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四十 志二
《旧五代史》 作者:薛居正等
◎历志
古先哲王,受命而帝天下者,必先观象以垂法,治历以明时,使万物服其化
风,四海同其正朔,然后能允釐下土,钦若上穹。故虞舜之绍唐尧,先齐七政;
武王之得箕子,首叙九畴。皇极由是而允兴,人时以之而不忒。历代已降,何莫
由斯。
粤自轩黄,肇正天统,岁躔辛卯,历法时成。故黄帝始用《辛卯历》,颛顼
次用《乙卯历》,虞用《戊午历》,夏用《丙寅历》,商用《甲寅历》,周用
《丁巳历》,鲁用《庚子历》,秦用《乙卯历》。汉用《太初历》、《四分历》、
《三统历》,凡三本。魏用《黄初历》、《景初历》,凡二本。晋用《元始历》、
《合元万分历》,凡二本。宋用《大明历》、《元嘉历》,凡二本。齐用《天保
历》、《同章历》、《正象历》,凡三本。后魏用《兴和历》、《正光历》、
《正元历》,凡三本。梁用《大同历》、《乾象历》、《永昌历》,凡三本。后
周用《天和历》、《丙寅历》、《明元历》,凡三本。隋用《甲子历》、《开皇
历》、《皇极历》、《大业历》,凡四本。唐用《戊寅历》、《麟德历》、《神
龙历》、《大衍历》、《元和观象历》、《长庆宣明历》、《宝应历》、《正元
历》、《景福崇元历》,凡九本。
洎梁氏之应运也,乘唐室陵迟之后,黄巢离乱之余,众职未修,三辰孰验。
故当时岁历,犹用《宣明》、《崇元》二法,参而成之。
及晋祖肇位,司天监马重绩始造新历,奉表上之,云:“臣闻为国者,正一
气之元,宣万邦之命,爰资历以立章程。《长庆宣明》,虽气朔不渝,即星躔罕
验;《景福崇元》,纵五历甚正,而年差一日。今以《宣明》气朔,《崇元》星
纬,二历相参,方得符合。自古诸历,皆以天正十一月为岁首,循太古甲子为上
元,积岁弥多,差阔至甚。臣改法定元,创为新历一部二十一卷,七章上下经二
卷,算草八卷,立成十二卷,取唐天宝十四载乙未,立为上元,以雨水正月朔为
岁首。谨诣阁门上进。”(《玉海》:《调元历》,盖仿曹士蒍小历之旧。唐建
中时,曹士蒍始变古法,以显庆五年为上元,雨水为岁首。世谓之小历。)晋高
祖命司天少监赵仁锜、张文皓,秋官正徐皓,天文参谋赵延乂、杜升、杜崇龟等,
以新历与《宣明》、《崇元》考核得失。俾有司奉而行之,因赐号《调元历》,
仍命翰林学士承旨和凝撰序。
其后数载,法度浸差。至周显德二年,世宗以端明殿学士、左散骑常侍王朴
明于历算,乃命朴考而正之。朴奉诏岁余,撰成《钦天历》十五卷,上之。表云:
臣闻圣人之作也,在乎知天人之变者也。人情之动,则可以言知之;天道之
动,则当以数知之。数之为用也,圣人以之观天道焉。岁月日时,由斯而成;阴
阳寒暑,由斯而节;四方之政,由斯而行。夫为国家者,履端立极,必体其元;
布政考绩,必因其岁;礼动乐举,必正其朔;三农百工,必授其时;五刑九伐,
必顺其气;庶务有为,必从其日月。六籍宗之为大典,百王执之为要道。是以圣
人受命,必治历数。故得五纪有常度,庶征有常应,正朔行之于天下也。
自唐而下,凡历数朝,乱日失天,垂将百载,天之历数,汩陈而已矣。今陛
下顺考古道,寅畏上天,咨询庶官,振举坠典。以臣薄游曲艺,尝涉旧史,遂降
述作之命,俾究迎推之要,虽非能者,敢不奉诏。乃包万象以立法,齐七政以立
元,测圭箭以候气,审朓朒以定朔,明九道以步月,校迟疾以推星,考黄道之
斜正,辨天势之升降,而交蚀详焉。
夫立天之道,曰阴与阳,阴阳各有数,合则化成矣。阳之策三十六,阴之策
二十四,奇偶相命,两阳三阴,同得七十二,同则阴阳之数合。七十二者,化成
之数也,化成则谓之五行之数。五行得期之数,过者谓之气盈,不及谓之朔虚。
至于应变分用,无所不通,所谓包万象矣。故以七十二为经法,经者常也,常用
之法也。法者数之节也,随法进退,不失旧位,故谓之通法。以通法进经法,得
七千二百,谓之统法。自元入经,先用此法,统历之诸法也。以通法进统法,得
七十二万,气朔之下,收分必尽,谓之全率。以通法进全率,得七千二百万,谓
之大率,而元纪生焉。元者,岁日月时皆甲子,日月五星,合在子正之宿,当盈
缩先后之中,所谓七政齐矣。
古之植圭于阳城者,以其近洛故也,盖尚嫌其中,乃在洛之东偏。开元十二
年,遣使天下候影,南距林邑国,北距横野军,中得浚仪之岳台,应南北弦,居
地之中。皇家建国,定都于梁。今树圭置箭,测岳台晷漏,以为中数,晷漏正,
则日之所至,气之所应得之矣。
日月皆有盈缩。日盈月缩,则后中而朔;月盈日缩,则先中而朔。自古朓肭
之法,率皆平行之数,入历既有前次,而又衰稍不伦。《皇极》旧述,则迂回而
难用,降及诸历,则疏远而多失。今以月离朓朒,随历较定,日躔朓朒,临
用加减,所得者入离定日也。一日之中,分为九限,逐限损益,衰稍有伦。朓
朒之法,所谓审矣。
赤道者,天之纮带也,其势圆而平,纪宿度之常数焉。黄道者,日轨也,其
半在赤道内,半在赤道外,去赤道极远二十四度。当与赤道交,则其势斜;当去
赤道远,则其势直。当斜则日行宜迟,当直则日行宜速。故二分前后加其度,二
至前后减其度。九道者,月轨也,其半在黄道内,半在黄道外,去黄道极远六度。
出黄道谓之正交,入黄道谓之中交。若正交在秋分之宿,中交在春分之宿,则比
黄道益斜。若正交在春分之宿,中交在秋分之宿,则比黄道反直。若正交、中交
在二至之宿,则其势差斜。故较去二至、二分远近,以考斜正,乃得加减之数。
自古虽有九道之说,盖亦知而未详,空有祖述之文,全无推步之用。今以黄道一
周,分为八节,一节之中,分用九道,尽七十二道而复,使日月二轨,无所隐其
斜正之势焉。九道之法,所谓明矣。
星之行也,近日而疾,远日而迟,去日极远,势尽而留。自古诸历,分段失
实,隆降无准,今日行分尚多,次日便留,自留而退,唯用平行,仍以入段行度
为入历之数,皆非本理,遂至乖戾。今校定逐日行分,积逐日行分以为变段。于
是自疾渐而迟,势尽而留,自留而行,亦积微而后多。别立诸段变历,以推变差,
俾诸段变差际会相合,星之迟疾,可得而知之矣。
自古相传,皆谓去交十五度以下,则日月有蚀,殊不知日月之相掩,与暗虚
之所射,其理有异焉。今以日月径度之大小,较去交之远近,以黄道之斜正,天
势之升降,度仰视旁视之分数,则交亏得其实矣。
乃以一篇步日,一篇步月,一篇步星,(案:以下脱“一篇步发敛”五字。
下云“以卦候没灭,为之下篇”者,言为步发敛之下篇。《欧阳史》约其文,称
“谨以步日、步月、步星、步发敛为四篇”,是也。)以卦候没灭,为之下篇,
都四篇,为历经一卷,历十一卷,草三卷,《显德三年七政细行历》一卷。
臣检讨先代图籍,今古历书,皆无蚀神首尾之文,盖天竺胡僧之祆说也。近
自司天卜祝小术,不能举其大体,遂为等接之法。盖从假用以求径捷,于是乎交
有逆行之数,后学者不能详知,便言历者有九道,以为注历之恒式,今并削而去
之。
昔在唐尧,钦若昊天。陛下亲降圣谟,考历象日月星辰。唐尧之道也,其历
谨以“显德钦天”为名。天道元远,非微臣之所尽知,但竭两端,以奉明诏。疏
略乖谬,甘俟罪戾。
世宗览之,亲为制序,仍付司天监行用,以来年正旦为始,自前诸历并废。
(《玉海》:《钦天》于朔分之下,立小分谓之杪。说者谓前代谓历朔余未有杪
者。若可用杪,何待求日法以齐朔分也。)其历经一卷,今聊纪于后,以备太史
氏之周览焉。
《显德钦天历经》
演纪上元甲子,距今显德三年丙辰,积七千二百六十九万八千四百五十二。
《钦天》统法:七千二百
《钦天》经法:七十二
《钦天》通法:一百
《钦天》步日躔术
岁率:二百六十二万九千七百六十(四十)
轨率:二百六十二万九千八百四十四(八十)
朔率:二十一万二千六百二十二(十八)
岁策:三百六十五 一千七百六十(四十)
轨策:三百六十五 一千八百四十四(八十)
岁中:一百八十三 四千四百八十(二十)
轨中:一百八十二 四千五百二十二(四十)
朔策:二十九 三千八百二十(二十八)
气策:一十五 一千五百七十三(三十五)
象策:七 二千七百五十五(七)
周纪:六十
岁差:八十四(四十)
辰则:六百 八刻二十四分
(案:以上题称步日躔术及后步月离术、步五星术,合为历经四篇者之三,
又皆仅列用数而不及推步。据《欧阳史》云:“旧史亡其步发敛一篇,而在者三
篇,简略不完。”然则是书原文固已阙矣。)
《钦天》步月离术
离率:一十九万八千三百九十三(九)
交率:一十九万五千九百三十七(九十七 五十六)
离策:二十七 三千九百九十三(九)
交策:二十七 一千五百二十七(九十七 五十六)
望策:一十四 五千五百一十一(十四)
交中:一十三 四千三百六十三(九十八 七十八)
离朔:一 七千二十七(一十九)
交朔,二 二千二百九十二(三十 四十四)
中准:一千七百三十六
中限:四千七百八十
平离:九百六十三
程节:八百
《钦天》步五星术
◎岁星
周率:二百八十七万一千九百七十六(六)
变率:二十四万二千二百一十五(六十六)
历率:二百六十二万九千七百六十一(七十八)
周策:三百九十八 六千三百七十六(六)
历中:一百八十二 四千四百八十(九十六)
(案:欧阳史小分作八十九,此云九十六,非也。据历中倍之为历率,倍九
十六,适得大分一,小分七十八)
变段 变日 变度 变历
晨见 一十七 三(三十七) 二(二十四)
顺迟 二十五 二(九) 一(二十九)
退迟 一十四 一(一十二) 空(二十八)
退疾 二十七 四(三十八) 一(三十七)
后留 二十六(三十二)
顺疾 九十 一十六(六十三) 一十一(一十三)
顺疾 九十 一十六(六十三) 一十一(一十三)
前留 二十六(三十二)
退疾 二十七 四(三十八) 一(三十七)
退迟 一十四 一(一十二) 空(二十八)
顺迟 二十五 二(九) 一(二十九)
夕伏 一十七 三(三十七) 二(二十四)
◎荧惑
周率:五百六十一万五千四百二十二(一十一)
变率:二百九十八万五千六百六十一(七十一)
历率:二百六十二万九千七百六十
周策:七百七十九 六千六百二十二一(十一)
历中:百八十二 四千四百八十
变段 变日 变度 变历
晨见 七十三 五十三(六十八) 五十(五十八)
顺疾 七十三 五十一(一) 四十八(三)
次疾 七十一 四十六(六十九) 四十四(一十七)
次迟 七十一 四十五(三十三) 四十二(五十八)
顺迟 六十二 一十九(二十九) 一十八(二十)
前留 八(六十九)
退迟 一十 一(五十八) 空(四十四)
退疾 二十一 七(四十六) 二(四十)
退疾 二十一 七(四十六) 二(四十)
退迟 一十 一(五十八) 空(四十四)
后留 八(六十九)
顺迟 六十二 一十九(二十九) 一十八(二十)
次迟 七十一 四十五(三十三) 四十二(五十八)
次疾 七十一 四十六(六十九) 四十四(一十七)
顺疾 七十三 五十一(一) 四十八(三)
夕伏 七十三 五十三(六十八) 五十(五十八)
◎镇星
周率:二百七十二万二千一百七十六(九十)
变率:九万二千四百一十六(五十)
历率:二百六十二万九千七百五十九(八十)
周策:三百七十八 五百七十六(九十)
历中:一百八十二 四千四百七十九(九十)
变段 变日 变度 变历
晨见 一十九 二(七) 一(一十四)
顺疾 六十五 六(三十八) 三(五十一)
顺迟 一十九 空(六十三) 空(三十五)
前留 三十七(三)
退迟 一十六 空(四十三) 空(一十四)
退疾 三十三 二(三十五) 空(六十)
退疾 三十三 二(三十五) 空(六十)
退迟 一十六 空(四十三) 空(一十四)
后留 三十七(三)
顺迟 一十九 空(六十三) 空(三十五)
顺疾 六十五 六(三十八) 三(五十一)
夕伏 一十九 二(七) 一(一十四)
◎太白
周率:四百二十万四千一百四十三(九十六)
变率:四百二十万四千一百四十三(九十六)
历率:二百六十二万九千七百五十(五十六)
周策:五百八十三 六千五百四十三(九十六)
历中:一百八十二 四千四百七十五(二十八)
变段 变日 变度 变历
夕见 四十二 五十三(四十) 五十一(一十七)
顺疾 九十六 一百二十一(五十七) 一百一十六(三十九)
次疾 七十三 八十(三十七) 七十七(一)
次迟 三十三 三十四(一) 三十二(四十)
顺迟 二十四 一十一(六十一) 一十一(二十四)
前留 六(六十九)
退迟 四 一(二十二) 空(三十一)
退疾 六 三(六十五) 一(二十二)
夕伏 七 四(四十) 一(三十七)
晨见 七 四(四十) 一(三十七)
退疾 六 三(六十五) 一(二十二)
退迟 四 一(二十二) 空(三十一)
后留 六(六十九)
顺迟 二十四 一十一(六十一) 一十一(二十四)
次迟 三十三 三十四(一) 二十二(四十)
次疾 七十三 八十三(十七) 七十七(一)
顺疾 九十六 一百二十一(五十七) 一百一十六(三十九)
晨伏 四十二 五十三(四十) 五十一(一十七)
◎辰星
周率:八十三万四千三百三十五(五十二)
变率:八十三万四千三百三十五(五十二)
历率:二百六十二万九千七百六十(四十四)
周策:一百一十五 六千三百三十五(五十二)
历中:一百八十二 四千四百八十(二十二)
变段 变日 变度 变历
夕见 一十七 三十四(一) 二十九(五十四)
顺疾 一十一 一十八(二十四) 一十六(四)
顺迟 一十六 一十一(四十三) 一十(一十)
前留 二(六十八)
夕伏 一十一 六 二
晨见 一十一 六 二
后留 二(六十八)
顺迟 一十六 一十一(四十三) 一十(一十)
顺疾 一十一 一十八(二十四) 一十六(四)
晨伏 一十七 三十四(一) 二十九(五十四)
古先哲王,受命而帝天下者,必先观象以垂法,治历以明时,使万物服其化
风,四海同其正朔,然后能允釐下土,钦若上穹。故虞舜之绍唐尧,先齐七政;
武王之得箕子,首叙九畴。皇极由是而允兴,人时以之而不忒。历代已降,何莫
由斯。
粤自轩黄,肇正天统,岁躔辛卯,历法时成。故黄帝始用《辛卯历》,颛顼
次用《乙卯历》,虞用《戊午历》,夏用《丙寅历》,商用《甲寅历》,周用
《丁巳历》,鲁用《庚子历》,秦用《乙卯历》。汉用《太初历》、《四分历》、
《三统历》,凡三本。魏用《黄初历》、《景初历》,凡二本。晋用《元始历》、
《合元万分历》,凡二本。宋用《大明历》、《元嘉历》,凡二本。齐用《天保
历》、《同章历》、《正象历》,凡三本。后魏用《兴和历》、《正光历》、
《正元历》,凡三本。梁用《大同历》、《乾象历》、《永昌历》,凡三本。后
周用《天和历》、《丙寅历》、《明元历》,凡三本。隋用《甲子历》、《开皇
历》、《皇极历》、《大业历》,凡四本。唐用《戊寅历》、《麟德历》、《神
龙历》、《大衍历》、《元和观象历》、《长庆宣明历》、《宝应历》、《正元
历》、《景福崇元历》,凡九本。
洎梁氏之应运也,乘唐室陵迟之后,黄巢离乱之余,众职未修,三辰孰验。
故当时岁历,犹用《宣明》、《崇元》二法,参而成之。
及晋祖肇位,司天监马重绩始造新历,奉表上之,云:“臣闻为国者,正一
气之元,宣万邦之命,爰资历以立章程。《长庆宣明》,虽气朔不渝,即星躔罕
验;《景福崇元》,纵五历甚正,而年差一日。今以《宣明》气朔,《崇元》星
纬,二历相参,方得符合。自古诸历,皆以天正十一月为岁首,循太古甲子为上
元,积岁弥多,差阔至甚。臣改法定元,创为新历一部二十一卷,七章上下经二
卷,算草八卷,立成十二卷,取唐天宝十四载乙未,立为上元,以雨水正月朔为
岁首。谨诣阁门上进。”(《玉海》:《调元历》,盖仿曹士蒍小历之旧。唐建
中时,曹士蒍始变古法,以显庆五年为上元,雨水为岁首。世谓之小历。)晋高
祖命司天少监赵仁锜、张文皓,秋官正徐皓,天文参谋赵延乂、杜升、杜崇龟等,
以新历与《宣明》、《崇元》考核得失。俾有司奉而行之,因赐号《调元历》,
仍命翰林学士承旨和凝撰序。
其后数载,法度浸差。至周显德二年,世宗以端明殿学士、左散骑常侍王朴
明于历算,乃命朴考而正之。朴奉诏岁余,撰成《钦天历》十五卷,上之。表云:
臣闻圣人之作也,在乎知天人之变者也。人情之动,则可以言知之;天道之
动,则当以数知之。数之为用也,圣人以之观天道焉。岁月日时,由斯而成;阴
阳寒暑,由斯而节;四方之政,由斯而行。夫为国家者,履端立极,必体其元;
布政考绩,必因其岁;礼动乐举,必正其朔;三农百工,必授其时;五刑九伐,
必顺其气;庶务有为,必从其日月。六籍宗之为大典,百王执之为要道。是以圣
人受命,必治历数。故得五纪有常度,庶征有常应,正朔行之于天下也。
自唐而下,凡历数朝,乱日失天,垂将百载,天之历数,汩陈而已矣。今陛
下顺考古道,寅畏上天,咨询庶官,振举坠典。以臣薄游曲艺,尝涉旧史,遂降
述作之命,俾究迎推之要,虽非能者,敢不奉诏。乃包万象以立法,齐七政以立
元,测圭箭以候气,审朓朒以定朔,明九道以步月,校迟疾以推星,考黄道之
斜正,辨天势之升降,而交蚀详焉。
夫立天之道,曰阴与阳,阴阳各有数,合则化成矣。阳之策三十六,阴之策
二十四,奇偶相命,两阳三阴,同得七十二,同则阴阳之数合。七十二者,化成
之数也,化成则谓之五行之数。五行得期之数,过者谓之气盈,不及谓之朔虚。
至于应变分用,无所不通,所谓包万象矣。故以七十二为经法,经者常也,常用
之法也。法者数之节也,随法进退,不失旧位,故谓之通法。以通法进经法,得
七千二百,谓之统法。自元入经,先用此法,统历之诸法也。以通法进统法,得
七十二万,气朔之下,收分必尽,谓之全率。以通法进全率,得七千二百万,谓
之大率,而元纪生焉。元者,岁日月时皆甲子,日月五星,合在子正之宿,当盈
缩先后之中,所谓七政齐矣。
古之植圭于阳城者,以其近洛故也,盖尚嫌其中,乃在洛之东偏。开元十二
年,遣使天下候影,南距林邑国,北距横野军,中得浚仪之岳台,应南北弦,居
地之中。皇家建国,定都于梁。今树圭置箭,测岳台晷漏,以为中数,晷漏正,
则日之所至,气之所应得之矣。
日月皆有盈缩。日盈月缩,则后中而朔;月盈日缩,则先中而朔。自古朓肭
之法,率皆平行之数,入历既有前次,而又衰稍不伦。《皇极》旧述,则迂回而
难用,降及诸历,则疏远而多失。今以月离朓朒,随历较定,日躔朓朒,临
用加减,所得者入离定日也。一日之中,分为九限,逐限损益,衰稍有伦。朓
朒之法,所谓审矣。
赤道者,天之纮带也,其势圆而平,纪宿度之常数焉。黄道者,日轨也,其
半在赤道内,半在赤道外,去赤道极远二十四度。当与赤道交,则其势斜;当去
赤道远,则其势直。当斜则日行宜迟,当直则日行宜速。故二分前后加其度,二
至前后减其度。九道者,月轨也,其半在黄道内,半在黄道外,去黄道极远六度。
出黄道谓之正交,入黄道谓之中交。若正交在秋分之宿,中交在春分之宿,则比
黄道益斜。若正交在春分之宿,中交在秋分之宿,则比黄道反直。若正交、中交
在二至之宿,则其势差斜。故较去二至、二分远近,以考斜正,乃得加减之数。
自古虽有九道之说,盖亦知而未详,空有祖述之文,全无推步之用。今以黄道一
周,分为八节,一节之中,分用九道,尽七十二道而复,使日月二轨,无所隐其
斜正之势焉。九道之法,所谓明矣。
星之行也,近日而疾,远日而迟,去日极远,势尽而留。自古诸历,分段失
实,隆降无准,今日行分尚多,次日便留,自留而退,唯用平行,仍以入段行度
为入历之数,皆非本理,遂至乖戾。今校定逐日行分,积逐日行分以为变段。于
是自疾渐而迟,势尽而留,自留而行,亦积微而后多。别立诸段变历,以推变差,
俾诸段变差际会相合,星之迟疾,可得而知之矣。
自古相传,皆谓去交十五度以下,则日月有蚀,殊不知日月之相掩,与暗虚
之所射,其理有异焉。今以日月径度之大小,较去交之远近,以黄道之斜正,天
势之升降,度仰视旁视之分数,则交亏得其实矣。
乃以一篇步日,一篇步月,一篇步星,(案:以下脱“一篇步发敛”五字。
下云“以卦候没灭,为之下篇”者,言为步发敛之下篇。《欧阳史》约其文,称
“谨以步日、步月、步星、步发敛为四篇”,是也。)以卦候没灭,为之下篇,
都四篇,为历经一卷,历十一卷,草三卷,《显德三年七政细行历》一卷。
臣检讨先代图籍,今古历书,皆无蚀神首尾之文,盖天竺胡僧之祆说也。近
自司天卜祝小术,不能举其大体,遂为等接之法。盖从假用以求径捷,于是乎交
有逆行之数,后学者不能详知,便言历者有九道,以为注历之恒式,今并削而去
之。
昔在唐尧,钦若昊天。陛下亲降圣谟,考历象日月星辰。唐尧之道也,其历
谨以“显德钦天”为名。天道元远,非微臣之所尽知,但竭两端,以奉明诏。疏
略乖谬,甘俟罪戾。
世宗览之,亲为制序,仍付司天监行用,以来年正旦为始,自前诸历并废。
(《玉海》:《钦天》于朔分之下,立小分谓之杪。说者谓前代谓历朔余未有杪
者。若可用杪,何待求日法以齐朔分也。)其历经一卷,今聊纪于后,以备太史
氏之周览焉。
《显德钦天历经》
演纪上元甲子,距今显德三年丙辰,积七千二百六十九万八千四百五十二。
《钦天》统法:七千二百
《钦天》经法:七十二
《钦天》通法:一百
《钦天》步日躔术
岁率:二百六十二万九千七百六十(四十)
轨率:二百六十二万九千八百四十四(八十)
朔率:二十一万二千六百二十二(十八)
岁策:三百六十五 一千七百六十(四十)
轨策:三百六十五 一千八百四十四(八十)
岁中:一百八十三 四千四百八十(二十)
轨中:一百八十二 四千五百二十二(四十)
朔策:二十九 三千八百二十(二十八)
气策:一十五 一千五百七十三(三十五)
象策:七 二千七百五十五(七)
周纪:六十
岁差:八十四(四十)
辰则:六百 八刻二十四分
(案:以上题称步日躔术及后步月离术、步五星术,合为历经四篇者之三,
又皆仅列用数而不及推步。据《欧阳史》云:“旧史亡其步发敛一篇,而在者三
篇,简略不完。”然则是书原文固已阙矣。)
《钦天》步月离术
离率:一十九万八千三百九十三(九)
交率:一十九万五千九百三十七(九十七 五十六)
离策:二十七 三千九百九十三(九)
交策:二十七 一千五百二十七(九十七 五十六)
望策:一十四 五千五百一十一(十四)
交中:一十三 四千三百六十三(九十八 七十八)
离朔:一 七千二十七(一十九)
交朔,二 二千二百九十二(三十 四十四)
中准:一千七百三十六
中限:四千七百八十
平离:九百六十三
程节:八百
《钦天》步五星术
◎岁星
周率:二百八十七万一千九百七十六(六)
变率:二十四万二千二百一十五(六十六)
历率:二百六十二万九千七百六十一(七十八)
周策:三百九十八 六千三百七十六(六)
历中:一百八十二 四千四百八十(九十六)
(案:欧阳史小分作八十九,此云九十六,非也。据历中倍之为历率,倍九
十六,适得大分一,小分七十八)
变段 变日 变度 变历
晨见 一十七 三(三十七) 二(二十四)
顺迟 二十五 二(九) 一(二十九)
退迟 一十四 一(一十二) 空(二十八)
退疾 二十七 四(三十八) 一(三十七)
后留 二十六(三十二)
顺疾 九十 一十六(六十三) 一十一(一十三)
顺疾 九十 一十六(六十三) 一十一(一十三)
前留 二十六(三十二)
退疾 二十七 四(三十八) 一(三十七)
退迟 一十四 一(一十二) 空(二十八)
顺迟 二十五 二(九) 一(二十九)
夕伏 一十七 三(三十七) 二(二十四)
◎荧惑
周率:五百六十一万五千四百二十二(一十一)
变率:二百九十八万五千六百六十一(七十一)
历率:二百六十二万九千七百六十
周策:七百七十九 六千六百二十二一(十一)
历中:百八十二 四千四百八十
变段 变日 变度 变历
晨见 七十三 五十三(六十八) 五十(五十八)
顺疾 七十三 五十一(一) 四十八(三)
次疾 七十一 四十六(六十九) 四十四(一十七)
次迟 七十一 四十五(三十三) 四十二(五十八)
顺迟 六十二 一十九(二十九) 一十八(二十)
前留 八(六十九)
退迟 一十 一(五十八) 空(四十四)
退疾 二十一 七(四十六) 二(四十)
退疾 二十一 七(四十六) 二(四十)
退迟 一十 一(五十八) 空(四十四)
后留 八(六十九)
顺迟 六十二 一十九(二十九) 一十八(二十)
次迟 七十一 四十五(三十三) 四十二(五十八)
次疾 七十一 四十六(六十九) 四十四(一十七)
顺疾 七十三 五十一(一) 四十八(三)
夕伏 七十三 五十三(六十八) 五十(五十八)
◎镇星
周率:二百七十二万二千一百七十六(九十)
变率:九万二千四百一十六(五十)
历率:二百六十二万九千七百五十九(八十)
周策:三百七十八 五百七十六(九十)
历中:一百八十二 四千四百七十九(九十)
变段 变日 变度 变历
晨见 一十九 二(七) 一(一十四)
顺疾 六十五 六(三十八) 三(五十一)
顺迟 一十九 空(六十三) 空(三十五)
前留 三十七(三)
退迟 一十六 空(四十三) 空(一十四)
退疾 三十三 二(三十五) 空(六十)
退疾 三十三 二(三十五) 空(六十)
退迟 一十六 空(四十三) 空(一十四)
后留 三十七(三)
顺迟 一十九 空(六十三) 空(三十五)
顺疾 六十五 六(三十八) 三(五十一)
夕伏 一十九 二(七) 一(一十四)
◎太白
周率:四百二十万四千一百四十三(九十六)
变率:四百二十万四千一百四十三(九十六)
历率:二百六十二万九千七百五十(五十六)
周策:五百八十三 六千五百四十三(九十六)
历中:一百八十二 四千四百七十五(二十八)
变段 变日 变度 变历
夕见 四十二 五十三(四十) 五十一(一十七)
顺疾 九十六 一百二十一(五十七) 一百一十六(三十九)
次疾 七十三 八十(三十七) 七十七(一)
次迟 三十三 三十四(一) 三十二(四十)
顺迟 二十四 一十一(六十一) 一十一(二十四)
前留 六(六十九)
退迟 四 一(二十二) 空(三十一)
退疾 六 三(六十五) 一(二十二)
夕伏 七 四(四十) 一(三十七)
晨见 七 四(四十) 一(三十七)
退疾 六 三(六十五) 一(二十二)
退迟 四 一(二十二) 空(三十一)
后留 六(六十九)
顺迟 二十四 一十一(六十一) 一十一(二十四)
次迟 三十三 三十四(一) 二十二(四十)
次疾 七十三 八十三(十七) 七十七(一)
顺疾 九十六 一百二十一(五十七) 一百一十六(三十九)
晨伏 四十二 五十三(四十) 五十一(一十七)
◎辰星
周率:八十三万四千三百三十五(五十二)
变率:八十三万四千三百三十五(五十二)
历率:二百六十二万九千七百六十(四十四)
周策:一百一十五 六千三百三十五(五十二)
历中:一百八十二 四千四百八十(二十二)
变段 变日 变度 变历
夕见 一十七 三十四(一) 二十九(五十四)
顺疾 一十一 一十八(二十四) 一十六(四)
顺迟 一十六 一十一(四十三) 一十(一十)
前留 二(六十八)
夕伏 一十一 六 二
晨见 一十一 六 二
后留 二(六十八)
顺迟 一十六 一十一(四十三) 一十(一十)
顺疾 一十一 一十八(二十四) 一十六(四)
晨伏 一十七 三十四(一) 二十九(五十四)
0
猜你喜欢:
- 《史记》 鲁仲连者,齐人也。好奇伟俶傥之画策,而不肯仕宦任职,好持高节。游於赵。 赵孝成王时,而秦王使白起破赵长平之军前后四十馀万,秦兵
- 《菜根谭》 争先的栓路窄,退后一步自宽平一步;浓艳的滋味
- 《北史》 ○卢玄(玄孙思道 昌衡 元明 潜) 卢柔(子恺) 卢观(弟仲宣 彪从子文伟) 卢同(子斐 兄子景裕 景裕弟辩 光
- 《父与子》 我们这两个朋友所动身前往的×××市,在一位年轻省长治理之下,他既是
- 《搜神记》 东越闽中,有庸岭,高数十里。其西北隰中,有大蛇,长七八丈,大十馀围,土俗常惧。东治都尉及属城长吏,多有死者。祭以牛羊,故不得祸。或与
- 《说唐全传》 邱瑞领了军马,一路浩浩荡荡,来至瓦岗,放炮安营.探子飞报入朝说:"兵部尚书邱瑞,领兵十万,在城外安营."咬金忙问茂公
- 《宋史》 ○仁宗四 二年春正月癸卯,以岁饥,罢上元观灯。壬子,命近臣同三司较天下财赋出入之数。 二月甲申,出内库绢五十万,下河北、
- 《旧唐书》 ◎音乐一 乐者,太古圣人治情之具也。人有血气生知之性,喜怒哀乐之情。情感物而动于中,声成文而应于外。圣王乃调之以律度,文之以歌
-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 3.不速之客 在前边,我们已经讲过,海伦夫人是一个慷慨豪爽的人.她
- 《论衡》 【题解】 汉代推算住宅吉凶的骗人法术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谱录类存目 △《铜剑赞》·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梁江淹撰。淹字文通,济阳考城人。官至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封醴陵
- 《山海经》 海外自西南陬至西北陬者。 灭蒙鸟在结匈国北,为鸟青,赤尾。 大运山高三百仞,在灭蒙鸟北。 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儛九
- 《史记》 制诏御史:“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号名。” 太史公曰:盛哉,天子之德!一人有庆,天下赖之。 (
- 《说唐全传》 诗曰:繁华消长似浮云,不朽还须建大勋; 壮略欲扶天日坠,雄心岂入弩骀群; 时危俊杰姑埋迹,运起英雄早致君; 怪是史书收不尽,故将彩
- 《尚书》 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将逊于位,让于虞舜,作《尧典》。 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
- 《魏书》 ◎地形二中 兖州(后汉治山阳昌邑,魏、晋治廪丘,刘义隆治瑕丘,魏因之。) 领郡六 县三十一 户八万八千三
- 《明史》 ◎历九 ▲回回历法三 土星黄道南北纬度立成(上横行,以小轮心定度为引数,起五十度,异累加三度。累加三度。首直行以自行定度
- 《白鲸》 "把锚链拖进来!让尸体往后漂去!" 这会儿,那
- 《新唐书》 ◎裴阳宋杨崔李解 裴漼,绛州闻喜著姓。父琰之,永徽中为同州司户参军,年甚少,不主曹务,刺史李崇义内轻之,镌谕曰:“同,三辅,吏
- 《后汉书》 朱晖字文季,南阳宛人也。家世衣冠。晖早孤,有气决。年十三,王莽败,天下乱,与外氏家属从田间奔入宛城。道遇群贼, * 劫诸妇女,略夺衣物
评论
发表评论
- 舍心腹而顺手足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
- 国必有诽誉,忠臣令诽在己,誉在上。刘向《战国策·东周·周文君免士工师藉》
-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王禹偁《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
- 东风兮东风,为我吹行云使西来。
- 歌泣不成天已暮,悲风日夜起江生。魏禧《登雨花台》
- 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 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墨子《墨子·02章 修身》
- 秋至捣罗纨,泪满未能开。
- 马骄泥软锦连乾,香袖半笼鞭。
-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