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十一 志第四十七
《明史》 作者:张廷玉等
◎选举三
太祖下金陵,辟儒士范祖干、叶仪。克婺州,召儒士许元、胡翰等,日讲经
史治道。克处州,征耆儒宋濂、刘基、章溢、叶琛至建康,创礼贤馆处之。以濂
为江南等处儒学提举,溢、琛为营田佥事,基留帷幄预谋议。甲辰三月,敕中书
省曰:“今土宇日广,文武并用。卓荦奇伟之才,世岂无之。或隐于山林,或藏
于士伍,非在上者开导引拔之,无以自见。自今有能上书陈言、敷宣治道、武略
出众者,参军及都督府具以名闻。或不能文章而识见可取,许诣阙面陈其事。郡
县官年五十以上者,虽练达政事,而精力既衰,宜令有司选民间俊秀年二十五以
上、资性明敏、有学识才干者辟赴中书,与年老者参用之。十年以后,老者休致,
而少者已熟于事。如此则人才不乏,而官使得人。其下有司,宣布此意。”于是
州县岁举贤才及武勇谋略、通晓天文之士,间及兼通书律者。既而严选举之禁,
有滥举者逮治之。吴元年,遣起居注吴林、魏观等以币帛求遗贤于四方。洪武元
年,征天下贤才至京,授以守令。其年冬,又遣文原吉、詹同、魏观、吴辅、赵
寿等分行天下,访求贤才,各赐白金而遣之。三年,谕廷臣曰:“六部总领天下
之务,非学问博洽、才德兼美之士,不足以居之。虑有隐居山林,或屈在下僚者,
其令有司悉心推访。”六年,复下诏曰:“贤才国之宝也。古圣王劳于求贤,若
高宗之于傅说,文王之于吕尚。彼二君者,岂其智不足哉?顾皇皇于版筑鼓刀之
徒者。盖贤才不备,不足以为治。鸿鹄之能远举者,为其有羽翼也;蛟龙之能腾
跃者,为其有鳞鬛也;人君之能致治者,为其有贤人而为之辅也。山林之士德行
文艺可称者,有司采举,备礼遣送至京,朕将任用之,以图至治。”是年,遂罢
科举,别令有司察举贤才,以德行为本,而文艺次之。其目,曰聪明正直,曰贤
良方正,曰孝弟力田,曰儒士,曰孝廉,曰秀才,曰人才,曰耆民。皆礼送京师,
不次擢用。而各省贡生亦由太学以进。于是罢科举者十年,至十七年始复行科举,
而荐举之法并行不废。时中外大小臣工皆得推举,下至仓、库、司、局诸杂流,
亦令举文学才干之士。其被荐而至者,又令转荐。以故山林岩穴、草茅穷居,无
不获自达于上,由布衣而登大僚者不可胜数。耆儒鲍恂、余诠、全思诚、张长年
辈,年九十馀,征至京,即命为文华殿大学士。儒士王本、杜斅、赵民望、吴源,
特置为四辅官兼太子宾客。贤良郭有道,秀才范敏、曾泰,税户人才郑沂,儒士
赵翥,起家为尚书。儒士张子源、张宗德为侍郎。耆儒刘堉、关贤为副都御史。
明经张文通、阮仲志为佥都御史。人才赫从道为大理少卿。孝廉李德为府尹。儒
士吴颙为祭酒。贤良栾世英、徐景升、李延中,儒士张璲、王廉为布政使。孝
弟李好诚、聂士举,贤良蒋安素、薛正言、张端,文学宋亮为参政。儒士郑孔麟、
王德常、黄桐生,贤良余应举、马卫、许安、范孟宗、何德忠、孙仲贤、王福、
王清,聪明张大亨、金思存为参议,凡其显擢者如此。其以渐而跻贵仕者,又无
算也。尝谕礼部:“经明行修练达时务之士,征至京师。年六十以上七十以下者,
置翰林以备顾问。四十以上六十以下者,于六部及布、按两司用之。”盖是时,
仕进无他途,故往往多骤贵者。而吏部奏荐举当除官者,多至三千七百馀人,其
少者亦至一千九百馀人。又俾富户耆民皆得进见,奏对称旨,辄予美官。而会稽
僧郭传,由宋濂荐擢为翰林应奉,此皆可得而考者也。洎科举复设,两途并用,
亦未尝畸重轻。建文、永乐间,荐举起家犹有内授翰林、外授藩司者。而杨士奇
以处士,陈济以布衣,遽命为《太祖实录》总裁官,其不拘资格又如此。自后科
举日重,荐举日益轻,能文之士率由场屋进以为荣;有司虽数奉求贤之诏,而人
才既衰,第应故事而已。
宣宗尝出御制《猗兰操》及《招隐诗》赐诸大臣,以示风励。实应者寡,人
情亦共厌薄。正统元年,行在吏部言:“宣德间,尝诏天下布、按二司及府、州、
县官举贤良方正各一人,迄今尚举未已,宜止之。”帝以朝廷求贤不可止,自今
来者,六部、都察院、翰林院堂上官考试,中者录用,不中者黜之。荐举者益稀
矣。天顺元年诏:“处士中,有学贯天人、才堪经济、高蹈不求闻达者,所司具
实奏闻。”御史陈迹奏崇仁儒士吴与弼学行,命江西巡抚韩雍礼聘赴京。至则召
见,命为左谕德。与弼辞疾不受。帝又命李贤引见文华殿,从容顾问曰:“重卿
学行,特授宫僚,烦辅太子。”与弼固辞。赐宴文华殿,命贤侍宴,降敕褒赉,
遣行人送归,盖殊典也。至成化十九年,广东举人陈献章被荐,授翰林院检讨,
而听其归,典礼大减矣。其后弘治中浙江儒士潘辰,嘉靖中南直隶生员文征明、
永嘉儒士叶幼学,皆以荐授翰林院待诏。万历中,湖广举人瞿九思亦授待诏,江
西举人刘元卿授国子监博士,江西处士章潢仅遥授顺天府训导。而直隶处士陈继
儒、四川举人杨思心等虽皆被荐,下之礼部而已。崇祯九年,吏部复议举孝廉,
言:“祖宗朝皆偶一行之,未有定制。今宜通行直省,加意物色,果有孝廉、怀
才抱德、经明行修之士,由司道以达巡按,覆核疏闻,验试录用。”于时荐举纷
纷遍天下,然皆授以残破郡县,卒无大效。至十七年,令豫、楚被陷州县员缺悉
听抚、按官辟选更置,不拘科目、杂流、生员人等。此则皇遽求贤,非承平时举
士之典。至若正德四年,浙江大吏荐馀姚周礼、徐子元、许龙,上虞徐文彪。刘
瑾以四人皆谢迁同乡,而草诏出于刘健,矫旨下礼等镇抚司,谪戍边卫,勒布政
使林符、邵宝、李赞及参政、参议、府县官十九人罚米二百石,并削健、迁官,
且著令,馀姚人不得选京官。此则因荐举而得祸者,又其变也。
任官之事,文归吏部,武归兵部,而吏部职掌尤重。吏部凡四司,而文选掌
铨选,考功掌考察,其职尤重。选人自进士、举人、贡生外,有官生、恩生、功
生、监生、儒士,又有吏员、承差、知印、书算、篆书、译字、通事诸杂流。进
士为一途,举贡等为一途,吏员等为一途,所谓三途并用也。京官六部主事、中
书、行人、评事、博士,外官知州、推官、知县,由进士选。外官推官、知县及
学官,由举人、贡生选。京官五府、六部首领官,通政司、太常、光禄寺、詹事
府属官,由官荫生选。州、县佐贰,都、布、按三司首领官,由监生选。外府、
外卫、盐运司首领官,中外杂职、入流未入流官,由吏员、承差等选。此其大凡
也。其参差互异者,可推而知也。初授者曰听选,升任者曰升迁。选人之法,每
年吏部六考、六选。凡引选六,类选六,远方选二。听选及考定升降者,双月大
选,其序定于单月。改授、改降、丁忧、候补者,单月急选。其拣选,三岁举行。
举人乞恩,岁贡就教,无定期。凡升迁,必满考。若员缺应补不待满者,曰推升。
内阁大学士、吏部尚书,由廷推或奉特旨。侍郎以下及祭酒,吏部会同三品以上
廷推。太常卿以下,部推。通、参以下吏部于弘政门会选。詹事由内阁,各衙门
由各掌印。在外官,惟督、抚廷推,九卿共之,吏部主之。布、按员缺,三品以
上官会举。监、司则序迁。其防边兵备等,率由选择保举,付以敕书,边府及佐
贰亦付敕。蓟辽之昌平、蓟州等,山西之大同、河曲、代州等,陕西之固原、静
宁等六十有一处,俱为边缺,尤慎选除。有功者越次擢,误封疆者罪无赦。内地
监司率序迁,其后亦多超迁不拘次,有一岁中四五迁、由佥事至参政者。监、司
多额外添设,守巡之外往往别立数衔,不能画一也。在外府、州、县正佐,在内
大小九卿之属员,皆常选官,选授迁除,一切由吏部。其初用拈阄法,至万历间
变为掣签。二十九年,文选员外郎倪斯蕙条上铨政十八事,其一曰议掣签。尚书
李戴拟行报可,孙丕扬踵而行之。后虽有讥其失者,终明世不复更也。洪武间,
定南北更调之制,南人官北,北人官南。其后官制渐定,自学官外,不得官本省,
亦不限南北也。初,太祖尝御奉天门选官,且谕毋拘资格。选人有即授侍郎者,
而监、司最多,进士、监生及荐举者,参错互用。给事、御史,亦初授升迁各半。
永、宣以后,渐循资格,而台省尚多初授。至弘、正后,资格始拘,举、贡虽与
进士并称正途,而轩轾低昂,不啻霄壤。隆庆中,大学士高拱言:“国初,举人
跻八座为名臣者甚众。后乃进士偏重,而举人甚轻,至于今极矣。请自授官以后,
惟考政绩,不问其出身。”然势已积重,不能复返。崇祯间,言者数申“三途并
用”之说。间推一二举人如陈新甲、孙元化者,置之要地,卒以倾覆。用武举陈
启新为给事,亦声名溃裂。于是朝端又以为不若循资格。而甲榜之误国者亦正不
少也。
给事中、御史谓之科道。科五十员,道百二十员。明初至天顺、成化间,进
士、举贡、监生皆重选补。其迁擢者,推官、知县而外,或由学官。其后监生及
新科进士皆不得与。或庶吉士改授,或取内外科目出身三年考满者考选,内则两
京五部主事、中、行、评、博,国子监博士、助教等,外则推官、知县。自推、
知入者,谓之行取。其有特荐,则俸虽未满,亦得与焉。考选视科道缺若干,多
寡无定额。其授职,吏部、都察院协同注拟,给事皆实补,御史必试职一年始实
授,惟庶吉士否。嘉靖、万历间,常令部曹不许改科道,后亦间行之。举贡、推、
知,例得与进士同考选,大抵仅四之一。嘉靖间,尝令监生与选。已罢不行。万
历中,百度废驰。二十五年,台省新旧人数不足当额设之半。三十六年,科止数
人,道止二人。南科以一人摄九篆者二岁,南道亦止一人。内台既空,外差亦缺,
淮、扬、苏、松、江西、陕西、广东西、宣大、甘肃、辽东巡按及陕西之茶马,
河东之盐课,缺差至数年。给事中陈治则请急考选,不报。三十九年,考选疏上,
复留中不下。推、知拟擢台省,候命阙下,去留不得自如。四十六年,掌河南道
御史王象恒复言:“十三道御史在班行者止八人,六科给事中止五人,而册封典
试诸差,及内外巡方报满告病求代者踵至,当亟议变通之法。”大学士方从哲亦
言:“考选诸臣,守候六载,艰苦备尝。吏部议咨礼部、都察院按次题差,盖权
宜之术。不若特允部推,令诸臣受命供职,足存政体。”卒皆不报。至光宗初,
前后考选之疏俱下,而台省一旦森列矣。考选之例,优者授给事中,次者御史,
又次者以部曹用。虽临时考试,而先期有访单,出于九卿、台省诸臣之手,往往
据以为高下。崇祯三年,吏部考选毕,奏应擢给事、御史若干人,而以中书二人
访单可否互异,具疏题请。帝责其推诿,令更确议,而不责访单之非体也。京官
非进士不得考选,推、知则举贡皆行取。然天下守令,进士十三,举贡十七;推、
知行取,则进士十九,举贡才十一。举贡所得,又大率有台无省,多南少北。御
史王道纯以为言。帝谓用人当论才,本不合拘资格,下所司酌行之。初制,急缺
风宪,不时行取。神宗时,定为三年,至是每年一举。帝从吏部尚书闵洪学请,
仍以三年为期。此选择言路之大凡也。
保举者,所以佐铨法之不及,而分吏部之权。自洪武十七年命天下朝觐官举
廉能属吏始。永乐元年,命京官文职七品以上,外官至县令,各举所知一人,量
才擢用。后以贪污闻者,举主连坐,盖亦尝间行其法。然洪、永时,选官并由部
请。至仁宗初,一新庶政,洪熙元年,特申保举之令。京官五品以上及给事、御
史,外官布、按两司正佐及府、州、县正官,各举所知。惟见任府、州、县正佐
官及曾犯赃罪者,不许荐举,其他官及屈在下僚,或军民中有廉洁公正才堪抚字
者,悉以名闻。是时,京官势未重,台省考满,由吏部奏升方面郡守。既而定制,
凡布按二司、知府有缺,令三品以上京官保举。宣德三年,况钟、赵豫等以荐擢
守苏、松诸府,赐敕行事。十年用郭济、姚文等为知府,亦如之。其所奏保者,
郎中、员外、御史及司务、行人、寺副皆与,不依常调也。后多有政绩。部曹及
御史,由堂上官荐引,类能其官。而长吏部者,蹇义、郭琎亦屡奉敕谕。帝又虑
诸臣畏连坐而不举,则语大学士杨溥以全才之难,谓:“一言之荐,岂能保其终
身,欲得贤才,尤当厚教养之法。”故其时吏治蒸蒸,称极盛焉。沿及英宗,一
遵厥旧。然行之既久,不能无弊,所举或乡里亲旧、僚属门下,素相私比者。方
面大吏方正、谢庄等由保举而得罪。而无官保举者,在内御史,在外知府,往往
九年不迁。正统七年,罢荐举县令之制。十一年,御史黄裳言:“给事、御史,
国初奏迁方面郡守。近年方面郡守率由廷臣保升,给事、御史以纠参为职,岂能
无忤于一人。乞敕吏部仍按例奏请除授。”帝是其言,命部议行。明年,给事中
余忭复指正、庄等事败,谓宜坐举主。且言方面郡守有缺,吏部当奏请上裁。尚
书王直、英国公张辅等言,方面郡守,保举升用,称职者多,未可擅更易。英宗
仍从辅、直言,而采忭疏,许言官指劾。十三年,御史涂谦复陈,举荐得方面郡
守,辄改前操之弊。请仍遵洪武旧制,于内外九年考满官内拣择升授,或亲择朝
臣才望者任之。诏可。大臣举官之例遂罢。景泰中,复行保举。给事中林聪陈推
举骤迁之弊,言:“今缺参政等官三十馀员,请暂令三品以上官保举。自后惟布、
按两司三品以上官连名共举,其馀悉付吏部。”诏并从之。成化五年,科道官复
请保举方面,吏部因并及郡守。帝从言官请,而命知府员缺仍听吏部推举。逾年,
以会举多未当,并方面官第令吏部推两员以闻,罢保举之令。既而都御史李宾请
令在京五品以上管事官及给事、御史,各举所知以任州县。从之。弘治十二年,
复诏部院大臣各举方面郡守。吏部因请依往年御史马文升迁按察使、屠滽迁佥
都御史之例,超擢一二,以示激劝,而未经大臣荐举者亦兼采之。并从其议。当
是时,孝宗锐意求治,命吏、兵二部,每季开两京府部堂上及文武方面官履历,
具揭帖奏览。第兼保举法行之,不专恃以为治也。正德以后,具帖之制渐废。嘉
靖八年,给事中夏言复请循弘治故事,且及举劾贤否略节,每季孟月,部臣送科
以达御前,命著为令。而保举方面郡守之法,终明世不复行矣。
至若坐事斥免、因急才而荐擢者,谓之起废。家居被召、因需缺而预补者,
谓之添注。此又铨法之所未详,而中叶以后间尝一行者也。
考满、考察,二者相辅而行。考满,论一身所历之俸,其目有三:曰称职,
曰平常,曰不称职,为上、中、下三等。考察,通天下内外官计之,其目有八:
曰贪,曰酷,曰浮躁,曰不及,曰老,曰病,曰罢,曰不谨。考满之法,三年给
由,曰初考,六年曰再考,九年曰通考。依《职掌》事例考核升降。诸部寺所属,
初止署职,必考满始实授。外官率递考以待核。杂考或一二年,或三年、九年。
郡县之繁简或不相当,则互换其官,谓之调繁、调简。
洪武十一年,命吏部课朝觐官殿最。称职而无过者为上,赐坐而宴。有过而
称职者为中,宴而不坐。有过而不称职者为下,不预宴,序立于门,宴者出,然
后退。此朝觐考核之始也。十四年,其法稍定。在京六部五品以下,听本衙门正
官察其行能,验其勤怠。其四品以上,及一切近侍官与御史为耳目风纪之司,及
太医院、钦天监、王府官不在常选者,任满黜陟,取自上裁。直隶有司首领官及
属官,从本司正官考核,任满从监察御史覆考。各布政使司首领官,俱从按察司
考核。其茶马、盐马、盐运、盐课提举司、军职首领官,俱从布政司考核,仍送
按察司覆考。其布政司四品以上,按察司、盐运司五品以上,任满黜陟,取自上
裁。内外入流并杂职官,九年任满,给由赴吏部考核,依例黜陟。果有殊勋异能、
超迈等伦者,取自上裁。
又以事之繁简,与历官之殿最,相参互核,为等第之升降。其繁简之例,在
外府以田粮十五万石以上,州以七万石以上,县以三万石以上,或亲临王府都、
布政、按察三司,并有军马守御,路当驿道,边方冲要供给处,俱为事繁。府粮
不及十五万石,州不及七万石,县不及三万石,及僻静处,俱为事简。在京诸司,
俱从繁例。
十六年,京官考核之制稍有裁酌,俱由其长开具送部核考。十八年,吏部言
天下布、按、府、州、县朝觐官,凡四千一百一十七人,称职者十之一,平常者
十之七,不称职者十之一,而贪污阘茸者亦共得十之一。帝令称职者升,平常者
复职,不称职者降,贪污者付法司罪之,阘茸者免为民。永、宣间,中外官旧未
有例者,稍增入之。又从部议,初考称职、次考未经考核、今考称职者,若初考
平常、次考未经考核、今考称职者,俱依称职例升用。自时厥后,大率遵旧制行
之。中间利弊不可枚举,而其法无大变更也。
考察之法,京官六年,以巳、亥之岁,四品以上自陈以取上裁,五品以下分
别致仕、降调、闲住为民者有差,具册奏请,谓之京察。自弘治时,定外官三年
一朝觐,以辰、戌、丑、未岁,察典随之,谓之外察。州县以月计,上之府,府
上下其考,以岁计,上之布政司。至三岁,抚、按通核其属事状,造册具报,丽
以八法。而处分察例有四,与京官同。明初行之,相沿不废,谓之大计。计处者,
不复叙用,定为永制。洪武四年命工部尚书朱守仁廉察山东莱州诸郡官吏。六年,
令御史台御史及各道按察司察举有司官有无过犯,奏报黜陟,此考察之始也。洪
熙时,命御史考察在外官,以奉命者不能无私,谕吏部尚书蹇义严加戒饬,务矢
至公。景泰二年,吏部、都察院考察当黜退者七百三十馀人。帝虑其未当,仍集
诸大臣更考,存留者三之一。成化五年,南京吏部右侍郎章纶、都察院右佥都御
史高明考察庶官。帝以各衙门掌印官不同佥名,疑有未当,令侍郎叶盛、都给事
中毛弘从公体勘,亦有所更定。弘治六年考察,当罢者共一千四百员,又杂职一
千一百三十五员。帝谕:“方面知府必指实迹,毋虚文泛言,以致枉人。府州以
下任未三年者,亦通核具奏。”尚书王恕等具陈以请,而以府、州、县官贪鄙殃
民者,虽年浅不可不黜。帝终谓人才难得,降谕谆谆,多所原宥。当黜而留者九
十馀员。给事、御史又交章请黜遗漏及宜退而留者,复命吏部指实迹,恕疏各官
考语及本部访察者以闻。帝终以考语为未实,谕令复核。恕以言不用,且疑有中
伤者,遂力求去。至十四年,南京吏部尚书林瀚言,在外司府以下官,俱三年一
次考察,两京及在外武职官,亦五年一考选,惟两京五品以下官,十年始一考察,
法大阔略。旨下,吏部覆请如瀚言,而京官六年一察之例定矣。京察之岁,大臣
自陈。去留既定,而居官有遗行者,给事、御史纠劾,谓之拾遗。拾遗所攻击,
无获免者。弘、正、嘉、隆间,士大夫廉耻自重,以挂察典为终身之玷。至万历
时,阁臣有所徇庇,间留一二以挠察典,而群臣水火之争,莫甚于辛亥、丁巳,
事具各传中。党局既成,互相报复,至国亡乃已。
兵部凡四司,而武选掌除授,职方掌军政,其职尤要。凡武职,内则五府、
留守司,外则各都司、各卫所及三宣、六慰。流官八等,都督及同知、佥事,都
指挥使、同知、佥事,正副留守。世官九等:指挥使及同知、佥事,卫、所镇抚,
正、副千户,百户,试百户。直省都指挥使二十一,留守司二,卫九十一,守御、
屯田、群牧千户所二百十有一。此外则苗蛮土司,皆听部选。自永乐初增立三大
营,各设管操官,各哨有分管、坐营官、坐司官。景泰中,设团营十,已复增二,
各有坐营官,俱特命亲信大臣提督之,非兵部所铨择也。凡大选,曰色目,曰状
貌,曰才行,曰封赠,曰袭荫。其途有四,曰世职,曰武举,曰行伍,曰纳级。
初,武职率以勋旧。太祖虑其不率,以《武士训戒录》、《大诰武臣录》颁之。
后乃参用将材,三岁武举,六岁会举,每岁荐举,皆隶部除授。久之,法纪隳坏,
选用纷杂。正德间,冒功升授者三千有奇。嘉靖中,詹事霍韬言:“成化中,增
太祖时军职四倍,今又增几倍矣。锦衣初额官二百五员,今至千七百员,殆增八
倍。洪武初,军功袭职子弟年二十者比试,初试不中,袭职署事,食半俸。二年
再试,中者食全俸,仍不中者充军。其法至严,故职不冗而俸易给。自永乐后,
新官免试,旧官即比试,贿赂无不中,此军职所以日滥也。永乐平交阯,赏而不
升。迩者不但获馘者升,而奏带及缉妖言捕盗者亦无不升,此军职所以益冗也。
宜命大臣循清黄例,内外武职一切差次功劳,考其祖宗相承,叔侄兄弟继及。或
洪、永年间功,或宣德以后功,或内监弟侄恩荫,或勋戚驸马子孙,或武举取中,
各分数等,默寓汰省之法。或许世袭,或许终身,或许继,或不许继,各具册籍,
昭示明白,以为激劝。”于是命给事中夏言等查核冒滥。言等指陈其弊,言:“
镇守官奏带旧止五名,今至三四百名,盖一人而奏带数处者有之,一时而数处获
功者有之。他复巧立名色,纪验不加审核,铨选又无驳勘,其改正重升、并功加
授之类,弊端百出,宜尽革以昭神断。”部核如议。恩幸冗滥者,裁汰以数千计,
宿蠹为清。万历十五年,复诏严加察核。且尝命提、镇、科道会同兵部,品年资,
课技艺,序荐剡,分为三等,名曰公选。然徒饰虚名,终鲜实效也。
武官爵止六品,其职死者袭,老疾者替,世久而绝,以旁支继。年六十者子
替。明初定例,嫡子袭替,长幼次及之。绝者,嫡子庶子孙次及之;又绝者,以
弟继。永乐后,取官舍旗军馀丁曾历战功者,令原带俸及管事袭替,悉因之。其
降级子孙仍替见降职事。弘治时,令旁支减级承袭。正德中,令旁支入总旗。嘉
靖间,旁支无功者,不得保送。凡升职官舍,如父职。其阵亡保袭者,流官一等。
凡袭替官舍,以骑射试之。大抵世职难核,故例特详,而长弊丛奸,亦复不少。
官之大者,必会推。五军都督府掌印缺,于见任公、侯、伯取一人。佥书缺,
于带俸公、侯、伯及在京都指挥,在外正副总兵官,推二人。锦衣卫堂上官及前
卫掌印缺,视五府例推二人。都指挥、留守以下,上一人。正德十六年,令五府
及锦衣卫必由都指挥屡著勋猷者升授。诸卫官不世,独锦衣以世。
武之军政,犹文之考察也。成化二年,令五年一行,以见任掌印、带俸、差
操及初袭官一体考核。十三年令两京通考以为常。五府大臣及锦衣卫堂上官自陈
候旨,直省总兵官如之。在内五府所属并直省卫所官,悉由巡视官及部官注送;
在外都司、卫所官,由抚、按造册缴部。副参以下,千户以上,由都、布、按三
司察注送抚,咨部考举题奏。锦衣卫管戎务者倍加严考,南、北镇抚次之。各卫
所及地方守御并各都司隶巡抚者,例同。惟管漕运者不与考。
太祖下金陵,辟儒士范祖干、叶仪。克婺州,召儒士许元、胡翰等,日讲经
史治道。克处州,征耆儒宋濂、刘基、章溢、叶琛至建康,创礼贤馆处之。以濂
为江南等处儒学提举,溢、琛为营田佥事,基留帷幄预谋议。甲辰三月,敕中书
省曰:“今土宇日广,文武并用。卓荦奇伟之才,世岂无之。或隐于山林,或藏
于士伍,非在上者开导引拔之,无以自见。自今有能上书陈言、敷宣治道、武略
出众者,参军及都督府具以名闻。或不能文章而识见可取,许诣阙面陈其事。郡
县官年五十以上者,虽练达政事,而精力既衰,宜令有司选民间俊秀年二十五以
上、资性明敏、有学识才干者辟赴中书,与年老者参用之。十年以后,老者休致,
而少者已熟于事。如此则人才不乏,而官使得人。其下有司,宣布此意。”于是
州县岁举贤才及武勇谋略、通晓天文之士,间及兼通书律者。既而严选举之禁,
有滥举者逮治之。吴元年,遣起居注吴林、魏观等以币帛求遗贤于四方。洪武元
年,征天下贤才至京,授以守令。其年冬,又遣文原吉、詹同、魏观、吴辅、赵
寿等分行天下,访求贤才,各赐白金而遣之。三年,谕廷臣曰:“六部总领天下
之务,非学问博洽、才德兼美之士,不足以居之。虑有隐居山林,或屈在下僚者,
其令有司悉心推访。”六年,复下诏曰:“贤才国之宝也。古圣王劳于求贤,若
高宗之于傅说,文王之于吕尚。彼二君者,岂其智不足哉?顾皇皇于版筑鼓刀之
徒者。盖贤才不备,不足以为治。鸿鹄之能远举者,为其有羽翼也;蛟龙之能腾
跃者,为其有鳞鬛也;人君之能致治者,为其有贤人而为之辅也。山林之士德行
文艺可称者,有司采举,备礼遣送至京,朕将任用之,以图至治。”是年,遂罢
科举,别令有司察举贤才,以德行为本,而文艺次之。其目,曰聪明正直,曰贤
良方正,曰孝弟力田,曰儒士,曰孝廉,曰秀才,曰人才,曰耆民。皆礼送京师,
不次擢用。而各省贡生亦由太学以进。于是罢科举者十年,至十七年始复行科举,
而荐举之法并行不废。时中外大小臣工皆得推举,下至仓、库、司、局诸杂流,
亦令举文学才干之士。其被荐而至者,又令转荐。以故山林岩穴、草茅穷居,无
不获自达于上,由布衣而登大僚者不可胜数。耆儒鲍恂、余诠、全思诚、张长年
辈,年九十馀,征至京,即命为文华殿大学士。儒士王本、杜斅、赵民望、吴源,
特置为四辅官兼太子宾客。贤良郭有道,秀才范敏、曾泰,税户人才郑沂,儒士
赵翥,起家为尚书。儒士张子源、张宗德为侍郎。耆儒刘堉、关贤为副都御史。
明经张文通、阮仲志为佥都御史。人才赫从道为大理少卿。孝廉李德为府尹。儒
士吴颙为祭酒。贤良栾世英、徐景升、李延中,儒士张璲、王廉为布政使。孝
弟李好诚、聂士举,贤良蒋安素、薛正言、张端,文学宋亮为参政。儒士郑孔麟、
王德常、黄桐生,贤良余应举、马卫、许安、范孟宗、何德忠、孙仲贤、王福、
王清,聪明张大亨、金思存为参议,凡其显擢者如此。其以渐而跻贵仕者,又无
算也。尝谕礼部:“经明行修练达时务之士,征至京师。年六十以上七十以下者,
置翰林以备顾问。四十以上六十以下者,于六部及布、按两司用之。”盖是时,
仕进无他途,故往往多骤贵者。而吏部奏荐举当除官者,多至三千七百馀人,其
少者亦至一千九百馀人。又俾富户耆民皆得进见,奏对称旨,辄予美官。而会稽
僧郭传,由宋濂荐擢为翰林应奉,此皆可得而考者也。洎科举复设,两途并用,
亦未尝畸重轻。建文、永乐间,荐举起家犹有内授翰林、外授藩司者。而杨士奇
以处士,陈济以布衣,遽命为《太祖实录》总裁官,其不拘资格又如此。自后科
举日重,荐举日益轻,能文之士率由场屋进以为荣;有司虽数奉求贤之诏,而人
才既衰,第应故事而已。
宣宗尝出御制《猗兰操》及《招隐诗》赐诸大臣,以示风励。实应者寡,人
情亦共厌薄。正统元年,行在吏部言:“宣德间,尝诏天下布、按二司及府、州、
县官举贤良方正各一人,迄今尚举未已,宜止之。”帝以朝廷求贤不可止,自今
来者,六部、都察院、翰林院堂上官考试,中者录用,不中者黜之。荐举者益稀
矣。天顺元年诏:“处士中,有学贯天人、才堪经济、高蹈不求闻达者,所司具
实奏闻。”御史陈迹奏崇仁儒士吴与弼学行,命江西巡抚韩雍礼聘赴京。至则召
见,命为左谕德。与弼辞疾不受。帝又命李贤引见文华殿,从容顾问曰:“重卿
学行,特授宫僚,烦辅太子。”与弼固辞。赐宴文华殿,命贤侍宴,降敕褒赉,
遣行人送归,盖殊典也。至成化十九年,广东举人陈献章被荐,授翰林院检讨,
而听其归,典礼大减矣。其后弘治中浙江儒士潘辰,嘉靖中南直隶生员文征明、
永嘉儒士叶幼学,皆以荐授翰林院待诏。万历中,湖广举人瞿九思亦授待诏,江
西举人刘元卿授国子监博士,江西处士章潢仅遥授顺天府训导。而直隶处士陈继
儒、四川举人杨思心等虽皆被荐,下之礼部而已。崇祯九年,吏部复议举孝廉,
言:“祖宗朝皆偶一行之,未有定制。今宜通行直省,加意物色,果有孝廉、怀
才抱德、经明行修之士,由司道以达巡按,覆核疏闻,验试录用。”于时荐举纷
纷遍天下,然皆授以残破郡县,卒无大效。至十七年,令豫、楚被陷州县员缺悉
听抚、按官辟选更置,不拘科目、杂流、生员人等。此则皇遽求贤,非承平时举
士之典。至若正德四年,浙江大吏荐馀姚周礼、徐子元、许龙,上虞徐文彪。刘
瑾以四人皆谢迁同乡,而草诏出于刘健,矫旨下礼等镇抚司,谪戍边卫,勒布政
使林符、邵宝、李赞及参政、参议、府县官十九人罚米二百石,并削健、迁官,
且著令,馀姚人不得选京官。此则因荐举而得祸者,又其变也。
任官之事,文归吏部,武归兵部,而吏部职掌尤重。吏部凡四司,而文选掌
铨选,考功掌考察,其职尤重。选人自进士、举人、贡生外,有官生、恩生、功
生、监生、儒士,又有吏员、承差、知印、书算、篆书、译字、通事诸杂流。进
士为一途,举贡等为一途,吏员等为一途,所谓三途并用也。京官六部主事、中
书、行人、评事、博士,外官知州、推官、知县,由进士选。外官推官、知县及
学官,由举人、贡生选。京官五府、六部首领官,通政司、太常、光禄寺、詹事
府属官,由官荫生选。州、县佐贰,都、布、按三司首领官,由监生选。外府、
外卫、盐运司首领官,中外杂职、入流未入流官,由吏员、承差等选。此其大凡
也。其参差互异者,可推而知也。初授者曰听选,升任者曰升迁。选人之法,每
年吏部六考、六选。凡引选六,类选六,远方选二。听选及考定升降者,双月大
选,其序定于单月。改授、改降、丁忧、候补者,单月急选。其拣选,三岁举行。
举人乞恩,岁贡就教,无定期。凡升迁,必满考。若员缺应补不待满者,曰推升。
内阁大学士、吏部尚书,由廷推或奉特旨。侍郎以下及祭酒,吏部会同三品以上
廷推。太常卿以下,部推。通、参以下吏部于弘政门会选。詹事由内阁,各衙门
由各掌印。在外官,惟督、抚廷推,九卿共之,吏部主之。布、按员缺,三品以
上官会举。监、司则序迁。其防边兵备等,率由选择保举,付以敕书,边府及佐
贰亦付敕。蓟辽之昌平、蓟州等,山西之大同、河曲、代州等,陕西之固原、静
宁等六十有一处,俱为边缺,尤慎选除。有功者越次擢,误封疆者罪无赦。内地
监司率序迁,其后亦多超迁不拘次,有一岁中四五迁、由佥事至参政者。监、司
多额外添设,守巡之外往往别立数衔,不能画一也。在外府、州、县正佐,在内
大小九卿之属员,皆常选官,选授迁除,一切由吏部。其初用拈阄法,至万历间
变为掣签。二十九年,文选员外郎倪斯蕙条上铨政十八事,其一曰议掣签。尚书
李戴拟行报可,孙丕扬踵而行之。后虽有讥其失者,终明世不复更也。洪武间,
定南北更调之制,南人官北,北人官南。其后官制渐定,自学官外,不得官本省,
亦不限南北也。初,太祖尝御奉天门选官,且谕毋拘资格。选人有即授侍郎者,
而监、司最多,进士、监生及荐举者,参错互用。给事、御史,亦初授升迁各半。
永、宣以后,渐循资格,而台省尚多初授。至弘、正后,资格始拘,举、贡虽与
进士并称正途,而轩轾低昂,不啻霄壤。隆庆中,大学士高拱言:“国初,举人
跻八座为名臣者甚众。后乃进士偏重,而举人甚轻,至于今极矣。请自授官以后,
惟考政绩,不问其出身。”然势已积重,不能复返。崇祯间,言者数申“三途并
用”之说。间推一二举人如陈新甲、孙元化者,置之要地,卒以倾覆。用武举陈
启新为给事,亦声名溃裂。于是朝端又以为不若循资格。而甲榜之误国者亦正不
少也。
给事中、御史谓之科道。科五十员,道百二十员。明初至天顺、成化间,进
士、举贡、监生皆重选补。其迁擢者,推官、知县而外,或由学官。其后监生及
新科进士皆不得与。或庶吉士改授,或取内外科目出身三年考满者考选,内则两
京五部主事、中、行、评、博,国子监博士、助教等,外则推官、知县。自推、
知入者,谓之行取。其有特荐,则俸虽未满,亦得与焉。考选视科道缺若干,多
寡无定额。其授职,吏部、都察院协同注拟,给事皆实补,御史必试职一年始实
授,惟庶吉士否。嘉靖、万历间,常令部曹不许改科道,后亦间行之。举贡、推、
知,例得与进士同考选,大抵仅四之一。嘉靖间,尝令监生与选。已罢不行。万
历中,百度废驰。二十五年,台省新旧人数不足当额设之半。三十六年,科止数
人,道止二人。南科以一人摄九篆者二岁,南道亦止一人。内台既空,外差亦缺,
淮、扬、苏、松、江西、陕西、广东西、宣大、甘肃、辽东巡按及陕西之茶马,
河东之盐课,缺差至数年。给事中陈治则请急考选,不报。三十九年,考选疏上,
复留中不下。推、知拟擢台省,候命阙下,去留不得自如。四十六年,掌河南道
御史王象恒复言:“十三道御史在班行者止八人,六科给事中止五人,而册封典
试诸差,及内外巡方报满告病求代者踵至,当亟议变通之法。”大学士方从哲亦
言:“考选诸臣,守候六载,艰苦备尝。吏部议咨礼部、都察院按次题差,盖权
宜之术。不若特允部推,令诸臣受命供职,足存政体。”卒皆不报。至光宗初,
前后考选之疏俱下,而台省一旦森列矣。考选之例,优者授给事中,次者御史,
又次者以部曹用。虽临时考试,而先期有访单,出于九卿、台省诸臣之手,往往
据以为高下。崇祯三年,吏部考选毕,奏应擢给事、御史若干人,而以中书二人
访单可否互异,具疏题请。帝责其推诿,令更确议,而不责访单之非体也。京官
非进士不得考选,推、知则举贡皆行取。然天下守令,进士十三,举贡十七;推、
知行取,则进士十九,举贡才十一。举贡所得,又大率有台无省,多南少北。御
史王道纯以为言。帝谓用人当论才,本不合拘资格,下所司酌行之。初制,急缺
风宪,不时行取。神宗时,定为三年,至是每年一举。帝从吏部尚书闵洪学请,
仍以三年为期。此选择言路之大凡也。
保举者,所以佐铨法之不及,而分吏部之权。自洪武十七年命天下朝觐官举
廉能属吏始。永乐元年,命京官文职七品以上,外官至县令,各举所知一人,量
才擢用。后以贪污闻者,举主连坐,盖亦尝间行其法。然洪、永时,选官并由部
请。至仁宗初,一新庶政,洪熙元年,特申保举之令。京官五品以上及给事、御
史,外官布、按两司正佐及府、州、县正官,各举所知。惟见任府、州、县正佐
官及曾犯赃罪者,不许荐举,其他官及屈在下僚,或军民中有廉洁公正才堪抚字
者,悉以名闻。是时,京官势未重,台省考满,由吏部奏升方面郡守。既而定制,
凡布按二司、知府有缺,令三品以上京官保举。宣德三年,况钟、赵豫等以荐擢
守苏、松诸府,赐敕行事。十年用郭济、姚文等为知府,亦如之。其所奏保者,
郎中、员外、御史及司务、行人、寺副皆与,不依常调也。后多有政绩。部曹及
御史,由堂上官荐引,类能其官。而长吏部者,蹇义、郭琎亦屡奉敕谕。帝又虑
诸臣畏连坐而不举,则语大学士杨溥以全才之难,谓:“一言之荐,岂能保其终
身,欲得贤才,尤当厚教养之法。”故其时吏治蒸蒸,称极盛焉。沿及英宗,一
遵厥旧。然行之既久,不能无弊,所举或乡里亲旧、僚属门下,素相私比者。方
面大吏方正、谢庄等由保举而得罪。而无官保举者,在内御史,在外知府,往往
九年不迁。正统七年,罢荐举县令之制。十一年,御史黄裳言:“给事、御史,
国初奏迁方面郡守。近年方面郡守率由廷臣保升,给事、御史以纠参为职,岂能
无忤于一人。乞敕吏部仍按例奏请除授。”帝是其言,命部议行。明年,给事中
余忭复指正、庄等事败,谓宜坐举主。且言方面郡守有缺,吏部当奏请上裁。尚
书王直、英国公张辅等言,方面郡守,保举升用,称职者多,未可擅更易。英宗
仍从辅、直言,而采忭疏,许言官指劾。十三年,御史涂谦复陈,举荐得方面郡
守,辄改前操之弊。请仍遵洪武旧制,于内外九年考满官内拣择升授,或亲择朝
臣才望者任之。诏可。大臣举官之例遂罢。景泰中,复行保举。给事中林聪陈推
举骤迁之弊,言:“今缺参政等官三十馀员,请暂令三品以上官保举。自后惟布、
按两司三品以上官连名共举,其馀悉付吏部。”诏并从之。成化五年,科道官复
请保举方面,吏部因并及郡守。帝从言官请,而命知府员缺仍听吏部推举。逾年,
以会举多未当,并方面官第令吏部推两员以闻,罢保举之令。既而都御史李宾请
令在京五品以上管事官及给事、御史,各举所知以任州县。从之。弘治十二年,
复诏部院大臣各举方面郡守。吏部因请依往年御史马文升迁按察使、屠滽迁佥
都御史之例,超擢一二,以示激劝,而未经大臣荐举者亦兼采之。并从其议。当
是时,孝宗锐意求治,命吏、兵二部,每季开两京府部堂上及文武方面官履历,
具揭帖奏览。第兼保举法行之,不专恃以为治也。正德以后,具帖之制渐废。嘉
靖八年,给事中夏言复请循弘治故事,且及举劾贤否略节,每季孟月,部臣送科
以达御前,命著为令。而保举方面郡守之法,终明世不复行矣。
至若坐事斥免、因急才而荐擢者,谓之起废。家居被召、因需缺而预补者,
谓之添注。此又铨法之所未详,而中叶以后间尝一行者也。
考满、考察,二者相辅而行。考满,论一身所历之俸,其目有三:曰称职,
曰平常,曰不称职,为上、中、下三等。考察,通天下内外官计之,其目有八:
曰贪,曰酷,曰浮躁,曰不及,曰老,曰病,曰罢,曰不谨。考满之法,三年给
由,曰初考,六年曰再考,九年曰通考。依《职掌》事例考核升降。诸部寺所属,
初止署职,必考满始实授。外官率递考以待核。杂考或一二年,或三年、九年。
郡县之繁简或不相当,则互换其官,谓之调繁、调简。
洪武十一年,命吏部课朝觐官殿最。称职而无过者为上,赐坐而宴。有过而
称职者为中,宴而不坐。有过而不称职者为下,不预宴,序立于门,宴者出,然
后退。此朝觐考核之始也。十四年,其法稍定。在京六部五品以下,听本衙门正
官察其行能,验其勤怠。其四品以上,及一切近侍官与御史为耳目风纪之司,及
太医院、钦天监、王府官不在常选者,任满黜陟,取自上裁。直隶有司首领官及
属官,从本司正官考核,任满从监察御史覆考。各布政使司首领官,俱从按察司
考核。其茶马、盐马、盐运、盐课提举司、军职首领官,俱从布政司考核,仍送
按察司覆考。其布政司四品以上,按察司、盐运司五品以上,任满黜陟,取自上
裁。内外入流并杂职官,九年任满,给由赴吏部考核,依例黜陟。果有殊勋异能、
超迈等伦者,取自上裁。
又以事之繁简,与历官之殿最,相参互核,为等第之升降。其繁简之例,在
外府以田粮十五万石以上,州以七万石以上,县以三万石以上,或亲临王府都、
布政、按察三司,并有军马守御,路当驿道,边方冲要供给处,俱为事繁。府粮
不及十五万石,州不及七万石,县不及三万石,及僻静处,俱为事简。在京诸司,
俱从繁例。
十六年,京官考核之制稍有裁酌,俱由其长开具送部核考。十八年,吏部言
天下布、按、府、州、县朝觐官,凡四千一百一十七人,称职者十之一,平常者
十之七,不称职者十之一,而贪污阘茸者亦共得十之一。帝令称职者升,平常者
复职,不称职者降,贪污者付法司罪之,阘茸者免为民。永、宣间,中外官旧未
有例者,稍增入之。又从部议,初考称职、次考未经考核、今考称职者,若初考
平常、次考未经考核、今考称职者,俱依称职例升用。自时厥后,大率遵旧制行
之。中间利弊不可枚举,而其法无大变更也。
考察之法,京官六年,以巳、亥之岁,四品以上自陈以取上裁,五品以下分
别致仕、降调、闲住为民者有差,具册奏请,谓之京察。自弘治时,定外官三年
一朝觐,以辰、戌、丑、未岁,察典随之,谓之外察。州县以月计,上之府,府
上下其考,以岁计,上之布政司。至三岁,抚、按通核其属事状,造册具报,丽
以八法。而处分察例有四,与京官同。明初行之,相沿不废,谓之大计。计处者,
不复叙用,定为永制。洪武四年命工部尚书朱守仁廉察山东莱州诸郡官吏。六年,
令御史台御史及各道按察司察举有司官有无过犯,奏报黜陟,此考察之始也。洪
熙时,命御史考察在外官,以奉命者不能无私,谕吏部尚书蹇义严加戒饬,务矢
至公。景泰二年,吏部、都察院考察当黜退者七百三十馀人。帝虑其未当,仍集
诸大臣更考,存留者三之一。成化五年,南京吏部右侍郎章纶、都察院右佥都御
史高明考察庶官。帝以各衙门掌印官不同佥名,疑有未当,令侍郎叶盛、都给事
中毛弘从公体勘,亦有所更定。弘治六年考察,当罢者共一千四百员,又杂职一
千一百三十五员。帝谕:“方面知府必指实迹,毋虚文泛言,以致枉人。府州以
下任未三年者,亦通核具奏。”尚书王恕等具陈以请,而以府、州、县官贪鄙殃
民者,虽年浅不可不黜。帝终谓人才难得,降谕谆谆,多所原宥。当黜而留者九
十馀员。给事、御史又交章请黜遗漏及宜退而留者,复命吏部指实迹,恕疏各官
考语及本部访察者以闻。帝终以考语为未实,谕令复核。恕以言不用,且疑有中
伤者,遂力求去。至十四年,南京吏部尚书林瀚言,在外司府以下官,俱三年一
次考察,两京及在外武职官,亦五年一考选,惟两京五品以下官,十年始一考察,
法大阔略。旨下,吏部覆请如瀚言,而京官六年一察之例定矣。京察之岁,大臣
自陈。去留既定,而居官有遗行者,给事、御史纠劾,谓之拾遗。拾遗所攻击,
无获免者。弘、正、嘉、隆间,士大夫廉耻自重,以挂察典为终身之玷。至万历
时,阁臣有所徇庇,间留一二以挠察典,而群臣水火之争,莫甚于辛亥、丁巳,
事具各传中。党局既成,互相报复,至国亡乃已。
兵部凡四司,而武选掌除授,职方掌军政,其职尤要。凡武职,内则五府、
留守司,外则各都司、各卫所及三宣、六慰。流官八等,都督及同知、佥事,都
指挥使、同知、佥事,正副留守。世官九等:指挥使及同知、佥事,卫、所镇抚,
正、副千户,百户,试百户。直省都指挥使二十一,留守司二,卫九十一,守御、
屯田、群牧千户所二百十有一。此外则苗蛮土司,皆听部选。自永乐初增立三大
营,各设管操官,各哨有分管、坐营官、坐司官。景泰中,设团营十,已复增二,
各有坐营官,俱特命亲信大臣提督之,非兵部所铨择也。凡大选,曰色目,曰状
貌,曰才行,曰封赠,曰袭荫。其途有四,曰世职,曰武举,曰行伍,曰纳级。
初,武职率以勋旧。太祖虑其不率,以《武士训戒录》、《大诰武臣录》颁之。
后乃参用将材,三岁武举,六岁会举,每岁荐举,皆隶部除授。久之,法纪隳坏,
选用纷杂。正德间,冒功升授者三千有奇。嘉靖中,詹事霍韬言:“成化中,增
太祖时军职四倍,今又增几倍矣。锦衣初额官二百五员,今至千七百员,殆增八
倍。洪武初,军功袭职子弟年二十者比试,初试不中,袭职署事,食半俸。二年
再试,中者食全俸,仍不中者充军。其法至严,故职不冗而俸易给。自永乐后,
新官免试,旧官即比试,贿赂无不中,此军职所以日滥也。永乐平交阯,赏而不
升。迩者不但获馘者升,而奏带及缉妖言捕盗者亦无不升,此军职所以益冗也。
宜命大臣循清黄例,内外武职一切差次功劳,考其祖宗相承,叔侄兄弟继及。或
洪、永年间功,或宣德以后功,或内监弟侄恩荫,或勋戚驸马子孙,或武举取中,
各分数等,默寓汰省之法。或许世袭,或许终身,或许继,或不许继,各具册籍,
昭示明白,以为激劝。”于是命给事中夏言等查核冒滥。言等指陈其弊,言:“
镇守官奏带旧止五名,今至三四百名,盖一人而奏带数处者有之,一时而数处获
功者有之。他复巧立名色,纪验不加审核,铨选又无驳勘,其改正重升、并功加
授之类,弊端百出,宜尽革以昭神断。”部核如议。恩幸冗滥者,裁汰以数千计,
宿蠹为清。万历十五年,复诏严加察核。且尝命提、镇、科道会同兵部,品年资,
课技艺,序荐剡,分为三等,名曰公选。然徒饰虚名,终鲜实效也。
武官爵止六品,其职死者袭,老疾者替,世久而绝,以旁支继。年六十者子
替。明初定例,嫡子袭替,长幼次及之。绝者,嫡子庶子孙次及之;又绝者,以
弟继。永乐后,取官舍旗军馀丁曾历战功者,令原带俸及管事袭替,悉因之。其
降级子孙仍替见降职事。弘治时,令旁支减级承袭。正德中,令旁支入总旗。嘉
靖间,旁支无功者,不得保送。凡升职官舍,如父职。其阵亡保袭者,流官一等。
凡袭替官舍,以骑射试之。大抵世职难核,故例特详,而长弊丛奸,亦复不少。
官之大者,必会推。五军都督府掌印缺,于见任公、侯、伯取一人。佥书缺,
于带俸公、侯、伯及在京都指挥,在外正副总兵官,推二人。锦衣卫堂上官及前
卫掌印缺,视五府例推二人。都指挥、留守以下,上一人。正德十六年,令五府
及锦衣卫必由都指挥屡著勋猷者升授。诸卫官不世,独锦衣以世。
武之军政,犹文之考察也。成化二年,令五年一行,以见任掌印、带俸、差
操及初袭官一体考核。十三年令两京通考以为常。五府大臣及锦衣卫堂上官自陈
候旨,直省总兵官如之。在内五府所属并直省卫所官,悉由巡视官及部官注送;
在外都司、卫所官,由抚、按造册缴部。副参以下,千户以上,由都、布、按三
司察注送抚,咨部考举题奏。锦衣卫管戎务者倍加严考,南、北镇抚次之。各卫
所及地方守御并各都司隶巡抚者,例同。惟管漕运者不与考。
0
猜你喜欢:
- 《新唐书》 ◎萧辅沈李梁 萧铣,后梁宣帝曾孙也。祖岩,开皇初叛隋降陈,陈亡,文帝诛之。铣少贫,佣书,事母孝。炀帝以外戚擢为罗川令。
- 《清史稿》 ◎皇子世表五 (表略)
- 《菜根谭》 白氏云:“不如放身心,冥然任天这。”氏云:“
- 《二刻拍案惊奇》 词曰: 疏眉秀盼,向春风、还是宣和装束。贵气盈盈姿态巧,举止况非凡俗。宋室宗姬,秦王 * ,曾嫁钦慈族。干戈横荡,事随天地翻覆。
- 《史通》 孔子曰:“唯名不可以假人。”又曰:“名不正则言不顺,”“必也正名乎!”是知名之折中,君子所急。况复列之篇籍,传之不朽者邪!昔夫子修《
- 《明史》 ○李文祥 孙磐(徐珪) 胡爟(周时从 王雄) 罗侨 叶钊(刘天麒)戴冠 黄巩 陆震 夏良胜(万潮等) 何遵(刘校等
- 《文选》 ○京都中〔京都有三卷,此卷居中,故曰京都中。〕 【东京赋】〔东京谓洛阳。其赋意与班固东都赋同。〕 ※张平子(薛综注)
- 《元史》 ◎兵三 ○马政 西北马多天下,秦、汉而下,载籍盖可考已。元起朔方,俗善骑射,因以弓马之利取天下,古或未之有。盖其沙漠万里
- 《金史》 ○李石(子献可) 完颜福寿 独吉义 乌延蒲离黑 乌延蒲辖奴 乌延查剌 李师雄 尼庞古钞兀 孛术鲁定方 夹谷胡剌
- 《史记》 太史公读秦记,至犬戎败幽王,周东徙洛邑,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作西畤用事上帝,僣端见矣。礼曰:“天子祭天地,诸侯祭其域内名山大川。”今秦
- 《初刻拍案惊奇》 诗云: 自古人心不同,尽道有如其面。 假饶容貌无差,毕竟心肠难变。 话说人生只有面貌最是不同,盖因各父母所生,千支
- 《百战奇略》【解析】本篇以《缓战》为题,旨在阐述攻城作战中应当注意掌握的问题。它认为,由于修造攻城器械和堆筑登城土山,费时费事,攻城作战中容易增大伤亡,
- 《楚辞》 世溷兮冥昏,违君兮归真。 乘龙兮偃蹇,高回翔兮上臻。 袭英衣兮缇纟習,披华裳兮芳芬。 登羊角兮扶舆,浮云漠兮自娱。
- 《隋书》 ◎经籍四 集 道经 佛经 《楚辞》十二卷(并目录。后汉校书郎王逸注。) 《楚辞》三卷(郭璞注。梁有《楚辞》十一卷,
- 《元史》 ○王守诚 王守诚,字君实,太原阳曲人。气宇和粹,性好学,从邓文原、虞集游,文辞日进。泰定元年,试礼部第一,廷对赐同进士出身,授
- 《宋史》 ◎仪卫五 ○绍兴卤簿 皇太后皇后卤簿 皇太子卤簿 妃附 王公以下卤簿 绍兴卤簿。宋初,大驾用一万一千二百二十二人
- 《清史稿》 (表略)
- 《宋史》 ◎乐四 崇宁四年七月,铸帝鼐、八鼎成。八月,大司乐刘昺言:“大朝会宫架旧用十二熊罴按,金錞、箫、鼓、觱篥等与大乐合奏。今所造大
- 《红楼梦》 话说宝玉在林黛玉房中说“耗子精”,宝钗撞来,讽刺宝玉元宵不知“绿蜡”之典,三人正在房中互相讥刺取笑。那宝玉正恐黛玉饭后贪眠,一时存了
- 《仪礼》 士丧礼。死于适室,幠用敛衾。复者一人以爵弁服,簪裳于衣,左何之,扱领于带;升自前东荣、中屋,北面招以衣,曰:“皋某复!”三,降衣于前
评论
发表评论
-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柳中庸《征人怨 / 征怨》
- 反水不收,后悔无及。范晔《后汉书·本纪·光武帝纪上》
-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房玄龄《晋书·列传·第六十四章》
-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 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 凡与敌战,其将愚而不知变,可诱之以利。佚名《百战奇略·第五卷·利战》
-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为淹留寄他方。曹丕《燕歌行》
-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子思《中庸·第三十章》
- 漠漠梨花烂漫,纷纷柳絮飞残。陈允平《红林擒近·寿词·满路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