其前言。考证情
形,以众论归於一是。譬诸童谣妇唱,一经尼山之删定,而列在六经。一代得失
之林,即千古政治之鉴也。至於人非而言是,不废搜罗;论正而词乖,但为删润。
圣德之广,一善不遗;圣度之宏,大公无我;尤非寻常所可测量矣。(以上总集)
──右“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二十九部、七百二十六卷,皆文渊阁著录。
0
猜你喜欢:
- 《二刻拍案惊奇》 词云: 瑞气笼清晓。卷珠帘、次第笙歌,一时齐奏。无限神仙离蓬岛,凤驾鸾车初到。 见拥个、仙娥窈窕。玉佩玎珰风缥缈,望娇姿
- 《九章算术》 ○衰分(以御贵贱禀税) 衰分 〔衰分,差也。〕 术曰:各置列衰; 〔列衰,相与率也。重叠,则可约。〕
- 《陶渊明集》 ○拟古九首(其一) 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 初与君别时,不谓行当久。 出门万里客,中道逢嘉友, 未言心先醉
- 《西游记》 话表祭赛国王谢了唐三藏师徒获宝擒怪之恩,所赠金玉,分毫不受,却命当驾官照依四位常穿的衣服,各做两套,鞋袜各做两双,绦环各做两条,外备
- 《复活》 村长的院子里人声鼎沸,但聂赫留朵夫一到,农民们就停止交谈,并且象在库兹明斯科耶的农民那样纷纷脱下帽子.
- 《六韬》武韬·发启文王在酆,召太公曰:“呜呼!商王虐极,罪杀不辜,公尚助予,忧民如何?”太公曰:“王其修德以下贤,惠民以观天道。天道无殃,不可先倡;
- 《牡丹亭》 【金珑璁】〔生上〕惊春谁似我?客途中都不问其他。风吹绽蒲桃褐,雨淋殷杏子罗。今日晴和,晒衾单兀自有残云涴。“脉脉梨花春院香,一年愁事
- 《司马法》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之谓正。正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不出于中人。是故 * 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
- 《朱子语类》 ◎纲领 至之问:"书断自唐虞以下,须是孔子意?"曰:"也不可知。且如三皇之书言大道,有何不可!便删去。五帝之书言常道,有何不可!便删
- 《史通》 昔孔宣父以大圣之德,应运而生,生人以来,未之有也。故使三千弟子、七十门人,钻仰不及,请益无倦。然则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其间切磋酬对,
- 《清史稿》 ○洪承畴(夏成德)孟乔芳(张文衡)张存仁 洪承畴,字亨九,福建南安人。明万历四十四年进士。累迁陕西布政使参政。崇祯初,流贼大起
- 《尔雅》 明明、斤斤,察也。 条条、秩秩,智也。 穆穆、肃肃,敬也。 诸诸、便便,辩也。 肃肃、翼翼,恭也。 廱
- 《清史稿》 ○赛冲阿(温春 色尔滚 苏尔慎 阿哈保) 纶布春(格布舍) 札克塔尔(桑吉斯塔尔) 马瑜(蒲尚佐) 薛大烈(罗声皋
- 《水浒传》 诗曰: 延士声华似孟尝,有如东阁纳贤良。 武松雄猛千夫惧,柴进风流四海扬。 自信一身能杀虎,浪言三碗不过冈。
- 《荀子》 世俗之为说者曰:“主道利周。”是不然。主者,民之唱也;上者,下之仪也。彼将听唱而应,视仪而动。唱默 * 无应也,仪隐则下无动也。不应不
- 《隋书》 ◎梁士彦子刚 梁默 梁士彦,字相如,安定乌氏人也。少任侠,不仕州郡。性刚果,喜正人之是非。好读兵书,颇涉经史。周世以军功拜仪
- 《裴注三国志》 ◎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第十 程普字德谋,右北平土垠人也。初为州郡吏,有容貌计略,善於应对。从孙坚征伐,讨黄巾於宛、邓,破
- 《巴黎圣母院》 自从那天上午在耻辱柱受刑以后,圣母院的邻里都认为,卡齐莫多对敲钟的热情锐减了.以前,钟声时刻充耳,悠扬
- 《旧唐书》 ○重刻旧唐书序 李唐氏有天下三百年,三代而降,英君明辟若唐文皇,功德固在首列。厥后子孙迭兴,虽中更丧乱,犹不失为盛朝。而玄、宪
- 《白鲸》 前面已经讲过了:大鲸是怎样老远就被桅顶上的人发现;人们怎样在茫茫的汪洋上追击它,在大海的幽谷里把它给宰
评论
发表评论
-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殷尧藩《端午日》
- 斟酌乎质文之间,而隐括乎雅俗之际,可与言通变矣。刘勰《文心雕龙·通变》
-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毕沅《续资治通鉴·宋纪·宋纪十七》
- 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秦观《好事近·梦中作》
-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 甘井近竭,招木近伐。墨子《墨子·01章 亲士》
-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 多情却被无情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