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四 志七十九
《清史稿》 作者:赵尔巽等
◎舆服三
皇帝御宝 皇后金宝(太皇太后皇太后金宝玉宝附) 皇贵妃以下宝印
皇子亲王以下宝印 文武官印信 关防条记
清初设御宝於交泰殿,立尚宝司。其后以内监典守,当用则内阁请而用之。
乾隆十一年,考定宝谱,藏之交泰殿者二十有五,藏之盛京者十。交泰殿所藏:
曰“大清受命之宝”,以章皇序。白玉,方四寸四分,厚一寸。盘龙纽,高二寸。
曰“皇帝奉天之宝”,以章奉若。碧玉,方四寸四分,厚一寸一分。盘龙纽,高
三寸五分。曰“大清嗣天子宝”,以章继绳。金,方二寸四分,厚八分。交龙纽,
高一寸七分。曰“皇帝之宝”,以布诏赦。青玉,方三寸九分,厚一寸。交龙纽,
高二寸一分。曰“皇帝之宝”,以肃法驾。栴檀香木,方四寸八分,厚一寸八分。
盘龙纽,高三寸五分。曰“天子之宝”,以祀百神。白玉,方二寸四分,厚八分。
交龙纽,高一寸三分。曰“皇帝尊亲之宝”,以荐徽号。白玉,方二寸一分,厚
七分。盘龙纽,高一寸三分。曰“皇帝亲亲之宝”,以展宗盟。白玉,方二寸二
分,厚一寸二分。交龙纽,高一寸二分。曰“皇帝行宝”,以颁赐赉。碧玉,方
四寸八分,厚一寸九分。蹲龙纽,高二寸五分。曰“皇帝信宝”,以徵戎伍。白
玉,方三寸三分,厚六分。交龙纽,高一寸六分。曰“天子行宝”,以册外蛮。
碧玉,方四寸八分,厚一寸九分。蹲龙纽,高二寸三分。曰“天子信宝”,以命
殊方。青玉,方三寸八分,厚一寸三分。交龙纽,高一寸七分。曰“敬天勤民之
宝”,以饬觐吏。白玉,方三寸一分,厚一寸五分。交龙纽,高一寸七分。曰
“制诰之宝”,以谕臣僚。青玉,方四寸,厚二寸。交龙纽,高二寸七分。曰
“敕命之宝”,以钤诰敕。碧玉,方三寸五分,厚一寸三分。交龙纽,高一寸八
分。曰“垂训之宝”,以扬国宪。碧玉,方四寸,厚一寸五分。交龙纽,高二寸。
曰“命德之宝”,以奖忠良。青玉,方四寸,厚一寸四分。交龙纽,高二寸一分。
曰“钦文之玺”,以重文教。墨玉,方三寸六分,厚一寸五分。交龙纽,高一寸
六分。曰“表章经史之宝”,以崇古训。碧玉,方四寸七分,厚二寸一分。交龙
纽,高二寸二分。曰“巡狩天下之宝”,以从省方。青玉,方四寸七分,厚二寸。
交龙纽,高二寸五分。曰“讨罪安民之宝”,以张征伐。青玉,方四寸八分,厚
二寸。交龙纽,高二寸五分。曰“制驭六师之宝”,以整戎行。墨玉,方五寸三
分,厚一寸四分。交龙纽,高二寸二分。曰“敕正万邦之宝”,以诰外国。青玉,
方三寸八分,厚一寸五分。盘龙纽,高二寸三分。曰“敕正万民之宝”,以诰四
方。青玉,方四寸一分,厚一寸五分。交龙纽,高二寸。曰“广运之宝”,以谨
封识。墨玉,方六寸,厚二寸一分。交龙纽,高二寸。
盛京所藏:曰“大清受命之宝”,碧玉,方四寸八分,厚一寸九分。蹲龙纽,
高二寸四分。曰“皇帝之宝”,青玉,方四寸八分,厚一寸九分。交龙纽,高二
寸七分。曰“皇帝之宝”,碧玉,方五寸,厚一寸八分。盘龙纽,高三寸。曰
“皇帝之宝”,栴檀香木,方三寸八分,厚六分。素龙纽,高五分。曰“奉天之
宝”,金,方三寸七分,厚九分。交龙纽,高二寸。曰“天子之宝”,金,方三
寸七分,厚九分。交龙纽,高二寸。曰“奉天法祖亲贤爱民”,碧玉,方四寸九
分,厚一寸五分。交龙纽,高二寸。曰“丹符出验四方”,青玉,方四寸七分,
厚二寸。交龙纽,高二寸二分。曰“敕命之宝”,青玉,方三寸七分,厚一寸八
分。交龙纽,高二寸五分。曰“广运之宝”,金,方二寸四分,厚八分。交龙纽,
高一寸五分。
高宗御制国朝传宝记曰:“国朝受天命,采古制为玺。掌以宫殿监正,袭以
重盝,承以髤几,设交泰殿中,以次左右列,当用则内阁请而用之。其质有
玉、有金、有栴檀木。玉之品有白、有青、有碧。纽有交龙、有盘龙、有蹲龙。
其文自太宗文皇帝以前,专用国书,既乃兼用古篆。其大小自方六寸至二寸一分
不一。尝考大清会典,载御宝二十有九,今交泰殿所贮三十有九。会典又云:
‘宫内收贮者六,内库收贮者二十有三。’今则皆贮交泰殿,数与地皆失实。至
谓‘皇帝奉天之宝’即传国玺,两郊大祀及圣节宫中告天青词用之,此语尤诞谬。
大祀遵古礼,用祝版署名而不用宝。圣节宫中未尝有告天事,或道箓祝釐,时一
行之,亦不过偶存其教耳,未尝命文人为青词,亦未尝用宝。且此玺孰非世之传
守,而专以一宝为传国玺,亦不经。盖缘修会典诸臣无宿学卓识,复未尝请旨取
裁,仅沿明时内监所书册档,承譌袭谬,遂至於此。甚矣纪载之难也。且会典
所不载者,复有‘受命於天既寿永昌’一玺,不知何时附藏殿内,反置之正中。
按其词虽类古所传秦玺,而篆文拙俗,非李斯蟲鸟之旧明甚。独玉质莹洁如截肪,
方得黍尺四寸四分,厚得方之三。以为良玉不易得则信矣,若论宝,无论非秦玺,
即真秦玺,亦何足贵!乾隆三年,高斌督河时奏进属员濬宝应河所得玉玺,古泽
可爱,又与辍耕录载蔡仲平本颇合。朕谓此好事者仿刻所为,贮之别殿,视为玩
好旧器而已。夫秦玺煨烬,古人论之详矣。即使尚存,政、斯之物,何得与本朝
传宝同贮?於义未当。又雍正年故大学士高其位进未刻碧玉宝,一文未刻,未成
为宝,而与诸宝同贮,亦未当。朕尝论之,君人者在德不在宝。宝虽重,一器耳。
明等威、徵信守,与车旗章服何异?德之不足,则山河之险,土宇之富,拱手而
授之他人,未有徒恃此区区尺璧,足以自固者。诚能勤修令德,系属人心,则言
传号涣,万里奔走,珍非和璧,制不龙螭,篆不斯籀,孰敢不敬信承奉,尊为神
明。故宝器非宝,宝於有德。古有得前代符宝,君臣动色矜耀,侈为瑞贶者。我
太宗文皇帝时,获蒙古所传元帝国宝,容而纳之,初不藉以为受命之符。由今思
之,文皇帝之臣服函夏,垂统万世,在德耶?在宝耶?不待智者而知之矣。善夫
唐梁肃之言曰:‘鼎之轻重,玺之去来,视德之高下,位之安危。’然则人君承
祖宗付畀,思以永膺斯宝,引而勿替,其非什袭固守之谓。谓夫日新厥德,居安
虑危,凝受皇天大宝命,则德足重宝,而宝以愈重。玺玉自古无定数,今交泰殿
所贮,历年既久,纪载失真,且有重複者。爰加考正排次,定为二十有五,以
符天数。并著成谱,而序其大恉如此。”又盛京尊藏宝谱序曰:“乾隆十一年
春,阅交泰殿所贮诸宝,既详定位置,为文记之。其应别贮者,分别收贮。至其
文或复见,及国初行用者,为数凡十。虽不同现用之宝,而未可与古玩并列。因
念盛京为国家发祥地,祖宗神爽,实所式凭。朕既重缮列祖实录,尊藏凤凰楼上,
觐扬光烈,传示无疆。想当开天之始,凝受帝命,宝符焕发,六服承式,璠玙孚
尹,手泽存焉。记不云乎,‘陈其宗器’,弘璧琬琰,陈之西序,崇世守也。爰
奉此十宝,赍送盛京,鐍而藏之,而著其缘起如此。”
乾隆十三年九月,改镌御宝,始用清篆文,左为清篆,右为汉篆。高宗御题
交泰殿宝谱序后曰:“宝谱成於乾隆十一年丙寅,越三年戊辰,始指授儒臣为清
文各篆体书。因思向之国宝,官印,汉文用篆书,而清文则用本字者,以国书篆
体未备也。今既定为篆法,当施之宝印,以昭画一。按谱内青玉‘皇帝之宝’,
本清字篆文,传自太宗文皇帝时,自是而上四宝,均先代相承,传为世守者,不
敢轻易。其檀香‘皇帝之宝’以下二十有一,则朝仪纶綍所常用,宜从新制。因
敕所司一律改镌,与汉篆文相配,并记之宝谱序后云。”
乾隆四十五年八月,高宗七旬圣寿,用杜甫句刻“古稀天子之宝”,并御制
古稀说,兼系以诗。四十六年正月,用乾清宫西暖阁贮“敬天勤民宝”之例,贮
“古稀天子之宝”於东暖阁。
皇后金宝,清、汉文玉箸篆,交龙纽,平台,方四寸四分,厚一寸二分。
康熙四年,制太皇太后金宝、玉宝,盘龙纽。馀皆与皇后宝同。玉宝台高一
寸八分,馀同金宝。
皇太后金宝、玉宝,俱盘龙纽。馀与皇后宝同。
皇贵妃金宝,清、汉文玉箸篆,蹲龙纽,平台,方四寸,厚一寸二分。
贵妃金宝,与皇贵妃同。
妃金印,清、汉文玉箸篆,龟纽,平台,方三寸六分,厚一寸。
康熙十五年,定皇太子金宝,玉箸篆,蹲龙纽,平台,方四寸,厚一寸二分。
和硕亲王金宝,龟纽,平台,方三寸六分,厚一寸。亲王世子金宝,龟纽,
平台,方三寸五分,厚一寸。多罗郡王镀金银印,麒麟纽,平台,方三寸四分,
厚一寸。俱清、汉文芝英篆。
外国王镀金银印,清、汉文尚方大篆,驼纽,平台,方三寸五分,厚一寸。
(顺治十年,以朝鲜国王原领印文有清字无汉字,命礼部改铸清、汉文金印,颁
给该王,仍将旧印缴进。)
宗人府、衍圣公银印,直纽,三台,方三寸三分,厚一寸。俱清、汉文尚方
大篆。
公、侯、伯银印,虎纽,方三寸三分,厚九分。公三台,侯、伯二台。
经略大臣、大将军、将军、领侍卫内大臣银印,虎纽,二台,方三寸三分,
厚九分。俱清、汉文柳叶篆。
军机事务处银印,直纽,二台,方三寸二分,厚八分。(宣统三年四月,改
军机处为内阁,旧内阁遂裁。)
各部、都察院银印,直纽,三台,方三寸三分,厚九分。俱清、汉文尚方大
篆。
理藩院银印,直纽,三台,方三寸三分,厚九分。兼清、汉、蒙古三体字,
清、汉文尚方大篆,蒙古字不用篆。(理藩院后改理藩部。)
盛京五部银印,直纽,二台,方三寸二分,厚八分。(盛京五部后裁。)
户部总理三库事务银印,直纽,二台,方三寸二分,厚八分。(户部后改名
度支部。)
翰林院银印,二台,方三寸二分,厚八分。
内务府银印,二台,方三寸二分,厚八分。
景陵、泰陵内务府总管,东陵、泰陵承办事务铜关防,(凡关防皆直纽。)
长三寸,阔一寸九分。銮仪卫银印,直纽,二台,方三寸二分,厚八分。(宣统
朝因避写故名銮舆卫。)俱清、汉文尚方大篆。
通政使司、大理寺、太常寺、顺天府、奉天府银印,直纽,方二寸九分,厚
六分五釐。(通政司后裁,大理寺后改大理院,太常寺后归并礼部。)俱清、汉
文尚方小篆。
詹事府铜印,直纽,方二寸七分,厚九分。
光禄寺、太仆寺、武备院、上驷院、奉宸苑铜印,直纽,方二寸六分,厚六
分五釐。(詹事府后裁,光禄寺后归并礼部,太仆寺后归并陆军部。)
内繙书房铜关防,长三寸,阔一寸九分,俱清、汉文尚方小篆。
国子监铜印,直纽,方二寸五分,厚六分。
太医院铜印,直纽,方二寸四分,厚五分。
各道监察御史、稽察内务府御史、稽察宗人府御史、巡盐御史铜印,直纽,
有孔,方一寸五分,厚三分。
宗人府左、右司,太仆寺左、右司,銮仪卫左、右司,各部、理藩院各司,
铜印,直纽,方二寸四分,厚五分。
内务府各司铜印,直纽,方二寸二分,厚四分五釐。
崇文门税务管理,坐粮厅户部分司,工部木柴监督,工部木厂监督,工部管
理街道各仓监督,(工部后改并为农工商部。)左、右翼管税,户部银库、缎匹
库,户部办理八旗俸饷,户部办理八旗现审,顺天、奉天府丞,各关税监督铜关
防,长三寸,阔一寸九分。
巡视五城御史、管理古北口驿务,管理独石口驿务铜关防,长二寸八分,阔
一寸九分。
钦天监时宪书铜印,直纽,方二寸一分,厚四分四釐。
畅春园、圆明园、清漪园官房税库铜条记,(凡条记皆直纽。)长二寸六分,
阔一寸九分。俱清、汉文钟鼎篆。
大理寺左、右司,光禄寺四署,五城兵马司铜印,直纽,方二寸二分,厚四
分五釐。
中书科铜印,直纽,方二寸一分,厚四分五釐。
内阁典籍厅铜关防,长三寸,阔一寸九分。
翰林院典簿,礼部铸印局,(宣统三年印铸局改属新内阁,礼部亦改典礼院。)
理藩院银库,工部制造库,工部料估所,各部、院督催所铜关防,长三寸,阔一
寸九分。
顺天府府治中、稽察盛京五部将军衙门、稽察黑龙江等处、稽察宁古塔等处
铜关防,长二寸九分,阔一寸九分。
兵马司副指挥铜关防,长二寸六分,阔一寸六分。
宗人府经历司铜印,直纽,方二寸四分,厚五分。
都察院经历司铜印,直纽,方二寸二分,厚四分五釐。
銮仪卫经历司,各部、院、寺司务厅铜印,直纽,方二寸一分,厚四分四釐。
各坛、庙、祠祭署铜印,直纽,方二寸,厚四分二釐。
太医院药库铜印,直纽,方一寸九分,厚四分二釐。
国子监典籍厅铜印,直纽,方一寸九分,厚四分二釐。
礼部铸印局大使铜条记,长二寸六分,阔一寸九分。
兵马司吏目铜条记,长二寸四分,阔一寸四分。俱清、汉文垂露篆。
护军统领、前锋统领、火器营统领银印,虎纽,方三寸三分,厚九分。
提督九门步军统领,圆明园总管八旗、内府三旗官兵银印,虎纽,二台,方
三寸三分,厚九分。
总管云梯健锐营八旗传事银关防,直纽,长三寸二分,阔二寸。俱清、汉文
柳叶篆。
护军统领、参领、协领、云梯健锐营翼长、各处总管铜关防,长三寸,阔一
寸九分。俱清、汉文殳篆。
八旗佐领,宗室、觉罗族长铜图记,(凡图记皆直纽。)方一寸七分,厚四
分五釐。俱清文悬针篆。
咸安宫官学、景山官学、养心殿造办处铜图记,方一寸七分,厚四分。
看守通州三仓首领铜关防,长三寸,阔一寸九分。俱清、汉文悬针篆。
镇守将军银印,虎纽,二台,方三寸三分,厚九分。
副都统银印,虎纽,二台,方三寸二分,厚八分。俱清、汉文柳叶篆。
察哈尔都统银印,虎纽,二台,方三寸三分,厚九分。用满洲、蒙古二种字,
满文柳叶篆。
总统伊犁等处将军银印,虎纽,二台,方三寸三分,厚九分。兼满、汉、托
忒、回子四种字,满、汉文俱柳叶篆,托忒、回子字不篆。
办理伊犁、乌鲁木齐等处事务大臣银印,虎纽,二台,方三寸三分,厚九分。
兼满、汉、托忒三种字,满、汉文俱柳叶篆。
伊犁分驻雅尔城总理参赞大臣银印,虎纽,二台,方三寸三分,厚九分。兼
满洲、托忒、回子三种字,满文柳叶篆。
办理叶尔羌、喀什噶尔、阿克苏诸处事务大臣银印,虎纽,方三寸三分,厚
九分。兼满、汉、回子三种字,满、汉文俱柳叶篆。
管理巴里坤等处事务大臣银印,虎纽,二台,方三寸三分,厚九分。
办理哈密粮饷事务大臣银印,虎纽,二台,方三寸三分,厚九分。俱柳叶篆。
八旗游牧总管,察哈尔总管、城守尉铜印,方二寸六分,厚六分五釐。殳篆。
兴京等城守尉铜关防,长三寸,阔一寸九分。
锦州等城守尉铜关防,长二寸九分,阔一寸九分。
驻防左、右翼长,协领、参领铜条记,长二寸六分,阔一寸六分五釐。俱殳
篆。
防守尉铜关防,长二寸八分,阔一寸九分。
驻防佐领铜条记,长二寸六分,阔一寸六分五釐。俱清、汉文悬针篆。
直省总督、巡抚银关防,(直隶总督、陕甘总督、四川总督,镌兼巡抚字样。
江西巡抚、河南巡抚,镌兼提督字样。山西巡抚,镌兼提督盐政字样。)长三寸
二分,阔二寸,俱清、汉文尚方大篆。
钦差大臣铜关防,如督、抚式。三品以上用之。
各省承宣布政使司银印,直纽,二台,方三寸一分,厚八分。
各省提刑按察使司(后改提法使。)铜印,直纽,方二寸七分,厚九分。
各省盐运使司铜印,直纽,方二寸六分,厚六分五釐。
各省提督学政(后改提学使,并改关防为印信。)铜关防,长二寸九分,阔
一寸九分。俱清、汉文尚方小篆。
各处管理织造铜关防,长二寸九分,阔一寸九分。
各省守、巡道(后於省会地方增设巡警道、劝业道。)铜关防,长三寸,阔
一寸九分,俱清、汉文钟鼎篆。
钦差官员铜关防、如道员式。四品以下用之。
各府铜印,直纽,方二寸五分,厚六分。
各府同知、通判铜关防,长二寸八分,阔一寸九分。
各州铜印,直纽,方二寸三分,厚五分。
京县铜印,直纽,方二寸二分,厚四分五釐。
各县铜印,直纽,方二寸一分,厚四分四釐。
盐课提举司铜印,方二寸四分,厚五分。
淮南仪所监制官铜关防,长二寸八分,阔一寸九分。
布政使司经历司、理问所铜印,方二寸二分,厚四分五釐。
盐运使司经历司铜印,方二寸一分,厚四分四釐。
布政使司照磨所、京府儒学、各府经历司铜印,方二寸,厚四分二釐。
京府照磨所、司狱司、各府照磨所、司狱司、各府儒学、卫儒学、布政司库
大使、府库大使、巡检司、税课司、茶马司铜印,方一寸九分,厚四分。
各州、县儒学铜条记,长二寸六分,阔一寸六分五釐。
县丞、主簿、吏目、盐课所、批验所、各驿丞、递运所、各局、各仓、各闸
铜条记,长二寸四分,阔一寸三分。俱垂露篆。
提督、总兵官银印,虎纽,三台,方三寸三分,厚九分。
镇守挂印总兵官银印,虎纽,二台,方三寸三分,厚九分。
镇守总兵官铜关防,长三寸二分,阔二寸。俱清、汉文柳叶篆。
副将、参将、游击铜关防,长三寸,阔一寸九分。
宣慰司铜印,方二寸七分,厚九分。俱清、汉文殳篆。
都司佥书铜关防,长三寸,阔一寸九分。营都司,卫、所千总铜关防,长二
寸八分,阔一寸九分。
守备铜条记,长二寸六分,阔一寸六分。
卫守备铜印,方二寸六分,厚六分五釐。
宣抚司铜印,方二寸五分,厚六分。
宣抚司副使、安抚司领运千总铜印,方二寸四分,厚五分五釐。
长官司指挥、佥事铜印,方二寸二分,厚四分五釐。俱清、汉文悬针篆。
卫经历、宣慰司经历铜印,方二寸一分,厚四分四釐,垂露篆。
土千户铜印,方二寸三分,厚四分五釐。
土百户铜印,方二寸,厚四分二釐。俱清、汉文悬针篆。
管理京城喇嘛班第、管理盛京喇嘛班第铜印,方二寸二分,厚四分五釐。俱
清、汉文转宿篆。
正乙真人铜印,方二寸四分,厚五分。清、汉文垂露篆。
乾隆十四年,礼部奉谕:“理藩院印文之蒙古字,不必篆书。外藩紥萨克盟
长、喇嘛、并蒙古、西藏,一应满洲、蒙古、唐古特文,均亦不必篆书。其在京
紥萨克、大喇嘛印,满文俱篆书,蒙古文不必篆书。”又谕:“近因新定清文篆
书,铸造各衙门印信,所司检阅库中所藏经略大将军、将军诸印,凡百馀颗。皆
前此因事颁给,经用缴还,未经销毁者。会典复有‘命将出师,请旨将库中印信
颁给’之文,遂至滥觞。朕思虎符鹊纽,用之军旅,所以昭信,无取繁多。库中
所藏,其中振扬威武,建立肤功者,具载历朝实录,班班可考。今择其克捷奏凯,
底定迅速者,经略印一,大将军、将军印各七,分匣收贮。稽其事迹始末,刻诸
文笥,足以传示奕禩。即仍其清、汉旧文,而配以今制清文篆书,如数重造。
遇有应用,具奏请旨颁给。一并藏之皇史宬。其馀悉交该部销毁。此后若遇请自
皇史宬而用者,蒇事仍归之皇史宬。若因遇事特行颁给印信者,事完交部销毁。
将此载入会典。”
高宗御定印谱,钦命总理一切军务储糈经略大臣关防一,奉命、抚远、宁远、
安东、征南、平西、平北大将军印各一,镇海、扬威、靖逆、靖东、征南、定西、
定北将军印各一。并御制印谱序曰:“国家膺图御宇,神圣代兴,赫濯挞伐,光
启鸿业。时则有推毂命将之典,及功成奏凯,还上元戎佩印。载在册府,藏之史
宬。盖法物留诒,不啻如曩籍所称玉节牙璋,尚方齐斧者比。乾隆十七年,釐考
国书篆字成,因详加酌定。交泰殿所遵奉世传御宝,仍依本文,不敢更易。其常
行诰敕所钤用,以及部院司寺以下,外而督、抚、提、镇以下,咸改铸篆文,以
崇典章、昭法守。而大将军、经略及诸将军之印,或存旧,或兼篆,一依交泰殿
诸宝之例,各以时代为次。兹西陲武功将竣,爰谱图系说如左。书曰:‘其克诘
尔戎兵,以陟禹之迹,方行天下,至於海表,罔有不服。’信大兵可百年不用,
不可一日不备。披斯谱也,必将曰:是印也,是我朝某年殄某寇、定某地所用也。
又将曰:是印也,铸自某年,某官既奉以集事,传至某年,某官复奉以策勋者也。
想见一时受成庙算,元老壮猷。丰纽重台,焜翟耳目。继自今觐扬光烈,思所
以宏此远谟。弼我亿万世丕丕基,将於是乎在。以视铭绩鼎钟,图形台阁者,不
尤深切著明也欤?然则观於宝谱,而一人守器之重可知;观於印谱,而群才翊运
之殷又可知。诗曰:‘王之荩臣,无念尔祖。’记曰:‘君子听鼓鼙,则思将帅
之臣。’一再披阅,其何能置大风猛士之怀哉!装潢蒇事,并令守者什袭尊藏。
为部凡四:一皇史宬,一大内,一内阁,一盛京也。”
皇帝御宝 皇后金宝(太皇太后皇太后金宝玉宝附) 皇贵妃以下宝印
皇子亲王以下宝印 文武官印信 关防条记
清初设御宝於交泰殿,立尚宝司。其后以内监典守,当用则内阁请而用之。
乾隆十一年,考定宝谱,藏之交泰殿者二十有五,藏之盛京者十。交泰殿所藏:
曰“大清受命之宝”,以章皇序。白玉,方四寸四分,厚一寸。盘龙纽,高二寸。
曰“皇帝奉天之宝”,以章奉若。碧玉,方四寸四分,厚一寸一分。盘龙纽,高
三寸五分。曰“大清嗣天子宝”,以章继绳。金,方二寸四分,厚八分。交龙纽,
高一寸七分。曰“皇帝之宝”,以布诏赦。青玉,方三寸九分,厚一寸。交龙纽,
高二寸一分。曰“皇帝之宝”,以肃法驾。栴檀香木,方四寸八分,厚一寸八分。
盘龙纽,高三寸五分。曰“天子之宝”,以祀百神。白玉,方二寸四分,厚八分。
交龙纽,高一寸三分。曰“皇帝尊亲之宝”,以荐徽号。白玉,方二寸一分,厚
七分。盘龙纽,高一寸三分。曰“皇帝亲亲之宝”,以展宗盟。白玉,方二寸二
分,厚一寸二分。交龙纽,高一寸二分。曰“皇帝行宝”,以颁赐赉。碧玉,方
四寸八分,厚一寸九分。蹲龙纽,高二寸五分。曰“皇帝信宝”,以徵戎伍。白
玉,方三寸三分,厚六分。交龙纽,高一寸六分。曰“天子行宝”,以册外蛮。
碧玉,方四寸八分,厚一寸九分。蹲龙纽,高二寸三分。曰“天子信宝”,以命
殊方。青玉,方三寸八分,厚一寸三分。交龙纽,高一寸七分。曰“敬天勤民之
宝”,以饬觐吏。白玉,方三寸一分,厚一寸五分。交龙纽,高一寸七分。曰
“制诰之宝”,以谕臣僚。青玉,方四寸,厚二寸。交龙纽,高二寸七分。曰
“敕命之宝”,以钤诰敕。碧玉,方三寸五分,厚一寸三分。交龙纽,高一寸八
分。曰“垂训之宝”,以扬国宪。碧玉,方四寸,厚一寸五分。交龙纽,高二寸。
曰“命德之宝”,以奖忠良。青玉,方四寸,厚一寸四分。交龙纽,高二寸一分。
曰“钦文之玺”,以重文教。墨玉,方三寸六分,厚一寸五分。交龙纽,高一寸
六分。曰“表章经史之宝”,以崇古训。碧玉,方四寸七分,厚二寸一分。交龙
纽,高二寸二分。曰“巡狩天下之宝”,以从省方。青玉,方四寸七分,厚二寸。
交龙纽,高二寸五分。曰“讨罪安民之宝”,以张征伐。青玉,方四寸八分,厚
二寸。交龙纽,高二寸五分。曰“制驭六师之宝”,以整戎行。墨玉,方五寸三
分,厚一寸四分。交龙纽,高二寸二分。曰“敕正万邦之宝”,以诰外国。青玉,
方三寸八分,厚一寸五分。盘龙纽,高二寸三分。曰“敕正万民之宝”,以诰四
方。青玉,方四寸一分,厚一寸五分。交龙纽,高二寸。曰“广运之宝”,以谨
封识。墨玉,方六寸,厚二寸一分。交龙纽,高二寸。
盛京所藏:曰“大清受命之宝”,碧玉,方四寸八分,厚一寸九分。蹲龙纽,
高二寸四分。曰“皇帝之宝”,青玉,方四寸八分,厚一寸九分。交龙纽,高二
寸七分。曰“皇帝之宝”,碧玉,方五寸,厚一寸八分。盘龙纽,高三寸。曰
“皇帝之宝”,栴檀香木,方三寸八分,厚六分。素龙纽,高五分。曰“奉天之
宝”,金,方三寸七分,厚九分。交龙纽,高二寸。曰“天子之宝”,金,方三
寸七分,厚九分。交龙纽,高二寸。曰“奉天法祖亲贤爱民”,碧玉,方四寸九
分,厚一寸五分。交龙纽,高二寸。曰“丹符出验四方”,青玉,方四寸七分,
厚二寸。交龙纽,高二寸二分。曰“敕命之宝”,青玉,方三寸七分,厚一寸八
分。交龙纽,高二寸五分。曰“广运之宝”,金,方二寸四分,厚八分。交龙纽,
高一寸五分。
高宗御制国朝传宝记曰:“国朝受天命,采古制为玺。掌以宫殿监正,袭以
重盝,承以髤几,设交泰殿中,以次左右列,当用则内阁请而用之。其质有
玉、有金、有栴檀木。玉之品有白、有青、有碧。纽有交龙、有盘龙、有蹲龙。
其文自太宗文皇帝以前,专用国书,既乃兼用古篆。其大小自方六寸至二寸一分
不一。尝考大清会典,载御宝二十有九,今交泰殿所贮三十有九。会典又云:
‘宫内收贮者六,内库收贮者二十有三。’今则皆贮交泰殿,数与地皆失实。至
谓‘皇帝奉天之宝’即传国玺,两郊大祀及圣节宫中告天青词用之,此语尤诞谬。
大祀遵古礼,用祝版署名而不用宝。圣节宫中未尝有告天事,或道箓祝釐,时一
行之,亦不过偶存其教耳,未尝命文人为青词,亦未尝用宝。且此玺孰非世之传
守,而专以一宝为传国玺,亦不经。盖缘修会典诸臣无宿学卓识,复未尝请旨取
裁,仅沿明时内监所书册档,承譌袭谬,遂至於此。甚矣纪载之难也。且会典
所不载者,复有‘受命於天既寿永昌’一玺,不知何时附藏殿内,反置之正中。
按其词虽类古所传秦玺,而篆文拙俗,非李斯蟲鸟之旧明甚。独玉质莹洁如截肪,
方得黍尺四寸四分,厚得方之三。以为良玉不易得则信矣,若论宝,无论非秦玺,
即真秦玺,亦何足贵!乾隆三年,高斌督河时奏进属员濬宝应河所得玉玺,古泽
可爱,又与辍耕录载蔡仲平本颇合。朕谓此好事者仿刻所为,贮之别殿,视为玩
好旧器而已。夫秦玺煨烬,古人论之详矣。即使尚存,政、斯之物,何得与本朝
传宝同贮?於义未当。又雍正年故大学士高其位进未刻碧玉宝,一文未刻,未成
为宝,而与诸宝同贮,亦未当。朕尝论之,君人者在德不在宝。宝虽重,一器耳。
明等威、徵信守,与车旗章服何异?德之不足,则山河之险,土宇之富,拱手而
授之他人,未有徒恃此区区尺璧,足以自固者。诚能勤修令德,系属人心,则言
传号涣,万里奔走,珍非和璧,制不龙螭,篆不斯籀,孰敢不敬信承奉,尊为神
明。故宝器非宝,宝於有德。古有得前代符宝,君臣动色矜耀,侈为瑞贶者。我
太宗文皇帝时,获蒙古所传元帝国宝,容而纳之,初不藉以为受命之符。由今思
之,文皇帝之臣服函夏,垂统万世,在德耶?在宝耶?不待智者而知之矣。善夫
唐梁肃之言曰:‘鼎之轻重,玺之去来,视德之高下,位之安危。’然则人君承
祖宗付畀,思以永膺斯宝,引而勿替,其非什袭固守之谓。谓夫日新厥德,居安
虑危,凝受皇天大宝命,则德足重宝,而宝以愈重。玺玉自古无定数,今交泰殿
所贮,历年既久,纪载失真,且有重複者。爰加考正排次,定为二十有五,以
符天数。并著成谱,而序其大恉如此。”又盛京尊藏宝谱序曰:“乾隆十一年
春,阅交泰殿所贮诸宝,既详定位置,为文记之。其应别贮者,分别收贮。至其
文或复见,及国初行用者,为数凡十。虽不同现用之宝,而未可与古玩并列。因
念盛京为国家发祥地,祖宗神爽,实所式凭。朕既重缮列祖实录,尊藏凤凰楼上,
觐扬光烈,传示无疆。想当开天之始,凝受帝命,宝符焕发,六服承式,璠玙孚
尹,手泽存焉。记不云乎,‘陈其宗器’,弘璧琬琰,陈之西序,崇世守也。爰
奉此十宝,赍送盛京,鐍而藏之,而著其缘起如此。”
乾隆十三年九月,改镌御宝,始用清篆文,左为清篆,右为汉篆。高宗御题
交泰殿宝谱序后曰:“宝谱成於乾隆十一年丙寅,越三年戊辰,始指授儒臣为清
文各篆体书。因思向之国宝,官印,汉文用篆书,而清文则用本字者,以国书篆
体未备也。今既定为篆法,当施之宝印,以昭画一。按谱内青玉‘皇帝之宝’,
本清字篆文,传自太宗文皇帝时,自是而上四宝,均先代相承,传为世守者,不
敢轻易。其檀香‘皇帝之宝’以下二十有一,则朝仪纶綍所常用,宜从新制。因
敕所司一律改镌,与汉篆文相配,并记之宝谱序后云。”
乾隆四十五年八月,高宗七旬圣寿,用杜甫句刻“古稀天子之宝”,并御制
古稀说,兼系以诗。四十六年正月,用乾清宫西暖阁贮“敬天勤民宝”之例,贮
“古稀天子之宝”於东暖阁。
皇后金宝,清、汉文玉箸篆,交龙纽,平台,方四寸四分,厚一寸二分。
康熙四年,制太皇太后金宝、玉宝,盘龙纽。馀皆与皇后宝同。玉宝台高一
寸八分,馀同金宝。
皇太后金宝、玉宝,俱盘龙纽。馀与皇后宝同。
皇贵妃金宝,清、汉文玉箸篆,蹲龙纽,平台,方四寸,厚一寸二分。
贵妃金宝,与皇贵妃同。
妃金印,清、汉文玉箸篆,龟纽,平台,方三寸六分,厚一寸。
康熙十五年,定皇太子金宝,玉箸篆,蹲龙纽,平台,方四寸,厚一寸二分。
和硕亲王金宝,龟纽,平台,方三寸六分,厚一寸。亲王世子金宝,龟纽,
平台,方三寸五分,厚一寸。多罗郡王镀金银印,麒麟纽,平台,方三寸四分,
厚一寸。俱清、汉文芝英篆。
外国王镀金银印,清、汉文尚方大篆,驼纽,平台,方三寸五分,厚一寸。
(顺治十年,以朝鲜国王原领印文有清字无汉字,命礼部改铸清、汉文金印,颁
给该王,仍将旧印缴进。)
宗人府、衍圣公银印,直纽,三台,方三寸三分,厚一寸。俱清、汉文尚方
大篆。
公、侯、伯银印,虎纽,方三寸三分,厚九分。公三台,侯、伯二台。
经略大臣、大将军、将军、领侍卫内大臣银印,虎纽,二台,方三寸三分,
厚九分。俱清、汉文柳叶篆。
军机事务处银印,直纽,二台,方三寸二分,厚八分。(宣统三年四月,改
军机处为内阁,旧内阁遂裁。)
各部、都察院银印,直纽,三台,方三寸三分,厚九分。俱清、汉文尚方大
篆。
理藩院银印,直纽,三台,方三寸三分,厚九分。兼清、汉、蒙古三体字,
清、汉文尚方大篆,蒙古字不用篆。(理藩院后改理藩部。)
盛京五部银印,直纽,二台,方三寸二分,厚八分。(盛京五部后裁。)
户部总理三库事务银印,直纽,二台,方三寸二分,厚八分。(户部后改名
度支部。)
翰林院银印,二台,方三寸二分,厚八分。
内务府银印,二台,方三寸二分,厚八分。
景陵、泰陵内务府总管,东陵、泰陵承办事务铜关防,(凡关防皆直纽。)
长三寸,阔一寸九分。銮仪卫银印,直纽,二台,方三寸二分,厚八分。(宣统
朝因避写故名銮舆卫。)俱清、汉文尚方大篆。
通政使司、大理寺、太常寺、顺天府、奉天府银印,直纽,方二寸九分,厚
六分五釐。(通政司后裁,大理寺后改大理院,太常寺后归并礼部。)俱清、汉
文尚方小篆。
詹事府铜印,直纽,方二寸七分,厚九分。
光禄寺、太仆寺、武备院、上驷院、奉宸苑铜印,直纽,方二寸六分,厚六
分五釐。(詹事府后裁,光禄寺后归并礼部,太仆寺后归并陆军部。)
内繙书房铜关防,长三寸,阔一寸九分,俱清、汉文尚方小篆。
国子监铜印,直纽,方二寸五分,厚六分。
太医院铜印,直纽,方二寸四分,厚五分。
各道监察御史、稽察内务府御史、稽察宗人府御史、巡盐御史铜印,直纽,
有孔,方一寸五分,厚三分。
宗人府左、右司,太仆寺左、右司,銮仪卫左、右司,各部、理藩院各司,
铜印,直纽,方二寸四分,厚五分。
内务府各司铜印,直纽,方二寸二分,厚四分五釐。
崇文门税务管理,坐粮厅户部分司,工部木柴监督,工部木厂监督,工部管
理街道各仓监督,(工部后改并为农工商部。)左、右翼管税,户部银库、缎匹
库,户部办理八旗俸饷,户部办理八旗现审,顺天、奉天府丞,各关税监督铜关
防,长三寸,阔一寸九分。
巡视五城御史、管理古北口驿务,管理独石口驿务铜关防,长二寸八分,阔
一寸九分。
钦天监时宪书铜印,直纽,方二寸一分,厚四分四釐。
畅春园、圆明园、清漪园官房税库铜条记,(凡条记皆直纽。)长二寸六分,
阔一寸九分。俱清、汉文钟鼎篆。
大理寺左、右司,光禄寺四署,五城兵马司铜印,直纽,方二寸二分,厚四
分五釐。
中书科铜印,直纽,方二寸一分,厚四分五釐。
内阁典籍厅铜关防,长三寸,阔一寸九分。
翰林院典簿,礼部铸印局,(宣统三年印铸局改属新内阁,礼部亦改典礼院。)
理藩院银库,工部制造库,工部料估所,各部、院督催所铜关防,长三寸,阔一
寸九分。
顺天府府治中、稽察盛京五部将军衙门、稽察黑龙江等处、稽察宁古塔等处
铜关防,长二寸九分,阔一寸九分。
兵马司副指挥铜关防,长二寸六分,阔一寸六分。
宗人府经历司铜印,直纽,方二寸四分,厚五分。
都察院经历司铜印,直纽,方二寸二分,厚四分五釐。
銮仪卫经历司,各部、院、寺司务厅铜印,直纽,方二寸一分,厚四分四釐。
各坛、庙、祠祭署铜印,直纽,方二寸,厚四分二釐。
太医院药库铜印,直纽,方一寸九分,厚四分二釐。
国子监典籍厅铜印,直纽,方一寸九分,厚四分二釐。
礼部铸印局大使铜条记,长二寸六分,阔一寸九分。
兵马司吏目铜条记,长二寸四分,阔一寸四分。俱清、汉文垂露篆。
护军统领、前锋统领、火器营统领银印,虎纽,方三寸三分,厚九分。
提督九门步军统领,圆明园总管八旗、内府三旗官兵银印,虎纽,二台,方
三寸三分,厚九分。
总管云梯健锐营八旗传事银关防,直纽,长三寸二分,阔二寸。俱清、汉文
柳叶篆。
护军统领、参领、协领、云梯健锐营翼长、各处总管铜关防,长三寸,阔一
寸九分。俱清、汉文殳篆。
八旗佐领,宗室、觉罗族长铜图记,(凡图记皆直纽。)方一寸七分,厚四
分五釐。俱清文悬针篆。
咸安宫官学、景山官学、养心殿造办处铜图记,方一寸七分,厚四分。
看守通州三仓首领铜关防,长三寸,阔一寸九分。俱清、汉文悬针篆。
镇守将军银印,虎纽,二台,方三寸三分,厚九分。
副都统银印,虎纽,二台,方三寸二分,厚八分。俱清、汉文柳叶篆。
察哈尔都统银印,虎纽,二台,方三寸三分,厚九分。用满洲、蒙古二种字,
满文柳叶篆。
总统伊犁等处将军银印,虎纽,二台,方三寸三分,厚九分。兼满、汉、托
忒、回子四种字,满、汉文俱柳叶篆,托忒、回子字不篆。
办理伊犁、乌鲁木齐等处事务大臣银印,虎纽,二台,方三寸三分,厚九分。
兼满、汉、托忒三种字,满、汉文俱柳叶篆。
伊犁分驻雅尔城总理参赞大臣银印,虎纽,二台,方三寸三分,厚九分。兼
满洲、托忒、回子三种字,满文柳叶篆。
办理叶尔羌、喀什噶尔、阿克苏诸处事务大臣银印,虎纽,方三寸三分,厚
九分。兼满、汉、回子三种字,满、汉文俱柳叶篆。
管理巴里坤等处事务大臣银印,虎纽,二台,方三寸三分,厚九分。
办理哈密粮饷事务大臣银印,虎纽,二台,方三寸三分,厚九分。俱柳叶篆。
八旗游牧总管,察哈尔总管、城守尉铜印,方二寸六分,厚六分五釐。殳篆。
兴京等城守尉铜关防,长三寸,阔一寸九分。
锦州等城守尉铜关防,长二寸九分,阔一寸九分。
驻防左、右翼长,协领、参领铜条记,长二寸六分,阔一寸六分五釐。俱殳
篆。
防守尉铜关防,长二寸八分,阔一寸九分。
驻防佐领铜条记,长二寸六分,阔一寸六分五釐。俱清、汉文悬针篆。
直省总督、巡抚银关防,(直隶总督、陕甘总督、四川总督,镌兼巡抚字样。
江西巡抚、河南巡抚,镌兼提督字样。山西巡抚,镌兼提督盐政字样。)长三寸
二分,阔二寸,俱清、汉文尚方大篆。
钦差大臣铜关防,如督、抚式。三品以上用之。
各省承宣布政使司银印,直纽,二台,方三寸一分,厚八分。
各省提刑按察使司(后改提法使。)铜印,直纽,方二寸七分,厚九分。
各省盐运使司铜印,直纽,方二寸六分,厚六分五釐。
各省提督学政(后改提学使,并改关防为印信。)铜关防,长二寸九分,阔
一寸九分。俱清、汉文尚方小篆。
各处管理织造铜关防,长二寸九分,阔一寸九分。
各省守、巡道(后於省会地方增设巡警道、劝业道。)铜关防,长三寸,阔
一寸九分,俱清、汉文钟鼎篆。
钦差官员铜关防、如道员式。四品以下用之。
各府铜印,直纽,方二寸五分,厚六分。
各府同知、通判铜关防,长二寸八分,阔一寸九分。
各州铜印,直纽,方二寸三分,厚五分。
京县铜印,直纽,方二寸二分,厚四分五釐。
各县铜印,直纽,方二寸一分,厚四分四釐。
盐课提举司铜印,方二寸四分,厚五分。
淮南仪所监制官铜关防,长二寸八分,阔一寸九分。
布政使司经历司、理问所铜印,方二寸二分,厚四分五釐。
盐运使司经历司铜印,方二寸一分,厚四分四釐。
布政使司照磨所、京府儒学、各府经历司铜印,方二寸,厚四分二釐。
京府照磨所、司狱司、各府照磨所、司狱司、各府儒学、卫儒学、布政司库
大使、府库大使、巡检司、税课司、茶马司铜印,方一寸九分,厚四分。
各州、县儒学铜条记,长二寸六分,阔一寸六分五釐。
县丞、主簿、吏目、盐课所、批验所、各驿丞、递运所、各局、各仓、各闸
铜条记,长二寸四分,阔一寸三分。俱垂露篆。
提督、总兵官银印,虎纽,三台,方三寸三分,厚九分。
镇守挂印总兵官银印,虎纽,二台,方三寸三分,厚九分。
镇守总兵官铜关防,长三寸二分,阔二寸。俱清、汉文柳叶篆。
副将、参将、游击铜关防,长三寸,阔一寸九分。
宣慰司铜印,方二寸七分,厚九分。俱清、汉文殳篆。
都司佥书铜关防,长三寸,阔一寸九分。营都司,卫、所千总铜关防,长二
寸八分,阔一寸九分。
守备铜条记,长二寸六分,阔一寸六分。
卫守备铜印,方二寸六分,厚六分五釐。
宣抚司铜印,方二寸五分,厚六分。
宣抚司副使、安抚司领运千总铜印,方二寸四分,厚五分五釐。
长官司指挥、佥事铜印,方二寸二分,厚四分五釐。俱清、汉文悬针篆。
卫经历、宣慰司经历铜印,方二寸一分,厚四分四釐,垂露篆。
土千户铜印,方二寸三分,厚四分五釐。
土百户铜印,方二寸,厚四分二釐。俱清、汉文悬针篆。
管理京城喇嘛班第、管理盛京喇嘛班第铜印,方二寸二分,厚四分五釐。俱
清、汉文转宿篆。
正乙真人铜印,方二寸四分,厚五分。清、汉文垂露篆。
乾隆十四年,礼部奉谕:“理藩院印文之蒙古字,不必篆书。外藩紥萨克盟
长、喇嘛、并蒙古、西藏,一应满洲、蒙古、唐古特文,均亦不必篆书。其在京
紥萨克、大喇嘛印,满文俱篆书,蒙古文不必篆书。”又谕:“近因新定清文篆
书,铸造各衙门印信,所司检阅库中所藏经略大将军、将军诸印,凡百馀颗。皆
前此因事颁给,经用缴还,未经销毁者。会典复有‘命将出师,请旨将库中印信
颁给’之文,遂至滥觞。朕思虎符鹊纽,用之军旅,所以昭信,无取繁多。库中
所藏,其中振扬威武,建立肤功者,具载历朝实录,班班可考。今择其克捷奏凯,
底定迅速者,经略印一,大将军、将军印各七,分匣收贮。稽其事迹始末,刻诸
文笥,足以传示奕禩。即仍其清、汉旧文,而配以今制清文篆书,如数重造。
遇有应用,具奏请旨颁给。一并藏之皇史宬。其馀悉交该部销毁。此后若遇请自
皇史宬而用者,蒇事仍归之皇史宬。若因遇事特行颁给印信者,事完交部销毁。
将此载入会典。”
高宗御定印谱,钦命总理一切军务储糈经略大臣关防一,奉命、抚远、宁远、
安东、征南、平西、平北大将军印各一,镇海、扬威、靖逆、靖东、征南、定西、
定北将军印各一。并御制印谱序曰:“国家膺图御宇,神圣代兴,赫濯挞伐,光
启鸿业。时则有推毂命将之典,及功成奏凯,还上元戎佩印。载在册府,藏之史
宬。盖法物留诒,不啻如曩籍所称玉节牙璋,尚方齐斧者比。乾隆十七年,釐考
国书篆字成,因详加酌定。交泰殿所遵奉世传御宝,仍依本文,不敢更易。其常
行诰敕所钤用,以及部院司寺以下,外而督、抚、提、镇以下,咸改铸篆文,以
崇典章、昭法守。而大将军、经略及诸将军之印,或存旧,或兼篆,一依交泰殿
诸宝之例,各以时代为次。兹西陲武功将竣,爰谱图系说如左。书曰:‘其克诘
尔戎兵,以陟禹之迹,方行天下,至於海表,罔有不服。’信大兵可百年不用,
不可一日不备。披斯谱也,必将曰:是印也,是我朝某年殄某寇、定某地所用也。
又将曰:是印也,铸自某年,某官既奉以集事,传至某年,某官复奉以策勋者也。
想见一时受成庙算,元老壮猷。丰纽重台,焜翟耳目。继自今觐扬光烈,思所
以宏此远谟。弼我亿万世丕丕基,将於是乎在。以视铭绩鼎钟,图形台阁者,不
尤深切著明也欤?然则观於宝谱,而一人守器之重可知;观於印谱,而群才翊运
之殷又可知。诗曰:‘王之荩臣,无念尔祖。’记曰:‘君子听鼓鼙,则思将帅
之臣。’一再披阅,其何能置大风猛士之怀哉!装潢蒇事,并令守者什袭尊藏。
为部凡四:一皇史宬,一大内,一内阁,一盛京也。”
0
猜你喜欢:
- 《菜根谭》 天运之寒暑易避,人世之炎凉难除;人世之炎凉易
- 《汉书》 《虞书》曰“乃同律度量衡”,所以齐远近,立民信也。自伏羲画八卦,由数起,至黄帝、尧、舜而大备。三代稽古,法度章焉。周衰官失,孔子陈后
- 《明史》 ◎艺文四 集类三:一曰别集类,二曰总集类,三曰文史类。 《明太祖文集》五十卷,《诗集》五卷 《仁宗文集》二十卷,《
- 《明史》 ◎刑法一 自汉以来,刑法沿革不一。隋更五刑之条,设三奏之令。唐撰律令,一准乎礼,以为出入。宋采用之,而所重者敕。律所不载者,则
- 《魏书》 ◎韩茂 皮豹子 封敕文 吕罗汉 孔伯恭 韩茂,字元兴,安定安武人也。父耆,字黄老;永兴中自赫连屈丐来降,拜绥远将军,迁
- 《仪礼》 公食大夫之礼。使大夫戒,各以其爵。上介出请,入告。三辞。宾出,拜辱。大夫不答拜,将命。宾再拜稽首。大夫还,宾不拜送,遂从之。宾朝服即
- 《陈书》 ◎徐陵 子俭 份 仪 弟孝克 徐陵,字孝穆,东海郯人也。祖超之,齐郁林太守,梁员外散骑常侍。父摛,梁戎昭将军、太子左卫
- 《百战奇略》【解析】本篇以《怒战》为题,旨在阐述加强部队仇恨敌人心理的教育对夺取作战胜利的重要性。它认为,只有在战前教育和激励士卒仇恨敌人,尔后再行出战
- 《水浒传》 诗曰: 暑往寒来春复秋,夕阳西下水东流。时来富贵皆因命,运去贫穷亦有由。 事遇机关须进步,人当得意便回头。将军战马今何在
- 《南齐书》 ◎江敩 何昌宇 谢抃 王思远 江篽,字叔文,济阳考城人也。祖湛,宋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父恁,著作郎,为太子劭所杀。敩母
- 《宋史》 ○李琼 郭琼 陈承昭 李万超 白重赞 王仁镐 陈思让(孙若拙) 焦继勋(子守节) 刘重进 袁彦 祁廷训 张铎
- 《吕氏春秋》 ○孝行 一曰:凡为天下,治国家,必务本而后末。所谓本者,非耕耘种植之谓,务其人也。务其人,非贫而富之,寡而众之,务其本也。务本
- 《曹子建集》 ○公宴 公子敬爱客,终宴不知疲。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
- 《菜根谭》 日既暮而犹烟霞绚烂,岁将晚而更橙橘芳馨,故末
- 《吕氏春秋》 ○有始 一曰:天地有始,天微以成,地塞以形,天地合和,生之大经也。以寒暑日月昼夜知之,以殊形殊能异宜说之。夫物合而成,离而生。
- 《菜根谭》 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尘里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
- 《论衡》 【题解】 东汉时流传着大量的“日禁之
- 《战国策》 ○魏相翟强死 魏相翟强死。为甘茂谓楚王曰:“魏之几相者,公子劲也。劲也相魏,魏、秦之交必善。秦、魏之交完,则楚轻矣。故王不如与
- 《贞观政要》 贞观七年,授吴王恪齐州都督。太宗谓侍臣曰:“父子之情,岂不欲常相见耶!但家国事殊,须出作藩屏。且令其早有定分,绝觊觎之心,我百年后,
- 《尔雅》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林、烝、天、帝、皇、王、后、辟、公、侯,君也。弘、廓、宏、溥、介、纯、夏、幠、厖、坟、嘏
评论
发表评论
- 轮匠执其规、矩,以度天下之方圆墨子《墨子·天志(上)》
- 不劲直,不能矫奸。韩非及后人《韩非子·孤愤》
- 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
-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 淮水悠悠。万顷烟波万顷愁。淮上女《减字木兰花·淮山隐隐》
- 有过则改之,未萌则戒之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十八》
-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
- 客自长安来,还归长安去。
-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